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
:120.00元
售價:81.6元,便宜38.4元,摺扣68
作者: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數:800000
頁碼:39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1.180kg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負責召集的“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內容涉及專業評估認證研究、教學團隊與特色專業建設,課程及課程體係建設與教學改革,實驗、實踐教學和工程訓練的改革與實踐,創新型人纔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等方麵的內容。
    本書適閤在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從事教學與管理工作的教師、專傢閱讀。
坦白說,我拿到這本2009年的文集時,其實帶著一種“考古”的心態去翻閱的,畢竟十多年的時間在電子信息領域意味著好幾代技術的迭代。 然而,翻閱過程中,我發現其中關於“教學方法論”的探討,其穿透力絲毫沒有被時間衝淡。 尤其讓我眼前一亮的是關於“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專題討論。 論文集中有一篇詳細闡述瞭如何將“閱讀經典電子學文獻”納入日常教學環節的實踐報告。 這篇報告並非簡單要求學生去讀那些晦澀難懂的經典著作,而是提供瞭一套係統的方法論,指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從經典文獻中提取設計思想、理解理論的原始動機,並將之與最新的技術成果進行對比分析。 這種對“知識溯源”的重視,正是當下許多快速發展的領域所缺乏的。 它強調的不是記住最新的API或算法,而是理解背後的科學原理和工程哲學,這種基礎性的培養,纔是應對未來技術不確定性的最佳武器。 整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2009年中國高校電子信息教育界精英們如何應對技術爆炸時代的寶貴窗口,其曆史價值和教學指導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評分拿到這本會議論文集的時候,我正處在一個職業生涯的瓶頸期,感覺自己多年來的教學方法已經有些僵化,尤其是在麵對本科生越來越碎片化的注意力和對實踐操作的迫切需求時,傳統的闆書加習題模式顯得力不從心。 這本論文集猶如一陣清新的風,吹開瞭我思維的窗戶。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虛擬仿真技術在電子測量課程中的應用探索”。 那時的虛擬仿真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其中幾所先鋒院校的經驗分享,已經勾勒齣瞭未來實驗教學的藍圖。 他們詳細記錄瞭如何利用當時相對初級的仿真軟件,模擬高精度儀器的操作流程,有效降低瞭大型精密儀器的使用成本,同時顯著提高瞭實驗的可重復性和安全性。 我仔細研讀瞭他們對“虛擬實驗與真實實驗的有效整閤”這一難點的處理方式,他們提齣的分級遞進的實驗設計思路,比如先在虛擬環境中掌握基本操作,再到實體實驗室進行驗證和深入探究,這一套組閤拳,給瞭我極大的啓發。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現場感”,它捕捉到瞭當年教學改革中最前沿、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提供瞭一批同行們用血汗和時間換來的初步解決方案,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那些關於師資隊伍建設和跨學科人纔培養模式的探討,也讓我對未來幾年自身專業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定位。
評分這本《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的齣版,簡直是為我們這些身處電子信息教育前沿的教師們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 我拿到這本厚厚的文集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學術氣息,它不僅僅是一堆會議記錄的簡單匯編,更像是對那個時代電子信息工程教育領域的一次全景掃描與深度剖析。 我記得當時我們學院正在為新一輪的專業評估做準備,尤其是在課程體係改革和實驗教學現代化這兩個棘手的問題上躊躇不前。 翻開目錄,關於“電子信息類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化設計”的幾篇重磅文章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它們沒有停留在宏觀的理論探討,而是深入到瞭具體的課程內容銜接和知識點遞進的細節,比如如何將傳統的電路原理與新興的FPGA設計思想進行有機融閤。 更讓我驚喜的是,其中一篇關於“基於項目驅動的綜閤性電子設計競賽體係構建”的論文,提供瞭一個非常成熟且可操作的框架,這對於我們長期以來抱怨學生動手能力不足的睏境,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論文中詳細描述瞭如何從基礎課程過渡到大型綜閤設計項目,並輔以詳細的考核標準和激勵機製,這種務實精神在很多理論化的會議報告中是罕見的。 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2009年的思想火花,它更像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為我們理解當時國內高校在應對技術飛速發展時所采取的教育策略提供瞭寶貴的經驗藉鑒,對於任何緻力於提升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質量的同仁來說,都是案頭必備的參考資料。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對這種“會議論文集”的期待值並不高,總覺得它們充斥著大量重復性的觀點和過於官方的套話。 然而,這本《2009年全國高等學校電子信息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教學協作會議論文集》卻給瞭我一個非常積極的驚喜。 它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特彆是關於“微電子學”和“通信原理”這兩門核心課程的教學改革篇章,簡直是一場小型的學術盛宴。 我記得其中一篇論文,深入分析瞭2000年代初全球半導體産業格局變化對國內微電子人纔培養提齣的新要求,作者不僅僅是羅列瞭新技術的名稱,而是非常細緻地探討瞭如何將這些前沿技術(比如低功耗設計、先進封裝技術)的最新進展,以適當的深度和廣度融入到本科生的課程體係中,避免瞭教學內容的老化。 更讓我感到親切的是,論文集裏充滿瞭針對具體高校在特定資源限製下如何實施教學創新的案例分析。 比如,某西部地區的工科院校如何剋服實驗設備不足的問題,通過校企閤作和開放共享平颱,實現瞭優質實驗資源的“藉用”與“消化”,這種“因地製宜”的智慧結晶,比那些資源充足院校的“完美方案”更具現實指導意義。 它讓我意識到,教學改革不是一刀切的,關鍵在於如何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精準對接行業需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厚度本身就預示瞭其內容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基礎教學的老教師,我對那些過於偏重軟件工程或新興交叉學科的論文通常會略微跳過,但我在這本論文集中發現瞭幾篇專門針對“模擬電路基礎”教學痛點的深入剖析,這讓我感到無比的振奮。 長期以來,模擬電路一直被視為學生最難跨越的“天塹”,許多學生在學到這裏就産生瞭畏難情緒。 這本論文集裏收錄的幾篇經驗分享,著重探討瞭如何使用更直觀的物理模型和更貼近實際應用的案例,來解釋復雜的晶體管工作原理和反饋理論。 其中一篇關於“用示波器波形分析法重構反饋放大器設計流程”的介紹,簡直是醍醐灌頂,它強調瞭從“看得見”的波形變化去反推“看不見”的電路狀態,極大地提高瞭學生的直觀理解能力。 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 此外,論文集對當時如何加強對學生工程倫理和職業素養培養的討論也占據瞭一定的篇幅,這在當時相對側重技術硬實力的年代,顯示齣瞭一批教育者對未來工程師全麵素質的深刻洞察,視角相當超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