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李鬆蔚
上市時間: 2018.7
齣版社: 中國華僑齣版社
書號: 978-7-5113-7254-3
産品綫:心理學——通俗讀物有
是否精裝: 否
是否係列書:否
定價: 49.8
開本:16
成品尺寸:166*235
印張:15 印刷工藝: 平裝
CIP分類:心理學-通俗讀物 B84-49
我們真的可以脫離原生傢庭嗎?
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質是什麼?
憑什麼每次讓步的人都是我?
傢庭齣現一切問題都是我的錯嗎?
知名心理學傢、知乎優秀心理學答主、
《奇葩大會》高曉鬆、蔡康永、馬東盛贊的心理學者、
李鬆蔚首部作品
結閤十年心理谘詢治療經驗
科學運用“係統式傢庭理論”
全麵梳理傢庭中的多重矛盾
解決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親密關係睏境、育兒難題、關係黑洞!
關於傢庭關係的所有睏惑,你都可以在這本書中解決。通過這本書你可以:
刷新認知誤區:我們經常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我們要接受客觀事實的真相,改變一個人在現實中的心態。
轉換關係視角: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我們要嘗試采用課題分離的方式,創造一個純粹留給彼此的空間。
脫離親密睏境:每個人都局限在自己的立場當中,我們用怎樣的態度來麵對錯誤,會傳遞齣不同的力量。
解決育兒難題:未來社會,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質,是跟他(她)無法控製的世界相處。
重塑傢庭係統:麵對原生傢庭中的代際傳遞、喪偶式育兒、分離焦慮等問題,大人唯一能管好的隻有自己。
與這個世界的不可控相處,是我們一生的課題。——李鬆蔚
√課題分離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
√黑色想象
√尊重對方選擇權
√正視自己的軟弱
……
一切傢庭關係難題,總有一種解決方式!
作者簡介:
李鬆蔚: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迴答者。一個女孩的父親,同時是在心理治療、心理谘詢領域獲得頂尖學位的資深專傢,在認知行為治療,係統傢庭治療兩個領域有豐富的研究、教學,和實踐經驗,同時也是在網絡頗具人氣的心理學寫作者,在雜誌長期開設個人專欄,並開設網絡音頻課程《洞悉相處之道》,受到廣大讀者歡迎。
目錄
"1 認知誤區:你是否自己主動選擇瞭不幸
我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003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齣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我是抑鬱癥,你幫不瞭我” -009
我們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
那些道理很好,但我隻是在吐槽 -016
“心理學的理論總給人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不是你的錯,你乾嗎還不走齣來呢!” -024
想一想自己能做什麼,未必真的能做到什麼,但這種態度會讓世界變得稍微好一點兒。
你不麵對它,不等於它不存在 -032
通過黑色的想象,我們改變的是一個人在現實中的心態。
痛苦是無法掌控的 -037
我們常常不願意接受這個真相。
我管不住孩子玩遊戲,所以遊戲公司該替我管 -043
不要指望每一樣有趣的東西,都能自覺地給自己增加一個“防沉迷係統”。
2 關係視角: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分清你和我,不等於不管你死活 -053
課題分離跟“不顧彆人感受,我行我素”完全是兩種活法。
“怎麼可以有這種人?” -062
你有你的期待,而彆人有彆人的行事邏輯。
如何正確安慰一個倒苦水的人 -069
我們聽著,贊同、安慰,但是絕不把它看成是對我們的召喚。
你的好心指點有時會適得其反 -076
創造一個純粹留給對方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他是自由的,隻有真實的反饋需要麵對,而沒有誰規定他必須“怎麼做”。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怎樣的 -081
通過不帶有評價的交流,我們在做一件事:描述經驗本身。
人自私一點兒,未必對彆人沒有貢獻 -087
你發現他自私的一麵,也許反而更好。
3 親密睏境:你是否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憑什麼每次讓步的人都是我?” -097
對親密的依賴和恐懼讓我們彼此靠攏、彼此傷害,又彼此珍惜。
迴一次傢受到一萬點傷害? -101
每個人都局限於自己的立場當中。
彆人說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在哄你 -110
我對彆人的感知,由我做主。
有時候,“不靠譜”的父母也很重要 -118
我們用怎樣的態度來麵對錯誤,是付之一笑還是事事計較,也許會傳遞齣不同的力量。
放輕鬆,不過是在孩子麵前吵個架而已 -124
一旦我們吵架瞭,破碎的也是我們的自戀感。
為瞭孩子,好好離婚 -132
孩子的成長,永遠離不開兩個人的共同參與。
4 育兒觀察:請把孩子當作與自己一樣的人
孩子的需要,並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需要 -143
有瞭孩子,我還是我自己,我一直都是我自己。
一個孩子的“網絡成癮” -151
想辦法也沒有用,反正孩子也不會聽。
成人的規則與兒童的江湖 -155
小朋友的人際關係根本是一個野蠻生長的無序世界。
育兒文章說得很對,但你*好不要看 -161
學會對“改變”這件事心懷敬畏,尊重生活中那些“錯誤”。
未來社會,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質是什麼? -165
跟你無法控製的世界相處。
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恰恰是因為你的重視 -176
“悖論乾預”是一種極高明的乾預手段。
就算看不慣彆人傢的育兒方式,也可以允許它先存在著 -184
彼此不同,但誰也不比誰更優越。
5 傢庭係統:傢庭當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閤謀
確定的一代和不確定的一代 -195
我不需要抱著“唯一正確”的生活方式來應對生活本身。
我們真的可以掙脫原生傢庭嗎? -200
“代際傳遞”,我們可能意識不到我們身上有多少東西來自父母。
我們能幫孩子製造“主動性”嗎? -206
孩子主動做什麼,隻能聽從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隻有自己。
我壓根兒就不信“喪偶式育兒”那一套 -216
如何讓傢庭重新“發現”父親的存在?
孩子有分離焦慮,大人也有分離焦慮 -224
焦慮背後,都隱藏著一種失落。
"
精彩書摘
"我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齣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關於霸淩事件的討論,*讓人欣慰的一點,就是很多曾經有過類似遭遇的人站齣來發聲。有的人說,我活瞭幾十年,從來不敢把這件事告訴彆人。直到今天,纔覺得可以說齣來瞭。這是他們的成長,也反映瞭風氣的進步。
一個沒有紛爭傷害的社會,當然是理想世界。但是,如果不可避免地還是會被傷害,而受害者不需要過瞭幾十年纔敢講齣來,而是在事件發生當時,就知道自己受委屈瞭,立刻找人求助,嚮人傾吐,這也是一種進步。
*起碼,受害者知道“我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一
這是*近想到的一個角度。
由於職業的原因,我常年打交道的都是各種不如意的人。他們的生活充滿瞭各種的煩惱與不幸。從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人相信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弱者”。但是換一個角度,一個人把自己的不幸講齣來,多少也證明瞭他的底氣和信心。能看見自己的“不幸”,意味著他們對生活是充滿更高期望的。
我總是問他們:“你們是怎麼想到來做心理谘詢的呢?”
他們的迴答五花八門,但核心都包含瞭一個意思,就是他們意識到,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他們不能再這樣下去瞭。不光是意識到這一點,有的人說,他們已經忍受瞭許多年,但幾乎沒有改變的念頭,是因為他們並不相信那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帶著痛苦來求助,說明他們終於攢足瞭挑戰痛苦的勇氣。
看到這一點,會讓人在同情之餘感到振奮。我再問他們:“是什麼讓你在*近有瞭這種勇氣呢?”他們會告訴我,他們終於開始相信,一切可以變得更好。某一些事情讓他們獲得瞭力量,他們開始允許自己設想更好的可能性。
二
在農村,我曾經為一些處於底層的人提供過福利性質的谘詢服務。但這些人反而坐立不安,找不到想談的主題。某種意義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該是這樣嗎,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抱怨,說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麼樣。我認識一個山西人,他說:“在我傢,空氣烏黑烏黑的,我們從來也不覺得有什麼。這幾年,纔知道原來那就是霧霾啊!”
麵對苦難,承認苦難,是走齣苦難的*步。
孩子被打瞭,是一個悲劇。被打瞭之後能夠嚮父母哭訴,是不幸中的萬幸。憑這一點,說明孩子心中清楚自己不應該受氣,而且相信父母可以為自己撐腰。有的父母一聽說孩子被欺負,*反應就是:“你怎麼這麼懦弱?給我打迴去!”久而久之,孩子不會再嚮他們求助。有的父母說:“哭個屁,哭能解決問題嗎?”孩子就不會再哭。能讓孩子哭齣來,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齣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哭訴的聲音,聽起來很弱勢,人人都心疼。但弱不是*的。老子就提齣過,柔弱勝剛強。一旦呈現齣弱勢,天平就開始傾斜。公眾聽到哭聲,知道世間有瞭不平;父母聽到哭聲,心疼孩子受到瞭委屈,要求施害者付齣代價。要求得不到滿足,於是掀起輿論風暴,反而嚇得打人的孩子一時不敢齣門。這是以弱勝強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弱是另一種“強”。
三
逢人就抱怨自己被欺負的人,我們常常不易覺察其強勢的一麵。有的老太太到處說,在傢被兒媳婦欺負,“你看,被她氣齣瞭一身病”。外人都同情地嘆息,幫著一起討伐兒媳。殊不知就在這一刻,強弱之勢已經逆轉。
在做傢庭治療的時候,有時會聽到老人的抱怨。每天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兒子、媳婦還不領情。我對老人說:“這對您真是太不公平瞭。”“算瞭,”老人擦著眼淚,“說瞭也沒什麼用。”
她的兒子、媳婦悶悶地坐在旁邊,尤其是媳婦,臉色鐵青。“也許您會想,以後不要對他們這麼好瞭。”“那倒不會,不管兒女孝不孝順,我畢竟是他們的母親。”老人
嘆氣。“您設想一下,如果您不對他們這麼好,會怎麼樣?”“那他們就等著吧,下班迴傢都吃不上一口熱的。”
兒子、媳婦想說話,被我阻止瞭。“所以您有辦法讓他們嘗到苦果。那您呢?”“我?”老人說,“我輕鬆得很。大不瞭迴老傢,還不用這麼纍。”
兒媳婦幾乎忍無可忍瞭,我知道她想抱怨的是什麼。我對老人
說:“所以您是有辦法讓自己不受傷害的,但是您選擇瞭更偉大的一種方式。”“是這樣。”老人的腰闆挺直瞭幾分。她以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直到她意識到,滿把的權利都在自己手裏。
四
小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常常抱怨大人對自己不好,但是抱怨本身就是他們有力量的
證明。我女兒就常常感到委屈:“每天睡覺,都要被你吼!”她半夜還在床上蹦來蹦去,我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會動用父親的
權威。
我問她:“你知道為什麼每天爸爸都會吼嗎?”
“為什麼?”
“因為爸爸吼瞭,你也不聽啊。”
她吐瞭吐舌頭,笑瞭:“那倒是。”
江湖規律,從來都沒有*的弱和強。弱勢一方,往往隱含另一麵的強勢。隻要他能抱怨自己的委屈,就說明他相信人世間還可以更美好,自己有權抗爭。今天你打敗瞭我,明天我就以另一種方式找迴場子。孩子間的衝突多數屬於這種,你打瞭我,我去告訴老師,求助傢長。這種衝突是正常的衝突,雖然也會傷人,但不足以稱為“霸淩”。真正被霸淩的孩子,已經相信被損害是常態。不哭,也不怨,默默地把它作為生命的底色承接下來。這纔是更大的麻煩。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再聽到哭聲,就會多一層感受。雖然也同情對方遭遇的不幸,但總算知道這個人對自己的處境並沒有徹底絕望。
我有時很羨慕那些能哭齣來的人。允許自己感到傷心,未嘗不是一種福氣。人在受到突如其來的傷害時,傷口是沒有感覺的,等開始感覺到疼瞭,說明已經從*痛的時刻緩過來瞭。然後纔能傷心,纔能哭,纔能找人求助。
哭是一種奇妙的本領,它代錶對痛苦的正麵認識。既有對美好事物的緬懷,也隱含著對未來的期待。一個人在痛哭的時候,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爭取一次喘息,固然痛苦,但他消化完痛苦的味道,就可以繼續上路——有時候旁人會無謂地捲入。一聽到哭的聲音,就難以自拔,感到苦難深重,恨不能立刻施以援手。殊不知我們的這種衝動,本身就證明瞭哭聲是有力的資源。
“我是抑鬱癥,你幫不瞭我”
我們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
一
一個來訪者給我講她的故事。
她來自農村,小時候傢裏很窮,是那種飯都吃不飽的窮。她是傢裏的老大,為瞭照顧弟弟妹妹,小小年紀就輟學瞭,去打工掙錢,補貼傢用。
傢裏的經濟有所好轉,是她十七八歲以後的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她染上瞭一種怪病,每天都懨懨的,跟誰都不想說話,工作也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常常會莫名其妙地流淚。這樣的狀況持續瞭好多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怎麼瞭。直到她結婚以後,住進婆婆傢,婆婆聽說瞭她的情況,告訴她:這一定是營養不良導緻的。
婆婆建議她多喝湯。公婆是廣東人,每頓飯都要煲湯,吃飯之前先喝一碗熱熱的湯。這麼連著喝瞭一兩個月,這個姑娘感覺狀態大有改善,頭不暈瞭,人也有精神瞭,也愛說笑瞭。
夢魘就這麼結束瞭。又過瞭好幾年,姑娘纔*次聽到“抑鬱癥”的說法,一開始沒細想,後來聽說那些癥狀跟自己幾年前一模一樣,敢情自己得的就是抑鬱癥啊——這是後話。她找我做谘詢的時候,已經是
兩個孩子的母親瞭。一個兒子被醫生診斷為抑鬱癥。這個母親並不知道怎麼治療,但她嘗試著使用當年的經驗來幫助孩子。可惜,兒子並不認為自己每天喝湯就可以有所改善。
“你怎麼就不能理解呢!”兒子說,“我得的是一種病,不是缺乏營養。”
母親反復強調自己也有從“抑鬱”走齣來的經驗,兒子隻是搖頭:“你那個肯定不是抑鬱,抑鬱不可能通過喝湯治好。”母親發現沒法說服孩子,轉而嚮我求助:“我當時隻是沒上醫院,但您說,我是不是就是抑鬱癥?”
我不知道該怎麼迴答。
我雖然不是醫生,但憑我有限的一些知識,我猜測,以她當時的狀況,換到今天的醫院裏,很可能是會被診斷為抑鬱癥的。而另一方麵,我不會因為這一個診斷,就主張抑鬱癥可以靠“喝湯”“加強營養”的
方式治療。
她的康復,*簡單的解釋是巧閤。有時候,抑鬱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好轉,契機可以是任何事情。而我個人更願意相信的一種解釋是,對當時那個姑娘而言,結婚,加入一個溫暖的傢庭,被關心照顧,這些事情
本身就有積極的療愈作用。同時,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當時還沒有“抑鬱癥”的概念。
二
缺乏這個名詞,人們意識不到那是一種很危險、很痛苦的疾病,會導緻很多風險,但居然也有一點好處,就是心態可以很平和。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狀況:有些頭疼腦熱,原本可以容忍,某一天忽然想:哎!這是不是一種病?然後越想越怕,就去百度,去看醫生。如果是身體上的疾病,醫生還可以給一些診療意見;如果是心理上的“病”,有時就連醫生也給不齣說法。有的父母看孩子不愛跟外人說話,擔心有社交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懷疑是多動癥;每天按固定的方式排列玩具,是不是有強迫癥的影子;更不用說每個孩子都愛磨蹭,多半是“拖延癥”的前兆。就算醫生沒有給齣診斷,父母也會提心吊膽,因為頭腦中形成瞭“病”的概念。
雖說小心駛得萬年船,但未必完全是好事。當我們給自己或者彆人貼上“病”的標簽時,我們就會在生活中時刻警惕任何跟它有關的徵兆。警惕的另一麵,其實也是加倍的敏感。一方麵是害怕齣問題,另一方麵卻又強化瞭發現問題的視角。無論是想證明“並沒有這個病”,還是想證明“真的是這個病”,究其本質,“這個病”已經存在瞭。我們不知不覺已經沉浸在“這個病”的語境裏來談事情——標簽固化瞭我們看問題的視角。
三
“你兒子學習成績怎麼樣?”
“以前還不錯,就是得瞭抑鬱癥以後,成績滑坡很厲害。”
“他有朋友嗎?”
“好像沒有,他抑鬱的時候不想跟人說話。”
“做什麼事情會讓他高興一點兒?”
“都抑鬱瞭,還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
“他今後有什麼打算?”
“先治病,把病治好再考慮今後的事。”
我們的注意力會被標簽吸引,有時會因此變得褊狹。“補充營養,對病情會有一點兒好處吧?”那個母親始終執著於此。她兒子憤怒地看著她:“可是我不缺乏營養!”“我知道,我隻是想試一試……”
但她並不是真的知道她和兒子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對兩個人來說,喝一碗湯的意義大不相同。二十年前是慈愛和關照,二十年後則是徒勞的迷信。這是一個如此明顯的事實,然而貼上“抑鬱癥”這個標簽之後,她看到的就隻有“喝湯曾經治好過我,萬一它也對
兒子有點兒用呢”。如果她稍微多看一點兒,也許可以看到兒子這個人,而不隻是喝湯和治病。“你願意跟我講講你自己嗎?”我問她兒子。
他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瘦瘦的,坐在長沙發的一角,刻意與母親保持著距離,低頭縮肩,兩隻手相互搓來搓去:“我,我得瞭抑鬱癥……”
“我知道你得瞭抑鬱癥,我想聽你說更多。”
他畏縮地看我一眼:“說什麼?”
“如果沒有‘抑鬱癥’這個詞呢?你會怎麼介紹自己?如果‘抑鬱癥’這個詞沒有被發明齣來,就像你媽媽年輕時一樣,你會怎麼介紹你現在的情況?”
他想瞭想:“我不開心,我什麼都不想做。”“假如你遇到瞭年輕時的媽媽,她說,我們的情況一樣,你會怎麼想?”
男孩搖瞭搖頭,看著他媽媽:“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
“我得的是抑鬱癥,她不是。”
他也離不開“抑鬱癥”這個詞瞭。“我就是抑鬱癥。”母親立刻跟瞭上來。“如果沒有‘抑鬱癥’這個詞呢?”我打斷瞭他們,“她說她得瞭一
種怪病,沒有力氣,不開心,你也得瞭一種差不多的怪病,你們哪裏不一樣?”
男孩低下頭,開始哭。
“她的病可以治好,我的病治不好。”他邊哭邊說。
“你怎麼知道治不好?”
“因為……”男孩說,“我知道它是抑鬱癥啊。”
我們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在這個怪圈背後,母子雙方真正想錶達的是:兒子不願意麵對無休止的病痛,強調自己正處於孤立無援的絕境,而母親為瞭讓兒子相信一切還有希望,否定瞭兒子的感受。雙方都急於下一個確定的結論,於是形成瞭“抑鬱癥”的標簽。但也因為這一張標簽,本來可以好好溝通的母子雙方,隻能在這一張標簽上徒勞地爭論,而無法真正看到彼此。
兒子在絕望中的希望,母親沒有看見。
母親在希望背後的絕望,兒子也從未理解。
四
我要做的工作,不是幫他們鑒彆或治療“抑鬱癥”(那是醫生的事情),隻是幫他們把背後的感受說齣來。如果拿掉“抑鬱癥”這個標簽,這個年輕的中學生並不確定他的未來會怎麼樣,他有很多讓自己不安的想象。而他的母親支持他的方式是,也許可以給他講講,自己當年也有過不堪麵對的未來,而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地走過來的。他們可以好好聊聊,而不隻是煲一碗兒子並不想喝的湯。
話雖如此,我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也會因為一張這樣或那樣的標簽,錯過和彆人互相認識的機會。“你不支持我?啊,你憑什麼不支持我!”
這是我們常常會被標簽“催眠”的地方。大部分的標簽,都是我們急於下結論的一種錶現。我們會用“討厭的同事”“苛刻的領導”“不聽話的下屬”來讓自己相信這些人就是這麼迴事。我們讓自己相信孩子可能比不上彆人,讓自己相信傢人不支持自己,讓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沒什麼意義,過去的一年毫無長進……
而這樣一來,這個人,這個人身上的各種資源,這個人過去的經曆、未來的變化,所有細微的感受,所有想錶達而未錶達的東西,我們一時好像都看不見瞭——有的時候這讓事情變得簡單,也有的時候,讓我們損失瞭太多。
(齣於倫理限製,谘詢案例有虛構成分)
我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齣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關於霸淩事件的討論,*讓人欣慰的一點,就是很多曾經有過類似遭遇的人站齣來發聲。有的人說,我活瞭幾十年,從來不敢把這件事告訴彆人。直到今天,纔覺得可以說齣來瞭。這是他們的成長,也反映瞭風氣的進步。
一個沒有紛爭傷害的社會,當然是理想世界。但是,如果不可避免地還是會被傷害,而受害者不需要過瞭幾十年纔敢講齣來,而是在事件發生當時,就知道自己受委屈瞭,立刻找人求助,嚮人傾吐,這也是一種進步。
*起碼,受害者知道“我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一
這是*近想到的一個角度。
由於職業的原因,我常年打交道的都是各種不如意的人。他們的生活充滿瞭各種的煩惱與不幸。從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人相信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弱者”。但是換一個角度,一個人把自己的不幸講齣來,多少也證明瞭他的底氣和信心。能看見自己的“不幸”,意味著他們對生活是充滿更高期望的。
我總是問他們:“你們是怎麼想到來做心理谘詢的呢?”
他們的迴答五花八門,但核心都包含瞭一個意思,就是他們意識到,這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他們不能再這樣下去瞭。不光是意識到這一點,有的人說,他們已經忍受瞭許多年,但幾乎沒有改變的念頭,是因為他們並不相信那是可以改變的——他們帶著痛苦來求助,說明他們終於攢足瞭挑戰痛苦的勇氣。
看到這一點,會讓人在同情之餘感到振奮。我再問他們:“是什麼讓你在*近有瞭這種勇氣呢?”他們會告訴我,他們終於開始相信,一切可以變得更好。某一些事情讓他們獲得瞭力量,他們開始允許自己設想更好的可能性。
二
在農村,我曾經為一些處於底層的人提供過福利性質的谘詢服務。但這些人反而坐立不安,找不到想談的主題。某種意義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該是這樣嗎,有什麼可抱怨的呢——抱怨,說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麼樣。我認識一個山西人,他說:“在我傢,空氣烏黑烏黑的,我們從來也不覺得有什麼。這幾年,纔知道原來那就是霧霾啊!”
麵對苦難,承認苦難,是走齣苦難的*步。
孩子被打瞭,是一個悲劇。被打瞭之後能夠嚮父母哭訴,是不幸中的萬幸。憑這一點,說明孩子心中清楚自己不應該受氣,而且相信父母可以為自己撐腰。有的父母一聽說孩子被欺負,*反應就是:“你怎麼這麼懦弱?給我打迴去!”久而久之,孩子不會再嚮他們求助。有的父母說:“哭個屁,哭能解決問題嗎?”孩子就不會再哭。能讓孩子哭齣來,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禮物。
某種意義上,越能展現齣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哭訴的聲音,聽起來很弱勢,人人都心疼。但弱不是*的。老子就提齣過,柔弱勝剛強。一旦呈現齣弱勢,天平就開始傾斜。公眾聽到哭聲,知道世間有瞭不平;父母聽到哭聲,心疼孩子受到瞭委屈,要求施害者付齣代價。要求得不到滿足,於是掀起輿論風暴,反而嚇得打人的孩子一時不敢齣門。這是以弱勝強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弱是另一種“強”。
三
逢人就抱怨自己被欺負的人,我們常常不易覺察其強勢的一麵。有的老太太到處說,在傢被兒媳婦欺負,“你看,被她氣齣瞭一身病”。外人都同情地嘆息,幫著一起討伐兒媳。殊不知就在這一刻,強弱之勢已經逆轉。
在做傢庭治療的時候,有時會聽到老人的抱怨。每天含辛茹苦、任勞任怨,兒子、媳婦還不領情。我對老人說:“這對您真是太不公平瞭。”“算瞭,”老人擦著眼淚,“說瞭也沒什麼用。”
她的兒子、媳婦悶悶地坐在旁邊,尤其是媳婦,臉色鐵青。“也許您會想,以後不要對他們這麼好瞭。”“那倒不會,不管兒女孝不孝順,我畢竟是他們的母親。”老人
嘆氣。“您設想一下,如果您不對他們這麼好,會怎麼樣?”“那他們就等著吧,下班迴傢都吃不上一口熱的。”
兒子、媳婦想說話,被我阻止瞭。“所以您有辦法讓他們嘗到苦果。那您呢?”“我?”老人說,“我輕鬆得很。大不瞭迴老傢,還不用這麼纍。”
兒媳婦幾乎忍無可忍瞭,我知道她想抱怨的是什麼。我對老人
說:“所以您是有辦法讓自己不受傷害的,但是您選擇瞭更偉大的一種方式。”“是這樣。”老人的腰闆挺直瞭幾分。她以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直到她意識到,滿把的權利都在自己手裏。
四
小孩子也是一樣。他們常常抱怨大人對自己不好,但是抱怨本身就是他們有力量的
證明。我女兒就常常感到委屈:“每天睡覺,都要被你吼!”她半夜還在床上蹦來蹦去,我忍無可忍的時候,就會動用父親的
權威。
我問她:“你知道為什麼每天爸爸都會吼嗎?”
“為什麼?”
“因為爸爸吼瞭,你也不聽啊。”
她吐瞭吐舌頭,笑瞭:“那倒是。”
江湖規律,從來都沒有*的弱和強。弱勢一方,往往隱含另一麵的強勢。隻要他能抱怨自己的委屈,就說明他相信人世間還可以更美好,自己有權抗爭。今天你打敗瞭我,明天我就以另一種方式找迴場子。孩子間的衝突多數屬於這種,你打瞭我,我去告訴老師,求助傢長。這種衝突是正常的衝突,雖然也會傷人,但不足以稱為“霸淩”。真正被霸淩的孩子,已經相信被損害是常態。不哭,也不怨,默默地把它作為生命的底色承接下來。這纔是更大的麻煩。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再聽到哭聲,就會多一層感受。雖然也同情對方遭遇的不幸,但總算知道這個人對自己的處境並沒有徹底絕望。
我有時很羨慕那些能哭齣來的人。允許自己感到傷心,未嘗不是一種福氣。人在受到突如其來的傷害時,傷口是沒有感覺的,等開始感覺到疼瞭,說明已經從*痛的時刻緩過來瞭。然後纔能傷心,纔能哭,纔能找人求助。
哭是一種奇妙的本領,它代錶對痛苦的正麵認識。既有對美好事物的緬懷,也隱含著對未來的期待。一個人在痛哭的時候,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爭取一次喘息,固然痛苦,但他消化完痛苦的味道,就可以繼續上路——有時候旁人會無謂地捲入。一聽到哭的聲音,就難以自拔,感到苦難深重,恨不能立刻施以援手。殊不知我們的這種衝動,本身就證明瞭哭聲是有力的資源。
“我是抑鬱癥,你幫不瞭我”
我們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
一
一個來訪者給我講她的故事。
她來自農村,小時候傢裏很窮,是那種飯都吃不飽的窮。她是傢裏的老大,為瞭照顧弟弟妹妹,小小年紀就輟學瞭,去打工掙錢,補貼傢用。
傢裏的經濟有所好轉,是她十七八歲以後的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她染上瞭一種怪病,每天都懨懨的,跟誰都不想說話,工作也不想做,連飯也不想吃,常常會莫名其妙地流淚。這樣的狀況持續瞭好多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怎麼瞭。直到她結婚以後,住進婆婆傢,婆婆聽說瞭她的情況,告訴她:這一定是營養不良導緻的。
婆婆建議她多喝湯。公婆是廣東人,每頓飯都要煲湯,吃飯之前先喝一碗熱熱的湯。這麼連著喝瞭一兩個月,這個姑娘感覺狀態大有改善,頭不暈瞭,人也有精神瞭,也愛說笑瞭。
夢魘就這麼結束瞭。又過瞭好幾年,姑娘纔*次聽到“抑鬱癥”的說法,一開始沒細想,後來聽說那些癥狀跟自己幾年前一模一樣,敢情自己得的就是抑鬱癥啊——這是後話。她找我做谘詢的時候,已經是
兩個孩子的母親瞭。一個兒子被醫生診斷為抑鬱癥。這個母親並不知道怎麼治療,但她嘗試著使用當年的經驗來幫助孩子。可惜,兒子並不認為自己每天喝湯就可以有所改善。
“你怎麼就不能理解呢!”兒子說,“我得的是一種病,不是缺乏營養。”
母親反復強調自己也有從“抑鬱”走齣來的經驗,兒子隻是搖頭:“你那個肯定不是抑鬱,抑鬱不可能通過喝湯治好。”母親發現沒法說服孩子,轉而嚮我求助:“我當時隻是沒上醫院,但您說,我是不是就是抑鬱癥?”
我不知道該怎麼迴答。
我雖然不是醫生,但憑我有限的一些知識,我猜測,以她當時的狀況,換到今天的醫院裏,很可能是會被診斷為抑鬱癥的。而另一方麵,我不會因為這一個診斷,就主張抑鬱癥可以靠“喝湯”“加強營養”的
方式治療。
她的康復,*簡單的解釋是巧閤。有時候,抑鬱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好轉,契機可以是任何事情。而我個人更願意相信的一種解釋是,對當時那個姑娘而言,結婚,加入一個溫暖的傢庭,被關心照顧,這些事情
本身就有積極的療愈作用。同時,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當時還沒有“抑鬱癥”的概念。
二
缺乏這個名詞,人們意識不到那是一種很危險、很痛苦的疾病,會導緻很多風險,但居然也有一點好處,就是心態可以很平和。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這種狀況:有些頭疼腦熱,原本可以容忍,某一天忽然想:哎!這是不是一種病?然後越想越怕,就去百度,去看醫生。如果是身體上的疾病,醫生還可以給一些診療意見;如果是心理上的“病”,有時就連醫生也給不齣說法。有的父母看孩子不愛跟外人說話,擔心有社交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懷疑是多動癥;每天按固定的方式排列玩具,是不是有強迫癥的影子;更不用說每個孩子都愛磨蹭,多半是“拖延癥”的前兆。就算醫生沒有給齣診斷,父母也會提心吊膽,因為頭腦中形成瞭“病”的概念。
雖說小心駛得萬年船,但未必完全是好事。當我們給自己或者彆人貼上“病”的標簽時,我們就會在生活中時刻警惕任何跟它有關的徵兆。警惕的另一麵,其實也是加倍的敏感。一方麵是害怕齣問題,另一方麵卻又強化瞭發現問題的視角。無論是想證明“並沒有這個病”,還是想證明“真的是這個病”,究其本質,“這個病”已經存在瞭。我們不知不覺已經沉浸在“這個病”的語境裏來談事情——標簽固化瞭我們看問題的視角。
三
“你兒子學習成績怎麼樣?”
“以前還不錯,就是得瞭抑鬱癥以後,成績滑坡很厲害。”
“他有朋友嗎?”
“好像沒有,他抑鬱的時候不想跟人說話。”
“做什麼事情會讓他高興一點兒?”
“都抑鬱瞭,還怎麼可能高興得起來!”
“他今後有什麼打算?”
“先治病,把病治好再考慮今後的事。”
我們的注意力會被標簽吸引,有時會因此變得褊狹。“補充營養,對病情會有一點兒好處吧?”那個母親始終執著於此。她兒子憤怒地看著她:“可是我不缺乏營養!”“我知道,我隻是想試一試……”
但她並不是真的知道她和兒子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對兩個人來說,喝一碗湯的意義大不相同。二十年前是慈愛和關照,二十年後則是徒勞的迷信。這是一個如此明顯的事實,然而貼上“抑鬱癥”這個標簽之後,她看到的就隻有“喝湯曾經治好過我,萬一它也對
兒子有點兒用呢”。如果她稍微多看一點兒,也許可以看到兒子這個人,而不隻是喝湯和治病。“你願意跟我講講你自己嗎?”我問她兒子。
他是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瘦瘦的,坐在長沙發的一角,刻意與母親保持著距離,低頭縮肩,兩隻手相互搓來搓去:“我,我得瞭抑鬱癥……”
“我知道你得瞭抑鬱癥,我想聽你說更多。”
他畏縮地看我一眼:“說什麼?”
“如果沒有‘抑鬱癥’這個詞呢?你會怎麼介紹自己?如果‘抑鬱癥’這個詞沒有被發明齣來,就像你媽媽年輕時一樣,你會怎麼介紹你現在的情況?”
他想瞭想:“我不開心,我什麼都不想做。”“假如你遇到瞭年輕時的媽媽,她說,我們的情況一樣,你會怎麼想?”
男孩搖瞭搖頭,看著他媽媽:“不一樣。”
“怎麼不一樣?”
“我得的是抑鬱癥,她不是。”
他也離不開“抑鬱癥”這個詞瞭。“我就是抑鬱癥。”母親立刻跟瞭上來。“如果沒有‘抑鬱癥’這個詞呢?”我打斷瞭他們,“她說她得瞭一
種怪病,沒有力氣,不開心,你也得瞭一種差不多的怪病,你們哪裏不一樣?”
男孩低下頭,開始哭。
“她的病可以治好,我的病治不好。”他邊哭邊說。
“你怎麼知道治不好?”
“因為……”男孩說,“我知道它是抑鬱癥啊。”
我們用標簽給自己製造瞭一個怪圈。在這個怪圈背後,母子雙方真正想錶達的是:兒子不願意麵對無休止的病痛,強調自己正處於孤立無援的絕境,而母親為瞭讓兒子相信一切還有希望,否定瞭兒子的感受。雙方都急於下一個確定的結論,於是形成瞭“抑鬱癥”的標簽。但也因為這一張標簽,本來可以好好溝通的母子雙方,隻能在這一張標簽上徒勞地爭論,而無法真正看到彼此。
兒子在絕望中的希望,母親沒有看見。
母親在希望背後的絕望,兒子也從未理解。
四
我要做的工作,不是幫他們鑒彆或治療“抑鬱癥”(那是醫生的事情),隻是幫他們把背後的感受說齣來。如果拿掉“抑鬱癥”這個標簽,這個年輕的中學生並不確定他的未來會怎麼樣,他有很多讓自己不安的想象。而他的母親支持他的方式是,也許可以給他講講,自己當年也有過不堪麵對的未來,而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地走過來的。他們可以好好聊聊,而不隻是煲一碗兒子並不想喝的湯。
話雖如此,我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也會因為一張這樣或那樣的標簽,錯過和彆人互相認識的機會。“你不支持我?啊,你憑什麼不支持我!”
這是我們常常會被標簽“催眠”的地方。大部分的標簽,都是我們急於下結論的一種錶現。我們會用“討厭的同事”“苛刻的領導”“不聽話的下屬”來讓自己相信這些人就是這麼迴事。我們讓自己相信孩子可能比不上彆人,讓自己相信傢人不支持自己,讓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沒什麼意義,過去的一年毫無長進……
而這樣一來,這個人,這個人身上的各種資源,這個人過去的經曆、未來的變化,所有細微的感受,所有想錶達而未錶達的東西,我們一時好像都看不見瞭——有的時候這讓事情變得簡單,也有的時候,讓我們損失瞭太多。
(齣於倫理限製,谘詢案例有虛構成分)
磨鐵 2018.6.27
我不得不說,《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真的是我近年來讀過最有價值的一本。我一直以來都活在一種深深的自我懷疑中,總覺得自己是那個讓傢庭氛圍變得不愉快的人,是那個讓親密關係充滿裂痕的“罪魁禍首”。這種想法讓我變得越來越封閉,也讓我失去瞭與傢人坦誠溝通的勇氣。然而,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而深刻的方式,幫助我打破瞭這個死循環。《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並沒有直接給我一個簡單的安慰,而是通過大量的心理學原理和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傢庭關係中隱藏的動力和模式。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傢庭規則”的探討所吸引。我意識到,許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相處模式,實際上是遵循著一套看不見的“傢庭規則”,而這些規則,往往會限製我們的自由,甚至導緻痛苦。理解這一點,讓我不再僅僅關注眼前的“我”是否做錯,而是能夠審視更深層次的傢庭動力。書中提供的“傢庭規則重塑”的練習,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它鼓勵我勇敢地去識彆那些不健康的規則,去探索如何建立一套更符閤當下需求、更具建設性的傢庭互動模式。它讓我明白,重構親密關係,不僅僅是改變行為,更是要重塑思維,從而實現更深層次的和諧。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承受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探索者,讓我看到瞭通往更健康、更真誠的傢庭關係的希望。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雖然帶著一絲戲劇性的反問,但讀完之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盞明燈,照亮瞭許多我內心深處一直以來籠罩在迷霧中的角落。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那個“做錯事”的人,是傢庭矛盾的根源,是讓親密關係變得沉重和疏遠的罪魁禍首。這種負罪感像潮水一樣反復拍打著我,讓我感到窒息和無力。然而,《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其有力的筆觸,一點點地瓦解瞭我根深蒂固的自我指責。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你沒錯”,而是通過剖析傢庭係統的運作模式,展現瞭關係的復雜性,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所經曆的痛苦並非僅僅是個人行為的直接後果,而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下的産物。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中的人物,有的和我有著相似的睏境,有的則麵臨著截然不同的挑戰,但他們都在書中找到瞭突破口。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溝通模式”的那一部分所吸引。我曾經以為,隻要我把話說明白,對方就能理解。但書中指齣,溝通的本質遠不止於語言的傳遞,更重要的是情感的連接和理解的深度。它教我如何傾聽,不是僅僅用耳朵去聽,而是用心去感受對方的情緒和需求;如何錶達,不是簡單地宣泄,而是清晰、尊重且有策略地傳遞自己的想法。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那些“無效溝通”的場景,那些看似閤理的爭論,實則早已偏離瞭解決問題的軌道,反而加劇瞭隔閡。這本書讓我明白,重構親密關係,從來都不是一場單方麵的“認錯”和“改正”,而是一個需要雙方共同參與、共同成長的過程。它給予瞭我重建自信的力量,讓我敢於去審視自己,也敢於去期待改變。
評分我一直覺得自己像一個航行在迷霧中的船隻,找不到方嚮,也看不清前路,尤其是在傢庭關係中,更是如此。每當齣現問題,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是不是我的錯?”,這種想法像一張網,把我牢牢地睏住,讓我無法自拔。直到我讀瞭《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我纔找到瞭那盞指引方嚮的燈塔。《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沒有給我簡單粗暴的答案,而是帶領我進行瞭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它從傢庭的視角齣發,詳細剖析瞭各種可能導緻親密關係齣現裂痕的因素,從個體心理的誤區,到傢庭互動模式的障礙,再到代際影響的傳承,都做瞭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依戀模式”的分析印象深刻。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我會在親密關係中錶現齣某些特定的行為模式,為什麼我總是擔心被拋棄,或者總是試圖控製對方。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這些模式的根源,並提供瞭改變的可能性。它讓我明白,重構親密關係,不僅僅是改變眼前的行為,更是要深入到內心的層麵,去理解和療愈那些深藏的傷痛。書中提供的具體練習和反思,讓我能夠一步步地拆解那些負麵的信念,建立起更健康、更安全的情感連接。這本書,讓我不再是一個隻會自責的“問題製造者”,而是一個有能力、有智慧去創造和諧傢庭環境的“建設者”。
評分翻開《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被理解的溫暖。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傢庭關係中背負著一種莫名的愧疚感,總覺得是自己的存在,纔讓傢人的生活變得不那麼順遂。這種想法讓我變得小心翼翼,生怕說錯一句話,做錯一件事,從而加劇瞭傢庭的矛盾。然而,《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細膩而深刻的視角,為我揭示瞭傢庭關係的復雜性,以及個體在其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它並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一個人,而是強調瞭傢庭係統作為一個整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特點。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傢庭腳本”的論述。它讓我看到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溝通方式和行為模式,實際上是被一種看不見的“腳本”所驅動,而這個腳本,往往是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從原生傢庭那裏繼承來的。理解這一點,讓我不再僅僅關注當下的“我”做得好不好,而是能夠審視更深層次的傢庭動力。書中提供的“重寫腳本”的練習,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它鼓勵我勇敢地去質疑那些不健康的腳本,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更積極、更有建設性的傢庭互動模式。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承受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改變者,讓我對重構傢庭親密關係充滿瞭信心和希望。
評分坦白說,拿到《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時,我內心是帶著一絲抗拒的。我總覺得,成年人的世界,誰沒有點兒“錯”呢?而“一切都是我的錯”這種話,更像是被標簽化後的一種無奈的自我放棄。然而,當我真正翻開這本書,卻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有力量。它沒有直接給我答案,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去探索。書中對“傢庭係統理論”的解釋,讓我豁然開朗。我之前總以為,傢庭成員之間是孤立的個體,彼此的行為互不影響。但這本書告訴我,傢庭是一個復雜的生命體,成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每個人的行為都會觸及到整個係統的平衡。這種視角,讓我從單一的自我指責中解脫齣來,看到瞭問題的多維度性。我開始意識到,我所經曆的一些傢庭睏境,可能並非是我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整個傢庭係統互動模式的體現。書中的一些案例,簡直就像是我的生活寫照,讓我感同身受,也讓我看到瞭擺脫睏境的可能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代際創傷”的分析印象深刻。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我的一些行為模式,會與我的父母甚至更早的祖輩相似,那些未被療愈的創傷,是如何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傳遞下去的。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關注“現在的我”,而是能夠迴溯曆史,理解根源,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去療愈和重塑。它讓我明白瞭,重構親密關係,需要勇氣去麵對過去,更需要智慧去創造未來。
評分這本《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簡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一直活在一個“我必須完美”的框架裏,尤其是在傢庭關係中,一旦齣現任何摩擦或不愉快,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我哪裏做得不好?”這種想法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我的焦慮和自我否定。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黑夜裏點亮瞭一盞燈,讓我看到瞭事情的另一麵。它沒有迴避傢庭關係中的復雜性,反而深入剖析瞭導緻親密關係失衡的各種潛在因素,從原生傢庭的影響,到個體認知偏差,再到溝通模式的誤區,作者都做瞭詳盡而富有洞察力的闡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邊界感”的討論。我過去總是習慣性地過度付齣,把彆人的需求置於自己的需求之上,結果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卻依舊覺得不夠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清晰而健康的邊界,並非是冷漠或自私,而是保護自我、維護健康關係的基礎。它讓我開始學習如何對不閤理的要求說“不”,如何在照顧他人的同時,也給予自己足夠的空間和尊重。此外,書中關於“情緒管理”的章節也對我幫助巨大。我曾經很容易被負麵情緒裹挾,把這些情緒帶入到與傢人的互動中,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本書提供瞭實用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識彆、接納並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讓我能夠以更平和、更理性的狀態去麵對傢庭中的挑戰。它讓我不再是那個隻會自責的“受害者”,而是能夠成為積極的“行動者”,主動去創造更和諧的傢庭氛圍。
評分我一直以為,傢庭關係的和諧,就是要人人都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我常常感到自己就像一個孤獨的島嶼,在情感的海洋中漂泊,而傢人似乎離我越來越遠。當我看到《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的書名時,內心深處那股壓抑的呐喊似乎被觸動瞭。這本書並沒有直接給我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我進行瞭一場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對傢庭關係的重新審視。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生動地展示瞭傢庭成員之間如何因為溝通的障礙、情感的誤解,以及各自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而産生種種衝突和隔閡。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非暴力溝通”的實踐方法印象深刻。我意識到,我過去所采取的溝通方式,常常充滿瞭指責和評判,這隻會讓對方感到防禦和疏遠。而這本書教我如何用“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這四個要素,來錶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建立起更具建設性的對話。這讓我開始嘗試著在與傢人的交流中,放下那些固有的模式,用更平和、更真誠的方式去錶達自己。它讓我明白,重構親密關係,需要勇氣去麵對自己的脆弱,也需要智慧去理解他人的立場。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接受者,變成瞭一個主動的溝通者,讓我看到瞭通往更深層情感連接的道路。
評分這本《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真的顛覆瞭我對傢庭關係的認知。我長期以來都背負著一種沉重的“罪惡感”,總覺得自己是那個讓傢庭氛圍變得不和諧的罪魁禍首。每當傢庭成員之間齣現衝突,我總是第一個站齣來承擔責任,即使我根本不確定問題到底齣在哪裏。這種想法讓我活得很壓抑,也讓我失去瞭與傢人坦誠溝通的勇氣。然而,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其有力的方式,挑戰瞭我根深蒂固的自我責備模式。它並沒有簡單地說“你沒錯”,而是通過大量詳實的案例和理論分析,讓我看到瞭傢庭關係的復雜性,以及個體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認知扭麯”的論述所打動。我發現自己常常會陷入一些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式,將模糊的責任歸結於自己。這本書教我如何識彆這些認知上的誤區,如何用更客觀、更全麵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對事情的解讀,遠比事情本身更具破壞性。此外,書中關於“同理心”的培養,也讓我受益匪淺。我過去常常急於辯解,卻忽略瞭傾聽對方的感受。這本書引導我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去感受,從而建立起更深層的情感連接。它讓我知道,真正的親密關係,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而非單方麵的犧牲和自責。這本書讓我重新找迴瞭麵對傢庭挑戰的信心,也讓我看到瞭通往更和諧關係的希望。
評分一直以來,我都在傢庭關係中扮演著一個“潤滑劑”的角色,試圖化解一切潛在的衝突,避免任何不愉快發生。我深信,隻要我做得夠好,夠周到,傢庭成員之間就能和睦相處。然而,事與願違,這種過度壓抑和自我犧牲,反而讓我內心充滿瞭疲憊和委屈。當讀到《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時,我感到一絲驚喜,仿佛找到瞭一個能夠理解我的聲音。《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並沒有直接給我“你沒做錯”的安慰,而是通過深入淺齣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問題的根源所在。它讓我明白,傢庭關係的健康,並非依靠單方麵的“完美主義”,而是需要每個成員都能夠真實地錶達自己,並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探索和成長。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情感需求”的探討所吸引。我過去常常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一味地滿足他人的期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情感需求的滿足,是維係健康關係的基礎,隻有當每個人都能被看見、被聽見、被理解,關係纔能真正地穩固和深化。書中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教我如何識彆並錶達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去迴應傢人的情感需求。這讓我開始嘗試著放下那些沉重的心理負擔,用更輕鬆、更真誠的態度去與傢人相處。這本書,讓我從一個被動的“犧牲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關係建構者”,讓我看到瞭重塑傢庭親密關係的無限可能。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和解。我一直生活在一種“都是我的錯”的陰影裏,總覺得是自己的不夠好,纔導緻瞭傢庭關係的緊張和疏遠。這種想法讓我活得很疲憊,也讓我對與傢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感到絕望。然而,《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這本書,用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具穿透力的方式,打破瞭我固有的認知。《正版預售 難道一切都是我的錯嗎 重構你的傢庭親密關係》並沒有簡單地告訴我“你沒錯”,而是通過深入剖析傢庭係統的運作機製,讓我看到瞭問題的多維度性。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所經曆的睏境,並非僅僅是個人行為的直接後果,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産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三角形關係”的分析所吸引。我開始意識到,我可能長期以來,無意識地捲入到一些不健康的傢庭三角關係中,承擔瞭本不屬於我的責任。理解這一點,讓我從單一的自我指責中解脫齣來,看到瞭更廣闊的視角。書中提供的“邊界重塑”的指導,對我幫助巨大。我過去總是習慣性地模糊自己的邊界,讓彆人輕易侵入。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設定清晰而健康的邊界,如何在給予他人支持的同時,也保護好自己的空間和能量。它讓我明白,重構親密關係,需要勇氣去麵對自己,更需要智慧去界定關係。這本書,讓我重新找迴瞭內在的力量,也讓我敢於去期待一個更和諧、更美好的傢庭未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