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葛晓虎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正版新书--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葛晓虎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晓虎著 著
图书标签:
  • 5G
  • 移动通信
  • 绿色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葛晓虎
  • 网络技术
  • 通信网络
  • 新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9551
商品编码:2969286858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

定价:69.00元

作者:葛晓虎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12129955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近年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迅速,移动用户数量激增,移动网络设备大规模布设,随之而来的移动通信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有限频谱资源的日益饱和,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问题日益成为其发展瓶颈。怎样有效突破能效与频谱效率的枷锁,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本书将着重系统介绍面向5G移动通信网络的能量与频谱优化技术,结合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成果,对提高网络及通信系统能效与频谱效率的优化技术进行*前沿的系统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用户需求与资源管理、网络能效模型及评估、基于服务质量的5G通信系统能效优化、异构多网协同机制、基于用户体验质量和能效的5G通信系统应用等。

目录


目 录

章 Chapter 1
5G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1
1.1 绪论2
1.2 绿色通信在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5
1.2.1 基站节能措施5
1.2.2 基站能耗模型7
1.2.3 无线异构网络能效研究9
1.3 蜂窝网物化能耗与整体能效评估10
1.3.1 基站的能耗组成与评估11
1.3.2 蜂窝网络整体能效建模及优化17
1.3.3 蜂窝网物化能耗后续研究20
1.4 5G绿色通信网络的挑战21
1.4.1 5G回程网络21
1.4.2 5G回程网络能效21
1.5 本章小结26
1.6 参考文献27
基 础 篇
第2章 Chapter 2
面向绿色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33
2.1 绪论34
2.2 用户业务流量模型36
2.2.1 数据业务36
2.2.2 语音业务39
2.3 辐射能量与干扰模型42
2.4 基于Bregman非过度间距的资源分配45
2.4.1 问题描述46
2.4.2 正则拉格朗日对偶方程和-Excessive Gap光滑技术47
2.4.3 具有Bregman投影的快速迭代算法51
2.4.4 异构网络下多服务资源分配问题57
2.5 本章小结61
2.6 参考文献62
第3章 Chapter 3
蜂窝网络能量效率67
3.1 几何理论68
3.1.1 引言68
3.1.2 点过程69
3.1.3 分割理论71
3.2 PVT蜂窝网能效模型72
3.2.1 系统模型72
3.2.2 PVT蜂窝网流量模型与性能分析74
3.2.3 PVT单天线蜂窝网络能效模型与性能分析78
3.2.4 PVT多天线蜂窝网络运行功耗模型与性能分析88
3.3 多天线蜂窝网功率优化102
3.3.1 系统模型102
3.3.2 多天线蜂窝网能效模型102
3.4 HCPP蜂窝网能效模型106
3.4.1 系统模型107
3.4.2 基于HCPP的蜂窝网络干扰模型108
3.4.3 基于HCPP的MIMO蜂窝网容量模型112
3.4.4 HCPP蜂窝网络能效模型116
3.4.5 性能仿真及讨论116
3.5 本章小结118
3.6 参考文献119
第4章 Chapter 4
基于服务质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23
4.1 绪论124
4.2 误比特率约束条件下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26
4.2.1 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模型126
4.2.2 误比特率约束条件下的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28
4.2.3 仿真与性能分析132
4.3 服务质量统计约束模型及通信系统有效容量135
4.3.1 QoS统计约束模型135
4.3.2 通信系统有效容量136
4.3.3 有效容量性能仿真137
4.4 基于服务质量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39
4.4.1 系统模型139
4.4.2 基于有效容量的MIMO-OFDM系统能效模型140
4.4.3 通信系统能效优化142
4.4.4 算法设计144
4.4.5 仿真结果及分析145
4.5 本章小结155
4.6 参考文献156
第5章 Chapter 5
5G异构无线多网的能效协同优化159
5.1 绪论160
5.2 异构无线多网能效协同优化架构161
5.3 异构多网网络与终端的联合能效优化163
5.3.1 现有网络能效评估指标163
5.3.2 网络与终端联合考虑的新能效评估指标165
5.3.3 宏微小区共存场景下的网络能效分析166
5.4 无线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174
5.4.1 无线网络虚拟化175
5.4.2 软件定义无线网络179
5.5 本章小结186
5.6 参考文献186
应 用 篇
第6章 Chapter 6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客户端设计191
6.1 绪论192
6.2 相关标准与研究192
6.2.1 渐进式超文本串流192
6.2.2 自适应串流193
6.2.3 MPEG-DASH197
6.3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动态自适应串流机制198
6.3.1 缓冲预存模式200
6.3.2 实时串流模式203
6.3.3 动态自适应串流决策204
6.4 系统设计与实现204
6.4.1 软硬件平台介绍204
6.4.2 系统架构与实现流程222
6.4.3 开发环境223
6.4.4 安卓应用程序开发环境228
6.4.5 移植MPEG-DASH至安卓多媒体框架228
6.5 系统结果分析230
6.5.1 测试环境230
6.5.2 串流设备决策机制分析235
6.5.3 使用者观赏体验分析239
6.6 结论与未来展望242
6.7 参考文献243
第7章 Chapter 7
基于能效增益的安卓平台设计247
7.1 绪论248
7.2 H.264视频编译码标准249
7.2.1 H.264标准介绍249
7.2.2 H.264双核心并行解码机制250
7.3 安卓多媒体系统架构253
7.4 能效增益与动态串流机制254
7.4.1 影音同步机制设计254
7.4.2 网络带宽分析255
7.4.3 实时硬件运算能力分析256
7.4.4 RTSP与网络串流259
7.4.5 动态串流调整机制决策261
7.5 系统架构与实现流程265
7.5.1 编译环境265
7.5.2 基于H.264并行解码的双核心安卓平台269
7.5.3 安卓应用程序包设计280
7.6 系统实现结果284
7.6.1 测试环境与实现分析284
7.6.2 能效增益分析286
7.6.3 影音同步机制分析286
7.6.4 动态串流调整机制分析288
7.7 结论与未来展望289
7.8 参考文献290

作者介绍


葛晓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宽带无线通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移动通信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2004年担任韩国亚洲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2005年担任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电子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05年获意大利Galilei Grant,2009年获挪威奖学金资助短期访问挪威多所大学,2010年6-8月以visiting researcher身份访问英国Heriot-Watt University,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以Visiting Professor身份访问挪威University of Agder。近年来主持承担了10余项*科研课题和多项国际高水平科技合作项目。担任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

文摘


序言



绿野寻踪:生态之旅与可持续生活 这是一部关于自然、探索与责任的深刻洞察,一部关于我们如何重塑与地球关系的生命赞歌。 在现代社会日益加速的步伐中,我们常常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迷失,与脚下的大地渐行渐远。然而,在大自然的脉搏中,隐藏着治愈我们心灵、启迪我们智慧的古老力量。《绿野寻踪:生态之旅与可持续生活》并非一本简单的自然科普读物,更不是一份枯燥的环保倡议书。它是一次深入的生命体验,一次对生态系统精妙运作的细致描摹,一次对人类未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沉叩问。 第一章:重返寂静之地——感受自然的呼吸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重返寂静之地”的旅程。告别城市的喧嚣,我们将深入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依然保留着原始生命力的自然秘境。作者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清晨林间弥漫的薄雾,阳光穿透茂密枝叶投下的斑驳光影,溪水潺潺流淌时溅起的点点水花,以及风吹过草地时发出的低语。这不是简单的风景描绘,而是通过感官的唤醒,让我们重新体验自然最纯粹的存在。 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倾听鸟儿婉转的歌唱,辨认它们独特的鸣叫声;观察昆虫在叶片上留下的细微痕迹,感受它们在生态链中的重要角色;甚至,我们会尝试去理解那些沉默的植物,它们如何汲取养分,如何在四季轮回中生长枯荣。在寂静之地,我们学习到的第一课是:自然并非一副静态的画卷,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生命场域。 每一声虫鸣,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生命的讯息,诉说着自然的智慧。 第二章:微观世界的奇迹——生命网的奥秘 当我们将目光从宏大的自然景观转向微观世界,一个令人惊叹的生命网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本书的第二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个肉眼难以察觉,却至关重要的领域。我们将深入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它们如何分解有机物,如何为植物提供养分,如何构建起支撑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石。我们会惊叹于真菌的地下网络,它们如何连接植物根系,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换,如同一个看不见的“地下互联网”。 本书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授粉的精妙过程,从蜜蜂的辛勤劳作到风的无私传播,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确保着植物的繁衍。我们还会探索食物链的复杂性,从最小的浮游生物到顶端的捕食者,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共同维系着生态的平衡。作者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观察,揭示生命网中每一个微小组成部分的独特贡献,以及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关系。 理解了这些微观世界的奇迹,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破坏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威胁整个系统的稳定。 第三章:失衡的信号——人类活动的影响 然而,当我们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继续探索时,也无法回避那些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失衡的信号”。本书的第三章将客观而深刻地分析,在追求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从工业化带来的空气和水污染,到过度开发导致的森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再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自然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活动正在挑战着这种极限。 作者将以翔实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探讨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以及城市扩张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挤压。我们会反思,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是否忽略了它们对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本书不会回避那些令人担忧的现实,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导我们去思考这些失衡的根源,以及我们个体和集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识别这些失衡的信号,是迈向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是唤醒我们保护地球责任感的催化剂。 第四章:可持续的路径——重塑与自然的契约 正视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后,本书将进入一个更具建设性和希望的篇章——“可持续的路径”。这一章节将不再仅仅关注问题,而是致力于探索解决之道,重塑我们与自然的契约。 作者将介绍各种切实可行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从个人层面,我们将学习如何减少碳足迹,例如选择公共交通、节能减排、理性消费,以及推广二手物品的循环利用。本书将提供实用的建议,帮助读者将可持续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让每一次选择都成为对地球的呵护。例如,关于如何在家中打造一个小型菜园,如何减少食物浪费,如何选择对环境更友好的产品,这些细节都将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呈现。 在更宏观的层面,本书将探讨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来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压力,同时保证食物的安全和健康。我们还会关注再生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它们如何为我们提供清洁的动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此外,本书还将介绍循环经济的理念,强调资源的再利用和最大化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资源。可持续的路径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和策略来实现的现实选择。 第五章:共生与未来——自然的馈赠与我们的责任 《绿野寻踪》的结尾,我们将回归到“共生与未来”的主题,再次审视人类与自然之间深层的连接,以及我们对未来世代的责任。作者将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阐释自然不仅仅是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我们精神世界的源泉。 沉浸在自然中,我们可以获得平静、灵感和对生命的敬畏。 本书将强调,保护自然,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其他物种,更是为了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福祉。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源,调节气候,抵御自然灾害,这些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也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最后,本书将呼唤一种“共生”的智慧。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将其视为平等的伙伴。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尊重自然法则,并以谦逊的态度与自然和谐共处。未来的社会,不应是掠夺式的开发,而应是滋养与回报的循环。《绿野寻踪》希望点燃每一个读者的生态意识,鼓励大家成为自然的守护者,共同塑造一个可持续、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不仅是对我们当下生活的指引,更是对子孙后代最宝贵的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寂静的星河:宇宙的低语与生命起源的未解之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毫不妥协的科学浪漫主义。作者的文笔如同散文诗一般优美,但其内核却是最前沿的天体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理论。这本书没有提供确切的答案,恰恰相反,它成功地将“未知”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着迷于其中关于“费米悖论”的最新几种解释——从“大过滤器”理论到“动物园假说”,每一种推测都挑战着我们对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固有认知。作者在讨论系外行星的宜居带时,所用的比喻非常精妙,仿佛带领读者亲身站在那些遥远恒星的光芒下,感受那种宇宙尺度的孤独与宏伟。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你在感到渺小的同时,又因为人类的求知欲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它不仅是关于科学的,更是关于哲学的,它探讨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最古老的问题,并且展示了人类探索精神的极限在哪里。对于任何一个抬头看过夜空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这本《古罗马的财富密码》,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社会经济史教科书,但叙事方式完全没有架子。作者的功力深厚,他没有仅仅罗列历代皇帝的税收政策,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罗马帝国时期那些令人惊叹的金融创新和商业运作上。比如,他对罗马的“信用体系”和“海外贸易风险对冲”的描述,让我惊觉,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已经发展出了非常复杂的金融工具。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细节——那些关于橄榄油期货、奴隶市场定价机制,甚至是如何通过精确的航海路线图来降低运输成本的描述,都充满了画面感。读完后,我深刻理解到,支撑庞大帝国运转的,绝不仅仅是精锐的军团,更是其背后那套高效且富有韧性的经济系统。它强迫我重新评估历史的厚度,那些看似原始的社会,其内部的商业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谓的“颠覆性创新”,很多可能只是对古老智慧的重新包装。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的经济支柱展开,逻辑链条严密,阅读体验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匠人精神》,让我对“创造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完全聚焦于那些被历史光环掩盖的二线人物——那些雕刻师的助手、颜料的调制者、以及负责建筑结构计算的工程师。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将焦点放在米开朗基罗或达芬奇这样的巨匠身上,而是深入到那些构成艺术繁荣的基石——那些拥有精湛技艺、却往往默默无闻的工匠群体。作者通过挖掘大量的市政档案和工会记录,重构了他们的学徒生涯、工作环境乃至罢工抗议的细节。我被其中描述的“父子传承”模式深深吸引,那种对技艺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代代相传的责任感,与我们今天强调的“快速迭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完后,我感到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到每一次凿刻、每一次抛光背后的汗水与坚持。这本书是一曲献给那些创造了美、却鲜少被歌颂的人们的赞歌,朴实却充满力量。

评分

这本《数字时代的人类心智》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探讨了信息爆炸如何重塑我们的思维模式、注意力跨度和记忆方式。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没想到它读起来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哲学思辨之旅。书中对于“信息过载焦虑”的剖析,简直像是精准地描述了我日常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困扰——那种不断刷新屏幕、害怕错过任何动态的内在驱动力。作者没有简单地指责技术,而是深入挖掘了我们大脑适应新环境的本能,将这种适应描绘成一场宏大而又悄无声息的演化。特别是关于“碎片化阅读”如何影响深度思考能力的章节,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框架,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构建自己的“心智防火墙”,抵御那些无孔不入的即时满足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凝视窗外,反思自己过去对“专注”的理解。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使用某个工具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人”的书,尤其是在这个以比特流为食的时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与屏幕之间的关系,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同时又给予了保持人性深度的可能性。

评分

关于这本《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未来重构》,我必须说,它完全打破了我对国际贸易物流的刻板印象。原以为这是一本充满图表和晦涩术语的经济分析报告,没想到作者的笔力能将“集装箱运输效率”这种看似枯燥的主题,写得如同悬疑小说般紧张刺激。书中详细分析了近年来几次重大供应链中断事件(比如苏伊士运河堵塞、特定芯片短缺)的连锁反应机制,展现了全球化下,一个环节出问题如何牵一发而动全身。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出了一种“冗余化”与“本土化”并行的未来战略,指出过度追求“效率至上”的精益生产模式,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是何等脆弱。他不仅指出了问题,更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应对框架,比如如何利用数字化孪生技术提前模拟风险。对于商业决策者或者仅仅是对世界如何运转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极佳的“预警指南”,它教会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全球格局中,‘安全边际’比‘极致利润’更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