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定價:46.00元
售價:31.3元,便宜14.7元,摺扣68
作者:劉海波,郭麗
齣版社:同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數:
頁碼:27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隸屬於中國聯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鮮明的電信專業博物館。始建於1994年,初館址位於北黃城根北街皇城根電話局內(A館),館捨為北平電話北局舊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冊登記,展陳麵積四百多平方米,展陳內容以北京市內電話曆史為主。
  2008年在騾馬市大街北京聯通綜閤樓內新建B館,展陳麵積三韆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區電信事業的曆史得到全麵展示。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集通信曆史文化、電信科普和新通信業務體驗於一身,融閤現代科技手段,使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北京電信事業一百三十年來的發展演變。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紙上博物館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電話是比電報更為方便更實用的通信工具,電話不但具有實時溝通的優勢,還避免瞭電報需要撰寫電報稿、翻譯電文等專業知識,所以一經問世,就迅速普及開來。然而,清的高權力中心——紫禁城,卻遲遲不願嚮電話敞開大門。
  慈禧太後晚年,常住頤和園,這裏成瞭慈禧太後日常辦工、休息娛樂和會見外國公使的地點,成瞭中國真正的權力中心。主管洋務和外交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成瞭外務部,也在頤和園牆外設立瞭分支機構——外務部公所。為瞭請示匯報方便,1902年,自東城東堂子鬍同的外務部至頤和園架設專用電話綫,綫路全長24公裏,由外務部和步兵統領衙門共同齣資,由璞爾生的“電鈴公司”承包建設。當時北京還沒有官辦的電話局,隻有璞爾生的“電鈴公司”在經營北京的電話業務。
  1908年8月,行將就木的慈禧太後又下旨,自頤和園水木自親殿至來薰風門東配殿架設電話專綫,“專備上用”。這時候的光緒皇帝因為戊戌變法失敗,早已被軟禁在瀛颱。這條電話專綫,成瞭慈禧太後隨時瞭解光緒皇帝動嚮的“皇傢電話專綫”。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撒手人寰,這條電話專綫的作用也隨之告終。2005年,原北京網通公司(現北京聯通)經過曆史考證,與頤和園閤作,在水木自親殿開闢瞭“皇傢電話專綫展”長設展覽,嚮人們展示瞭清朝高統治者對先進通信手段從觀望、徘徊到接受的過程。
  “老佛爺”雖然在頤和園大肆嘗試外國新技術一一電燈、電話、小火輪,但在紫禁城的皇宮內,卻禁止安裝電話,從中我們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對洋務的矛盾態度。現代通信工具的誘惑是難以阻擋的,1910年,42歲的隆裕太後(光緒帝皇後,慈禧太後的侄女)打破瞭“老佛爺”不許在皇宮裝電話的禁令,傳旨內務府在後宮安裝10門交換機一部,並在長、建福官、儲秀宮安裝瞭6部內綫電話,這是我國的皇傢電話局。原北京網通公司(現北京聯通)於2006年與故宮博物院閤作,在儲秀宮綏福殿開辦瞭“皇傢電話局”常設展覽,揭秘瞭曾深藏在皇宮大內的現代電話手段。
  ……
序言
我必須提及這本書的印刷質量,這簡直是對收藏者的一種尊重。我很少看到一本關於技術藏品的書籍能把細節處理得如此到位。那些陳舊的、布滿銅綠的通信設備模型,在經過專業攝影師的鏡頭捕捉後,金屬的反光、紋理的磨損,都錶現得淋灕盡緻,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油墨和舊金屬的氣味。特彆是對早期真空管和晶體管的微距攝影,那些微小的元件在放大後呈現齣一種幾何美感,精巧到令人窒息。而且,紙張的選用非常有講究,不同章節的配圖,似乎采用瞭不同剋重或塗層的紙張來配閤內容的主題,比如介紹老式電話機內頁的紙張就偏嚮啞光質感,以襯托其復古的調性;而介紹衛星通信發展曆程的部分,則使用瞭稍微亮一些的紙張,以凸顯高科技的精準感。這種材質上的細微變化,在不經意間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觸覺體驗,讓你在翻閱過程中持續保持高度的專注。這絕對是一本需要用雙手去“品嘗”的印刷品,而非僅僅用眼睛快速瀏覽的資料。
評分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文獻匯編,畢竟是關於“通信電信博物館”的記錄,但翻開後纔發現,它簡直是一本充滿溫情的故事集。最打動我的是那些關於“接綫員”和“郵政工人”的側記,雖然篇幅不長,但通過幾張老照片和簡短的文字描述,那些在漫長歲月中堅守崗位的普通人形象就立體起來瞭。我仿佛能聽到老式電話交換機前,年輕女接綫員們輕聲細語地傳遞著遠方的問候,那種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溫暖的連接,是現在冰冷的屏幕完全無法比擬的。書中收錄的那些舊信封和電報稿件,有些上麵還有泛黃的汙漬和手寫的批注,看得齣它們曾是多麼重要和珍貴的存在。特彆是關於早期國際海底電纜鋪設的圖解,那種在深海黑暗中摸索,用人力和簡單的工具去架設信息高速公路的畫麵,讓人對那個時代的工程師充滿瞭由衷的敬佩。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人性化,它沒有過度強調技術參數的宏大,而是巧妙地將技術的發展嵌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中,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數字,而是鮮活的記憶和情感的載體。讀完後,心中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感謝那些先行者,為我們今天便捷的生活奠定瞭基石。
評分這本畫冊的裝幀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的紙張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捧著一件藝術品。我特彆喜歡扉頁上那幅手繪的舊式電話交換颱插圖,綫條細膩,色彩沉穩,一下子就把我帶迴瞭那個需要人工轉接纔能撥通遠方電話的年代。書中對早期電報機的介紹部分,那些復雜的機械結構,通過高清晰度的攝影圖片得以完美呈現,簡直就是一部微縮的工業史詩。我花瞭好長時間去研究那些齒輪、拉杆和電碼打字機的構造,那些密密麻麻的符號和按鍵,無聲地訴說著信息傳遞的艱辛與偉大。而且,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非常講究,文字和圖片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凸顯瞭展品的曆史厚重感。比如,對比展示二十世紀初和八十年代的移動電話模型,那種跨越時代的科技進步感,僅憑視覺衝擊力就能讓人感慨萬韆。這本書不隻是記錄,更像是在精心策劃一場跨越百年的“科技漫步”,讓人在指尖的翻動間,感受那些沉睡在曆史角落裏的精密儀器如何改變瞭人類的溝通方式。那種對細節的執著,對曆史的敬畏,真的不是隨便印印就能做齣來的,看得齣編者在選材和呈現上下瞭極大的功夫。
評分這本書在學術性與普及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贊。我注意到,對於那些復雜的早期交換係統的工作原理,作者並沒有直接堆砌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采用瞭大量的流程圖和剖麵示意圖來進行解釋。這些圖示清晰明瞭,即便是像我這樣對電子工程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大緻理解信號是如何從發送端經過復雜的綫路和設備,最終到達接收端的。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比如貝爾係統和歐洲體係在技術路綫上的分歧與融閤,也有著非常精煉的梳理,這為理解全球通信標準化的演變提供瞭極好的參照。更絕的是,它還穿插瞭一些當時關於通信技術應用的社會討論和法規變遷的資料,比如關於“電話竊聽”的早期爭論,以及各國對電報業務的壟斷情況,這使得整個閱讀體驗變得非常立體和多維。它不隻是在展示“有什麼”,更是在探討“為什麼會這樣”以及“它帶來瞭什麼影響”。這種深挖背景和影響的做法,讓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博物館圖錄”的範疇,更像是一部濃縮的現代信息社會起源史。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時代氛圍”和“知識脈絡”。它不僅僅羅列瞭那些光鮮亮麗的“裏程碑式”的發明,更花費瞭大量篇幅去介紹那些“被遺忘的”中間環節和輔助技術。比如,關於早期電話局機房內部的布綫係統,那些復雜到令人頭皮發麻的銅綫叢,書裏用一張極其精細的俯視圖展示瞭其龐大的規模,這讓我深刻理解瞭維護一個早期通信網絡的難度有多高。此外,書中對“頻率劃分”和“信道復用”等概念的介紹,采用瞭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將信息流比作河流的分叉與匯聚,這樣的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它成功地將一個可能顯得過於專業和技術性的領域,轉化成瞭一部引人入勝的“人類如何學會更有效地說話”的史詩。這種從宏觀的曆史演進到微觀的技術細節,再到社會影響的全麵覆蓋,使得這本書的閱讀價值非常高,它不僅能滿足技術愛好者的求知欲,也能為普通讀者提供一個瞭解現代社會基礎設施起源的絕佳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