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16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
:200.00元
售价:136.0元,便宜64.0元,折扣68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115439574
字数:
页码:480
版次:0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2016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3篇,内容涵盖无线通信技术与研究、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创新、频谱资源管理、通信网络运维与规划、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全面反映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部署、创新以及应用等全新进展,充分体现我国产业链各方在这些领域的积极创新和深入探索。
内容提要
2016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3篇,内容涵盖无线通信技术与研究、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创新、频谱资源管理、通信网络运维与规划、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全面反映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部署、创新以及应用等全新进展,充分体现我国产业链各方在这些领域的积极创新和深入探索。本论文集可供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领域的运营人员、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由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主编。共收录论文93篇,内容涵盖无线通信技术与研究、移动互联网发展与创新、频谱资源管理、通信网络运维与规划、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等领域,全面反映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部署、创新以及应用等全新进展,充分体现我国产业链各方在这些领域的积极创新和深入探索。
在深度探究其中几篇关于频谱效率优化的论文时,我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但又令人沮丧的问题:理论的推导虽然严谨,但现实的工程验证部分往往一笔带过,或者引用了非常早期的实验数据。很多模型在理想化的信道环境下表现完美,但当涉及到实际城市环境的复杂干扰和多址接入场景时,其性能增益似乎就变得非常保守甚至不切实际了。这使得我对于将这些成果直接转化为下一代通信设备的商业化应用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它更像是数学家们在象牙塔内完成的一次精妙的逻辑游戏,而不是工程师们在实际战场上摸爬滚打后提炼出的真知灼见。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大规模MIMO系统在低信噪比环境下的鲁棒性分析,或是更贴近实际功耗限制的能效优化方案,但这些关键的“落地”环节,在这本集子里显得苍白无力,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遗憾感。这并非否定基础研究的价值,而是强调在快速迭代的通信行业中,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是王道。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的讨论,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滞后感。虽然这些主题被收录了,但所展现的技术视角和提出的解决方案,似乎仍然停留在几年前的讨论范畴内,缺乏对当前云原生架构、容器化部署以及边缘计算(MEC)深度融合的敏锐洞察。例如,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基于Kubernetes进行无线资源调度的前沿工作,或者针对VNF生命周期管理的自动化运维工具的创新思路,然而,书中大多还停留在对传统网络功能解耦的描述上,缺乏面向未来异构、超低延迟网络的深度思考。这不禁让我怀疑,从论文提交到最终印刷的这段时间里,整个行业的技术热点已经悄然转移,而这本论文集却没能及时跟上这股汹涌的浪潮。它更像是一份对过去一年技术探索的“回顾录”,而非对未来几年发展方向的“宣言书”,让人感觉错失了捕捉最新技术脉搏的最佳时机。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从这本厚厚的文集中梳理出一些关于下一代移动通信标准演进的清晰脉络,但最终发现,它的组织结构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迷宫探险。论文的分类似乎是按照投稿时间或者某种内部的行政逻辑来划分的,而不是按照技术成熟度或应用场景来组织的。比如,前一篇文章还在讨论毫米波的信道建模,下一篇可能就跳跃到了网络安全的基础性理论,再下一篇又回到了5G的实际部署挑战。这种跳跃性极强,使得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连贯的知识图谱。如果你不是某个特定子领域的专家,只是想对整个领域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这本书会让你感到极度碎片化和无所适从。我不得不频繁地使用目录和索引,像个侦探一样在不同的技术分支间来回奔波,试图自己拼凑出一条逻辑主线。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门槛高得惊人,它似乎是为那些早已身处该领域、对每个缩写和术语都了如指掌的“内部人士”准备的,对知识普及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评分从一个需要获取行业趋势的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的“时间胶囊”属性上,而非其前瞻性。它确实忠实记录了2016年中国无线通信领域研究人员集体关注的焦点和使用的主流研究工具。通过翻阅这些论文,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大家对特定协议栈的瓶颈所在有何共识,以及哪些算法被认为是解决当前挑战的最优解。然而,这种“忠实记录”也意味着它带有了那个特定时间点的局限性。对于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诸如海量物联网连接、车联网高可靠性通信等新兴需求,这本书里的很多解决方案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在某些地方与我们现在所依赖的技术栈已经格格不入。因此,如果有人想用它来指导当前的研究方向或制定未来三年的技术路线图,我恐怕要发出警示: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历史研究资料,用来佐证某项技术的发展轨迹,而不是作为指导实践的圣经。它的参考价值是历史性的,而非即时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封面设计得非常朴素,几乎可以说是乏味,那种标准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样式,一眼看去就让人联想到堆积如山的报告和深奥难懂的公式。纸张的手感也比较一般,不是那种让人愿意捧在手里细细品读的质感,更像是为了快速印刷和流通而选择的实用材料。我原本期待在这样一个前沿领域的大会上,能有一本在视觉上更具现代感和专业性的载体来承载这些智慧结晶,结果却是这样一个略显陈旧的包装。打开内页,字体排版倒是工整清晰,这是学术书籍的基本素养,但即便如此,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也很快就让人感到视觉疲劳。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需要你在特定时间、带着明确目标去查阅某个技术点,而不是一本可以激发好奇心、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的阅读材料。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表现,完全没有体现出其内在技术内容的尖端性和重要性,给人一种“重内容、轻包装”到近乎“忽视包装”的感觉,这对于吸引跨界读者或者年轻一代的研究生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