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宏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与教育 化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以民族文化传承 与创新教学资源库项目、北京市高校教改项目民族文 化资源在传媒艺术专业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校级重点 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为依托,并由北 京市高校教改项目民族文化资源在传媒艺术专业建设 中的应用研究资金支持,重点从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 、教育化传承、应用化实践、平台化弘艺的载体、意 义和方法,来阐释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实施路径, 探索与实践工艺传承学校教育模式,为培养民族文化 传承创新职业人提供借鉴案例。
刘正宏,男,副教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传媒艺术设计教学团队骨干成员,***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成员,***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字媒体与动漫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近年主持、参与多项校级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出版教材、专著等多部,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理念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相关概念阐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第二节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一、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二、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第二章 数字化保护的内容与手段
第一节 数字化保护意义
一、信息资源交互,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空限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化,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广泛性
三、加强社会化服务,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领域
四、提供数字化保护方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积累经验
第二节 数字化保护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收集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库
三、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第三节 数字化保护标准和原则
一、数字化保护标准
二、数字化保护原则
第四节 数字化保护手段
一、调查分析、数据数字化整理
二、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引入行业专家
三、制定专门的立法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四、通过地区政府行为,促进资源与当地经济接轨
五、构建教学资源库,促进传统技能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第三章 教育化传承的路径与模式
第一节 保护与传承载体
一、人格化载体保护
二、物化载体保护
三、文化空间载体保护
四、产业化载体保护
五、保护与传承的整体性
第二节 教育化传承的现状与目的
一、教育传承的现状
二、教育传承的目的
第三节 教育化传承的方式与路径
一、民族文化传承方式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与原则
三、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与开发
四、搭建民族文化学、研、产、用一体化多元平台
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六、成果创新应用效果
第四节 ”课程单元——兔爷泥塑创作”学习方案
一、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效果思考
五、教材与参考网站
第四章 应用化实践成果的展示与解析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新視角。以往,我們談論非遺,更多的是聚焦其藝術價值、歷史意義,但本書卻將目光投向了“應用”和“傳承”這兩個更為務實且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尤其是在“教育化傳承”這一部分,作者並沒有空談理論,而是列舉了許多生動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將非遺的精髓融入到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中。我非常贊同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即非遺的生命力在於其能夠被理解、被喜愛、被實踐。它不應該僅僅是博物館裡的展品,更應該是學校課堂上的活教材,是社區活動中的精彩節目,甚至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書中對於如何設計有趣的非遺體驗課程,如何利用現代媒體手段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都給了我很多啟發。我開始思考,或許我也能參與到這樣的傳承活動中,為保護和弘揚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温润的木质纹理,搭配着古朴的印章图案,瞬间把我拉回了那些尘封的历史记忆中。我一直对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悄然流淌的传统技艺和故事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它们离我太遥远,像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虽美却缺乏温度。拿到这本书,我仿佛握住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翻开扉页,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价值的论述,虽然言辞严谨,却丝毫没有枯燥之感,反而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民族的根脉。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节日习俗、手工技艺、口头文学,都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和情感,是鲜活的生命,而非僵死的遗产。更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数字化应用”的探讨,让我看到了这些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可能。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精美的刺绣、细腻的剪纸,如果能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地学习,或者通过AR技术在手机上就能“触摸”到它的纹理,那该是多么奇妙的体验?这本书不仅让我对非遗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激发了我探索和传承的兴趣,仿佛心中燃起了一团火,想要去亲手触碰,去感受那份厚重的文化底蕴。
评分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传承一切的关键,而这本书恰恰点燃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化传承”的无限遐想。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在思考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和爱上传统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将非遗融入教育体系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从课程设计到教学方法的创新,都提供了非常详实且富有启发性的思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体验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案例所吸引,那些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一件小物件,或者参与一次地方戏曲的排演,来感受非遗魅力的例子,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活力和学生的创造力。想象一下,孩子们在课堂上用最传统的技法学习吹糖人,或者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古老的村落,听老人们讲述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那种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洗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非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遗产”,而是可以成为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教材”,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从而真正地将民族的根与魂,播撒在下一代的土壤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反复回荡着一个词——“活化”。它让我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需要融入当下、走向未来的鲜活生命。书中关于“数字化应用”的部分,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那些失传的古籍和乐谱,可以通过数字化扫描和修复,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那些精湛的手工艺,可以通过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让学习者仿佛置身于大师的工坊,亲手体验制作过程;那些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可以通过动漫、游戏等形式,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递给年轻人。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文化基因的再激活。我曾去过一些地方,看到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困境,心中不免感到惋惜。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它告诉我,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现代科技,那些曾经辉煌的文化遗产,完全有可能以新的面貌、新的形式,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焕发新的光彩。这种“活化”的思路,让我对非遗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置于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审视,并且特别强调了“数字化应用”和“教育化传承”这两个关键环节。我一直觉得,很多传统文化之所以面临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与现代社会脱节,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机制。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痛点,它不仅指出了问题的所在,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数字化应用”方面,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大数据分析等,来记录、保存、展示和传播非遗项目,这让我看到了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巨大潜力。同时,“教育化传承”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它强调了培养下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热爱是实现可持续传承的关键。书中关于如何将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探讨,以及如何开发相关的教育资源,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