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线路CAE/EDA
定价:23.00元
作者:朱文嘉,黄智勇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62440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专门为高校电类专业双语教学而编写的教材。重点以 Prolel为蓝本介绍了电子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原理图设计、印刷电路板PCB设计、原理图仿真与电路板设计测试。概要地介绍了设计PCB功能更为丰富的PowerPCB。作为芯片设计的入门引导,介绍了基本的VHDL原理及应用实例,并以QuartuaII为线索介绍了芯片实现的基本过程。各节均配有中文摘要以便阅读,各章也配有该章的专业英汉词汇对照表。
本书可作为科技英语爱好者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以及电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对PCB设计和芯片设计的入门教材。
目录
Preface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Protel
1.1 First Conming into Protel
1.2 Environment Setting
Chapter 2 Schematic Design in Protel
2.1 Process kf Simple Schematic Design
2.2 Design kf Complex Schematic
2.3 Create or Edit Our Own Schematic Component
Chapter 3 PCB Design in Protel
3.1 Foreword of PCB
3.2 Process of PCB Design
3.3 PCB Footprint Libraries
3.4 Remend Some Protel Methods for Product Design
Chapter 4 Simulations in Protel
4.1 Introduction of Schematic Simulation
4.2 Stimulation by Protel
Chapter 5 Simple Introduction to PowerLogic and PowerPCB
5.1 Introduction
5.2 Design in Powers
5.3 Loading Netlist from Protel 99 in PowerPCB
Chapter 6 Introduction to FPGA
6.1 Summary of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6.2 VHDL Fundament
6.3 VHDL Statements
6.4 Design Improvement
6.5 QuartusⅡ Software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让人印象深刻,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教科书的顶尖水平。在如今很多技术书籍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阅读体验的时代,这一点尤为可贵。作为一名老读者,我深知在长时间的阅读和查阅中,眼睛的舒适度有多么重要。清晰的电路图例和密集的公式推导,如果排版不当,极易造成视觉疲劳。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矩阵运算和场方程,也分行列得很清楚,配合恰当的缩进和符号定义,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大大增强。我尝试着快速查找了几个关于时域反射(TDR)分析的章节,定位速度非常快,这归功于其详尽的索引系统。说实话,很多技术书籍在索引和术语表中敷衍了事,但这本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编辑精力。好的载体能够承载深刻的内容,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态度的体现,让人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其中的深奥知识。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既兴奋又有点忐忑的。兴奋是因为我对EDA工具的深入应用一直渴望有更系统的指导,特别是那些软件背后的底层原理和算法,往往是官方文档里一带而过的部分。忐忑则是因为这类专业书籍的深度往往难以把握,生怕内容过于晦涩,读起来像天书一样。不过,这本书的开篇几页给我的感觉是出乎意料的平易近人,它没有直接跳入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整个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流程的演进和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先搭框架,再填细节”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一些经典算法时,所采用的类比和图示,它们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理解复杂概念的“侧门”,让我能够绕过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纯符号推导,直击问题的本质。这本教材对于那些想从“会用软件”升级到“理解软件”的进阶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它不仅仅教授“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露出一种严肃和专业的气息,灰蓝色的主色调,配上清晰的字体,让人一眼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休闲读物,而是直指核心技术的工具书。我之前在设计一些复杂的电路板时,经常会遇到仿真结果与实际运行效果不符的问题,特别是在高速信号处理和电源完整性方面,那些微小的参数偏差都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那些关于电磁兼容性(EMC)和高级信号完整性分析的章节标题,就让我对作者的功底深信不疑。我特别期待其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我目前项目瓶颈的“金钥匙”。从整体的排版来看,图表的使用非常规范,逻辑链条清晰,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不是那种东拼西凑的资料汇编。对于任何一个长期在电子设计领域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来说,手边备一本这样的参考资料,就像是给自己配了一个随时待命的资深顾问,能极大地提升排查问题的效率和最终产品的可靠性。我已经把它放在了我工作台最显眼的位置,准备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把它当成我的“电子设计圣经”来学习。
评分我平时主要关注的是FPGA和SoC的设计流程,所以对于那些侧重于PCB布局和信号完整性分析的书籍,我通常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在我的核心领域用处不大。然而,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还是翻开了这本关于电子线路CAE/EDA的书。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层次化设计方法学的讨论,竟然与现代大型系统级芯片(SoC)的设计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对于设计收敛性的管理和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的论述,让我意识到,无论电路板的规模如何变化,底层的设计哲学和验证策略是相通的。特别是其中提到的一种迭代优化模型,非常适用于我们团队目前面临的跨部门协作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可迁移的思维模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手册。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团队现有的设计规范,并开始思考如何在更早的阶段引入更严格的虚拟原型验证,以减少后期的硬件返工成本。这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思维升级。
评分我对这本电子线路CAE/EDA专著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对“验证”环节的深度挖掘上。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设计只是完成了大约40%的工作量,剩下的60%甚至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验证和调试上,而这往往是教科书中最容易被简化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超越基础理论的、更偏向工程实战的验证策略。例如,在处理非线性元件模型和寄生参数提取时,如何在高精度的同时保持可接受的仿真速度?书中关于模型降阶技术和多核并行计算在EDA软件中的应用探讨,正是我目前工作中最需要突破的方向。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文献时非常严谨,涵盖了从经典论文到最新工业界标准的内容,这表明其知识体系是与时俱进的。阅读这样一本结合了深厚理论基础和前沿工程实践的著作,就像是获得了一份官方认证的“捷径”,能够帮助我们迅速跨越那些传统上需要多年试错才能积累的经验鸿沟,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