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基于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酒店质量管理系统设计)
定价: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奚晏平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75032225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40kg
酒店业所出售的服务产品很难像工业产品那样标准化,甚至在管理方面也很难像科学管理大师泰勒为工业管理所设计的管理程序那样标准化,但标准化对服务业质量的制度性保证却可以通过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的成功加以佐证。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管理制度的标准化是为了使我们提供的服务更加个性化。
序言
章 质量管理——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节 服务是酒店业质量管理核心
第二节 为顾客创造价值
第三节 酒店业质量体系的关键
第四节 动用质量体系提高酒店质量管理
第二章 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
节 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产生
一、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产生
三、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发展
四、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五、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第二节 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构成
一、1987版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构成
二、1994版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构成
三、2000版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构成
第三节 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1994版向2000版的转换
一、转换的基本原则
二、转换的基本要求
三、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换版工作程序
第三章 酒店行业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节 酒店行业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重要性
第二节 2000版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对酒店管理系统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酒店行业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理解
节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理解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二、领导作用
三、全员参与
四、过程方法
五、管理的系统方法
六、持续改进
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八、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的理解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
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
三、质量管理体系方法
四、过程方法
五、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六、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七、文件
八、质量管理体系评价
九、持续改进
十、统计技术的作用
十一、 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
十二、质量管理体系与模式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理解
第五章 酒店行业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
第六章 酒店行业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第七章 酒店行业质量体系认证
第八章 酒店行业质量体系文件范本
参考文献
后记
奚晏平,男,1962年出生,出生地重庆。 1987年至1989年在黄河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系攻读研究生,1989年至1992年在四川外国语学院任教、讲师,1992年至1993年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研修国际关系等,1993年至1998年任山东省青岛市旅游局副局
翻阅前几章,我立刻感受到作者在叙事角度上的独特匠心。他没有直接跳入那些令人头疼的流程图绘制,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切入,描绘了当前酒店业在追求卓越服务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灰色地带”——即那些难以量化、但客户感知度极高的服务细节。这种开篇方式非常高明,它首先抓住了读者的痛点,让读者意识到,仅仅依赖经验主义或‘靠人盯’的管理模式在规模化扩张面前是多么脆弱。书中对“质量文化”的探讨部分尤其引人入胜,它将质量管理从一个“部门责任”提升到了“全员共识”的高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性化管理的尊重,他似乎在强调,任何设计精良的系统,最终的执行者依然是人,因此,系统的设计必须兼顾操作的便捷性和员工的认同感。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远超出了我原本预期的那种机械化的标准执行指南。
评分合上书本,我的感受是,这是一份极具前瞻性的管理设计纲领,而非一本单纯的合规指南。它成功地将ISO9000这一庞大而严苛的框架,成功地“酒店化”了。这本书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即质量管理不再是检查的负担,而是提升客户忠诚度和盈利能力的核心驱动力。作者对未来酒店服务个性化与标准化之间的平衡所做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这触及了服务业管理的终极难题。全书没有一句空话,每一部分的设计都紧密围绕着如何构建一个可测量、可控制、可持续改进的酒店运营体系。对于任何希望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将“服务”真正打造成核心竞争力的酒店管理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可信赖的系统化解决方案的思考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带着一种严肃的行业规范气息,墨绿色的主色调和规整的字体排版,立刻让人联想到精密、严谨的管理体系。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条款和流程图,毕竟“ISO9000”这几个字摆在那里,就如同给内容贴上了“官方认证”的标签,让人本能地产生一种敬畏感。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惊喜地发现它并非枯燥的条文堆砌,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系统设计”的蓝图。这对于像我这样既关注理论基石,又渴望落地实践的酒店管理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尤其期待它如何巧妙地将国际化的质量标准,那些宏大而抽象的原则,转化为适用于前线服务人员日常操作的具体规范。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搭建起理论与实践之间那座坚实的桥梁,让那些冰冷的标准真正拥有了“酒店的温度”。它承诺的不是简单地通过审核,而是真正实现服务质量的内生性提升,这才是管理学的精髓所在。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运用是相当克制的,符合其主题的专业性,但同时又不失清晰度。图表的复杂程度与主题的深入程度是成正比的,这表明作者没有为了迎合初学者而过度简化核心内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国际标准条款时,所做的“本土化解读”和“酒店场景模拟”。很多理论书籍在引用标准时往往只是罗列条文,让读者自行体会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对应关系,而这本书却直接将抽象的术语转化为具体的酒店服务场景,例如,某个关于“不合格输出物处理”的条款,被巧妙地转化成了“客房保洁人员发现设施损坏后的上报与维修流程”,这种“翻译”工作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也增强了可操作性。这种严谨与实用并重的风格,使得本书不仅适合高层决策者参考,也对一线部门主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
评分在探讨具体系统模块时,作者展现了令人称赞的逻辑架构能力。他对数据采集和反馈机制的设计部分,显示出扎实的系统思维。我注意到,书中并未停留在收集“投诉”这种负面信息上,而是着重强调了“过程监控点”的设置,这才是预防性质量控制的关键。想象一下,如果能将入住登记、客房清洁检查、餐饮出品的温度控制等环节,都纳入到可追溯的质量链条中,那么服务的波动性将大大降低。书中对信息流转路径的描述详尽而清晰,仿佛作者已经提前预演了无数次系统运行可能出现的瓶颈。特别是关于如何将客户的“隐性需求”转化为“可执行标准”的章节,提供了诸多启发性的案例,这对于我们酒店内部进行SOP(标准作业程序)迭代升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使得质量标准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动态工具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