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广播电视技术
定价:33.00元
售价:16.5元,便宜16.5元,折扣50
作者:党东耀著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5043520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十四章。章介绍了广播电视和信息技术的关系。第二、三章介绍了广播电视系统和传播符号,着重介绍了无线电、数字化信号和多媒体系统的基本概念;阐明了声音、光线和色彩等广播电视元素的基本原理。第四、五章介绍了广播电视声音制作的新技术。第六、七、八、九、十、十一章,全面地阐述了电视的基本原理,以及采集、制作、编辑和合成的新方法。第十二、十三章,从广播电视传输和覆盖的角度,全面探讨了从地面、卫星、有线到互联网多维传输的新技术。第十四章,探讨了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化和资产管理的技术模式。
本书以广播电视元素的采集、制作、播出和传输为主线,介绍了广播电视的基本原理、技术和设备,以及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技术成果在广播电视的应用。
本书力求知识点全面,以音频和视频技术为主线,改变广播和电视分离的结构。既高度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设备操作,又十分着重数字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等新技术的分量。适应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可作为新闻业务人员以及广播电视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专业和严谨的,那种深蓝与银灰的配色方案,透露出一种技术手册特有的稳重感。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的名字,党东耀,这似乎是一个在业内颇有分量的名字。我之所以选择阅读它,是基于我对数字媒体传输领域的好奇心和职业发展的需求。我希望了解的,更多是那些核心的编码、调制以及最新的频谱利用技术,比如DVB-T2的下一代标准,或者5G技术如何深度融合到广播回传网络中。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公式推导、清晰的系统架构图,以及对关键技术瓶颈的深入剖析。毕竟,在这个快速迭代的行业里,停留在概念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我需要的是可以落地到工程实践中的硬核知识。如果这本书只是泛泛而谈当前市场上的各种产品,而没有触及支撑这些产品背后的底层物理和信息论基础,那么它对我来说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让我醍醐灌顶,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知道“是什么”的深度内容。
评分我发现本书在探讨未来发展趋势时,显得尤为谨慎而务实。它没有像一些流行的技术书籍那样,过度渲染“元宇宙”或“沉浸式媒体”的科幻感,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现阶段正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上,比如超高清(UHD)内容的制播流程优化,以及面向移动接收场景下的多径干扰抑制技术。这正是我需要的——立足于当下,面向未来的技术迭代路径。例如,书中对HDR(高动态范围)技术的量化处理和色域映射的论述就相当深入,它详细对比了PQ、HLG等不同标准在实际部署中的优劣,并给出了具体的处理流程建议。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远胜于那些仅仅停留在“4K/8K时代已来”这类口号式的论述。技术选型的本质,就是在成本、性能和兼容性之间做出权衡,本书提供了做出这些权衡的坚实基础。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不错,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切入,描绘了当代广播电视技术从模拟时代向全媒体融合转型的历史脉络。这种铺垫非常关键,因为它帮助像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但却身处技术边缘的从业者,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我个人对其中关于IP化和云化趋势的章节格外感兴趣,那部分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成熟的互联网协议栈来构建高可靠性的内容分发网络(CDN)。这种跨界融合是当前广电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极大地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用户体验的灵活性。我特别想看到的是,作者如何平衡传统专业广播链路的严苛要求(如极低延迟、超高可靠性)与商业IP网络的“尽力而为”特性之间的技术折衷方案。这不仅仅是技术选择题,更是一种运营智慧的体现。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它既有对基础理论的坚实支撑,又不乏对最新行业标准的跟踪。对我个人而言,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广播电视网络安全和版权保护方面给予的关注。在内容IP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或更先进的加密算法来保护原创内容,防止盗播和非法篡改,已经成为广电技术人员必须面对的课题。这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这些非核心技术环节,显示了作者对整个行业生态系统的全面洞察力。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工程手册,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广电行业管理者和高级工程师的战略参考资料。它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视角,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既高效能又高安全的现代媒体基础设施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是值得称赞的。很多技术书籍的图表往往印刷得模糊不清,导致关键的波形图或者模块结构图根本无法有效解读。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特别是涉及到射频前端和信道编码的部分,那些复杂的对比度图和星座图都清晰可见,这对于需要对照图形来理解算法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在提高频谱效率方面的作用,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纠错增益,而不是单纯地堆砌数学公式,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这说明作者不仅仅是技术的专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知识传播者,深谙如何将高深的技术转化为易于吸收的内容。这种教学上的用心,是我在众多技术读物中很少见到的宝贵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