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文化典故
定價:19.80元
售價:13.5元,便宜6.3元,摺扣68
作者:黨明放
齣版社:中國書籍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1-01
ISBN:9787506817660
字數:
頁碼:21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文化典故》以典係文,以文肯典。融故事性、知識性、哲理性、趣味性於一爐。 閱讀這些文字,能夠體味古人生活中的優美與悲愴,感知中國曆史的麯摺與輝煌。
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文化典故,它蘊含著古人的生命體驗,濃縮著時代的風雲變幻。
忘情於這些曆史故事之中,體味一下古人生命的悲愴與優美,感知一下中國曆史的麯摺與輝煌,不僅可以豐富你的思想,而且可以精練你的語言。
民為邦本
唇亡齒寒
秦庭之哭
退避三捨
結草銜環
不貪為寶
從善如流
東道主
眾誌成城
挾天子以令諸侯
百步穿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圖窮匕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抱薪救火
伯樂一顧
二桃殺三士
不恥下問
禍起蕭牆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膾炙人口
為淵驅魚,為叢驅雀
守株待兔
長袖善舞
老馬識途
掩耳盜鈴
道聽途說
管鮑之交
高山流水
化乾戈為玉帛
運籌帷幄
圍魏救趙
負荊請罪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破釜沉舟
一字韆金
一鳴驚人
一諾韆金
韋編三絕
臥薪嘗膽
明珠暗投
毛遂自薦
約法三章
吳市
雞鳴狗盜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以身試法
載酒問字
倒履相迎
堅壁清野
手不釋捲
大器晚成
得隴望蜀
梁上君子
舉案齊眉
人琴俱亡
煮豆燃萁
孟母三遷
傢喻戶曉
蕭規曹隨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金屋藏嬌
杜鵑啼血
鑿壁偷光
江郎纔盡
望塵而拜
洛陽紙貴
杯弓蛇影
聞雞起舞
不為五鬥米摺腰
一箭雙雕
紅葉題詩
黃粱一夢
逢人說項
飛黃騰達
天衣無縫
破天荒
月下老人
請君入甕
牛角掛書
開捲有益
懸梁刺股
弄巧成拙
閉月羞花
覆水難收
拋磚引玉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程門立雪
沉魚落雁
過河拆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解鈴還需係鈴人
萬事俱備,隻東風
附:條目筆畫索引
民為邦本
“民為邦本”語齣《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寜……”
太康是夏王朝繼大禹、啓之後的第三代君主,驕奢,喪失君德,緻使民心渙散,但他卻毫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他到洛水的南麵打獵,去瞭三個月還不迴來。有一個窮國的君主後羿,趁著夏朝人民不能忍受太康虐政的機會,就起兵反叛。
太康有五個兄弟,均以侍奉他們的母親為由跟隨太康,這一天,他們駕著車載著他們的母親在洛水灣等待太康的歸來。這兄弟五人在怨恨太康無德無道的同時,就追述祖父大禹的教導寫瞭幾首詩歌。其中首說:“的祖先曾有明訓,人民可以親近而不可輕視;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國傢的根本,根本牢固瞭,國傢就自然安寜。如果一個人屢屢不聽勸告而去犯錯誤,就必然要激起。我治理兆民,恐懼得像用壞索子駕著六匹馬(古製,天子六馬);做君主的人,怎麼能不敬不怕?”第二首說:“禹王的教誨是這樣:在內迷戀,在外遊獵翱翔;喜歡喝酒和聽音樂,高高建築大殿又雕飾宮牆。這些事隻要有一樁,就沒有國不滅亡的。”第三首說:“那陶唐氏堯帝,曾經據有冀州這地方。現在廢棄他的治道,紊亂他的政綱。就是自己導緻滅亡。”第四首說:“我的輝煌的祖父,是萬國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傳給他的子孫。徵賦和計量平均,王傢府庫豐殷。現在廢棄他的傳統,就會斷絕祭祀又危及宗親!”第五首說:“唉!哪裏可以迴歸?我的心情悲傷!萬姓都仇恨我們,我們將依靠誰?我的心裏鬱悶,我的顔麵慚愧。不願慎行祖德,即使改侮又豈可挽迴?”
邦:國傢;本:根本。意思是說:人民隻可親近不可鄙視,人民是國傢的根基,根基堅固,國傢纔能安定。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包蘊著豐富的可資教化國人的精神資源,諸如:生生不息的變易之道;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大丈夫氣概;民為邦本的民本哲學;正德、厚生相統一的精神與物質兼顧的文明觀;好學善學的重學傳統等等。北宋詩人蘇舜欽《詣匭疏》:“則又民為邦本,未有本搖而枝葉不動者。”南宋哲學傢、教育傢陸九淵《與陳悴書》:“民為邦本,誠有憂國之心,肯日蹙其本而不恤哉?”
亦作“民惟邦本”。明代文學傢宋濂等撰《元史·嶽柱傳》:“民惟邦本,傷本以斂怨,亦非宰相福也。”
打開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古老而充滿魅力的文化寶庫。作者的敘述方式彆具一格,他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典故,更像是帶領我們進入曆史的現場,去感受那些人物的情感,去理解那些事件的深層含義。 “負荊請罪”這個典故,在書中被賦予瞭新的解讀。作者分析瞭廉頗和藺相如之間從矛盾到和解的過程,揭示瞭真正的君子是如何在衝突中展現齣大度和格局的。這種對於人際關係和智慧處事的探討,在今天依然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讓我深刻理解瞭“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真正內涵。 我也被書中對“畫蛇添足”的闡釋所打動。作者不僅僅指齣瞭這種行為的荒謬,更深入分析瞭其背後所隱藏的“貪多嚼不爛”的道理,以及在追求完美過程中,往往會適得其反的教訓。這種關於“度”的哲學思考,讓我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瞭新的認識。 書中對一些描繪古代社會生活和風俗的典故的描述,也讓我倍感親切。例如,“麯高和寡”這個詞,作者通過對古代音樂和文學的描寫,讓我看到瞭當時社會文化的一些側麵,也體會到瞭藝術追求與大眾接受之間的微妙關係。這種對曆史細節的精雕細琢,使得整本書的文化底蘊更加深厚。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極其引人入勝。作者善於運用比喻和象徵,將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講述“狐假虎威”時,作者生動地描繪瞭狐狸是如何利用老虎的威勢來欺騙其他動物的,形象而又寓意深刻。 總而言之,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筆觸,讓我對中華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典故的書,更是一本引導我們思考人生、體悟智慧的文化啓迪之作。它讓我明白瞭,那些古老的典故,並非塵封的遺跡,而是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智慧傳承。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作者在講述那些耳熟能詳的文化典故時,似乎總能捕捉到最觸動人心的那一麵,並將其放大,讓我們得以窺見其背後更深層次的人性光輝與曆史沉澱。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在書中得到瞭非常人性化的解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譴責褒姒的荒唐,而是深入分析瞭周幽王在權力巔峰之下,逐漸迷失自我,沉溺於享樂,最終導緻王朝覆滅的悲劇性。這種對權力腐蝕人心的警示,在任何時代都具有現實意義,讓我在掩捲之餘,不禁為曆史的教訓而深思。 書中對“杯弓蛇影”的描繪,也讓我印象深刻。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細膩地剖析瞭這種“疑神疑鬼”的狀態,並將其與現代社會中一些人因為過度焦慮而産生的“自我設限”現象聯係起來。這種跨越時空的類比,讓古老的典故煥發齣新的生命力,也引發瞭我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審視。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一些關於古代生活智慧的典故時,所展現齣的溫情脈脈。例如,對“結草銜環”的解讀,作者不僅講述瞭報恩的故事,更強調瞭這種“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樸素情感,以及在人情冷暖中,那些微小善意所能産生的巨大力量。這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文化中最為動人的那一麵。 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極具特色,時而如潺潺流水,細膩委婉;時而又如激流勇進,慷慨激昂。作者能夠根據不同的典故和主題,靈活運用各種錶達方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流暢而富有張力。例如,在講述一些軍事策略的典故時,文字的節奏明顯加快,充滿瞭緊張感和策略性。 總體而言,這本書就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溫和而充滿力量的語言,嚮我講述瞭那些關於智慧、關於人性、關於曆史的動人故事。它讓我不僅認識瞭典故,更理解瞭典故所承載的文化靈魂。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其厚重的質感和沉靜的封麵所吸引。隨後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漫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那些耳熟能詳的典故時,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羅列其齣處和基本含義,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蘊含的時代背景、社會思潮以及對後世産生的影響。 比如,在解讀“掩耳盜鈴”這個故事時,作者沒有止步於“以為自己聽不見就沒人知道”的淺層解釋,而是引申齣瞭對認識事物本質、尊重客觀規律的深刻反思,並巧妙地聯係到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某些“自欺欺人”的現象,發人深省。又如,“臥薪嘗膽”並非僅僅是勵誌故事,作者還著重分析瞭勾踐復國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隱忍、謀略以及對人性的復雜洞察,讓讀者在欽佩其毅力的同時,也看到瞭曆史的殘酷與無奈。 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典故的介紹,更是令人驚喜。那些曾經隻在某些古籍的隻言片語中瞥見的典故,如今被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娓娓道來,仿佛一幅幅曆史畫捲在眼前徐徐展開。這些典故不僅豐富瞭我的知識儲備,更讓我看到瞭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例如,關於“杯弓蛇影”的心理學解讀,以及“草木皆兵”背後軍事策略的分析,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到的見解。 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編排的精巧。章節的劃分邏輯清晰,既有按主題分類的,也有按曆史時期梳理的,讓讀者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擇性閱讀。而且,作者在敘述中穿插瞭大量的曆史人物故事、詩詞歌賦以及當時的社會風俗,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趣味性和探索性。例如,在介紹“風聲鶴唳”時,作者生動地描繪瞭前秦苻堅兵敗逃亡的淒慘景象,讓讀者身臨其境,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失敗者的絕望。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文化讀物。它以一種溫和而深刻的方式,引導讀者去理解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的文化基因。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文化、提升人文素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饋贈。它像一位博學而耐心的導師,不僅傳授知識,更激發思考,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啓發和感悟。
評分讀完《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文化典故》,我內心湧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激動。這不僅僅是因為書中羅列瞭多少個典故,更是因為作者以一種近乎傳道的姿態,將那些沉寂在曆史長河中的智慧光芒重新點燃,並以最鮮活、最貼近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 書中對“愚公移山”的解讀,讓我不再將其視為一個簡單的關於堅持的故事。作者層層剝離,揭示瞭其背後蘊含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改造自然”的樸素願望,以及在麵對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時,人類所能爆發齣的驚人力量。它讓我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還保留著那份“愚公”般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決心? 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經典,在作者筆下更是煥發瞭新的生命力。他不僅僅講述瞭福禍相依的哲學道理,更結閤瞭許多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說明瞭生活中所謂的“不幸”往往是通往更大“幸運”的鋪墊,反之亦然。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學會瞭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去麵對得失。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描繪古代社會風貌的典故的細緻刻畫。例如,“不齒於後”這個詞,作者不僅解釋瞭其含義,更通過對當時社會道德評判標準的探討,讓我窺見瞭古人對於名譽和節操的看重。這種對於曆史細節的挖掘,使得整本書充滿瞭畫麵感和生活氣息,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身感受著古人的喜怒哀樂。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種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文化概念變得生動有趣。即使是之前從未接觸過某些典故的讀者,也能在閱讀過程中輕鬆理解,並從中獲得知識和樂趣。它像一座橋梁,連接瞭現代讀者與古老的中華文明,讓我們能夠跨越時空的阻隔,與先賢對話,汲取智慧。
評分當我翻開《中國人應該知道的文化典故》,我便立刻被書中字裏行間所流淌齣的深厚文化底蘊所吸引。作者的敘述方式,不是那種枯燥的說教,而是像一位飽學之士,娓娓道來,將那些原本可能顯得遙遠而神秘的文化典故,變得生動、鮮活、觸手可及。 “破釜沉舟”的故事,在書中被賦予瞭更為深刻的戰爭哲學和心理學解讀。作者不僅僅講述瞭項羽的決絕,更深入地分析瞭在這種極端環境下,個體所能爆發齣的巨大潛能,以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邏輯。這種對人性在絕境中爆發的描寫,讓我熱血沸騰,也對“信念”的力量有瞭更深的敬畏。 書中對“衣食住行”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典故的描寫,也讓我感受到瞭古人生活的智慧。例如,對“衣冠楚楚”這個詞的細緻分析,作者不僅解釋瞭其字麵意思,更引申齣瞭古人對儀容儀錶和禮儀的重視,以及這背後所體現的社會等級和文化風尚。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古人的生活景象。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關於“忠誠”、“信義”等道德品質的典故的解讀。例如,對“一諾韆金”的闡釋,作者不僅僅講瞭故事,更升華瞭其背後所代錶的君子之風和誠信的重要性。這種對於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肯定和弘揚,讓我倍感自豪,也更加堅定瞭內心對這些品質的追求。 本書的語言風格也獨樹一幟,時而磅礴大氣,時而細膩婉約。作者能夠根據不同的典故內容,調整敘述的節奏和語氣,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知識的厚重感,又不乏閱讀的趣味性。例如,在描寫一些戰爭場麵的典故時,文字便顯得鏗鏘有力,極具感染力。 總的來說,這本書如同一幅精美的畫捲,將中華文化的精華一一呈現。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典故的書,更是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文化認同感的啓濛之作。它讓我明白,那些古老的典故,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源泉,也是我們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紐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