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李松蔚
上市时间: 2018.7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书号: 978-7-5113-7254-3
产品线:心理学——通俗读物有
是否精装: 否
是否系列书:否
定价: 49.8
开本:16
成品尺寸:166*235
印张:15 印刷工艺: 平装
CIP分类:心理学-通俗读物 B84-49
我们真的可以脱离原生家庭吗?
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质是什么?
凭什么每次让步的人都是我?
家庭出现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错吗?
知名心理学家、知乎优秀心理学答主、
《奇葩大会》高晓松、蔡康永、马东盛赞的心理学者、
李松蔚首部作品
结合十年心理咨询治疗经验
科学运用“系统式家庭理论”
全面梳理家庭中的多重矛盾
解决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亲密关系困境、育儿难题、关系黑洞!
关于家庭关系的所有困惑,你都可以在这本书中解决。通过这本书你可以:
刷新认知误区:我们经常用标签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我们要接受客观事实的真相,改变一个人在现实中的心态。
转换关系视角: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我们要尝试采用课题分离的方式,创造一个纯粹留给彼此的空间。
脱离亲密困境:每个人都局限在自己的立场当中,我们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错误,会传递出不同的力量。
解决育儿难题:未来社会,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质,是跟他(她)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重塑家庭系统:面对原生家庭中的代际传递、丧偶式育儿、分离焦虑等问题,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
与这个世界的不可控相处,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李松蔚
√课题分离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
√黑色想象
√尊重对方选择权
√正视自己的软弱
……
一切家庭关系难题,总有一种解决方式!
作者简介:
李松蔚: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知乎心理学领域优秀回答者。一个女孩的父亲,同时是在心理治疗、心理咨询领域获得顶尖学位的资深专家,在认知行为治疗,系统家庭治疗两个领域有丰富的研究、教学,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在网络颇具人气的心理学写作者,在杂志长期开设个人专栏,并开设网络音频课程《洞悉相处之道》,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目录
"1 认知误区:你是否自己主动选择了不幸
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003
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我是抑郁症,你帮不了我” -009
我们用标签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
那些道理很好,但我只是在吐槽 -016
“心理学的理论总给人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
“不是你的错,你干吗还不走出来呢!” -024
想一想自己能做什么,未必真的能做到什么,但这种态度会让世界变得稍微好一点儿。
你不面对它,不等于它不存在 -032
通过黑色的想象,我们改变的是一个人在现实中的心态。
痛苦是无法掌控的 -037
我们常常不愿意接受这个真相。
我管不住孩子玩游戏,所以游戏公司该替我管 -043
不要指望每一样有趣的东西,都能自觉地给自己增加一个“防沉迷系统”。
2 关系视角: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分清你和我,不等于不管你死活 -053
课题分离跟“不顾别人感受,我行我素”完全是两种活法。
“怎么可以有这种人?” -062
你有你的期待,而别人有别人的行事逻辑。
如何正确安慰一个倒苦水的人 -069
我们听着,赞同、安慰,但是绝不把它看成是对我们的召唤。
你的好心指点有时会适得其反 -076
创造一个纯粹留给对方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是自由的,只有真实的反馈需要面对,而没有谁规定他必须“怎么做”。
不评价的交流方式是怎样的 -081
通过不带有评价的交流,我们在做一件事:描述经验本身。
人自私一点儿,未必对别人没有贡献 -087
你发现他自私的一面,也许反而更好。
3 亲密困境:你是否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凭什么每次让步的人都是我?” -097
对亲密的依赖和恐惧让我们彼此靠拢、彼此伤害,又彼此珍惜。
回一次家受到一万点伤害? -101
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立场当中。
别人说的,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在哄你 -110
我对别人的感知,由我做主。
有时候,“不靠谱”的父母也很重要 -118
我们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错误,是付之一笑还是事事计较,也许会传递出不同的力量。
放轻松,不过是在孩子面前吵个架而已 -124
一旦我们吵架了,破碎的也是我们的自恋感。
为了孩子,好好离婚 -132
孩子的成长,永远离不开两个人的共同参与。
4 育儿观察:请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人
孩子的需要,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需要 -143
有了孩子,我还是我自己,我一直都是我自己。
一个孩子的“网络成瘾” -151
想办法也没有用,反正孩子也不会听。
成人的规则与儿童的江湖 -155
小朋友的人际关系根本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无序世界。
育儿文章说得很对,但你*好不要看 -161
学会对“改变”这件事心怀敬畏,尊重生活中那些“错误”。
未来社会,孩子*需要的心理品质是什么? -165
跟你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恰恰是因为你的重视 -176
“悖论干预”是一种极高明的干预手段。
就算看不惯别人家的育儿方式,也可以允许它先存在着 -184
彼此不同,但谁也不比谁更优越。
5 家庭系统:家庭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谋
确定的一代和不确定的一代 -195
我不需要抱着“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生活本身。
我们真的可以挣脱原生家庭吗? -200
“代际传递”,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我们身上有多少东西来自父母。
我们能帮孩子制造“主动性”吗? -206
孩子主动做什么,只能听从孩子本身。大人唯一能管好的只有自己。
我压根儿就不信“丧偶式育儿”那一套 -216
如何让家庭重新“发现”父亲的存在?
孩子有分离焦虑,大人也有分离焦虑 -224
焦虑背后,都隐藏着一种失落。
"
精彩书摘
"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关于霸凌事件的讨论,*让人欣慰的一点,就是很多曾经有过类似遭遇的人站出来发声。有的人说,我活了几十年,从来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别人。直到今天,才觉得可以说出来了。这是他们的成长,也反映了风气的进步。
一个没有纷争伤害的社会,当然是理想世界。但是,如果不可避免地还是会被伤害,而受害者不需要过了几十年才敢讲出来,而是在事件发生当时,就知道自己受委屈了,立刻找人求助,向人倾吐,这也是一种进步。
*起码,受害者知道“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一
这是*近想到的一个角度。
由于职业的原因,我常年打交道的都是各种不如意的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的烦恼与不幸。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人相信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弱者”。但是换一个角度,一个人把自己的不幸讲出来,多少也证明了他的底气和信心。能看见自己的“不幸”,意味着他们对生活是充满更高期望的。
我总是问他们:“你们是怎么想到来做心理咨询的呢?”
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核心都包含了一个意思,就是他们意识到,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光是意识到这一点,有的人说,他们已经忍受了许多年,但几乎没有改变的念头,是因为他们并不相信那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带着痛苦来求助,说明他们终于攒足了挑战痛苦的勇气。
看到这一点,会让人在同情之余感到振奋。我再问他们:“是什么让你在*近有了这种勇气呢?”他们会告诉我,他们终于开始相信,一切可以变得更好。某一些事情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他们开始允许自己设想更好的可能性。
二
在农村,我曾经为一些处于底层的人提供过福利性质的咨询服务。但这些人反而坐立不安,找不到想谈的主题。某种意义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该是这样吗,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抱怨,说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我认识一个山西人,他说:“在我家,空气乌黑乌黑的,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这几年,才知道原来那就是雾霾啊!”
面对苦难,承认苦难,是走出苦难的*步。
孩子被打了,是一个悲剧。被打了之后能够向父母哭诉,是不幸中的万幸。凭这一点,说明孩子心中清楚自己不应该受气,而且相信父母可以为自己撑腰。有的父母一听说孩子被欺负,*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懦弱?给我打回去!”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向他们求助。有的父母说:“哭个屁,哭能解决问题吗?”孩子就不会再哭。能让孩子哭出来,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
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哭诉的声音,听起来很弱势,人人都心疼。但弱不是*的。老子就提出过,柔弱胜刚强。一旦呈现出弱势,天平就开始倾斜。公众听到哭声,知道世间有了不平;父母听到哭声,心疼孩子受到了委屈,要求施害者付出代价。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掀起舆论风暴,反而吓得打人的孩子一时不敢出门。这是以弱胜强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弱是另一种“强”。
三
逢人就抱怨自己被欺负的人,我们常常不易觉察其强势的一面。有的老太太到处说,在家被儿媳妇欺负,“你看,被她气出了一身病”。外人都同情地叹息,帮着一起讨伐儿媳。殊不知就在这一刻,强弱之势已经逆转。
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有时会听到老人的抱怨。每天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儿子、媳妇还不领情。我对老人说:“这对您真是太不公平了。”“算了,”老人擦着眼泪,“说了也没什么用。”
她的儿子、媳妇闷闷地坐在旁边,尤其是媳妇,脸色铁青。“也许您会想,以后不要对他们这么好了。”“那倒不会,不管儿女孝不孝顺,我毕竟是他们的母亲。”老人
叹气。“您设想一下,如果您不对他们这么好,会怎么样?”“那他们就等着吧,下班回家都吃不上一口热的。”
儿子、媳妇想说话,被我阻止了。“所以您有办法让他们尝到苦果。那您呢?”“我?”老人说,“我轻松得很。大不了回老家,还不用这么累。”
儿媳妇几乎忍无可忍了,我知道她想抱怨的是什么。我对老人
说:“所以您是有办法让自己不受伤害的,但是您选择了更伟大的一种方式。”“是这样。”老人的腰板挺直了几分。她以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直到她意识到,满把的权利都在自己手里。
四
小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常常抱怨大人对自己不好,但是抱怨本身就是他们有力量的
证明。我女儿就常常感到委屈:“每天睡觉,都要被你吼!”她半夜还在床上蹦来蹦去,我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动用父亲的
权威。
我问她:“你知道为什么每天爸爸都会吼吗?”
“为什么?”
“因为爸爸吼了,你也不听啊。”
她吐了吐舌头,笑了:“那倒是。”
江湖规律,从来都没有*的弱和强。弱势一方,往往隐含另一面的强势。只要他能抱怨自己的委屈,就说明他相信人世间还可以更美好,自己有权抗争。今天你打败了我,明天我就以另一种方式找回场子。孩子间的冲突多数属于这种,你打了我,我去告诉老师,求助家长。这种冲突是正常的冲突,虽然也会伤人,但不足以称为“霸凌”。真正被霸凌的孩子,已经相信被损害是常态。不哭,也不怨,默默地把它作为生命的底色承接下来。这才是更大的麻烦。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再听到哭声,就会多一层感受。虽然也同情对方遭遇的不幸,但总算知道这个人对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彻底绝望。
我有时很羡慕那些能哭出来的人。允许自己感到伤心,未尝不是一种福气。人在受到突如其来的伤害时,伤口是没有感觉的,等开始感觉到疼了,说明已经从*痛的时刻缓过来了。然后才能伤心,才能哭,才能找人求助。
哭是一种奇妙的本领,它代表对痛苦的正面认识。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一个人在痛哭的时候,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争取一次喘息,固然痛苦,但他消化完痛苦的味道,就可以继续上路——有时候旁人会无谓地卷入。一听到哭的声音,就难以自拔,感到苦难深重,恨不能立刻施以援手。殊不知我们的这种冲动,本身就证明了哭声是有力的资源。
“我是抑郁症,你帮不了我”
我们用标签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
一
一个来访者给我讲她的故事。
她来自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是那种饭都吃不饱的穷。她是家里的老大,为了照顾弟弟妹妹,小小年纪就辍学了,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家里的经济有所好转,是她十七八岁以后的事。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她染上了一种怪病,每天都恹恹的,跟谁都不想说话,工作也不想做,连饭也不想吃,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流泪。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多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直到她结婚以后,住进婆婆家,婆婆听说了她的情况,告诉她:这一定是营养不良导致的。
婆婆建议她多喝汤。公婆是广东人,每顿饭都要煲汤,吃饭之前先喝一碗热热的汤。这么连着喝了一两个月,这个姑娘感觉状态大有改善,头不晕了,人也有精神了,也爱说笑了。
梦魇就这么结束了。又过了好几年,姑娘才*次听到“抑郁症”的说法,一开始没细想,后来听说那些症状跟自己几年前一模一样,敢情自己得的就是抑郁症啊——这是后话。她找我做咨询的时候,已经是
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一个儿子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这个母亲并不知道怎么治疗,但她尝试着使用当年的经验来帮助孩子。可惜,儿子并不认为自己每天喝汤就可以有所改善。
“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儿子说,“我得的是一种病,不是缺乏营养。”
母亲反复强调自己也有从“抑郁”走出来的经验,儿子只是摇头:“你那个肯定不是抑郁,抑郁不可能通过喝汤治好。”母亲发现没法说服孩子,转而向我求助:“我当时只是没上医院,但您说,我是不是就是抑郁症?”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虽然不是医生,但凭我有限的一些知识,我猜测,以她当时的状况,换到今天的医院里,很可能是会被诊断为抑郁症的。而另一方面,我不会因为这一个诊断,就主张抑郁症可以靠“喝汤”“加强营养”的
方式治疗。
她的康复,*简单的解释是巧合。有时候,抑郁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好转,契机可以是任何事情。而我个人更愿意相信的一种解释是,对当时那个姑娘而言,结婚,加入一个温暖的家庭,被关心照顾,这些事情
本身就有积极的疗愈作用。同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当时还没有“抑郁症”的概念。
二
缺乏这个名词,人们意识不到那是一种很危险、很痛苦的疾病,会导致很多风险,但居然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心态可以很平和。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状况:有些头疼脑热,原本可以容忍,某一天忽然想:哎!这是不是一种病?然后越想越怕,就去百度,去看医生。如果是身体上的疾病,医生还可以给一些诊疗意见;如果是心理上的“病”,有时就连医生也给不出说法。有的父母看孩子不爱跟外人说话,担心有社交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怀疑是多动症;每天按固定的方式排列玩具,是不是有强迫症的影子;更不用说每个孩子都爱磨蹭,多半是“拖延症”的前兆。就算医生没有给出诊断,父母也会提心吊胆,因为头脑中形成了“病”的概念。
虽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但未必完全是好事。当我们给自己或者别人贴上“病”的标签时,我们就会在生活中时刻警惕任何跟它有关的征兆。警惕的另一面,其实也是加倍的敏感。一方面是害怕出问题,另一方面却又强化了发现问题的视角。无论是想证明“并没有这个病”,还是想证明“真的是这个病”,究其本质,“这个病”已经存在了。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沉浸在“这个病”的语境里来谈事情——标签固化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
三
“你儿子学习成绩怎么样?”
“以前还不错,就是得了抑郁症以后,成绩滑坡很厉害。”
“他有朋友吗?”
“好像没有,他抑郁的时候不想跟人说话。”
“做什么事情会让他高兴一点儿?”
“都抑郁了,还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
“他今后有什么打算?”
“先治病,把病治好再考虑今后的事。”
我们的注意力会被标签吸引,有时会因此变得褊狭。“补充营养,对病情会有一点儿好处吧?”那个母亲始终执着于此。她儿子愤怒地看着她:“可是我不缺乏营养!”“我知道,我只是想试一试……”
但她并不是真的知道她和儿子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对两个人来说,喝一碗汤的意义大不相同。二十年前是慈爱和关照,二十年后则是徒劳的迷信。这是一个如此明显的事实,然而贴上“抑郁症”这个标签之后,她看到的就只有“喝汤曾经治好过我,万一它也对
儿子有点儿用呢”。如果她稍微多看一点儿,也许可以看到儿子这个人,而不只是喝汤和治病。“你愿意跟我讲讲你自己吗?”我问她儿子。
他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瘦瘦的,坐在长沙发的一角,刻意与母亲保持着距离,低头缩肩,两只手相互搓来搓去:“我,我得了抑郁症……”
“我知道你得了抑郁症,我想听你说更多。”
他畏缩地看我一眼:“说什么?”
“如果没有‘抑郁症’这个词呢?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如果‘抑郁症’这个词没有被发明出来,就像你妈妈年轻时一样,你会怎么介绍你现在的情况?”
他想了想:“我不开心,我什么都不想做。”“假如你遇到了年轻时的妈妈,她说,我们的情况一样,你会怎么想?”
男孩摇了摇头,看着他妈妈:“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我得的是抑郁症,她不是。”
他也离不开“抑郁症”这个词了。“我就是抑郁症。”母亲立刻跟了上来。“如果没有‘抑郁症’这个词呢?”我打断了他们,“她说她得了一
种怪病,没有力气,不开心,你也得了一种差不多的怪病,你们哪里不一样?”
男孩低下头,开始哭。
“她的病可以治好,我的病治不好。”他边哭边说。
“你怎么知道治不好?”
“因为……”男孩说,“我知道它是抑郁症啊。”
我们用标签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在这个怪圈背后,母子双方真正想表达的是:儿子不愿意面对无休止的病痛,强调自己正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而母亲为了让儿子相信一切还有希望,否定了儿子的感受。双方都急于下一个确定的结论,于是形成了“抑郁症”的标签。但也因为这一张标签,本来可以好好沟通的母子双方,只能在这一张标签上徒劳地争论,而无法真正看到彼此。
儿子在绝望中的希望,母亲没有看见。
母亲在希望背后的绝望,儿子也从未理解。
四
我要做的工作,不是帮他们鉴别或治疗“抑郁症”(那是医生的事情),只是帮他们把背后的感受说出来。如果拿掉“抑郁症”这个标签,这个年轻的中学生并不确定他的未来会怎么样,他有很多让自己不安的想象。而他的母亲支持他的方式是,也许可以给他讲讲,自己当年也有过不堪面对的未来,而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地走过来的。他们可以好好聊聊,而不只是煲一碗儿子并不想喝的汤。
话虽如此,我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也会因为一张这样或那样的标签,错过和别人互相认识的机会。“你不支持我?啊,你凭什么不支持我!”
这是我们常常会被标签“催眠”的地方。大部分的标签,都是我们急于下结论的一种表现。我们会用“讨厌的同事”“苛刻的领导”“不听话的下属”来让自己相信这些人就是这么回事。我们让自己相信孩子可能比不上别人,让自己相信家人不支持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没什么意义,过去的一年毫无长进……
而这样一来,这个人,这个人身上的各种资源,这个人过去的经历、未来的变化,所有细微的感受,所有想表达而未表达的东西,我们一时好像都看不见了——有的时候这让事情变得简单,也有的时候,让我们损失了太多。
(出于伦理限制,咨询案例有虚构成分)
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关于霸凌事件的讨论,*让人欣慰的一点,就是很多曾经有过类似遭遇的人站出来发声。有的人说,我活了几十年,从来不敢把这件事告诉别人。直到今天,才觉得可以说出来了。这是他们的成长,也反映了风气的进步。
一个没有纷争伤害的社会,当然是理想世界。但是,如果不可避免地还是会被伤害,而受害者不需要过了几十年才敢讲出来,而是在事件发生当时,就知道自己受委屈了,立刻找人求助,向人倾吐,这也是一种进步。
*起码,受害者知道“我不应该被如此对待”。
一
这是*近想到的一个角度。
由于职业的原因,我常年打交道的都是各种不如意的人。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的烦恼与不幸。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些人相信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弱者”。但是换一个角度,一个人把自己的不幸讲出来,多少也证明了他的底气和信心。能看见自己的“不幸”,意味着他们对生活是充满更高期望的。
我总是问他们:“你们是怎么想到来做心理咨询的呢?”
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核心都包含了一个意思,就是他们意识到,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他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不光是意识到这一点,有的人说,他们已经忍受了许多年,但几乎没有改变的念头,是因为他们并不相信那是可以改变的——他们带着痛苦来求助,说明他们终于攒足了挑战痛苦的勇气。
看到这一点,会让人在同情之余感到振奋。我再问他们:“是什么让你在*近有了这种勇气呢?”他们会告诉我,他们终于开始相信,一切可以变得更好。某一些事情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他们开始允许自己设想更好的可能性。
二
在农村,我曾经为一些处于底层的人提供过福利性质的咨询服务。但这些人反而坐立不安,找不到想谈的主题。某种意义上,真正不幸的人感知不到自己是“不幸”的。生活不就该是这样吗,有什么可抱怨的呢——抱怨,说明他清楚更好的生活是什么样。我认识一个山西人,他说:“在我家,空气乌黑乌黑的,我们从来也不觉得有什么。这几年,才知道原来那就是雾霾啊!”
面对苦难,承认苦难,是走出苦难的*步。
孩子被打了,是一个悲剧。被打了之后能够向父母哭诉,是不幸中的万幸。凭这一点,说明孩子心中清楚自己不应该受气,而且相信父母可以为自己撑腰。有的父母一听说孩子被欺负,*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懦弱?给我打回去!”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再向他们求助。有的父母说:“哭个屁,哭能解决问题吗?”孩子就不会再哭。能让孩子哭出来,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
某种意义上,越能展现出不幸的人,就越有力量。
哭诉的声音,听起来很弱势,人人都心疼。但弱不是*的。老子就提出过,柔弱胜刚强。一旦呈现出弱势,天平就开始倾斜。公众听到哭声,知道世间有了不平;父母听到哭声,心疼孩子受到了委屈,要求施害者付出代价。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掀起舆论风暴,反而吓得打人的孩子一时不敢出门。这是以弱胜强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弱是另一种“强”。
三
逢人就抱怨自己被欺负的人,我们常常不易觉察其强势的一面。有的老太太到处说,在家被儿媳妇欺负,“你看,被她气出了一身病”。外人都同情地叹息,帮着一起讨伐儿媳。殊不知就在这一刻,强弱之势已经逆转。
在做家庭治疗的时候,有时会听到老人的抱怨。每天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儿子、媳妇还不领情。我对老人说:“这对您真是太不公平了。”“算了,”老人擦着眼泪,“说了也没什么用。”
她的儿子、媳妇闷闷地坐在旁边,尤其是媳妇,脸色铁青。“也许您会想,以后不要对他们这么好了。”“那倒不会,不管儿女孝不孝顺,我毕竟是他们的母亲。”老人
叹气。“您设想一下,如果您不对他们这么好,会怎么样?”“那他们就等着吧,下班回家都吃不上一口热的。”
儿子、媳妇想说话,被我阻止了。“所以您有办法让他们尝到苦果。那您呢?”“我?”老人说,“我轻松得很。大不了回老家,还不用这么累。”
儿媳妇几乎忍无可忍了,我知道她想抱怨的是什么。我对老人
说:“所以您是有办法让自己不受伤害的,但是您选择了更伟大的一种方式。”“是这样。”老人的腰板挺直了几分。她以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直到她意识到,满把的权利都在自己手里。
四
小孩子也是一样。他们常常抱怨大人对自己不好,但是抱怨本身就是他们有力量的
证明。我女儿就常常感到委屈:“每天睡觉,都要被你吼!”她半夜还在床上蹦来蹦去,我忍无可忍的时候,就会动用父亲的
权威。
我问她:“你知道为什么每天爸爸都会吼吗?”
“为什么?”
“因为爸爸吼了,你也不听啊。”
她吐了吐舌头,笑了:“那倒是。”
江湖规律,从来都没有*的弱和强。弱势一方,往往隐含另一面的强势。只要他能抱怨自己的委屈,就说明他相信人世间还可以更美好,自己有权抗争。今天你打败了我,明天我就以另一种方式找回场子。孩子间的冲突多数属于这种,你打了我,我去告诉老师,求助家长。这种冲突是正常的冲突,虽然也会伤人,但不足以称为“霸凌”。真正被霸凌的孩子,已经相信被损害是常态。不哭,也不怨,默默地把它作为生命的底色承接下来。这才是更大的麻烦。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再听到哭声,就会多一层感受。虽然也同情对方遭遇的不幸,但总算知道这个人对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彻底绝望。
我有时很羡慕那些能哭出来的人。允许自己感到伤心,未尝不是一种福气。人在受到突如其来的伤害时,伤口是没有感觉的,等开始感觉到疼了,说明已经从*痛的时刻缓过来了。然后才能伤心,才能哭,才能找人求助。
哭是一种奇妙的本领,它代表对痛苦的正面认识。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缅怀,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待。一个人在痛哭的时候,他在用自己的方式争取一次喘息,固然痛苦,但他消化完痛苦的味道,就可以继续上路——有时候旁人会无谓地卷入。一听到哭的声音,就难以自拔,感到苦难深重,恨不能立刻施以援手。殊不知我们的这种冲动,本身就证明了哭声是有力的资源。
“我是抑郁症,你帮不了我”
我们用标签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
一
一个来访者给我讲她的故事。
她来自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是那种饭都吃不饱的穷。她是家里的老大,为了照顾弟弟妹妹,小小年纪就辍学了,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家里的经济有所好转,是她十七八岁以后的事。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她染上了一种怪病,每天都恹恹的,跟谁都不想说话,工作也不想做,连饭也不想吃,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流泪。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多年,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直到她结婚以后,住进婆婆家,婆婆听说了她的情况,告诉她:这一定是营养不良导致的。
婆婆建议她多喝汤。公婆是广东人,每顿饭都要煲汤,吃饭之前先喝一碗热热的汤。这么连着喝了一两个月,这个姑娘感觉状态大有改善,头不晕了,人也有精神了,也爱说笑了。
梦魇就这么结束了。又过了好几年,姑娘才*次听到“抑郁症”的说法,一开始没细想,后来听说那些症状跟自己几年前一模一样,敢情自己得的就是抑郁症啊——这是后话。她找我做咨询的时候,已经是
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一个儿子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这个母亲并不知道怎么治疗,但她尝试着使用当年的经验来帮助孩子。可惜,儿子并不认为自己每天喝汤就可以有所改善。
“你怎么就不能理解呢!”儿子说,“我得的是一种病,不是缺乏营养。”
母亲反复强调自己也有从“抑郁”走出来的经验,儿子只是摇头:“你那个肯定不是抑郁,抑郁不可能通过喝汤治好。”母亲发现没法说服孩子,转而向我求助:“我当时只是没上医院,但您说,我是不是就是抑郁症?”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虽然不是医生,但凭我有限的一些知识,我猜测,以她当时的状况,换到今天的医院里,很可能是会被诊断为抑郁症的。而另一方面,我不会因为这一个诊断,就主张抑郁症可以靠“喝汤”“加强营养”的
方式治疗。
她的康复,*简单的解释是巧合。有时候,抑郁可能会自然而然地好转,契机可以是任何事情。而我个人更愿意相信的一种解释是,对当时那个姑娘而言,结婚,加入一个温暖的家庭,被关心照顾,这些事情
本身就有积极的疗愈作用。同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当时还没有“抑郁症”的概念。
二
缺乏这个名词,人们意识不到那是一种很危险、很痛苦的疾病,会导致很多风险,但居然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心态可以很平和。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状况:有些头疼脑热,原本可以容忍,某一天忽然想:哎!这是不是一种病?然后越想越怕,就去百度,去看医生。如果是身体上的疾病,医生还可以给一些诊疗意见;如果是心理上的“病”,有时就连医生也给不出说法。有的父母看孩子不爱跟外人说话,担心有社交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怀疑是多动症;每天按固定的方式排列玩具,是不是有强迫症的影子;更不用说每个孩子都爱磨蹭,多半是“拖延症”的前兆。就算医生没有给出诊断,父母也会提心吊胆,因为头脑中形成了“病”的概念。
虽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但未必完全是好事。当我们给自己或者别人贴上“病”的标签时,我们就会在生活中时刻警惕任何跟它有关的征兆。警惕的另一面,其实也是加倍的敏感。一方面是害怕出问题,另一方面却又强化了发现问题的视角。无论是想证明“并没有这个病”,还是想证明“真的是这个病”,究其本质,“这个病”已经存在了。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沉浸在“这个病”的语境里来谈事情——标签固化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
三
“你儿子学习成绩怎么样?”
“以前还不错,就是得了抑郁症以后,成绩滑坡很厉害。”
“他有朋友吗?”
“好像没有,他抑郁的时候不想跟人说话。”
“做什么事情会让他高兴一点儿?”
“都抑郁了,还怎么可能高兴得起来!”
“他今后有什么打算?”
“先治病,把病治好再考虑今后的事。”
我们的注意力会被标签吸引,有时会因此变得褊狭。“补充营养,对病情会有一点儿好处吧?”那个母亲始终执着于此。她儿子愤怒地看着她:“可是我不缺乏营养!”“我知道,我只是想试一试……”
但她并不是真的知道她和儿子是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对两个人来说,喝一碗汤的意义大不相同。二十年前是慈爱和关照,二十年后则是徒劳的迷信。这是一个如此明显的事实,然而贴上“抑郁症”这个标签之后,她看到的就只有“喝汤曾经治好过我,万一它也对
儿子有点儿用呢”。如果她稍微多看一点儿,也许可以看到儿子这个人,而不只是喝汤和治病。“你愿意跟我讲讲你自己吗?”我问她儿子。
他是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瘦瘦的,坐在长沙发的一角,刻意与母亲保持着距离,低头缩肩,两只手相互搓来搓去:“我,我得了抑郁症……”
“我知道你得了抑郁症,我想听你说更多。”
他畏缩地看我一眼:“说什么?”
“如果没有‘抑郁症’这个词呢?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如果‘抑郁症’这个词没有被发明出来,就像你妈妈年轻时一样,你会怎么介绍你现在的情况?”
他想了想:“我不开心,我什么都不想做。”“假如你遇到了年轻时的妈妈,她说,我们的情况一样,你会怎么想?”
男孩摇了摇头,看着他妈妈:“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我得的是抑郁症,她不是。”
他也离不开“抑郁症”这个词了。“我就是抑郁症。”母亲立刻跟了上来。“如果没有‘抑郁症’这个词呢?”我打断了他们,“她说她得了一
种怪病,没有力气,不开心,你也得了一种差不多的怪病,你们哪里不一样?”
男孩低下头,开始哭。
“她的病可以治好,我的病治不好。”他边哭边说。
“你怎么知道治不好?”
“因为……”男孩说,“我知道它是抑郁症啊。”
我们用标签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怪圈。在这个怪圈背后,母子双方真正想表达的是:儿子不愿意面对无休止的病痛,强调自己正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而母亲为了让儿子相信一切还有希望,否定了儿子的感受。双方都急于下一个确定的结论,于是形成了“抑郁症”的标签。但也因为这一张标签,本来可以好好沟通的母子双方,只能在这一张标签上徒劳地争论,而无法真正看到彼此。
儿子在绝望中的希望,母亲没有看见。
母亲在希望背后的绝望,儿子也从未理解。
四
我要做的工作,不是帮他们鉴别或治疗“抑郁症”(那是医生的事情),只是帮他们把背后的感受说出来。如果拿掉“抑郁症”这个标签,这个年轻的中学生并不确定他的未来会怎么样,他有很多让自己不安的想象。而他的母亲支持他的方式是,也许可以给他讲讲,自己当年也有过不堪面对的未来,而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地走过来的。他们可以好好聊聊,而不只是煲一碗儿子并不想喝的汤。
话虽如此,我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也会因为一张这样或那样的标签,错过和别人互相认识的机会。“你不支持我?啊,你凭什么不支持我!”
这是我们常常会被标签“催眠”的地方。大部分的标签,都是我们急于下结论的一种表现。我们会用“讨厌的同事”“苛刻的领导”“不听话的下属”来让自己相信这些人就是这么回事。我们让自己相信孩子可能比不上别人,让自己相信家人不支持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的人生没什么意义,过去的一年毫无长进……
而这样一来,这个人,这个人身上的各种资源,这个人过去的经历、未来的变化,所有细微的感受,所有想表达而未表达的东西,我们一时好像都看不见了——有的时候这让事情变得简单,也有的时候,让我们损失了太多。
(出于伦理限制,咨询案例有虚构成分)
磨铁 2018.6.27
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一个航行在迷雾中的船只,找不到方向,也看不清前路,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更是如此。每当出现问题,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是不是我的错?”,这种想法像一张网,把我牢牢地困住,让我无法自拔。直到我读了《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我才找到了那盏指引方向的灯塔。《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没有给我简单粗暴的答案,而是带领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它从家庭的视角出发,详细剖析了各种可能导致亲密关系出现裂痕的因素,从个体心理的误区,到家庭互动模式的障碍,再到代际影响的传承,都做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依恋模式”的分析印象深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我会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出某些特定的行为模式,为什么我总是担心被抛弃,或者总是试图控制对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模式的根源,并提供了改变的可能性。它让我明白,重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改变眼前的行为,更是要深入到内心的层面,去理解和疗愈那些深藏的伤痛。书中提供的具体练习和反思,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拆解那些负面的信念,建立起更健康、更安全的情感连接。这本书,让我不再是一个只会自责的“问题制造者”,而是一个有能力、有智慧去创造和谐家庭环境的“建设者”。
评分我一直以为,家庭关系的和谐,就是要人人都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我常常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岛屿,在情感的海洋中漂泊,而家人似乎离我越来越远。当我看到《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的书名时,内心深处那股压抑的呐喊似乎被触动了。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剖析和对家庭关系的重新审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因为沟通的障碍、情感的误解,以及各自内心的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种种冲突和隔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实践方法印象深刻。我意识到,我过去所采取的沟通方式,常常充满了指责和评判,这只会让对方感到防御和疏远。而这本书教我如何用“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这四个要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建立起更具建设性的对话。这让我开始尝试着在与家人的交流中,放下那些固有的模式,用更平和、更真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它让我明白,重构亲密关系,需要勇气去面对自己的脆弱,也需要智慧去理解他人的立场。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沟通者,让我看到了通往更深层情感连接的道路。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带着一丝戏剧性的反问,但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笼罩在迷雾中的角落。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那个“做错事”的人,是家庭矛盾的根源,是让亲密关系变得沉重和疏远的罪魁祸首。这种负罪感像潮水一样反复拍打着我,让我感到窒息和无力。然而,《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有力的笔触,一点点地瓦解了我根深蒂固的自我指责。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没错”,而是通过剖析家庭系统的运作模式,展现了关系的复杂性,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经历的痛苦并非仅仅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后果,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产物。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中的人物,有的和我有着相似的困境,有的则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挑战,但他们都在书中找到了突破口。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沟通模式”的那一部分所吸引。我曾经以为,只要我把话说明白,对方就能理解。但书中指出,沟通的本质远不止于语言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连接和理解的深度。它教我如何倾听,不是仅仅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如何表达,不是简单地宣泄,而是清晰、尊重且有策略地传递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那些“无效沟通”的场景,那些看似合理的争论,实则早已偏离了解决问题的轨道,反而加剧了隔阂。这本书让我明白,重构亲密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场单方面的“认错”和“改正”,而是一个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它给予了我重建自信的力量,让我敢于去审视自己,也敢于去期待改变。
评分这本《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简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活在一个“我必须完美”的框架里,尤其是在家庭关系中,一旦出现任何摩擦或不愉快,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这种想法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我的焦虑和自我否定。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黑夜里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它没有回避家庭关系中的复杂性,反而深入剖析了导致亲密关系失衡的各种潜在因素,从原生家庭的影响,到个体认知偏差,再到沟通模式的误区,作者都做了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阐释。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边界感”的讨论。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过度付出,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结果弄得自己身心俱疲,却依旧觉得不够好。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清晰而健康的边界,并非是冷漠或自私,而是保护自我、维护健康关系的基础。它让我开始学习如何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如何在照顾他人的同时,也给予自己足够的空间和尊重。此外,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也对我帮助巨大。我曾经很容易被负面情绪裹挟,把这些情绪带入到与家人的互动中,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本书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识别、接纳并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让我能够以更平和、更理性的状态去面对家庭中的挑战。它让我不再是那个只会自责的“受害者”,而是能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主动去创造更和谐的家庭氛围。
评分坦白说,拿到《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时,我内心是带着一丝抗拒的。我总觉得,成年人的世界,谁没有点儿“错”呢?而“一切都是我的错”这种话,更像是被标签化后的一种无奈的自我放弃。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却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有力量。它没有直接给我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书中对“家庭系统理论”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我之前总以为,家庭成员之间是孤立的个体,彼此的行为互不影响。但这本书告诉我,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每个人的行为都会触及到整个系统的平衡。这种视角,让我从单一的自我指责中解脱出来,看到了问题的多维度性。我开始意识到,我所经历的一些家庭困境,可能并非是我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家庭系统互动模式的体现。书中的一些案例,简直就像是我的生活写照,让我感同身受,也让我看到了摆脱困境的可能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代际创伤”的分析印象深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我的一些行为模式,会与我的父母甚至更早的祖辈相似,那些未被疗愈的创伤,是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传递下去的。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关注“现在的我”,而是能够回溯历史,理解根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疗愈和重塑。它让我明白了,重构亲密关系,需要勇气去面对过去,更需要智慧去创造未来。
评分我不得不说,《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真的是我近年来读过最有价值的一本。我一直以来都活在一种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总觉得自己是那个让家庭氛围变得不愉快的人,是那个让亲密关系充满裂痕的“罪魁祸首”。这种想法让我变得越来越封闭,也让我失去了与家人坦诚沟通的勇气。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帮助我打破了这个死循环。《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并没有直接给我一个简单的安慰,而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原理和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家庭关系中隐藏的动力和模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家庭规则”的探讨所吸引。我意识到,许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相处模式,实际上是遵循着一套看不见的“家庭规则”,而这些规则,往往会限制我们的自由,甚至导致痛苦。理解这一点,让我不再仅仅关注眼前的“我”是否做错,而是能够审视更深层次的家庭动力。书中提供的“家庭规则重塑”的练习,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它鼓励我勇敢地去识别那些不健康的规则,去探索如何建立一套更符合当下需求、更具建设性的家庭互动模式。它让我明白,重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改变行为,更是要重塑思维,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和谐。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让我看到了通往更健康、更真诚的家庭关系的希望。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一个“润滑剂”的角色,试图化解一切潜在的冲突,避免任何不愉快发生。我深信,只要我做得够好,够周到,家庭成员之间就能和睦相处。然而,事与愿违,这种过度压抑和自我牺牲,反而让我内心充满了疲惫和委屈。当读到《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时,我感到一丝惊喜,仿佛找到了一个能够理解我的声音。《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并没有直接给我“你没做错”的安慰,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它让我明白,家庭关系的健康,并非依靠单方面的“完美主义”,而是需要每个成员都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和成长。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感需求”的探讨所吸引。我过去常常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一味地满足他人的期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情感需求的满足,是维系健康关系的基础,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关系才能真正地稳固和深化。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教我如何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去回应家人的情感需求。这让我开始尝试着放下那些沉重的心理负担,用更轻松、更真诚的态度去与家人相处。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的“牺牲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关系建构者”,让我看到了重塑家庭亲密关系的无限可能。
评分翻开《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理解的温暖。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家庭关系中背负着一种莫名的愧疚感,总觉得是自己的存在,才让家人的生活变得不那么顺遂。这种想法让我变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件事,从而加剧了家庭的矛盾。然而,《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细腻而深刻的视角,为我揭示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它并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个人,而是强调了家庭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家庭脚本”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和行为模式,实际上是被一种看不见的“脚本”所驱动,而这个脚本,往往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从原生家庭那里继承来的。理解这一点,让我不再仅仅关注当下的“我”做得好不好,而是能够审视更深层次的家庭动力。书中提供的“重写脚本”的练习,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它鼓励我勇敢地去质疑那些不健康的脚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更积极、更有建设性的家庭互动模式。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承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改变者,让我对重构家庭亲密关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评分这本《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真的颠覆了我对家庭关系的认知。我长期以来都背负着一种沉重的“罪恶感”,总觉得自己是那个让家庭氛围变得不和谐的罪魁祸首。每当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冲突,我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承担责任,即使我根本不确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种想法让我活得很压抑,也让我失去了与家人坦诚沟通的勇气。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其有力的方式,挑战了我根深蒂固的自我责备模式。它并没有简单地说“你没错”,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案例和理论分析,让我看到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认知扭曲”的论述所打动。我发现自己常常会陷入一些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将模糊的责任归结于自己。这本书教我如何识别这些认知上的误区,如何用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解读,远比事情本身更具破坏性。此外,书中关于“同理心”的培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过去常常急于辩解,却忽略了倾听对方的感受。这本书引导我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去感受,从而建立起更深层的情感连接。它让我知道,真正的亲密关系,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牺牲和自责。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面对家庭挑战的信心,也让我看到了通往更和谐关系的希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和解。我一直生活在一种“都是我的错”的阴影里,总觉得是自己的不够好,才导致了家庭关系的紧张和疏远。这种想法让我活得很疲惫,也让我对与家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感到绝望。然而,《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正版预售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你没错”,而是通过深入剖析家庭系统的运作机制,让我看到了问题的多维度性。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经历的困境,并非仅仅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后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三角形关系”的分析所吸引。我开始意识到,我可能长期以来,无意识地卷入到一些不健康的家庭三角关系中,承担了本不属于我的责任。理解这一点,让我从单一的自我指责中解脱出来,看到了更广阔的视角。书中提供的“边界重塑”的指导,对我帮助巨大。我过去总是习惯性地模糊自己的边界,让别人轻易侵入。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设定清晰而健康的边界,如何在给予他人支持的同时,也保护好自己的空间和能量。它让我明白,重构亲密关系,需要勇气去面对自己,更需要智慧去界定关系。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在的力量,也让我敢于去期待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家庭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