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数字移动通信
定价: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康晓非,暴宇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8-01
ISBN:97871152327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本书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和典型系统,以及移动通信领域*技术的发展。
  全书分为3个部分。部分(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基本概念,使读者对移动通信有一个总体认识。第2部分(第2章~第3章)主要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技术,包括移动信道理论、蜂窝技术、编码技术、交织技术、分集技术、数字调制技术等。在阐述过程中突出每种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第3部分(第4章~第6章)主要介绍广泛应用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包括GSM和GPRS系统、IS-95 CDMA和cdma2000 1x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WCDMA、cdma2000和TD-SCDMA)及其演进。在阐述时将每个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和空中接口作为重点。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通信工程和有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教材,也可供移动通信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章 移动通信概述 
 1.1 移动通信的发展 
  1.1.1 世界移动通信的发展 
  1.1.2 中国移动通信的发展 
 1.2 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1.2.1 移动通信的定义及特点 
  1.2.2 移动通信的分类 
  1.2.3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1.2.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3.1 无绳电话系统 
  1.3.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3.3 无线电寻呼系统 
  1.3.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3.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2章 移动通信信道 
 2.1 移动通信信道基本特性 
  2.1.1 移动通信信道的主要特点 
  2.1.2 电波传播方式 
  2.1.3 接收信号中的4种效应 
 2.2 衰落 
  2.2.1 大尺度衰落 
  2.2.2 小尺度衰落 
 2.3 噪声和干扰 
  2.3.1 移动通信中的噪声 
  2.3.2 移动通信中的干扰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3章 移动通信主要技术 
 3.1 蜂窝技术 
  3.1.1 蜂窝的概念 
  3.1.2 切换 
  3.1.3 频率复用 
 3.2 多址技术 
  3.2.1 多址方式的概念 
  3.2.2 种多址方式的特点 
  3.2.3 种多址方式的比较 
 3.3 编码及交织技术 
  3.3.1 语音编码 
  3.3.2 信道编码 
  3.3.3 交织 
 3.4 数字调制技术 
  3.4.1 数字调制技术概述 
  3.4.2 恒包络调制 
  3.4.3 线性调制 
 3.5 分集技术 
  3.5.1 分集技术的概念 
  3.5.2 分集技术的分类 
  3.5.3 典型的分集技术 
  3.5.4 常用的合并技术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4章 GSM和GPRS系统 
 4.1 GSM系统 
  4.1.1 GSM系统概述 
  4.1.2 GSM系统组成 
  4.1.3 GSM无线接口理论 
  4.1.4 GSM主要技术 
  4.1.5 GSM的区域与编号计划 
 4.2 GPRS网络 
  4.2.1 GPRS概述 
  4.2.2 GPRS的业务 
  4.2.3 GPRS网络结构 
  4.2.4 GPRS空中接口 
  4.2.5 GPRS优势及其局限性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5章 IS-95 CDMA和cdma2000 1x系统 
 5.1 IS-95 CDMA系统概述 
  5.1.1 IS-95 CDMA的产生和发展 
  5.1.2 IS-95 载波带宽的选择和蜂窝结构的变化 
  5.1.3 采用直扩CDMA技术带来的好处和存在的问题 
 5.2 IS-95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5.2.1 CDMA网络结构与组成 
  5.2.2 IS-95 CDMA系统接口 
 5.3 IS-95 CDMA系统的无线链路 
  5.3.1 IS-95前向信道 
  5.3.2 IS-95反向信道 
 5.4 IS-95 C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 
 5.5 IS-95 CDMA系统的功率控制 
  5.5.1 功率控制的必要性和局限性 
  5.5.2 输出功率的限制 
  5.5.3 功率控制的分类与方法 
  5.5.4 IS-95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5.6 IS-95 的软切换技术及其漫游 
  5.6.1 IS-95切换分类 
  5.6.2 IS-95的软切换过程 
  5.6.3 IS-95 CDMA的漫游 
 5.7 cdma2000 1x 
  5.7.1 cdma2000 1x技术标准 
  5.7.2 cdma2000 1x前向链路信道组成 
  5.7.3 cdma2000 1x反向链路信道组成 
  5.7.4 cdma2000 1x中的功率控制和切换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第6章 G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演进 
 6.1 G系统概述 
  6.1.1 G移动通信标准 
  6.1.2 G移动通信业务 
  6.1.3 G商用概况 
 6.2 WCDMA移动通信系统 
  6.2.1 WCDMA系统网络结构 
  6.2.2 WCDMA系统技术特点 
  6.2.3 WCDMA系统信道结构 
 6.3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 
  6.3.1 TD-SCDMA系统技术特点 
  6.3.2 TD-SCDMA系统信道结构 
 6.4 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 
 6.5 G的演进 
  6.5.1 G的演进路线 
  6.5.2 LTE技术简介 
  6.5.3 LTE-Advanced技术简介 
  6.5.4 WiMAX的演进 
 本章小结 
 习题与思考题 
附录 英文缩略语 
参考文献
这本《数字移动通信》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但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教材。我当初抱着学习基础知识的心态翻开,结果发现自己一头扎进了蜂窝网络架构的复杂迷宫里。书中对2G到4G的演进描述得极其详尽,特别是关于多址接入技术(如TDMA和CDMA)的数学推导和性能分析,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记得有几个章节,专门讲解了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在高斯白噪声环境下的误码率性能,那真是把我大学时学的那点离散数学和概率论知识都给重新激活了。作者在解释“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概念时,不仅给出了理论定义,还结合了实际网络规划的考量来分析不同策略的优劣,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直接与实际网络性能挂钩。而且,书中对于频谱效率的提升路径,从扩频技术到OFDM的引入,逻辑衔接非常自然流畅,读完之后,我对无线信道的物理限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对于一些最新的5G切片技术和毫米波应用,篇幅略显不足,但考虑到本书的侧重点和出版时间,这完全可以理解。总体来说,如果你想建立一个坚实、无懈可击的移动通信底层理论基础,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坎,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是什么”,更是“为什么必须是这样”。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是其对“系统性能指标”的执着和量化分析。它几乎无处不体现出信息论的严谨性。作者似乎坚信,任何工程决策都必须有量化的数据支撑。从覆盖范围的预测模型到系统容量的香农极限分析,书中提供的公式和计算方法,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深度。我记得为了验证某个算法的有效性,我曾尝试用书中给出的简化模型进行手算验证,结果发现其预测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偏差非常小。这种对精确性的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介绍层面,而是真正成为了一个可以用于设计和评估的工具书。它让我认识到,数字移动通信的“数字”二字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对于希望深入到系统优化和性能瓶颈分析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的量化分析部分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它提供了构建自己分析框架的坚实基石。
评分我得说,《数字移动通信》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工程化”,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那样只关注抽象的数学模型,而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实现”一个可靠的移动通信系统来展开论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资源管理的详细剖析。从小区负载均衡到功率控制算法的设计,书中罗列了大量的流程图和状态转移图,把复杂的动态调度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对比不同网络接入协议的章节,比如RRC连接建立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时延分析,作者似乎把一个真实的网络事件拆解成了无数个微小的、可量化的步骤,然后逐一去优化。读起来有一种在拆解一台精密仪器,弄明白每一个齿轮如何咬合的感觉。对于那些想从事基站侧或核心网侧开发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佳的蓝图。它不会直接告诉你代码怎么写,但它会告诉你,这个代码块背后的协议逻辑和性能约束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对于理解移动通信中“性能”是如何被工程决策所塑造的,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绝对是高回报的投入。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给我的阅读体验加分不少。它不像很多早期的技术书籍那样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大量使用了高质量的示意图来辅助理解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解释多径效应时,书中绘制的直观模型,比纯文字描述要清晰百倍。尤其是关于空口接口协议栈的层次划分,它清晰地用图表区分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职责边界,这对于理解终端与基站之间的“对话”流程至关重要。我发现,很多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为什么数据包会在这里丢失?”或“为什么切换会引入抖动?”的问题,都能在这本书的系统性描述中找到根源。它把复杂的物理传输过程和逻辑控制过程,分解成了可以被视觉化理解的模块。这种注重“可视化表达”的编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接触复杂通信理论的门槛,使得即便是跨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相对顺畅地掌握其核心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带着一种古典的严谨性,它仿佛是在向你娓娓道来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技术变革史,但重点又放在了核心技术的“永恒不变”的原理上。我最欣赏它处理不同代际技术交替的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1G、2G、3G各自的技术特点,而是深入探讨了技术迭代背后的驱动力——用户需求和频谱瓶颈。比如,它用一个统一的框架去审视“抗衰落”技术在不同时代的应用,从早期的时域交织到后来的MIMO技术,这种跨代际的比较分析,让读者能够看到技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而不是孤立地学习各个标准。特别是对信道模型的描述,它没有回避瑞利衰落、莱斯衰落这些经典模型,并且清晰地指出了这些模型的适用场景和局限性。对于初入此道的学生而言,这种建立在经典物理和信息论基础上的论述,能有效避免在面对新技术时陷入盲目追新的困境。它教你如何用“不变”的视角去看待“万变”的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