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網絡總體概念討論

電信網絡總體概念討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玉 著
圖書標籤:
  • 電信網絡
  • 網絡概念
  • 通信技術
  • 網絡架構
  • 電信工程
  • 網絡規劃
  • 網絡協議
  • 5G
  • 網絡安全
  • 信息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敏圖書專賣店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46428
商品編碼:29699575188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9-01

具體描述


內容介紹
本書主要討論電信網絡zoxg體概念,具體包括電信網絡基本概念、基本常識、機理分類、工程應用、演變趨勢和網絡安全問題,並重點討論瞭電信網絡機理分類及其屬性分析。 本書適閤從事電信網絡專業教學、理論研究、設備研製、zoxg體設計和工程應用的同仁閱讀,也適閤電信網絡專業的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參考。

關聯推薦
本書主要討論瞭電信網絡有關概念、常識、機理、應用、趨勢和1個現實問題,內容豐富、真實,具有1定的*V性,深受電信網絡人員的認可。作者是比較有實力的院士,在電信網絡方麵做瞭很多研究。&xbsp;
目錄
*1篇 電信網絡基本概念 1 *1章 電信概念 3 1、電信基本概念 3 (1)通信定義 3 (二)電信定義 3 (三)電信定義問題 3 (四)電信與通信概念 4 *1篇 電信網絡基本概念 1

*1章 電信概念 3

1、電信基本概念 3

(1)通信定義 3

(二)電信定義 3

(三)電信定義問題 3

(四)電信與通信概念 4

二、電信派生概念 5

(1)電信定義的派生概念結構 5

(二)媒體的概念 5

(三)傳遞的概念 6

(四)電磁係統的概念 6

(五)多媒體通信的概念 6

(六)傳遞方式的概念 7

(七)傳遞數字體係的概念 8

(八)信號的概念 8

(九)信源編碼的概念 9

*二章 電信網絡概念 10

1、電信網絡訂層概念 10

(1)電信係統的概念 10

(二)電信網絡的概念 10

(三)電信網絡技術分類 11

(四)電信網絡的物理結構 12

(五)電信網絡的功能結構 14

(六)電信網絡的拓撲結構 14

(七)電信網絡的工程要素 15

(八)工程要素在各類電信行為中的位置 15

二、信息係統概念 17

(1)信息係統的基本概念 17

(二)信息基礎設施分類 18

(三)信息係統分類 19

三、電信和電信網絡概念討論 20

*二篇 電信網絡發展曆程

第三章 模擬電信網絡發展曆程 25

1、模擬電信網絡發展裏程碑 25

二、模擬電話網發展曆程 26

(1)網絡形態 26

(二)網絡結構 26

(三)電信業務係統 26

(四)用戶接入電路 27

(五)傳輸係統 27

(六)復用技術 27

(七)交換技術 28

(八)傳輸損傷控製 28

三、分組交換技術 30

四、其他重要發明 30

五、模擬電信網絡發展討論 30

第四章 數字電信網絡發展曆程 31

1、數字電信網絡發展裏程碑 31

二、綜閤數字網(ID*)發展曆程 31

(1)概況 31

(二)話音信號編碼 33

(三)數字傳輸係統 33

(四)頻率分配規劃 33

(五)數字復接設備 34

(六)數字程控電路交換機 34

(七)分組交換機 34

(八)用戶環路 35

(九)綜閤數字網(ID*)網絡形態 35

(十)分組交換公用數據網(PSPD*)網絡形態 36

(十1)電路交換公用數據網(CSPD*)網絡形態 36

(十二)綜閤數字網(ID*)發展討論 36

三、綜閤業務數字網(ISD*)發展曆程 36

(1)概況 36

(二)ISD*概念性原則 37

(三)ISD*基本用戶接入技術 37

(四)ISD*交換機 38

(五)網同步技術 39

(六)七號信令係統 39

(七)傳輸損傷控製 39

(八)ISD*網絡形態 39

(九)綜閤業務數字網(ISD*)發展討論 40

四、寬帶綜閤業務數字網(B-ISD*)發展曆程 40

(1)概況 40

(二)ATM*齣背景 41

(三)ATM定義和概念 41

(四)ATM交換 42

(五)ATM核心網絡 42

(六)ATM接入網絡 43

(七)ATM應用位置 43

(八)同步數字體係(SDH) 44

(九)電信管理網絡(TM*) 44

(十)智能網(I*) 45

(十1)寬帶綜閤業務數字網(B-ISD*)發展討論 45

五、Ixterxet發展曆程 45

(1)Ixterxet發展演變曆程 45

(二)Ixterxet的主要成就和機遇 47

(三)Ixterxet的主要問題 47

六、廣播電視網(CATV)發展曆程 47

(1)廣播電視網發展曆程 47

(二)廣播電視網數字化發展曆程 49

(三)廣播電視網(CATV)發展討論 49

七、移動電話網(MT*)發展曆程 49

(1)移動電話網絡形態發展曆程 49

(二)點間移動通信係統 49

(三)*1代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50

(四)*二代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51

(五)第三代蜂窩移動通信係統 52

(六)集群移動通信係統 52

(七)移動電話網(MT*)發展討論 52

八、數字電信網絡發展討論 53

第三篇 電信網絡機理分析

第五章 電信網絡形態分類 59

1、電信網絡的産生背景 59

(1)基本電信係統 59

(二)基本電信係統存在的問題 60

(三)電信網絡的形成 60

二、電信網絡的分類方* 61

(1)電信網絡機理分類 61

(二)電信網絡應用分類 62

三、電信網絡機理分類 62

(1)復用技術分類 62

(二)確定復用技術機理和基本屬性 63

(三)統計復用技術機理和基本屬性 64

(四)尋址技術分類 64

(五)有連接操作尋址技術機理和基本屬性 65

(六)無連接操作尋址技術機理和基本屬性 66

(七)媒體網絡形態機理分類 66

四、電信網絡應用分類 68

(1)電信網絡應用分類的基本考慮 68

(二)電信網絡按應用分類 68

(三)典型的電信網絡應用網絡形態 69

五、關於電信網絡有關分類的討論 71

(1)關於電信網絡形態機理分類 71

(二)關於網絡形態應用分類 72

第六章 電信網絡業務質量屬性分析 73

1、電信業務定義和分類 73

(1)電信業務定義 73

(二)電信業務按服務能力分類 73

(三)電信業務按業務屬性分類 74

(四)電信業務發展演變 74

二、電信業務質量概念 76

(1)電信業務質量定義 76

(二)電信業務質量錶示方* 76

(三)業務質量保障關係 77

(四)業務質量與電信網絡性能的關係 77

(五)狹義電信業務質量 79

三、電信網絡的業務質量分析 80

(1)*1類電信網絡(PST*)業務質量 80

(二)*二類電信網絡(Ixterxet)業務質量 80

(三)第三類電信網絡(CATV)業務質量 80

(四)第四類電信網絡(B-ISD*)業務質量 80

四、電信業務質量問題討論 81

(1)關於電信業務質量指標 81

(二)關於電信業務狹義質量屬性描述 81

(三)PST*業務質量屬性特點 81

(四)Ixterxet業務質量屬性特點 82

(五)電話質量屬性等效錶示問題 82

第七章 網絡資源利用效率屬性分析 83

1、電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概念 83

(1)廣義電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3

(二)狹義電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3

二、*1類電信網絡(PST*)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4

(1)電路利用度 84

(二)確定復用效率 84

(三)電路忙時利用率 84

(四)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5

三、*二類電信網絡(Ixterxet)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5

(1)電路利用度 85

(二)統計復用效率 86

(三)電路忙時利用率 87

(四)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7

四、第三類電信網絡(CATV)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7

(1)電路利用度 87

(二)電路忙時利用率 87

(三)電路復用效率 87

(四)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8

五、第四類電信網絡(B-ISD*)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89

(1)電路利用度 89

(二)ATM統計復用效率 89

(三)電路忙時利用率 90

(四)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90

六、電信網絡的網絡資源利用效率問題討論 91

(1)電信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計算結果 91

(二)關於業務等集分類 92

(三)關於電路利用度與緩存容量的關係 93

(四)關於分組丟失率與信道利用度的關係 93

(五)電路利用度與傳遞延時的關係 94

(六)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95

(七)IP實時應用時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96

(八)IP非實時應用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97

(九)ATM實時應用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98

(十)電信網絡機理及其屬性是客觀存在 99

第四篇 電信網絡工程應用

第八章 電信網絡工程應用優劣判斷 103

1、電信網絡形態優劣的判斷 103

(1)網絡形態優劣評定的判據 103

(二)電信網絡環境 103

(三)電信網絡支持的電信業務 104

(四)電信網絡設計目標 105

二、網絡形態的屬性比較 106

(1)電信網絡的屬性 106

(二)網絡形態的基本屬性比較 107

三、電信網絡形態工程應用效果比較 108

(1)本地電話網方案選擇 108

(二)本地數據網方案選擇 108

(三)本地分配型電視網方案選擇 109

(四)復雜核心網/綜閤業務方案選擇 109

(五)簡單核心網/綜閤業務方案選擇 110

(六)數據鏈方案選擇 110

(七)支持GII的電信網絡優選方案 111

四、電信網絡工程應用討論 112

(1)關於技術屬性 112

(二)關於應用屬性 112

(三)工程設計原則 112

第九章 應用和發展電信技術的指導思想 113

1、業務綜閤思想 113

(1)背景 113

(二)ISD*的原則 113

(三)ISD*的發展過程 114

(四)業務綜閤思想概要 114

(五)曾經起過積*作用 114

(六)1990年之後遇到矛盾和睏難 115

(七)目qiax形勢 115

二、網絡融閤思想 115

(1)背景 115

(二)GII的目標 115

(三)GII的目標和原則 115

(四)GII的實現 116

(五)GII的基本模型 116

(六)GII思想概要 117

三、指導思想的優劣判據 117

四、指導現實工程應用的工程效果 118

(1)工程應用題目 118

(二)各類可能的電話網方案工程效果比較 119

五、指導現實係統集成的工程效果 119

(1)係統集成題目 119

(二)技術方案討論 120

六、指導現實設備研製的工程效果 120

(1)設備研製題目 120

(二)技術方案討論 121

七、關於指導思想的討論 122

(1)關於技術機理和指導思想 122

(二)指導思想産生的背景 122

(三)指導思想與技術基礎的關係 122

(四)業務綜閤思想 122

(五)網絡融閤思想 123

(六)不同思想引齣的不同觀點 123

(七)關於指導思想優劣判斷的結論 124

第十章 GII電信網絡形態討論 125

1、GII電信網絡zoxg體概念 125

(1)概念*齣的背景 125

(二)GII電信網絡的設計目標 125

(三)GII電信網絡的設計原則 126

(四)GII電信網絡的發展趨勢 127

(五)GII電信網絡zoxg體研究框架 127

二、GII電信網絡形態 127

(1)GII的基本考慮 127

(二)GII網絡形態 128

(三)GII電信網絡形態的特點 128

三、GII實現技術 130

(1)ATM統計復用技術 130

(二)MPLS尋址技術 130

(三)AAL2尋址技術 131

(四)GII尋址技術 131

(五)軟交換在GII中的應用 132

(六)區彆服務(DiffServ)協議應用 132

(七)光交叉連接在GII中的應用 133

(八)GII電信網絡的乾綫傳輸係統 133

(九)GII電信網絡演變對用戶接入的影響 134

(十)GII電信網絡的局限性 135

四、guo際電聯的看* 135

五、關於GII電信網絡zoxg體概念的討論 136

(1)關於ITU的研究方嚮 136

(二)GII電信網絡的基本特點 136

(三)關於GII電信網絡的工程效果 136

(四)關於GII電信網絡的工程應用評價 136

第五篇 電信網絡發展趨勢 137

第十1章 *G*概念討論 139

1、*G*問題*齣 139

二、guo際電信界對*G*的各種看* 140

(1)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的看* 140

(二)guo際電信聯盟標準局(ITU-T)的看* 140

(三)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的看* 142

(四)guo際軟交換協會(ISC)的看* 142

(五)歐盟*G*行動計劃的看* 144

(六)關於*G*看*的歸納 144

三、關於*G*的各種看*內涵的分析 145

(1)關於分層和分麵結構 145

(二)關於軟交換技術 146

(三)關於自動交換光網絡(ASO*) 148

(四)關於多協議標簽交換(MPLS) 150

(五)關於IPv6 151

(六)關於第三代移動通信 152

(七)關於綜閤服務(IxtServ) 152

(八)關於區彆服務(DiffServ) 153

四、關於*G*概念的討論 154

(1)關於*G*的定義 154

(二)關於*G*與GII的關係 154

(三)關於冠以*G*的相關技術 155

第十二章 電信網絡發展趨勢 156

1、電信網絡發展演變趨勢問題 156

二、電信業務將如何演變 156

(1)公用電信業務的發展演變 157

(二)專用電信業務的發展演變 157

(三)關於電信業務發展預測 157

(四)關於電信業務發展演變的基本看* 158

三、基礎環境將如何演變 158

(1)關於電信網絡規模和結構環境 158

(二)關於傳輸係統的質量和容量環境 158

(三)關於基礎環境發展演變的基本看* 159

四、電信網絡設計目標將如何演變 159

(1)關於服務質量 159

(二)關於網絡資源利用效率 159

(三)關於網絡安全 160

(四)關於電信網絡設計目標發展演變的基本看* 160

五、電信網絡實現技術將如何發展 160

(1)電信網絡實現技術發展概況 160

(二)正交頻率復用(OFDM)技術 161

(三)基於組閤公鑰(CPK)的標識認證技術 161

(四)無綫空間轉信技術 162

六、電信網絡形態將如何發展演變 165

(1)電信網絡形態發展概況 165

(二)數據鏈網絡形態 165

(三)MSTP網絡形態 169

七、電信網絡演變趨勢討論 170

(1)關於電信網絡發展演變規律 170

(二)網絡形態發展演變的層次結構 171

(三)關於網絡形態發展演變 171

(四)關於實現電信網絡的技術 172

第六篇 電信網絡安全問題 173

第十三章 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基本概念 175

1、安全概念 175

(1)安全定義 175

(二)安全分類 175

二、信息係統的安全概念 176

(1)信息係統的安全問題來源 176

(二)廣義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概念 176

(三)狹義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概念 176

(四)網絡安全優劣概念 177

(五)信息係統的安全體係結構 177

三、信息係統安全問題發展演變 177

(1)通信保密年代 177

(二)計算機安全年代 178

(三)計算機網絡安全年代 178

(四)嚮網絡世界安全過渡年代 179

四、電信網絡中存在的網絡安全問題 179

(1)廣播電視網(CATV)中的典型網絡安全問題 179

(二)公用交換電話網(PST*)中的典型網絡安全問題 180

(三)Ixterxet中的典型網絡安全問題 180

(四)無綫網絡中的典型網絡安全問題 180

(五)各類電信網絡共同存在的物理安全問題 181

五、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概念討論 181

第十四章 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屬性分析 183

1、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屬性概念 183

二、*1類電信網絡(PST*)的網絡安全屬性 183

(1)安全屬性之1 183

(二)安全屬性之二 184

(三)安全屬性之三 184

三、*二類電信網絡(Ixterxet)的網絡安全屬性 184

(1)安全屬性之1 184

(二)安全屬性之二 185

(三)安全屬性之三 185

(四)安全屬性之四 185

四、第三類電信網絡(CATV)的網絡安全屬性 185

(1)安全屬性之1 185

(二)安全屬性之二 186

(三)安全屬性之三 186

(四)安全屬性之四 186

五、第四類電信網絡(B-ISD*)的網絡安全屬性 186

(1)安全屬性之1 186

(二)安全屬性之二 187

(三)安全屬性之三 187

六、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問題討論 187

(1)技術機理是決定安全屬性的基礎 187

(二)不同的網絡機理,具有截然不同的網絡安全屬性 187

(三)網絡安全是guo傢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187

(四)建設類技術與對抗類技術 187

第十五章 電信網絡的網絡安全防衛 189

1、電信網絡的網絡對抗模型 189

二、電信網絡攻ji 190

(1)*1種網絡攻ji——非*利用 190

(二)*二種網絡攻ji——秘密偵測 190

(三)第三種網絡攻ji——惡意破壞 191

三、電信網絡防衛 192

(1)*1種網絡防衛——機理防衛 192

(二)*二種網絡防衛——實現技術防衛 192

(三)第三種網絡防衛——工程應用防衛 193

(四)第四種網絡防衛——運營管理防衛 193

四、ISO/OSI安全體係結構 194

(1)建立安全體係結構的目的 194

(二)建立安全體係結構的方* 194

(三)ISO/OSI安全體係結構標準 194

(四)ISO/OSI對安全性的1般描述 194

(五)OSI安全體係結構的功能分層 195

(六)OSI安全體係結構各層上的安全服務 195

(七)安全分層及服務配置的原則 195

(八)OSI安全體係結構的各層上的安全機製 196

(九)OSI安全體係的安全管理 196

五、網絡安全防衛中的安全技術 196

(1)機理防衛與技術防衛 196

(二)反應式和預應式策略 197

(三)“周邊防衛策略”與“相互猜疑策略” 197

(四)單項技術防衛與防衛技術之間的配閤與聯閤 197

(五)防衛技術的相關性與du立性 198

(六)實時信源定位技術 198

(七)“木馬”檢測技術 198

(八)研製可信電信網絡 198

附錄A guo際電信聯盟(ITU)概況 200

1、guo際電信聯盟發展曆程 200

二、guo際電信聯盟組織結構 200

三、ITU-R研究組設置 201

四、ITU-R研究組製定的建議 201

五、ITU-T研究組設置 202

六、ITU-T研究組製定的建議 203

附錄B 中guo工程院信息學部1999年香山會議主題報告 205

1、“業務綜閤”還要走多遠? 205

(1)背景 205

(二)問題 207

(三)展望 207

二、“網絡融閤”如何實施? 209

(1)背景 209

(二)問題 211

(三)趨勢 213

三、醉後1個問題——電信網絡的經濟性 217

附錄C 網同步zoxg體框架 218

1、網同步概念 218

(1)網同步技術概念 218

(二)時鍾分配方式概念 219

(三)網同步技術輪廓 220

二、交換同步 221

(1)交換同步功能 221

(二)幀調整器 222

(三)幀同步技術 224

(四)控製滯後技術 227

(五)交換同步性能指標 229

三、時鍾分配網絡 230

(1)等集主從同步時鍾網絡 230

(二)局鍾設備 230

(三)主局鍾及主局時鍾性能規範 232

(四)從局鍾及從局時鍾性能規範 233

(五)相對漂移數值(X)計算 234

四、網同步工程設計 235

(1)受控滑動性能指標 235

(二)技術可能達到的滑動性能指標 235

(三)電信業務可以接受的滑動性能指標 235

(四)ITU(錶1/G.822)建議受控滑動性能指標規定 236

(五)ITU(錶2/G.822)建議受控滑動性能指標分配 236

(六)各條鏈路的受控滑動概率指標計算 236

(七)各條鏈路的受控滑動速率指標計算 237

(八)各集局鍾相對頻率容差計算 238

附錄D ISD*傳輸損傷控製zoxg體框架 239

1、傳輸損傷概念 239

二、數字傳輸損傷錶示方* 239

三、數字傳輸損傷度量方* 240

四、數字傳輸損傷傳遞 241

五、數字傳輸模型 242

附件E 愛爾蘭B公式及其應用 244

1、愛爾蘭B公式 244

(1)假設 244

(二)推導 245

(三)結論 245

(四)討論 246

二、愛爾蘭B公式計算數據錶 246

三、利用愛爾蘭計算麯綫導齣中繼綫數/話務量關係麯綫 248

四、利用中繼綫數/話務量關係麯綫導齣中繼綫利用度 249

附錄F 分組丟失率和延時公式及其應用 250

1、通過復接器的數據分組丟失概率的公式 250

(1)通過復接器的分組丟失現象 250

(二)M/M/1基本的復接器物理模型 250

(三)假定 251

(四)公式導齣 251

(五)結論 252

二、分組丟失概率Ploss的計算 252

三、統計復用設備利用度與寄存器容量的關係 255

四、通過復接器數據分組的醉大延時 256

五、電路利用度與醉大延時的關係 257

(1)IP默認字長時的電路利用度與醉大延時的關係 257

(二)IP平均字長時電路利用度與醉大延時的關係 259

(三)ATM信元字長時的電路利用度與醉大延時的關係 261

(四)ATM在核心網中應用時的電路利用度與醉大延時的關係 263

六、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264

(1)IP默認字長時的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264

(二)ATM信元字長時的電路利用度與接入速率的關係 265

七、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267

(1)IP實時應用時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267

(二)IP非實時應用時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269

(三)ATM實時應用時網絡資源利用效率與字長的關係 271

八、數據分組通過多對統計復接器時的分組延時和丟失率 273

(1)分組通過等集串聯復接器時分組延時和丟失概率計算 273

(二)分組通過平集串聯復接器時分組延時和丟失概率計算 274

附錄G 電信網絡復用效率計算 275

1、電信網絡中的復用效率 275

二、PDH/SDH的確定復用的復用效率 275

三、以太網統計復用的復用效率 276

四、PMX統計復用效率 276

五、幀中繼(RF)統計復用效率 277

六、PPP統計復用效率 278

七、ATM/AAL2電話專用統計復用效率 279

八、ATM/AAL2標準統計復用效率 279

九、ATM/AAL2(標準醉大)統計復用效率 280

十、ATM/AAL5標準統計復用效率 280

十1、BTV/FS*復用效率 281

參考文獻 285

1、電信網絡參考文獻 285

二、網絡安全參考譯文目錄 287

三、網絡安全參考圖書目錄 288

後記 290

全集齣版後記 293



顯示全部信息

《無盡的連接:解析現代電信網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這是一部關於信息洪流如何塑造我們世界的深度探索。 在數字時代浪潮的席捲下,我們早已習慣瞭指尖輕觸便能跨越山海的便捷。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遞,知識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傳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以前所未有的緊密交織。這一切的奇跡,都離不開一個龐大、復雜且不斷演進的體係——電信網絡。然而,我們是否真正理解瞭這個支撐現代社會運轉的無形巨構?它從何而來?它是如何工作的?又將把我們帶嚮何方? 《無盡的連接:解析現代電信網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非一本技術手冊,也不是對電信行業內部運作的枯燥羅列。它是一場橫跨曆史、科技、經濟、社會乃至哲學的思想之旅,旨在揭示電信網絡如何從最初的電報綫路,演變為如今覆蓋全球、韆變萬化的信息高速公路。本書將帶你追溯那個劃時代的時刻,當人類第一次嘗試通過電信號傳遞思想的火花;深入瞭解那些奠定通信基石的偉大發明,如電報、電話、無綫電;並審視它們如何一步步匯聚成今日我們賴以生存的通信基礎設施。 第一篇:撥開迷霧,看見網絡的肌理 在這一篇章中,我們將首先卸下技術術語的重負,以一種更加直觀和宏觀的視角來理解電信網絡的本質。 通信的起源與演進: 我們將從最古老的信號傳遞方式說起,例如烽火、信鴿、鼓聲,勾勒齣人類跨越時空傳遞信息的基本需求。隨後,我們將聚焦於工業革命催生齣的革命性發明——電報。愛德華·詹寜斯·莫爾斯如何突破物理距離的限製,讓“滴答”聲承載起遠方的問候與指令?電報的齣現如何改變瞭商業、新聞傳播乃至軍事指揮?接著,亞曆山大·格拉漢姆·貝爾的電話如何進一步拉近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讓聲音得以實時傳遞,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無綫電的發明又如何為信息傳播打開瞭新的維度,擺脫瞭物理綫路的束縛,開啓瞭廣播和移動通信的先河?本書將深入解析這些裏程碑式的技術突破,以及它們背後蘊含的科學原理和人類智慧。 網絡的架構與層級: 網絡的復雜性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但其內在邏輯卻富有條理。《無盡的連接》將嘗試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拆解電信網絡的層層結構。我們將從最基礎的物理層開始,探討光縴、銅纜、衛星等傳輸媒介如何扮演著信息高速公路的“路基”角色;再到數據鏈路層,瞭解數據包如何在信道中安全可靠地傳輸;接著是網絡層,探究 IP 地址和路由器如何指揮數據流在錯綜復雜的網絡中找到最優路徑;以及傳輸層,TCP/UDP 等協議如何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效率。我們還將觸及應用層,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互聯網服務,如網頁瀏覽、電子郵件、即時通訊,是如何建立在這些底層網絡協議之上的。通過這種分層解析,讀者將能清晰地看到,一個看似簡單的“上網”動作,背後是多麼龐大而精密的協作體係。 核心技術解析: 即使不深入技術細節,理解一些核心技術概念也至關重要。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諸如交換技術(電路交換與分組交換)、復用技術(頻分復用、時分復用)等關鍵概念,解釋它們如何允許多個通信流共享同一物理介質。我們將探討調製解調器(Modem)的作用,它如何將數字信號轉換為模擬信號以便在電話綫上傳輸,反之亦然。此外,我們還將簡要介紹無綫通信的基礎,如射頻、蜂窩網絡的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實現移動通信的覆蓋。這些技術的介紹並非為瞭培養專業工程師,而是為瞭讓讀者對支撐網絡運轉的“幕後英雄”有一個基本認識。 第二篇:洞察現狀,理解網絡的脈搏 在打下堅實的基礎後,本書將視角轉嚮當今電信網絡的運行現狀,揭示其復雜性、挑戰與機遇。 互聯網的誕生與發展: 從最初的 ARPANET 到全球互聯的萬維網,互聯網的崛起無疑是電信網絡發展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將迴顧互聯網的起源,探討其從軍事項目演變為全球信息共享平颱的過程。本書將分析 TCP/IP 協議棧如何成為連接全球設備的通用語言,以及萬維網的齣現如何極大地促進瞭信息的普及和交流。我們將審視搜索引擎、社交媒體、電子商務等應用如何重塑瞭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它們對網絡基礎設施提齣的新要求。 移動通信的革命: 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改變瞭通信方式,更催生瞭全新的生活模式。本書將深入分析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曆程,從第一代模擬通信到如今的 5G 甚至未來的 6G。我們將探討蜂窩網絡的原理,如基站、切換、漫遊等,以及它們如何保證我們在移動中也能保持連接。5G 技術帶來的超高帶寬、低延遲和海量連接能力,如何賦能物聯網、自動駕駛、虛擬現實等新興領域?本書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並展望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可能性。 網絡的挑戰與安全: 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應用場景的日益復雜,電信網絡也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將審視網絡擁堵、延遲問題,以及它們對用戶體驗和新興應用的影響。網絡安全問題更是重中之重,病毒、惡意軟件、黑客攻擊、數據泄露等威脅,如何損害個人隱私、商業利益乃至國傢安全?本書將討論各種網絡安全防護措施,從防火牆、加密技術到安全協議,並強調用戶自身安全意識的重要性。此外,我們還將觸及網絡中立性、數據隱私保護等倫理和社會議題,探討技術發展背後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新興技術與融閤趨勢: 當今的電信網絡不再是孤立的體係,它正與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深度融閤。本書將探討人工智能如何賦能網絡優化、故障預測和智能路由,提升網絡的效率和可靠性。雲計算如何為海量數據存儲和計算提供強大的支撐,推動瞭各種在綫服務的蓬勃發展。物聯網(IoT)的興起,更是將成韆上萬的設備連接到網絡中,形成一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這將對現有的網絡架構和管理帶來怎樣的變革? 第三篇:展望未來,勾勒網絡的藍圖 在對電信網絡有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本書將目光投嚮未來,描繪可能齣現的圖景。 下一代通信技術: 6G、量子通信、太赫茲通信等下一代通信技術正處於研究和探索階段。它們將如何突破現有技術的瓶頸,實現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遲、更廣的連接?本書將簡要介紹這些前沿技術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例如實現真正的全息通信、增強現實與物理世界的無縫融閤。 智慧城市與工業互聯網: 電信網絡將成為構建未來智慧城市和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基礎設施。城市中的交通、能源、安防、醫療等各個係統將通過高速、可靠的網絡互聯互通,實現智能化管理和高效運行。在工業領域,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閤將催生齣智能製造、預測性維護等新模式,極大地提升生産效率和競爭力。 人類社會的新範式: 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交互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閤現實(MR)等沉浸式體驗將成為現實,模糊虛擬與現實的界限。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辦公將更加普及和高效,重塑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模式。本書將探討這些技術變革可能帶來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乃至倫理觀念的深刻調整。 挑戰與責任: 在暢想美好未來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隨之而來的挑戰。數字鴻溝問題如何解決,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技術進步的紅利?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網絡安全威脅,保護個人隱私和關鍵基礎設施?如何規範人工智能在通信領域的應用,避免潛在的風險?本書將呼籲讀者共同思考這些問題,並強調在技術發展的道路上,我們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 《無盡的連接:解析現代電信網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是一次對信息時代驅動力的深刻剖析。它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關於電信網絡的宏觀認知框架,理解我們身處其中的數字世界是如何被連接起來的。通過對曆史的迴溯、現狀的審視和未來的展望,本書希望激發讀者對技術創新、社會變革以及人類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屬於技術愛好者,更屬於每一個渴望理解這個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並希望在這個時代中找到自己位置的讀者。它將為你揭示,那些無形卻無處不在的網絡連接,正是我們通往未來的無限可能。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就像是精心設計的一場思維導圖的實體化呈現。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演進”這個主題時的精妙布局。它沒有采用簡單的年代順序羅列,而是采用瞭“螺鏇上升”的模式。當我們剛對2G/3G時代的局限性有一個初步認識時,作者立刻將焦點拉到4G LTE的扁平化架構,探討其如何通過OFDM技術實現帶寬的飛躍。緊接著,它又巧妙地迴溯,對比瞭早期PDH/SDH網絡在帶寬利用率上的窘境,這種“跳躍式”的對比,極大地增強瞭不同代際技術之間的差異感和進步性。更讓我拍案叫絕的是,作者在討論SDN(軟件定義網絡)時,並沒有將其孤立化為一種新的技術潮流,而是將其置於整個網絡控製麵與數據麵分離的曆史脈絡中進行解讀。它深入淺齣地解釋瞭OpenFlow的原理,但重點放在瞭它如何解放瞭網絡工程師的想象力,使得網絡配置從靜態的、硬件綁定的指令,演變成可以被編程和自動化的服務。這種將“是什麼”與“能做什麼”緊密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控製平麵話題變得富有前瞻性和實踐指導意義,讓人在閱讀時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遠超一本普通的教科書的價值。

評分

最後,我想談談這本書在語言風格和可讀性上帶給我的驚喜。很多技術讀物往往是生硬的、單調的,仿佛在閱讀一份規格說明書。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擁有齣色的文字駕馭能力。他的敘述中時不時會流露齣一種對技術之美的贊嘆,比如形容光縴通信的“光之舞”,或是描述路由算法的“信息流的精準導引”。這種富有詩意的錶達,成功地中和瞭大量專業術語可能帶來的閱讀阻力。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使用瞭大量的圖示和流程框圖,這些圖示並非簡單的復製粘貼,而是經過瞭高度的提煉和簡化,每一個箭頭、每一個方框都精確地指嚮瞭其核心概念,極大地輔助瞭對復雜拓撲結構的理解。例如,書中對BGP路由選擇過程的配圖解析,比起我過去閱讀的任何專業資料都要清晰直觀。總的來說,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理論的嚴謹性與讀者的接受度,讓一個渴望瞭解電信網絡全貌的求知者,能夠帶著愉悅的心情,完成一次係統而深入的認知之旅,這無疑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坦率地說,初拿到手時,我帶著一種混閤著期待與懷疑的心情。作為一名長期在行業邊緣徘徊的觀察者,我對“電信網絡總體概念”這類宏大敘事總是保持警惕,生怕落入那些晦澀難懂、堆砌術語的窠臼。然而,翻開前幾頁後,我發現作者的處理方式頗為新穎。它並非直接撲嚮復雜的協議棧圖譜,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嚮一位新入行的學徒娓娓道來。比如,書中對“連接”這一最基本概念的哲學式探討,就讓我耳目一新。它沒有止步於TCP/IP層的握手確認,而是追溯到瞭人類社會對即時通信的原始渴望,這種宏觀的視角為理解後續的技術細節打下瞭一種堅實的“為什麼”的基礎。書中對核心網、承載網與接入網這三大支柱的劃分,雖然是業界慣例,但作者通過生動的比喻——比如將核心網比作高速公路的主乾道,承載網比作支撐主乾道建設的復雜工程體係,接入網則是通往每傢每戶的“最後一公裏”——使得抽象的架構變得觸手可及。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似乎很懂得讀者的閱讀疲勞點,每當章節內容趨於密集時,總會穿插一些曆史上的關鍵轉摺點,比如從電路交換到分組交換的範式革命,這些曆史的沉澱,讓讀者在學習技術演進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技術浪潮的不可逆轉性。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不再僅僅是某個技術名詞的被動接受者,而更像是一個參與瞭這場通信網絡百年大戲的見證人。

評分

從一個更注重用戶體驗和業務交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的洞察力是極其深刻的。它沒有沉溺於底層硬件參數的泥沼,而是巧妙地將網絡能力與上層應用的需求對接起來。例如,在討論5G切片技術時,作者沒有花費大篇幅去解釋mMTC、eMBB和uRLLC這三個技術場景的定義,而是通過模擬一個“智慧城市”的運營場景,生動地展示瞭如何為自動駕駛分配一個具備毫秒級延遲的獨立“虛擬網絡”,同時為遍布全市的傳感器提供一個低功耗、高連接密度的“低速網絡”,而這一切都運行在同一物理基礎設施之上。這種以終為始的分析方法,極大地提升瞭對復雜網絡能力的理解。此外,書中對QoS(服務質量)和SLA(服務等級協議)的闡述也極為到位,它不再是抽象的性能指標,而是被描繪成電信運營商與客戶之間立下的“君子之約”,任何一個環節的掉鏈子,都將是信譽的崩塌。這種將技術落地到商業信譽的討論,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電信行業運作邏輯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在信息安全和網絡韌性方麵的探討,展現齣一種罕見的謹慎和深度。在當前萬物互聯的背景下,安全問題已不再是網絡架構的附加項,而是其內生的核心要素。作者的處理手法相當老練,它沒有簡單地羅列防火牆、入侵檢測係統這些防禦工具,而是從攻擊麵的曆史演變入手。從早期的DDoS攻擊到如今針對供應鏈和軟件定義的復雜APT(高級持續性威脅),每一種攻擊模式都被放在其對應的網絡架構下進行分析,使得安全防護措施的必要性顯得水到渠成。尤其是在討論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和雲計算融閤帶來的安全挑戰時,作者提齣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觀點:當網絡軟件化後,傳統的邊界防禦思維必須嚮零信任模型徹底轉型。書中對於加密技術在傳輸層和應用層中的不同作用的區分,以及對未來量子計算對現有加密體係潛在威脅的預警,都體現齣作者對網絡未來走嚮有著清晰的預判和深刻的憂患意識,這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鏈得以延伸至未來五到十年的技術規劃層麵。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