|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春节 | 作者 | 薛冰 |
| 定价 | 30.00元 | 出版社 |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 |
| ISBN | 9787545702149 | 出版日期 | 2010-04-01 |
| 字数 | 页码 | 20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如今的春节,既有七天长假,节日总是客观存在。而反观历史,节俗内容从来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且不断变化的。随着思想解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约束人们身心的清规戒律被摒弃,物质与精神生活内容极大地丰富,不同的人自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过节;只要自己满意,别人也就无可非议。再想让所有的人都按照某一个模式去过节,肯定办不到了。《春节》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介绍了春节的由来、习俗等内容。《春节》力求成为关于春节的一种较为完善的实录,并且以较为生动的文字,让读者的身心能随之融入年的氛围,感受年的乐趣。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腊破春回过大年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春风送暖 二、祭灶迎节 三、祀祖守岁 四、欢喜过年 五、人日健身 六、元宵观灯 九州同贺有异俗 趣文轶事话岁除 后记 主要引用书目 |
| 编辑推荐 | |
|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为悠久、内涵为丰富、庆贺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风俗特别是岁时节令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保护与继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今日的社会共识。《春节》力求成为关于春节的一种较为完善的实录,并且以较为生动的文字,让读者的身心能随之融入年的氛围,感受年的乐趣。 |
| 文摘 | |
|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历史为悠久、内涵为丰富、庆贺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赤县神州的亿万子孙,从呀呀学语,就巴望过年,到耄耋高龄,仍难忘贺岁。一年复一年,谁曾不过年?说起新年的掌故和风俗,人人都能津津有味地来上一段。剥一句旧时的名言:中华儿女,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可以凭春节的风俗和记忆,给自己找到同胞。 然而,春节就像神州大地上一株蟠根错节的千年老树,真要想把它的来龙去脉、枝蔓根梢,一一梳理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春节”这个词,至迟在东汉已经出现,但那时的涵义与今天不同,并不是指夏历(农历)新年。汉安帝时太尉杨震上疏说旱情,“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春节,是泛指春天这个季节。南朝梁元帝《春日》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江淹《杂体诗》“有弁兴春节,愁霖贯秋序”中的春节,同样是这个意思。以春节为节日,曾见于宋代一些诗文中,但指的则是“立春节”,即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也并非新年。 将夏历新年定名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1月1日,孙巾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即颁令改用阳历(公历),以1月1日为新年,也算是“与国际接轨”的举措;对过去沿用的夏历新年,则改称春节,以便于区分。只是这一命名的变化,长期停留在书面语言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王开寅作《都中竹枝词》,尚有两首涉及这种情况:“声声响彻天,人从旧历度新年。久闻正朔颁阳历,习俗于今未易迁。”“阳历纷纷投刺忙,今朝故旧复登堂。一年两度逢新岁,六十堪称百二强。”直到今天,民间说到“过年”、“过大年”,多半还是指过春节;阳历新年则被称为“阳历年”或“元旦”。其实元旦也是夏历新年的旧称。公历新年称元旦,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屑全体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公历纪年,定1月1日为元旦。因为公历新年本不是中华民族的节日,又希望民众能够尽快熟悉和接受,便捷的办法,就是沿用过去的年节名称。 所以春节的源头,还得从“年”说起。 “年”这个字,产生很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象形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年”字列在禾部,解释是“谷孰(熟)也”。《诗经·周颂·丰年》的句,“丰年多黍多徐 ”(徐即稻谷),《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所取都是年的本义。与年相类的“岁”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一把石斧,本义是一种削工具,也是收获农作物的工具。岁和年这两个与农作物成熟、收获紧密相关的概念,后来逐渐演化为与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应的时间单位。这正像英国人类学家利奇所指出的,人类“是通过创造社会生活的分隔来创造时间的”。 随着对天象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制订历法。中国初的历法,就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作为月的单位,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年的单位(即回归年),而以闰月的方式协调两者的关系。天文学家根据观测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时代,已经测出冬至的准确时刻,并以冬至作为一年的起算点,以两次冬至之间的时日为一年。西汉刘安撰《淮南鸿烈集解·天文训》中,完整列出二十四节气,仍以冬至为首。所以在先秦典籍中,冬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同时,冬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冬至这一天,要“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肴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 ,祀祖敬老,像后世的新年一样。唐代称冬至为“亚岁”,将冬至前一夜称为“冬至除夜”,简称“冬除”,也称“冬住”,可见节俗活动不止一天。到宋代,为了避免与新年除夕相混,才将冬至除夜废弃。今天民间还流传着“冬至大似年”的俗谚。 不过,先秦时期对于年的称呼尚未统一。西汉《尔雅·释天》说:“ 夏日‘岁’,商日‘祀’,周曰‘年’,唐虞日‘载’。”我们今天常说 “年深岁远”、“一年半载”,就是从这里来的。与此同时,“新年”也被作为一年开始的节日,简称“年”,或称“元日”、“元旦”,“元” 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也就是一年的天或个早晨。不但年的名称各异,而且因各朝代采川历法的不同,一年开始的日期也不尽相同,虽然都称正月初一,但正月的内涵却相差甚远。《尚书大传》中说:“夏以孟春为正,殷以季冬为正,周以仲冬为正。”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代以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后世学者埘于这种变化,曾有过多种铨释,各有玄妙的道理,在此不赘。到秦代更以夏历十月初一为新年,并且为了避秦始皇赢政的讳,一度改正月为“ 端月”。汉承秦制,直到汉武帝时,才明令恢复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再没有变动过。夏历的得名,是相传这一历法创始于夏代;今天则因其与农事节令相联系,多称为“农历”,或与阳历对称为“阴历”。 …… |
| 序言 | |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原以为会是一本中规中矩的春节介绍,没想到却如此有料,让我对这个我从小就参与的节日有了全新的认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把春节的“仪式感”拆解得非常细致。从腊八粥的熬制,到小年祭灶,再到除夕的守岁,每一个环节的书写都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描述,而是挖掘了这些仪式背后蕴含的意义,比如守岁是为了“辞旧迎新”,也是对长辈生命延续的美好祝愿。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不再觉得那些习俗只是例行公事,而是有了更深的文化体悟。 而且,书中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讨论了春节期间的“禁忌”和“讲究”。这些看似迷信的说法,在书中被赋予了合理的解释,让我理解了古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矩。例如,初一不能扫地,是因为怕把财运扫出去。虽然现在很多人不再拘泥于这些,但了解其背后的原因,仍然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智慧。 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作者运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让原本有些枯燥的文化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会读到哈哈大笑,感觉就像是和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聊天一样。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节日,重新变得陌生而又充满魅力。它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参与的春节,背后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我真的非常推荐这本书,尤其是给那些想要重新找回“年味”的朋友们。
评分最近淘到了一本关于春节的书,打开才发现,它简直就是一本关于“过年”的百科全书,信息量巨大,而且讲解得非常到位,我感觉自己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春节。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的“深挖”。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春节习俗,而是去探究这些习俗的根源,比如爆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这背后的故事和传说,书里都写得明明白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年兽”的传说印象深刻,原来我们放鞭炮、贴红纸,都是为了驱赶年兽,这一下子就把那些零散的记忆串联起来了。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涉及到了春节期间的社会变迁。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春节庆祝方式,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从以前的“走亲访友”为主,到现在“旅游过年”、“网络拜年”的兴起,这些变化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春节有了更立体的理解。 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就像是长辈在跟你讲故事一样,亲切而生动。虽然内容很丰富,但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我时常会一边读,一边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感觉特别温暖。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给那些想要深入了解春节的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资源。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春节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更加珍惜这个团圆的节日。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春节的书,这本书让我对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我之前对春节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从历史渊源、民俗文化、到现代庆祝方式,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春节习俗的部分。作者详细介绍了祭灶、扫尘、贴春联、年夜饭、拜年、放鞭炮等一系列活动,并解释了它们背后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例如,书中提到,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更是家人团聚、表达亲情的纽带。贴春联则寓意着辞旧迎新、祈求好运。这些详细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热闹的春节氛围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春节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化庆祝方式。在中国南方,人们可能会吃年糕、汤圆,而北方则有包饺子、看春晚的习俗。这些地域性的差异,展现了春节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者还引用了许多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论述更加严谨和有说服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吸引人。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文化知识娓娓道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即使是对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 anekdot,让阅读过程充满惊喜。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春节读物。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春节这个重要的节日有了更深厚的感情。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最近一直在思考“年味”究竟是什么,偶然间翻开了这本书,感觉像是找到了答案的钥匙。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春节的“情感维度”放大到了极致。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春节有哪些习俗,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字中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友情和乡愁。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瞬间,作者描绘出了春节所承载的家国情怀,以及中国人对于“家”的深切眷恋。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年货”的描写。从琳琅满目的商品,到长辈们忙碌的身影,再到儿时对新衣服、新玩具的期盼,这些细枝末节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关于春节最美好的回忆。书中提到的“围炉夜话”,更是勾勒出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让人无比向往。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关于春节的哲学思考。比如,为什么春节总是伴随着团聚?团聚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作者的解读却发人深省,让我们重新审视春节的价值。 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有感染力。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词语,来触动读者的内心。文字之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时而感动,时而感慨。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春节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家”的书,一本关于“爱”的书。它让我明白,春节的真正意义,在于那些团聚的时光,在于那些温暖的瞬间,在于那些永不褪色的情感。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在异乡打拼、思念家乡的人。
评分我一直认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但总觉得对它的理解不够深入。最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景式”呈现。它从天文学的角度,解释了春节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春节的起源和演变。然后,它又聚焦于民俗,详细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祭祀、宴饮、娱乐等。书中还探讨了春节在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意义,让我看到了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强大生命力。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年味”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把年味等同于吃吃喝喝,而是深入分析了年味所包含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它是一种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凝聚,是传统的延续。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不同人群对年味的独特体验,让我感同身受。 另外,这本书的学术性也很强。作者在论述中引经据典,引用了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使得内容更加权威和可信。但同时,作者的表达又很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被解释得通俗易懂。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春节。它让我明白,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情感寄托,一种文化传承。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