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海洋六號 2011——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紀實
定價:68.00元
作者:楊勝雄
齣版社:海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0278263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海洋六號——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紀實(2011)》是部由中國大洋科考隊員們集體創作的科考紀實。2011年6—10月,我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科考船“海洋六號”執行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活動,在120天的遠洋科考航程中,科考隊員們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下科考工作的點點滴滴和自身的獨特體驗。在全船共享,同時通過現代化的海事衛星網絡每天發迴祖國,引發瞭強烈共鳴。同時,國內主流媒體隨船科考,全麵客觀地報道瞭中國大洋科考調查,嚮世界傳播瞭中國開拓深海大洋,履行國際義務,發展海洋科學的價值和意義,展示瞭中國海洋地質事業的發展和進步,也使得萬裏之外、茫茫太平洋上的中國遠洋科考船“海洋六號”一舉一動深受國人關注。走嚮深海大洋,是21世紀中國影響深遠的戰略選擇。讓我們跟隨《海洋六號——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紀實(2011)》,走進太平洋,領略中國遠洋科考的神奇世界和科考隊員們的絢爛人生……
目錄
上篇 科考日記
嚮著太平洋——齣發
為“蛟龍”深潛護航
Aloha夏威夷
深海淺鑽揭秘神奇
尖峰時刻
海上生明月
開創光縴應用新時代
丈量馬裏亞納海溝
圓滿收官踏歸程
下篇 新聞報道集萃
航段
1.消息:“海洋六號”首航太平洋執行第23航次科考任務
2.新聞直播間:“海洋六號”執行中國大洋第23航次任務今日起航
3.新聞直播間:探秘我國先進科考船——“海洋六號”
4.新聞直播間:入黨誓詞在海上飄揚
5.新聞直播間:“海洋六號”目的地次作業為蛟龍下潛“探路”
6.新聞直播間:我國錳結核閤同區儲量達4.2億噸
7.新聞直播間:科學考察解密神奇海底世界
8.新聞直播間:中國大洋科學考察曆程
9.新聞直播間:海上的乒乓球賽乏味裏的苦中作樂
10.新聞直播間:“海洋六號”完成航段科考任務
11.新聞圖片:紅旗在南海上飄揚
12.通訊:為中國大洋科考事業做貢獻
13.通訊:探索深海大洋的奧秘
14.消息:為中國載人深潛衝擊5000m試驗成功護航
15.消息:中國地質調查局慰問“海洋六號”
第二航段
16.消息:飛赴“海洋六號”
17.消息:“海洋六號”起航前往調查工區
18.消息:“海洋六號”第二航段抵達太平洋指定工區
19.消息:“海洋六號”完成中太平洋某海山偵察性科考
20.消息:“海洋六號”喜獲“白加黑”岩芯樣品
21.消息:“海洋六號”轉戰西太平洋海山區
22.消息:“海洋六號”勝利完成第二航段任務靠泊關島
23.深度報道:為什麼要走嚮深海大洋
24.特寫:探秘“海洋六號”船“心髒”
25.特寫:大海航行無舵手
26.特寫:“海洋六號”的幾員大將
27.特寫:博士後技工
28.特寫:第二航段深海開鑽目擊記
29.特寫:深海觀山記
30.特寫:願月光帶去我的思念
31.新聞連綫:中鞦邀明月海陸共此時
32.新聞故事:日記中的科考故事係列
33.新聞故事:海陸兩地書係列
34.專欄:科技日報《朝勝觀察》係列
35.紀實:彆樣夏威夷
第三航段
36.消息:“海洋六號”駛離關島港
37.新聞故事:日記中的科考故事係列
38.新聞故事:日記中的傢庭故事
39.專欄:科技日報《朝勝觀察》
40.“海洋六號”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務返抵廣州
41.新聞圖片:“海洋六號”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務返抵廣州
42.專題:祖國,您好——“海洋六號”在太平洋嚮祖國問好
附: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學考察航跡圖
後記 傳播海洋地學文化 激發地質事業創造力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次有幸讀到《海洋六號 2011——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紀實》,雖然書中記錄的是一段具體的科考經曆,但它所展現的精神和引發的思考,卻遠遠超齣瞭那一趟航程本身。每當我翻開這本書,腦海中總會浮現齣無數個關於海洋的想象。我想象著那片深邃蔚藍的未知世界,其中蘊藏著多少生命奇跡,又隱藏著多少未解之謎?這本書無疑是打開瞭這扇神秘之門的一把鑰匙,讓我得以窺見人類探索海洋的腳步。那些在茫茫大海中工作的科學傢們,他們日夜兼程,不畏艱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點點揭開海洋的麵紗。每一次采樣,每一次觀測,都充滿瞭對知識的渴求和對自然的敬畏。書中描繪的場景,不僅僅是冰冷的科學數據,更充滿瞭人文關懷。我能感受到科考隊員們在極端環境下的堅持,他們之間的協作與情誼,以及麵對睏難時的樂觀與勇氣。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海洋所覆蓋,而這片海洋,對於人類的未來,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資源的寶庫,更是氣候的調節器,是生命的搖籃。這本書讓我對海洋的認識,從一個模糊的概念,變得更加具體、鮮活,也更加充滿瞭敬意。
評分《海洋六號 2011——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紀實》帶給我的,是一種近乎震撼的體驗,它不僅僅是記錄瞭中國科學傢在2011年進行的第23次大洋科考,更是將讀者置身於那片廣袤無垠、神秘莫測的海洋之中。我仿佛能聽到海浪拍打船體的聲音,感受到船身在風浪中搖曳的顛簸,更能想象到科考隊員們在冰冷潮濕的環境中,依然專注於手中儀器,眼神中閃爍著求知的火焰。書中所描繪的那些探測設備,那些深海采樣,那些地質考察,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來說,是如此的新奇和令人著迷。每一次數據的收集,每一次樣本的分析,都可能是一項重大的科學發現。我腦海中勾勒齣科考隊員們在狹小的實驗室裏,圍著顯微鏡,討論著微觀世界的奇妙;在漆黑的夜晚,守在控製颱前,監測著海底攝像頭的畫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於海洋的瞭解,依然是冰山一角。那些深埋在海底的礦産資源,那些潛藏在深淵中的未知生命,那些影響著全球氣候的洋流變化,都是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和研究的課題。這不僅僅是一次科學探索,更是一場關於人類智慧與勇氣,關於探索精神的偉大遠徵,它激勵著我們對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對科學研究永懷熱情。
評分《海洋六號 2011——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紀實》這本書,讓我對“探索”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地圖上的跋涉,更是對未知領域的挑戰。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那些在茫茫大海中,與惡劣天氣、復雜設備以及無數未知因素搏鬥的科考隊員們所深深吸引。我能感受到他們每一次成功采樣後的喜悅,也能體會到他們麵對失敗或技術難題時的沮喪,但更讓我感動的是他們身上那種永不言棄的科學精神。書中所描繪的,是真實發生在2011年的中國大洋第23次科考航行,它並非浪漫的海上傳奇,而是充滿瞭嚴謹的科學流程、精密的儀器操作和無數次的重復實驗。但正是這種真實,纔顯得更加可貴。它讓我們瞭解到,海洋科學研究的復雜性與艱巨性,以及背後龐大的技術支撐和人力投入。我開始思考,我們所享用的許多資源,如清潔的空氣、穩定的氣候,很大程度上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對海洋的深入瞭解,正是守護這一切的基礎。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認識中國海洋科技力量的大門,也讓我對這片蔚藍的疆域,充滿瞭更加濃厚的興趣和敬意。
評分捧讀《海洋六號 2011——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紀實》,我仿佛置身於一次充滿挑戰與發現的海洋探險之中。書中並非僅僅羅列科學數據,而是通過生動的筆觸,描繪瞭科考隊員們在遠離陸地的廣闊海洋中,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和不懈努力,去揭示深海的奧秘。每一次船體在巨浪中的顛簸,每一次儀器在深海的探索,每一次樣本的細緻分析,都充滿瞭故事感。我仿佛能聽到船上科研人員激烈的討論聲,感受到他們在發現新物種或異常現象時的興奮,也能體會到他們在漫長航行中的孤獨與堅持。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海洋不僅僅是地球錶麵的一部分,更是充滿生命活力和未知可能性的廣闊領域。它對全球氣候、生物多樣性以及資源開發都至關重要。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瞭中國在海洋科學研究領域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以及科學傢們為瞭國傢海洋事業發展所付齣的巨大犧牲和貢獻。這是一種令人振奮的成就,也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去關注海洋、瞭解海洋,並為守護這片藍色星球貢獻自己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個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神秘世界——深邃而遼闊的海洋。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浩瀚,更是科學探索的疆域。《海洋六號 2011——中國大洋第23航次科考紀實》所呈現的,是無數個日夜,無數位科學傢,在極端環境下,為瞭解開海洋的秘密而付齣的努力。我仿佛看到瞭船上的燈火,在漆黑的夜空中劃破寜靜,那是科學之光在閃耀。我能想象到,當深海探測器緩緩下潛,將鏡頭對準那片黑暗的底部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瞭嗓子眼,期待著捕捉到一絲生命的跡象,或是揭示某種地質構造的奧秘。書中對每一次航行任務的細緻描寫,對所遭遇挑戰的坦誠記錄,都讓我深受觸動。那些看似枯燥的數據背後,蘊藏著對地球生態係統的深刻理解,對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考,以及對人類未來發展的啓示。它讓我明白,我們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必須建立在充分的科學認知之上,纔能夠實現長遠的福祉。這本書是對科學探索精神的贊頌,是對默默奉獻的科考隊員們的緻敬,更是對我們自身與海洋關係的深刻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