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定价:46.00元
售价:31.3元,便宜14.7元,折扣68
作者:刘海波,郭丽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547706367
字数: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是一座特色鲜明的电信专业博物馆。始建于1994年,初馆址位于北黄城根北街皇城根电话局内(A馆),馆舍为北平电话北局旧址(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展陈面积四百多平方米,展陈内容以北京市内电话历史为主。
2008年在骡马市大街北京联通综合楼内新建B馆,展陈面积三千多平方米,使北京地区电信事业的历史得到全面展示。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集通信历史文化、电信科普和新通信业务体验于一身,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北京电信事业一百三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纸上博物馆 北京通信电信博物馆》:
电话是比电报更为方便更实用的通信工具,电话不但具有实时沟通的优势,还避免了电报需要撰写电报稿、翻译电文等专业知识,所以一经问世,就迅速普及开来。然而,清的高权力中心——紫禁城,却迟迟不愿向电话敞开大门。
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慈禧太后日常办工、休息娱乐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点,成了中国真正的权力中心。主管洋务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成了外务部,也在颐和园墙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外务部公所。为了请示汇报方便,1902年,自东城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至颐和园架设专用电话线,线路全长24公里,由外务部和步兵统领衙门共同出资,由璞尔生的“电铃公司”承包建设。当时北京还没有官办的电话局,只有璞尔生的“电铃公司”在经营北京的电话业务。
1908年8月,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又下旨,自颐和园水木自亲殿至来薰风门东配殿架设电话专线,“专备上用”。这时候的光绪皇帝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早已被软禁在瀛台。这条电话专线,成了慈禧太后随时了解光绪皇帝动向的“皇家电话专线”。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撒手人寰,这条电话专线的作用也随之告终。2005年,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经过历史考证,与颐和园合作,在水木自亲殿开辟了“皇家电话专线展”长设展览,向人们展示了清朝高统治者对先进通信手段从观望、徘徊到接受的过程。
“老佛爷”虽然在颐和园大肆尝试外国新技术一一电灯、电话、小火轮,但在紫禁城的皇宫内,却禁止安装电话,从中我们仍然能感知到清皇室对洋务的矛盾态度。现代通信工具的诱惑是难以阻挡的,1910年,42岁的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打破了“老佛爷”不许在皇宫装电话的禁令,传旨内务府在后宫安装10门交换机一部,并在长、建福官、储秀宫安装了6部内线电话,这是我国的皇家电话局。原北京网通公司(现北京联通)于2006年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在储秀宫绥福殿开办了“皇家电话局”常设展览,揭秘了曾深藏在皇宫大内的现代电话手段。
……
序言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时代氛围”和“知识脉络”。它不仅仅罗列了那些光鲜亮丽的“里程碑式”的发明,更花费了大量篇幅去介绍那些“被遗忘的”中间环节和辅助技术。比如,关于早期电话局机房内部的布线系统,那些复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铜线丛,书里用一张极其精细的俯视图展示了其庞大的规模,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维护一个早期通信网络的难度有多高。此外,书中对“频率划分”和“信道复用”等概念的介绍,采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信息流比作河流的分叉与汇聚,这样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它成功地将一个可能显得过于专业和技术性的领域,转化成了一部引人入胜的“人类如何学会更有效地说话”的史诗。这种从宏观的历史演进到微观的技术细节,再到社会影响的全面覆盖,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价值非常高,它不仅能满足技术爱好者的求知欲,也能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现代社会基础设施起源的绝佳窗口。
评分我必须提及这本书的印刷质量,这简直是对收藏者的一种尊重。我很少看到一本关于技术藏品的书籍能把细节处理得如此到位。那些陈旧的、布满铜绿的通信设备模型,在经过专业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后,金属的反光、纹理的磨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油墨和旧金属的气味。特别是对早期真空管和晶体管的微距摄影,那些微小的元件在放大后呈现出一种几何美感,精巧到令人窒息。而且,纸张的选用非常有讲究,不同章节的配图,似乎采用了不同克重或涂层的纸张来配合内容的主题,比如介绍老式电话机内页的纸张就偏向哑光质感,以衬托其复古的调性;而介绍卫星通信发展历程的部分,则使用了稍微亮一些的纸张,以凸显高科技的精准感。这种材质上的细微变化,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触觉体验,让你在翻阅过程中持续保持高度的专注。这绝对是一本需要用双手去“品尝”的印刷品,而非仅仅用眼睛快速浏览的资料。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性与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我注意到,对于那些复杂的早期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剖面示意图来进行解释。这些图示清晰明了,即便是像我这样对电子工程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大致理解信号是如何从发送端经过复杂的线路和设备,最终到达接收端的。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比如贝尔系统和欧洲体系在技术路线上的分歧与融合,也有着非常精炼的梳理,这为理解全球通信标准化的演变提供了极好的参照。更绝的是,它还穿插了一些当时关于通信技术应用的社会讨论和法规变迁的资料,比如关于“电话窃听”的早期争论,以及各国对电报业务的垄断情况,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立体和多维。它不只是在展示“有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带来了什么影响”。这种深挖背景和影响的做法,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博物馆图录”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现代信息社会起源史。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文献汇编,毕竟是关于“通信电信博物馆”的记录,但翻开后才发现,它简直是一本充满温情的故事集。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关于“接线员”和“邮政工人”的侧记,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几张老照片和简短的文字描述,那些在漫长岁月中坚守岗位的普通人形象就立体起来了。我仿佛能听到老式电话交换机前,年轻女接线员们轻声细语地传递着远方的问候,那种人与人之间最直接、最温暖的连接,是现在冰冷的屏幕完全无法比拟的。书中收录的那些旧信封和电报稿件,有些上面还有泛黄的污渍和手写的批注,看得出它们曾是多么重要和珍贵的存在。特别是关于早期国际海底电缆铺设的图解,那种在深海黑暗中摸索,用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去架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画面,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工程师充满了由衷的敬佩。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人性化,它没有过度强调技术参数的宏大,而是巧妙地将技术的发展嵌入到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中,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数字,而是鲜活的记忆和情感的载体。读完后,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感谢那些先行者,为我们今天便捷的生活奠定了基石。
评分这本画册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件艺术品。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幅手绘的旧式电话交换台插图,线条细腻,色彩沉稳,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需要人工转接才能拨通远方电话的年代。书中对早期电报机的介绍部分,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通过高清晰度的摄影图片得以完美呈现,简直就是一部微缩的工业史诗。我花了好长时间去研究那些齿轮、拉杆和电码打字机的构造,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按键,无声地诉说着信息传递的艰辛与伟大。而且,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讲究,文字和图片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凸显了展品的历史厚重感。比如,对比展示二十世纪初和八十年代的移动电话模型,那种跨越时代的科技进步感,仅凭视觉冲击力就能让人感慨万千。这本书不只是记录,更像是在精心策划一场跨越百年的“科技漫步”,让人在指尖的翻动间,感受那些沉睡在历史角落里的精密仪器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对历史的敬畏,真的不是随便印印就能做出来的,看得出编者在选材和呈现上下了极大的功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