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舰船导航系统
:98.00元
售价:66.6元,便宜31.4元,折扣67
作者:赵琳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8103496
字数:520000
页码:35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赵琳、杨晓东、程建华编写的《现代舰船导航系统》结合国内外现代舰船导航*新研究进展和作者* 新的研究成果,围绕舰船导航系统的核心知识点,系统阐述了国际和国内各种不同类型的舰船导航系统。
全书共分12章:**、2章叙述了舰船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导航定位的基础知识;第3章介绍了几种应用较早的舰船导航系统,包括船位推算系统、地文导航系统和天文导航系统;第4章详细阐述了惯性导航系统;第5章讲述了陆基无线电和卫星导航系统;第6章介绍了水声导航系统;第7—9章分别阐述了几种先进的舰船导航手段,包括地磁导航、重力导航和气象导航;*后,从导航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角度出发,利用第lO一12章全面介绍了组合导航、电子海图和舰船航路规划。
本书可用作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本科生和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从事船舶导航定位技术教学与科研的参考书。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流动的线条,立刻就能将读者的思绪拉入一个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海洋世界。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著作,但翻开第一页,那种精心排版的字体和适度的留白,让阅读过程变得异常舒适。作者在文字组织上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方式,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在描述一些早期导航技术演进的章节时,那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描述,仿佛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先驱者们在茫茫大海上摸索前行的艰辛与智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海洋探索事业的热忱,这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航海史诗。书中穿插的一些复古插图和现代高清晰度照片,更是锦上添花,让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富。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远航。
评分这本书在排版和图示的精细度上,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系统流程图和波形分析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的每一个图表,无论是示意性的架构图还是数据拟合曲线,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且目的明确,关键信息点总能通过恰当的高亮被突出显示,而不会造成视觉上的干扰。特别是关于高精度定位技术的那几章,那些密集的数学推导和算法流程图,如果排版稍有不慎,很容易就会让人迷失在符号的海洋中。然而,这本书的排版师似乎深谙此道,他们巧妙地运用了分栏、缩进和注释框,将复杂逻辑清晰地分解开来。这不仅仅是印刷质量的问题,更是作者和出版团队对知识传达效率的极致追求的体现。可以说,这本书在硬件(纸张、印刷)和软件(内容、布局)上,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没有采取那种平铺直叙、堆砌概念的传统写法,而是采用了层层递进、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逻辑。一开始从宏大的地理学基础和天文学原理入手,为后续的现代技术讨论打下了坚实的地基。随后,章节的过渡衔接得无比自然,仿佛是水到渠成一般,将读者顺利引入到电子导航和信号处理的核心领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误差分析和精度提升的那几个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极其严谨,他没有简单地给出公式,而是详细阐述了每一种误差源的物理成因,并用非常清晰的数学模型来展示如何进行补偿和校正。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对于任何希望真正掌握这门学科精髓的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对“导航”的理解,已经从简单的“找路”,上升到了对环境不确定性进行精确量化和最优控制的层次,这种认知上的飞跃,是许多同类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平衡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既能满足初学者对基础概念建立的需要,又为资深工程师提供了深入研讨的素材。对于后者而言,书中对于某些前沿算法的理论推导,例如卡尔曼滤波在非线性系统中的扩展应用,那种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简直是福利。作者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优化”。同时,对于行业规范和实际应用案例的提及也十分到位,他会穿插讲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航行事故教训,并将这些事故归因于导航系统中的具体缺陷,这种“教训式学习”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和警示意义。整体而言,这是一部厚重而又充满活力的著作,它让人感觉自己手中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伴随自己职业生涯成长的宝贵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这在技术类书籍中是相当难得的。作者的语言简洁有力,但绝不枯燥,时不时会冒出一些带着幽默感的俏皮话,或者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哲思,让人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会心一笑。例如,在讨论传感器融合算法时,他将不同传感器的信息整合过程比喻成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在暴风雨中听取各个瞭望员报告的过程,形象生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时,总能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眼光,他不会盲目推崇新技术,而是会去深挖其背后的局限性和适用场景,这一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我甚至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那种与读者进行知识对话的真诚,好像他不是在“灌输”知识,而是在一起探索这个迷人的技术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