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元器件检测与识别
定价:19.00元
售价:12.9元,便宜6.1元,折扣67
作者:王成安,王洪庆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1151974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降低理论难度,内容通俗易懂,引入项目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供设计项目,培养工作技能。 本书对各种典型电子产品的检测与识别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将**的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和识别方法介绍给读者,使新器件、新产品、新技术能尽快地出现在教材中。本书针对具体元器件的检测与识别,给出作者总结的技能与技巧,对初学者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有如下特色
反映**的电子元器件。新的电子元器件层出不穷,本书除了包含电阻、电容、二极管等基本元器件外,还介绍了色码电感、片状元器件等新器件。
内容安排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对基本知识不做过于繁杂的理论讲解,重点放在对设备的认识和操作上。
按照项目式教学的方法编排全书内容。本书以项目为中心,以实际电子元器件为载体,并以进行单项技能训练为主,从而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书中每个项目都安排了项目小结和课后练习,并精心编写了“技能与技巧”、“新器件与新技术”,试图通过提供有实用价值的技能技巧训练和新技术来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效率。
内容提要
本书按照现代化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顺序,采取项目式教学方法,将每项生产工艺作为一个实际项目,并结合具体的电子产品进行讲授。本书在选材上具有先进性,是现代化电子产品实际生产工艺的仿真,训练操作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执行。尤其是在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和识别项目中,将*的电子元器件的检测和识别方法介绍给读者,使新器件、新产品、新技术在教材中都有较充分的体现。
在电子材料选用、电子产品装配前的准备、电子元件焊接、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电子产品安装、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的检验与包装等生产工艺中,结合每个项目内容,给出作者总结的技能与技巧,对初学者有较好的启发作用。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信息工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材,对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的技术人员也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坦白说,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带我深入电子世界的“地图”,结果拿到手的却像是一本精美的“设计画册”。我翻开第一页,期待着那些关于晶体管、电容、电感如何工作的具体图解和理论推导,哪怕是基础的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实际应用案例也好。然而,书中充斥着大量关于“创新思维”、“跨界融合”的宏大叙事,配图倒是色彩斑斓,设计感十足,但对于我这个想动手实践的人来说,这些内容显得过于“空中楼阁”。比如,讲到传感器时,它只是用非常概括的语言提及其在物联网中的潜力,却避开了如何判断一个传感器是否失灵,或者如何通过示波器读取其微弱信号的具体步骤。我甚至找不到一张清晰的元器件实物图,更别提如何用万用表去测量其参数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面向投资人或市场营销人员的行业前瞻报告,而非一本给工程师或爱好者的技术手册。那种试图用华丽辞藻来掩盖技术细节的写作手法,实在让我这个求知若渴的读者感到有些失落和意难平。我需要的不是“愿景”,而是“验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场非常高端的、但主题极其模糊的行业峰会。作者似乎非常努力地想将所有前沿技术名词都塞进书里,从纳米技术到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几乎无所不包。但这种“大杂烩”式的处理,导致每一个知识点都仅仅是蜻蜓点水。例如,书中提到了某个新型半导体材料的性能优越性,但完全没有深入探讨其制备工艺的难点,更别提在实际电路板上如何进行可靠性测试。我尝试寻找关于如何识别一个老旧元件的真伪或者辨别劣质批次的实用技巧,这些在实际维修和采购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书中却付之阙如。它更像是一本“电子词典”的精简版,把术语罗列了出来,却忘了提供查找和使用的“索引”或“方法论”。对于一个想通过阅读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广而不深的结构,带来的认知提升微乎其微,更像是一种信息过载后的疲惫感。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一个具体问题(比如某个常见故障的诊断流程)进行彻底的剖析,而不是这种泛泛而谈的概览。
评分从头到尾,这本书都沉浸在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中,似乎认为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所有基础知识,可以直接跳跃到最顶尖的、尚未成熟的研究领域。它反复强调“前瞻性思维”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元器件“数据库”或“知识图谱”缺乏实质性的指导。例如,识别元件时,往往需要对照权威的Datasheet,但书中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有效筛选和解读Datasheet中关键参数的技巧,更没有提及如何处理Datasheet版本迭代带来的兼容性问题。我甚至找不到关于电磁兼容性(EMC)测试中,元器件如何影响整体系统的分析方法。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精心包装的“行业愿景宣言”,它成功地描绘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但完全没有告诉读者,在这个未来中,我们具体的检测工具应该如何校准,我们的识别标准应该如何建立。对于一个需要依靠严密逻辑和可靠数据来完成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过于概念化的内容,无异于沙漠中的海市蜃楼,看起来很美,却无法解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诗意”,充满了对技术美学的赞颂,但这种风格似乎与“检测与识别”这一务实的主题格格不入。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描绘元器件在宏观世界中的哲学意义,而不是它们在微观层面上的物理特性。我本来希望书中能详细解析一下不同封装(如SOP、QFN、BGA)的优缺点,以及在进行X射线检测或声学显微镜检测时,不同封装材料可能带来的信号差异和伪影。这些都是识别工作中的关键细节。然而,书中对这些技术细节的描述极其含糊,仿佛担心过于精确的描述会损害其艺术格调。读到一半时,我开始感到困惑:作者到底是在教我如何识别元件的真伪、优劣,还是在引导我欣赏这些小小的硅片所蕴含的抽象美学?对于需要标准化流程和量化指标的检测工作而言,这种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的描述,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它缺乏那种教科书应有的严谨性和可复现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无疑是顶级的,纸张厚实,印刷精美,拿到手里很有分量。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份“厚重”转化为实际的技术知识时,却发现内容与外表的精致程度完全不成正比。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品鉴赏指南,而不是技术参考书。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描述“未来电子产业的生态构建”以及“供应链的伦理考量”,这些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期待学习如何精确测量一个三极管的$h_{FE}$值的读者来说,这些内容无疑是奢华的干扰项。我翻遍全书,试图找到一张关于标准测试治具的详细图纸,或是关于ESD防护标准(如IEC 61340)的解读,但这些硬核内容要么被一笔带过,要么干脆没有出现。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检测与识别”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电子行业未来趋势的软性探讨”。如果我买这本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检测技能,那么我可以非常确定地说,这本书完全没有帮上任何忙,我依然需要回到那些老旧但实用的维修手册中去寻找答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