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北京旅游绿皮书: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2)
定价:98.00元
售价:66.6元,便宜31.4元,折扣67
作者:鲁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97381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旅游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的精神,也离不开全面系统的理论支撑、产业研究和市场分析,《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2)》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这是北京旅游学会为促进首都旅游科学发展、推动学界业界的旅游研究和交流所做的一次努力。北京旅游绿皮书作为北京旅游学会的一个学术成果,以专家和学术的视角,深入研究旅游产业特点和规律,刘北京旅游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年度监测、跟踪研究、分析论证,以期寻找一条符合首都实际的旅游发展道路。
《北京旅游绿皮书:北京旅游发展报告(2012)》由主报告和“产业运行篇”、“市民关注篇”、“旅游创新篇”、“企业发展篇”、“区县旅游篇”五大篇章、30多篇文稿组成,其中的37篇专题报告是北京旅游学会下属20余个研究中心与研究基地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对北京旅游2011年发展的分析和对2012年发展的展望与预测。
GⅠ主报告
G.1 旅游业正在成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
G.2 主报告附录
2011年北京旅游十大热点
GⅡ专题报告
产业运行篇
G.3 北京旅游产业促进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G.4 北京市旅游饭店业发展状况、问题与趋势
G.5 北京市旅行社业发展状况、问题与趋势
G.6 北京市旅游景区的发展状况、问题与趋势
G.7 北京旅游节庆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G.8 北京旅游消费促进现状、问题与前景
G.9 北京旅游区域合作研究
G.10 北京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
市民关注篇
G.11 北京市居民国内出游状况抽样调查
G.12 都市旅游:北京旅游业的核心
G.13 北京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研究
G.14 北京市高端旅游产品创新研究
G.15 微博时代的北京旅游营销研究
G.16 北京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研究
G.17 北京旅游公共服务的新开拓
旅游创新篇
G.18 北京智慧旅游顶层设计与创新研究
G.19 北京智慧旅游业态的建设规范研究
G.20 旅游古都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G.21 全面推进北京国际会奖旅游体系建设研究
G.22 国内旅游开发的土地多元化利用成功模式的启示——以门头沟区为例
G.23 传统景区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改革探索
G.24 世界城市时代下北京新航城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思考
G.25 北京旅业安全与应急监管体系研究
G.26 北京市旅游突发事件预警发布机制研究
企业发展篇
G.27 北京智慧旅行社经营模式创新研究——以中青旅遨游网经营模式创新为例
G.28 从精细化管理实践探索高端饭店的持续发展——以中国大饭店为例
G.29 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以颐和园为例
G.30 主题公园产品创新及产业融合探索与研究——以北京欢乐谷为例
G.31 餐饮与文化旅游融合探索及研究——以北京自家大院为例
G.32 北京乡村旅游与生态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以王佐度假区发展模式为例
G.33 民俗旅游村发展模式的又一探索——以柳沟村为例
区县旅游篇
G.34 什刹海旅游功能区市场定位研究
G.35 丰台区都市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G.36 门头沟区旅游产业高端化发展探索
G.37 大兴旅游新业态发展研究
G.38 密云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研究——关于密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G.39 延庆县建设“县景合一”国际旅游休闲区研究
G.40 后记
说实话,我通常不太喜欢阅读官方色彩较浓的报告文学,总觉得会充斥着太多套话和空泛的口号,但这本《绿皮书》却成功地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精炼和克制的,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直奔主题,没有一句废话。即便是讨论宏观政策时,也能够用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撑论点,使得原本严肃的议题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文化自信与旅游融合”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具体分析了如何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现代旅游产品进行有效转化和传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不再是单纯的游客视角,而是带上了一种城市规划者和行业观察者的审视目光。这是一本真正值得细细品味、时不时拿出来翻阅参考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在一家安静的老式咖啡馆里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当时的心情是带着一丝好奇和略微的功利性——想了解一下十多年前北京旅游业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境地,有哪些政策在驱动,有哪些挑战需要面对。这本书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它似乎遵循着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递进结构,首先对当时全国乃至全球的旅游大环境进行简要勾勒,然后迅速聚焦到北京这座超级都市所面临的独特问题。我尤其欣赏它那种近乎手术刀般的分析能力,没有过多渲染景点的美轮美奂,而是直击行业痛点,比如客流分配不均、季节性波动、文化资源转化率等等。这种务实至上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专业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它不是在歌颂,而是在诊断。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北京旅游的“骨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停留在“故宫长城”的肤浅印象,而是开始理解支撑这个庞大产业运转的复杂系统工程。这种阅读体验,远超我最初对一本“年报”的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业界典范,很少有学术报告能做到如此兼顾可读性与信息密度。字体字号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又在关键数据和引言部分通过加粗或斜体进行了有效的视觉强调,使得重点信息能够迅速被捕捉。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图表和数据的呈现方式非常巧妙。我看到一些复杂的趋势分析图,如果换做一般出版社,很可能会做成密密麻麻的小方块,让人望而生畏,但这本报告却能将复杂数据“翻译”成直观易懂的视觉语言,即便是对统计学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核心论点。每次看到一个关键论断后,紧接着就有详实的图表支撑,这种“论点—证据”的强力配合,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它让我想起那些顶级的咨询公司报告,信息量巨大,但阅读体验却丝毫不打折扣,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对读者时间尊重的做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绿色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仿佛瞬间就被带入到那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之中。封面上的字体选择也非常考究,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的简洁明快,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我本来对这类报告文学型的书籍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会过于枯燥,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北京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怀就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游记,倒像是为这座城市发展把脉的专业报告,让人忍不住想深入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层数据和洞察。特别是那烫金的年份标识,清晰地标明了这是对特定历史时期北京旅游生态的一次权威性记录,这种时间上的精准定位,使得这本书的史料价值也随之凸显出来,对于研究城市发展史的学者或者仅仅是热爱北京的深度爱好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藏品。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感,这本书都传递出一种高品质的阅读体验,为接下来的内容阅读奠定了非常好的基调。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未来视角”的把控。它不仅仅是对2012年情况的回顾与总结,更像是一份充满预见性的战略蓝图的初稿。作者们似乎很早就意识到了某些潜在的发展趋势——比如新兴技术对旅游体验的渗透、非核心景区的价值重塑、以及市民休闲需求的崛起。这种超前的思考维度,使得这本书即便是十多年后再来看,仍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它揭示了城市发展中那些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底层逻辑。我甚至能从中找到一些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的行业现象的萌芽,这让我对作者们的洞察力深感佩服。它促使读者不仅要关注“发生了什么”,更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接下来会怎样”,这种启发性,是很多娱乐性读物无法给予的深度体验。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跨越了时间维度的有效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