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
  • 教学研究
  • 高等教育
  • 学术会议
  • 2009年
  • 专业教学
  • 学科建设
  • 信息技术
  • 教育技术
  • 教学论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097133
商品编码:297211370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120.00元

售价:81.6元,便宜38.4元,折扣68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数:800000

页码:39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18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召集的“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内容涉及专业评估认证研究、教学团队与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教师、专家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是一部汇聚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前沿成果的重要文献。本书并非单一研究领域的学术专著,而是由来自全国各高校、在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上交流、研讨并最终收录的优秀论文组成。因此,本书的内容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涵盖了该专业教学的诸多方面,旨在推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 历史背景与会议宗旨 2009年,正值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作为支撑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搭建一个高层次的交流平台,让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汇聚一堂,分享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最新思考与实践经验。本书作为此次会议的结集,集中体现了当时国内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 论文内容构成与核心议题 本书的出版,旨在系统梳理和呈现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上所交流探讨的核心议题。其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并且每一个方面都可能由多篇独立论文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阐述: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面向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 论文集必然会收录探讨如何根据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新兴技术领域(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当时的萌芽或发展阶段)的要求,来调整和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论文。这可能包括对传统专业方向的重新定位、新增交叉学科方向的设置,以及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跨学科融合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会议论文集很可能包含研究如何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探讨。例如,如何将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经济管理等领域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与协同育人: 紧密结合产业界需求,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书可能收录了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如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引入企业导师等方面的论文。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国家对高水平科技人才的需求,论文集也可能包含对如何通过“强基计划”、“精英计划”等项目,以及构建特殊的课程体系、导师制、科研训练等方式,培养具有冲击国际一流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 2. 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的改革: 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逻辑、微处理器、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论文集会收录关于如何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技术进展、改革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以及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专业选修课与方向设置: 随着电子信息领域的细分,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可能包含对通信工程、电子工程、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交叉或紧密关联领域)、软件工程(作为支撑领域)、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等具体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入分析。 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重要。论文集可能收录关于如何在专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以及提升学生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探讨。 在线课程与混合式教学模式: 尽管2009年在线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已经开始。本书可能包含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探索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的初步思考和实践。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与问题导向式学习: 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论文集会聚焦于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这可能包括对如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组织探究性实验、设置与实际工程问题相关的案例分析等方面的经验分享。 项目驱动式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PBL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本书很可能收录了大量关于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实施PBL的案例研究,包括项目选题、过程管理、评价体系等。 翻转课堂、慕课(MOOCs)等前沿教学模式的探索: 虽然慕课的普及是在2010年后,但2009年已经有一些超前性的思考和初步实践,关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可能已经出现。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论文集会探讨如何利用多媒体、仿真软件、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现代化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 实验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强化: 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本书会收录关于如何优化实验项目设计、更新实验设备、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针对一些成本高昂、操作危险或难以实现的实验,虚拟仿真实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充。论文集可能包含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建设、课程应用及教学效果评估的探讨。 创新实验与学科竞赛: 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书可能收录了关于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相关活动的经验。 工程实习与毕业设计: 如何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通过实习和毕业设计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工程实践经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论文集会收录关于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内容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与评价等方面的论文。 5. 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管理: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兼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高水平教学的保障。本书可能收录了关于如何培养、引进和评价“双师型”教师的策略。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培训: 面对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教学理念,教师的持续学习和能力提升至关重要。论文集会探讨教师培训机制、教学研讨活动、教学成果交流等方面的议题。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书可能包含关于如何构建多维度、多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利用教学评估结果来指导教学改进的探讨。 教学管理信息化与规范化: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教学任务的复杂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 6.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兴技术与交叉学科的融合: 论文集会前瞻性地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量子计算、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技术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带来的新机遇。 国际化办学与教育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化办学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向。本书可能包含关于如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毕业生的探讨。 面向未来产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转型: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和产业需求,电子信息类专业需要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调整。 三、 价值与意义 《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不仅仅是一本学术文献,更是我国电子信息类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记录。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国内教育工作者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的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 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本书汇聚了全国范围内众多高校的优秀教学实践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理论研究的梳理与深化: 论文集中的研究成果,既有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有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育改革的推动力: 通过集中展示和交流,会议论文集能够激发更广泛的教育改革讨论,推动整个电子信息类高等教育体系向着更高质量、更具创新性的方向发展。 历史文献的保存价值: 作为一次全国性的教学协作会议的成果汇编,本书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 总而言之,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紧密围绕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在这一领域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它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以及关心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深入研究该专业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的出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身处电子信息教育前沿的教师们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我拿到这本厚厚的文集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学术气息,它不仅仅是一堆会议记录的简单汇编,更像是对那个时代电子信息工程教育领域的一次全景扫描与深度剖析。 我记得当时我们学院正在为新一轮的专业评估做准备,尤其是在课程体系改革和实验教学现代化这两个棘手的问题上踌躇不前。 翻开目录,关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设计”的几篇重磅文章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们没有停留在宏观的理论探讨,而是深入到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衔接和知识点递进的细节,比如如何将传统的电路原理与新兴的FPGA设计思想进行有机融合。 更让我惊喜的是,其中一篇关于“基于项目驱动的综合性电子设计竞赛体系构建”的论文,提供了一个非常成熟且可操作的框架,这对于我们长期以来抱怨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困境,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论文中详细描述了如何从基础课程过渡到大型综合设计项目,并辅以详细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这种务实精神在很多理论化的会议报告中是罕见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2009年的思想火花,它更像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我们理解当时国内高校在应对技术飞速发展时所采取的教育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对于任何致力于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同仁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

拿到这本会议论文集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职业生涯的瓶颈期,感觉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方法已经有些僵化,尤其是在面对本科生越来越碎片化的注意力和对实践操作的迫切需求时,传统的板书加习题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这本论文集犹如一阵清新的风,吹开了我思维的窗户。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测量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那时的虚拟仿真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中几所先锋院校的经验分享,已经勾勒出了未来实验教学的蓝图。 他们详细记录了如何利用当时相对初级的仿真软件,模拟高精度仪器的操作流程,有效降低了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成本,同时显著提高了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安全性。 我仔细研读了他们对“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有效整合”这一难点的处理方式,他们提出的分级递进的实验设计思路,比如先在虚拟环境中掌握基本操作,再到实体实验室进行验证和深入探究,这一套组合拳,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现场感”,它捕捉到了当年教学改革中最前沿、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提供了一批同行们用血汗和时间换来的初步解决方案,而不是空泛的口号。 那些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也让我对未来几年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厚度本身就预示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基础教学的老教师,我对那些过于偏重软件工程或新兴交叉学科的论文通常会略微跳过,但我在这本论文集中发现了几篇专门针对“模拟电路基础”教学痛点的深入剖析,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振奋。 长期以来,模拟电路一直被视为学生最难跨越的“天堑”,许多学生在学到这里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这本论文集里收录的几篇经验分享,着重探讨了如何使用更直观的物理模型和更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来解释复杂的晶体管工作原理和反馈理论。 其中一篇关于“用示波器波形分析法重构反馈放大器设计流程”的介绍,简直是醍醐灌顶,它强调了从“看得见”的波形变化去反推“看不见”的电路状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 此外,论文集对当时如何加强对学生工程伦理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讨论也占据了一定的篇幅,这在当时相对侧重技术硬实力的年代,显示出了一批教育者对未来工程师全面素质的深刻洞察,视角相当超前。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2009年的文集时,其实带着一种“考古”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十多年的时间在电子信息领域意味着好几代技术的迭代。 然而,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其中关于“教学方法论”的探讨,其穿透力丝毫没有被时间冲淡。 尤其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专题讨论。 论文集中有一篇详细阐述了如何将“阅读经典电子学文献”纳入日常教学环节的实践报告。 这篇报告并非简单要求学生去读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经典文献中提取设计思想、理解理论的原始动机,并将之与最新的技术成果进行对比分析。 这种对“知识溯源”的重视,正是当下许多快速发展的领域所缺乏的。 它强调的不是记住最新的API或算法,而是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哲学,这种基础性的培养,才是应对未来技术不确定性的最佳武器。 整本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2009年中国高校电子信息教育界精英们如何应对技术爆炸时代的宝贵窗口,其历史价值和教学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种“会议论文集”的期待值并不高,总觉得它们充斥着大量重复性的观点和过于官方的套话。 然而,这本《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却给了我一个非常积极的惊喜。 它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特别是关于“微电子学”和“通信原理”这两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篇章,简直是一场小型的学术盛宴。 我记得其中一篇论文,深入分析了2000年代初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变化对国内微电子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了新技术的名称,而是非常细致地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前沿技术(比如低功耗设计、先进封装技术)的最新进展,以适当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到本科生的课程体系中,避免了教学内容的老化。 更让我感到亲切的是,论文集里充满了针对具体高校在特定资源限制下如何实施教学创新的案例分析。 比如,某西部地区的工科院校如何克服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和开放共享平台,实现了优质实验资源的“借用”与“消化”,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比那些资源充足院校的“完美方案”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它让我意识到,教学改革不是一刀切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