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张鸣说中国的共识与未来
:35.0元
售价:25.6元,便宜9.4元,折扣73
作者:张鸣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08606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回顾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2015年,“新常态”下的中国发展何去何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新力作,与您畅谈中国的共识与未来!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个性鲜明,文风犀利,在嬉笑怒骂中藏着严肃的悲悯之心。
主要学术著作有《辛亥:摇晃的中国》《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乡村社会权利和文化结构的变迁》等;历史文化随笔有《民国的角落》《五光十色说历史》《历史的坏脾气: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历史的底稿》《历史的空白处》等。
韩寒有多复杂
很久很久都不想说韩寒了,真的没这个心情。可是,前段时间韩寒异乎寻常地又热了起来。先是跟郭敬明叫板,比赛电影票房获胜,然后冒出来一个清华大学的教授,写了一篇似的长文批韩寒。一时间,大家都在说韩寒。卖文为生的人,都难免随俗,就势写几句吧。
韩寒冒头,契机是一部小说《三重门》,但他之所以能冒头,很大的原因是他不上学了,这是一个弃学或者说学弃了他的中学生。更牛的,在他冒头之后,复旦大学想要录取他,他还不去。但是,韩寒真正火起来,其实是因为他的。当年的时代,写博文者数以千万计,但真正写得好的不多。严格地说,真正能写出适于这种形式的文字的人更少,但是,韩寒就是一个。
其实,韩寒不是一个有意识反体制的人,脑后没有反骨。但是,当今之世,面对如此荒诞的世相,但凡有点人心,再加上点灵气,都免不了会揶揄几句,讽刺一下。韩寒这样的事儿,干得很巧,很机智,每每妙语连珠。那个时候,网络管得又不很严,稀里糊涂,让他段子似的博文,一篇又一篇地出。每有新段子,海内耸动。这点机灵,说实在的,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也没有人能比得了他。
的确,相对于,他的小说以及他的电影,说得苛刻一点,其实都是搭便车的成功者。无论怎么捧,都还有限。在很大程度上,人们不过是冲着韩寒这个人去的,即使写着他名字的一张白纸,也一样能卖钱,一样有人颠来倒去地看。
已经衰落了,但韩寒的名却成大了。此前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都没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众多的读者,众多的粉丝。一个当时还不满30岁的年轻人,其影响力之大,无人能出其右。在中国历史上,如此年轻,好像也没做什么事,就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的人,只有他一个。
在市场经济时代,名声就意味着金钱。即使是臭名、骂名都有钱,更何况,韩寒的名声,很正面、很健康。即使本人无所谓,别人也不会放过他。因此,我们逐渐在韩寒身上,看到了太多商业运作的影子。这种运作,主要不是广告,不是商业性的活动,而是一个形象的包装,以及借这个形象所隐喻的一个成功的屌丝英雄。借助这个英雄,我们的媒体市场,可以制造一个接一个的话题,说也说不完。进,可以抨击体制,退,可以玩玩个性。无论怎么着,都左右逢源。在这样的市场中,韩寒既是英雄,也是箭垛,被捧得越高,挨的箭也就越多,挨的箭越多,就越被捧得高。
这样的英雄,当然不能仅仅靠出名,所以当微博时代来临,这个更能让韩寒的段子大展身手的平台问世之后,韩寒反而不写这玩意了。他要玩更高大上的东西。只有小说,才能说明他是一个作家,只有电影,才能说明人家还是玩牙雕的。韩寒和郭敬明,看起来截然相反的两个青年典型,居然走了同一条路,都在从小说玩到电影,而且票房都是破纪录的。韩寒做到的,也仅仅是郭敬明拜金,他不拜金,郭敬明物质,他不物质,郭敬明装,他不装。不拜金、不物质、不装,又能高大多少呢?
草食动物的滋生
早就听说,日本虽说老是有凶悍的右翼分子嚣张表演,但仔细打量,发现都是半大老头子。而年轻男人则日趋温和,胸无大志,不求进取,一个月挣个20万日元,连房子都不能买,也就满足了。这些人中间,有些甚至对寻找异兴趣都不大。这样的年轻男子,被人称为“草食男”。相对而言,女性的进取心倒是方兴未艾,进攻性的“女汉子”日见其多,这样的女子,被称为“肉食女”。
当下,草食男和肉食女都已经登陆中国,网上网下,人们开始讨论男子汉的窝囊和女汉子的威猛,连照片都打出来了。当然,不只中国,据说连看上去很雄性的欧美男孩,也开始出现草食化现象了。
这到底为什么呢?有人说,现在的食物有问题,食物里含的激素太多,人吃多了,就出现中性化趋向,男人像女人,女人像男人,自然男子草食,女子肉食,阴阳颠倒。也有人说,是教育出了问题,从幼儿园到中小学,老师都是娘子军,自然要把男孩子教得娘娘腔。这样的说法,也许都有道理。但是,我想到的却是另一个事实——我们的社会变了。
自打原始母系氏族时代结束,人类基本上都是男权社会。像中国和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更是男权得要命,西方的中世纪,还多少有点对女性的尊重,皇后如果长得不错,表现也不错,会赢得民众如痴如狂的拥戴,但在东方,这样的好事根本不会有。但是,科学技术的长足和长时间的进步,逐渐改变了社会。女性不仅在接受教育方面,不让男性,而且社会上已经没有什么职业女性不能胜任了。很多传统男性统治的领域,比如经商和写作,女性做得甚至比男性还好。由于女性的崛起,在各个领域,的女性越来越多。原本被传统压抑的女性“野心”,被极大地点燃,表现出来,就是“肉食女”的张扬。相对而言,男性在咄咄逼人的女性面前,则未免相形见绌。
然而,人们的社会意识,显然要落后于社会现实。尽管男女差别已经不大了,但社会还是对男性的要求还是远远高于女性。男性要提供房子,要养家糊口,要升官发财,要积极上进。这个世界上,男人和女人,比例大致差不了太多。如果男女之间,已经没有了性别导致的教育和事业差异,那么,命里注定,就有相当一大批男性竞争不过女性。争不过女性的男人们,同样面临社会对他们过高的要求。在无论如何都没法达标的情况下,成为草食男,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世界变化快,做男人,有时就是一种悲哀。人们,慢慢会适应的。
自 序
一个人活到五十多岁,按道理应该没有什么脾气才是。很多事儿,能将就,也就将就了。即使不公平,不公正,只要不太过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没有看到。但是,有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会说几句。发表出来,别人不说,自己家人先担心——你又要得罪人了!但是,下回,一个忍不住,还是会说。
人长了嘴巴,除了吃饭,还是要说话的。契诃夫说,大狗叫,小狗也要叫。不能只有大狗叫,小狗不叫。能写字的人,一支笔或者键盘,就是嘴了,该叫的时候,还是得叫。因为这支笔,我吃过很多的亏,“”中还差点被打成“反革命”。但只要能写,人家允许写,我还是会写。
鲁迅先生说,人生忧患识字始。能写东西,就是惹祸的根苗。从小学到中学,赶上“”,根本不怎么上课,同学辈大多数人连信都不会写,就我一个爱出风头。学校的黑板报,文艺晚会的节目,连同校长的讲话稿,都是我写。结果,后就我一个倒霉,落了个全团(那时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批判,全师通报。如果不是北大荒阶级斗争气氛不浓,早就进监狱了。
这本书的内容,多数是我在报刊上发表的零散稿子。大体为即兴之作。其中有一些只能算是牢骚,面对一些不公正的现象,自己又无能为力,只能喊一喊,一吐胸中的闷气。有一些则是随时随地,看到一些看不顺眼,或者想说几句的世相,说上几句。按道理,都是该速朽的。但是,每每隔了好几年,还会有人提及。好些素不相识之人,见面句话,就是说什么时候看了我的某篇文字,印象深刻云云。显然,这不是因为我写得好、针砭到位,关键是批评的人太少,而这些不好的现象却又重复出现,所以,只要有人提出来,人们自然印象深刻。
社会如同机体,总免不了有个三灾四难,总免不了会有疾病。面对社会机体上的病,麻木不仁者偏偏比较多。很多人,见到不良习气,见到坑害人的事儿,总是能躲就躲。如果有人站出来说话,他们还会嫌人多事,上纲上线,说你抹黑中国。只有到了坏事找到他的头上,自己摊上不公平了,才会叫唤。其实,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像他们一样,大家的日子只能越来越糟。
一个人写了文字,公之于众,无论是好是孬,只能任由读者去评判了。不像工厂的产品,还可以回炉,还可以召回。如果集成集子,则更是像献丑,躲都躲不了。怎么办呢?献丑好了。
爰为序
张鸣
2014年11月21日
在众多关于中国社会和未来的书籍中,《张鸣说中国的共识与未来》以其独特的书名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根本,往往需要深入其社会肌理,去探寻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决定着一切的“共识”。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当下中国社会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逻辑?是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社会规范,还是在多元文化碰撞中逐渐形成的新的价值认同?我特别希望,作者能从历史长河的视角出发,去梳理这些共识的形成轨迹,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未来”二字,更是让我充满了好奇。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中国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实现可持续的繁荣?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基于深刻洞察的、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我期待的,不是那种空泛的预言,而是能够帮助我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正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可能带来的未来图景。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关于理解中国社会复杂性、辨识发展趋势的全新视角,并引发我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收到《张鸣说中国的共识与未来》这本书,内心涌起一股探寻的冲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当它涉及到“中国”和“未来”这样的宏大命题时,更是让人无法抗拒。在我看来,一个国家能否拥有稳定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内部能否形成广泛的、具有韧性的共识。这种共识,并非是表面的统一口径,而是深深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行为准则和对国家发展方向的基本认同。我迫切想知道,张鸣教授是如何理解和定义当下中国社会的“共识”的?这种共识是如何在一代代中国人身上传承和演变的?它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因素、文化传统以及现实社会结构的影响?而对于“未来”的展望,我更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超越短期预测的、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思考。在当下全球格局深刻调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社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能够依靠哪些内在的力量?这些力量是否又与我们所理解的“共识”有着密切的关联?我期待的,是能够从中汲取到一些关于理解中国社会发展脉络的全新视角,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而非仅仅是泛泛而谈的陈词滥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积淀和思想的深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正是对当前社会思潮和发展方向感到些许迷茫的时候,恰巧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并极力称赞其视角独特,论述深刻。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深刻并非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能够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触及问题的本质,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与思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结构性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影响着中国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和未来走向的。例如,在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点又如何构成所谓的“共识”?我更关注的,是中国社会在面对内部复杂矛盾和外部不确定性时,那种能够维系稳定、激发活力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何方。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中国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寻找和重塑着自己的集体认同和发展路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和希望感的细腻描摹,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交织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我尤其希望,作者能够避免那些过于宏大叙事的空洞口号,而是从更贴近个体经验和社会肌理的角度,去剖析“共识”的形成机制和“未来”的可能性。
评分拿到《张鸣说中国的共识与未来》这本书,我带着一种既期待又略带审慎的心情翻开了它。张鸣教授的名字,在我脑海中总是与一种直率、甚至有些“不合时宜”的洞见联系在一起,而“共识与未来”这样的宏大命题,更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复杂有机体,最核心的切入点,往往不在于那些显而易见的经济数据或是国际舞台上的风云变幻,而在于它内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行动和选择的“共识”。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这一点,哪怕只是抛砖引玉,也足以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想知道,在作者眼中,当下中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共识”究竟是什么?是那些被反复提及的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还是在日常生活角落里默默生长的集体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这些共识是如何形成的?是历史的沉淀,还是时代的塑造?以及,这些共识是否正在发生裂变,或者孕育着新的可能?而“未来”二字,更是让人心生无限遐想。中国的未来,无论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还是对于关注中国的世界,都是一个永恒的追问。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的趋势和可能性?我尤其关心作者是否会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去审视当下,并对未来做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思考。我期待的,不是那种空泛的预测,而是基于对中国现实深刻理解的、具有洞察力的分析。
评分阅读《张鸣说中国的共识与未来》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思想的对话。张鸣教授的名字,总能给人一种锐利而深刻的印象,而“共识与未来”这样的主题,则直接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最核心的议题。我常常思考,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经济和军事实力,更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和价值认同的统一。那么,当下的中国,最能凝聚人心的“共识”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是那种在困难时期能够让我们团结一致的集体意志,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流淌的社会契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紧迫感相结合,来分析这些抽象的“共识”的。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对“未来”的探讨。在信息爆炸、社会变迁加速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发展方向?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境?我希望,作者能引导我们跳出狭隘的视角,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并对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出一些富有启示性的判断。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引发我深刻反思,并为理解中国当下和未来提供思想武器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