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雷达技术基础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陈运涛,黄寒砚,陈玉兰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118095272
字数:
页码:2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雷达技术基础》主要介绍雷达的系统组成、原理、技术以及典型雷达装备方面的基础知识。全书分7章,内容包括:概述、雷达传输线与天线系统、雷达发射与接收系统、雷达终端与伺服系统、目标参数的测量、现代雷达技术、典型陆军雷达装备等。《雷达技术基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为辅助学员的学习,设计了教学参考,并提供了图片表格形式的内容小结。此外,还配备了丰富的习题,供课后使用。
《雷达技术基础》可作为任职教育雷达维修工程专业学员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类电子工程专业学员的参考资料,还可供部队、修理机构有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章 雷达概述
1.1 雷达发展简史
1.2 雷达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1.3 雷达的组成和简要工作过程
1.4 雷达的性能参数
1.5 雷达的应用和分类
小结
习题
第2章 雷达传输线与天线系统
2.1 雷达的传输线与微波元件
2.2 雷达天线
小结
习题
第3章 雷达发射与接收系统
3.1 雷达发射机
3.2 雷达接收机
小结
习题
第4章 雷达终端与伺服控制系统
4.1 雷达显示器
4.2 雷达伺服系统
小结
习题
第5章 目标参数的测量
5.1 雷达方程与目标的发现
5.2 雷达测距原理
5.3 雷达测角原理
5.4 雷达测速原理
小结
习题
第6章 现代雷达技术
6.1 脉冲压缩技术
6.2 合成孔径技术
6.3 动目标显示技术
6.4 脉冲多普勒技术
6.5 相控阵技术
6.6 雷达抗干扰技术
小结
习题
第7章 典型陆军雷达装备
7.1 目标指示雷达
7.2 火控雷达
7.3 侦察校射雷达
7.4 战场侦察雷达
7.5 气象雷达
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坦白讲,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超出了我预期的门槛,某些章节的数学推导达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难度。当我读到关于目标散射截面分析和杂波抑制算法的部分时,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照着参考书回顾高斯积分和傅里叶变换的性质。作者在介绍这些高级算法时,虽然保持了逻辑的严谨性,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重复阅读的毅力才能完全消化。例如,书中对相控阵天线波束形成矩阵的展开,涉及大量的线性代数知识,如果读者对矩阵求逆和特征值分解不熟悉,很容易在中间环节迷失方向。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使得这本书在专业性上无可挑剔。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核心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对于真正想成为专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它更像是一部“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应对复杂工程挑战所需的精密工具,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评分这本作品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历史脉络梳理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罗列了各项技术的参数和性能指标,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每一次技术迭代背后的驱动力和关键瓶颈。比如,早期的脉冲压缩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克服信噪比的挑战,以及多普勒效应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环境干扰问题,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这种叙事方式,让整个技术的发展过程仿佛变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而不是冷冰冰的公式堆砌。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几段“人物侧记”,简短地介绍了那些奠定基础的科学家们的研究背景和思维模式,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门学科人文色彩的理解。很多其他书籍只是简单提及了“某某理论”,但这本书却能追溯到最初的实验验证过程,甚至对比了不同学派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解决思路。这种深挖根源的做法,让读者不仅仅满足于“知其然”,更能理解“所以然”。可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石,让人在面对前沿创新时,能够快速判断其技术继承性和创新点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工程实践案例的引入上,这一点非常贴合我的工作需求。它没有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了现代雷达系统的实际构架。比如,在讲解信号处理链时,作者详细对比了数字域和模拟域滤波各自的优劣,并给出了在不同采样率和动态范围下如何进行最优选择的建议。更具启发性的是,书中对不同体制雷达(如合成孔径、脉冲多普勒、地基增强型等)的系统级设计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明确指出了每种体制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边界和设计取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目标跟踪滤波器的那一章,书中不仅介绍了经典的卡尔曼滤波,还对扩展卡尔曼和无迹卡尔曼滤波的应用条件和参数调优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意见,甚至附带了一些伪代码的思路,这为我后续的项目开发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写作手法,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高效和充实。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吸引人的,封面色彩搭配得体,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让人对内容充满期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教材,但翻开扉页后,发现作者在排版和图示的运用上花了大量心思。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推导,都被精心布局在清晰的版块中,辅以大量的示意图和流程图,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概念的引入,处理得非常柔和,像是领着读者一步步走进一个全新的知识殿堂,而不是直接将你推入深水区。比如,关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那些章节,文字描述得生动形象,完全摆脱了传统技术书籍的枯燥感,读起来颇有韵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关键知识点上设置的“思考题”或者“小结”,它们有效地帮助读者巩固了刚刚学到的信息,避免了读完一大段后大脑一片空白的窘境。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视觉和阅读体验上,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看得出编辑和作者团队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评分要说这本书最让人眼前一亮的特点,那一定是它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洞察和前瞻性。作者并没有将内容局限在当前已成熟的技术上,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人工智能在雷达信号认知和抗干扰领域的新兴应用。特别是关于深度学习如何用于复杂场景下的目标分类和虚假目标抑制的讨论,内容新颖且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书中提出的关于分布式协同感知网络的一些构想,虽然目前看来实现难度较大,但其理论模型构建得非常严谨,引发了我对未来雷达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的深入思考。它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不仅仅要掌握现有的技术,更要培养面向未来十年技术变革的能力。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热情被重新点燃,因为它展示的不仅是已知的知识体系,更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科研疆域。这本书的格局之大,实属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