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谓词抽象研究-魏燕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0111737

{RT}谓词抽象研究-魏燕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78752011173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燕侠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语言学
  • 逻辑学
  • 语义学
  • 形式逻辑
  • 抽象
  • 谓词
  • 研究
  • 社会科学
  • 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1737
商品编码:2972835145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谓词抽象研究 作者 魏燕侠
定价 59.00元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 9787520111737 出版日期 2017-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内容简介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谓词抽象的思想应用于逻辑和哲学两个领域的研究。在逻辑领域,通过引入谓词抽象这一具体的技术,突破了模态逻辑领域Herbrand 定理研究的难题,从而为模态自动定理证明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哲学领域,通过将谓词抽象思想应用于相关哲学问题的研究,延续了哲学研究中的逻辑分析传统。


   作者简介
魏燕侠,2008 年获南开大学逻辑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2014 年曾公派访学美国Iowa 大学。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以及福建省教育厅A 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曾入选2013 年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学者培育计划”,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等专业杂志二十余篇。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形式语言与逻辑的边界:现代哲学与语言学前沿探索》 本书并非对特定学术著作的解读,而是旨在勾勒一幅关于形式语言、逻辑学及其在现代哲学与语言学领域交叉应用的广阔图景。我们将深入探讨逻辑推理的精妙结构,分析语言表达的深层机制,并审视两者如何共同塑造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这是一次对思想工具本身的考察,是对知识构建基石的审慎打量,而非对某一本具体文献的梳理。 第一章:形式语言的构建与演进——逻辑的齿轮与符号的宇宙 本章将从逻辑学的历史源流谈起,追溯其如何从古希腊的哲学思辨逐步演变为一套严谨的形式系统。我们会考察亚里士多德的词项逻辑,介绍其基本概念,如主词、谓词、量词、联结词等,并探讨其在分析简单命题结构上的贡献。随后,我们将转向现代数理逻辑的崛起,重点关注弗雷格、罗素、怀特海等先驱的贡献。他们引入的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为表达更复杂的数学和哲学命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我们将详细解析命题逻辑的真值函数及其联结词(如“与”、“或”、“非”、“蕴含”、“等价”),阐述它们如何精确地捕捉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章将深入探讨谓词逻辑的威力。通过引入量词(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以及个体变量和谓词符号,谓词逻辑能够处理具有内部结构的命题,例如“所有人都有一死”或“存在一个数大于所有其他数”。我们将分析谓词逻辑的句法规则、推理规则(如普遍化规则、实例化规则),以及如何通过模型论来解释其语义。 本章还将触及不同形式逻辑系统的比较,例如经典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多值逻辑等,并探讨它们各自的哲学预设和应用领域。我们将考察命题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如何通过形式语言来规训和分析这些结构。这部分内容将为后续章节中将形式语言应用于具体哲学和语言学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谓词抽象与概念的表达——从个体到普遍的思想飞跃 “谓词抽象”这一概念,本身就指向了一种将具体个体或实例提升到普遍属性或概念层面的思维方式。在本章中,我们将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审视谓词抽象在构建和理解概念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将探讨,当我们将一系列个体对象归入某个共同的谓词之下时,我们实际上是如何形成该谓词所代表的“类”或“性质”的。 例如,当我们观察到苹果、橘子、香蕉等水果都具有“是可食用的”这一属性时,我们就抽象出了“可食用”这个谓词。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归纳,更涉及到对对象内在共性的识别和对这一共性进行符号化的处理。我们将考察不同哲学传统中关于抽象过程的论述,包括经验主义者如何强调感官经验在形成普遍概念中的作用,以及理性主义者如何认为某些普遍概念是先天的。 本章还将深入分析谓词在逻辑系统中的作用。在谓词逻辑中,谓词是连接个体和描述其属性的核心元素。我们将解析谓词的类型(如一元谓词、二元谓词等)以及它们如何构成复杂的命题。例如,在命题“苏格拉底是人”中,“是人”就是一个一元谓词,它描述了个体“苏格拉底”的属性。而在命题“张三爱李四”中,“爱”则是一个二元谓词,它描述了“张三”和“李四”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将探讨谓词抽象与集合论之间的密切联系。在集合论中,一个集合可以被定义为其成员满足特定属性的对象的全体。这与谓词抽象的过程高度一致。例如,集合“所有偶数”就可以通过谓词“是偶数”来抽象定义。这种形式上的对应关系,揭示了逻辑抽象与数学构建之间的深刻关联。 最后,本章将讨论谓词抽象在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人类的语言充满了对各种属性、关系和类别的表达,而这些都离不开谓词抽象的能力。理解一个句子,往往需要识别其中蕴含的谓词,并将其与我们已有的概念知识库相匹配。 第三章:语言的逻辑结构与意义的生成——符号游戏与思想的舞蹈 本章将聚焦于语言的逻辑维度,探讨语言形式如何支撑意义的生成,以及语言结构本身所蕴含的逻辑规律。我们将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审视意义与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将考察,一个句子的意义是如何通过其组成部分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来确定的。 本章将深入探讨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s)的语言学和哲学难题。例如,“小明认为天下雨”与“天下雨”这两个句子,虽然后者描述了一个事实,但前者描述的是小明的心理状态。如何在形式语义学中精确地刻画这类命题态度,是理解语言与思想连接的关键。我们将分析在句子中引入模态词、情态词、量词等如何影响句子的意义和推理。 我们将审视语言的层次结构,从词语的意义到短语的意义,再到整个句子的意义。本章将探讨组合性原则(compositionality principle),即一个复杂表达式的意义是由其部分的意义以及组合方式决定的。这将涉及到对句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之间关系的分析。例如,动名词短语“running fast”的意义,是“running”和“fast”两个词的意义及其组合方式决定的。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语言的指称(reference)问题。词语如何指向现实世界中的对象,又是如何建立起意义的联系的。我们将接触到格拉斯曼、丘奇等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在形式语义学领域的早期贡献,以及后来蒙太古(Montague)在将逻辑工具应用于自然语言形式语义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蒙太古的“蒙太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将数理逻辑的工具直接应用于自然语言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展示了形式方法在理解语言深度结构上的巨大潜力。 我们将讨论语言的歧义性(ambiguity)问题,即同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下或不同解释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以及如何运用形式工具来消解或分析这种歧义。这包括词汇歧义、结构歧义等。 本章的最终目标是揭示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工具,其内在的逻辑结构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表达世界。 第四章:现代哲学中的逻辑挑战与语言学前沿——思维的边界与沟通的艺术 在本章中,我们将把前几章所探讨的形式语言和谓词抽象等概念,置于现代哲学和语言学的前沿研究场景中进行考察。我们将审视,逻辑学作为一种工具,如何在当代哲学中被用于分析和解决各种棘手的哲学问题。 在认识论领域,我们将讨论逻辑在分析知识、信念、论证合法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如何运用形式逻辑来构建知识的定义,以及如何处理“猜疑论”(skepticism)的挑战。在形而上学领域,我们将探讨逻辑如何被用于分析本体的性质、实在的结构,以及因果关系等根本性问题。 本章还将特别关注“意义的本质”、“真理的本质”以及“语言的界限”等经典哲学问题,并考察逻辑和语言学工具如何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发挥作用。我们将接触到语用学(pragmatics)的兴起,它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下的使用,以及语言的实际功能。这包括说话人意图、隐含意义、语用推理等。 在语言学领域,我们将探讨形式语义学与认知语言学、生成语法等学派的互动。我们将审视,形式模型如何在解释语言的句法原则、语义范畴以及语言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儿童如何习得复杂的语法结构,以及形式逻辑如何为解释这一过程提供理论框架。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逻辑在人工智能(AI)研究中的应用,例如知识表示、逻辑推理、自然语言处理等。我们将讨论,形式语言和逻辑学如何为构建智能系统提供理论基础,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如何反过来促进对逻辑和语言的理解。 我们将探讨一些前沿的研究议题,例如: 非经典逻辑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如模态逻辑在理解可能性、必然性等概念上的作用,以及模糊逻辑在处理不确定性语言表达上的潜力。 语言的动态性与语境依赖性:如何通过动态语义学等方法来刻画语言在交流过程中意义的生成和演变。 跨语言的逻辑共性与差异:不同语言的逻辑结构是否存在普遍性,或者语言的逻辑形式是否受到文化和认知的影响。 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塑造:语言的结构和逻辑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反之,思维的复杂性又如何推动语言的发展。 本章的目的是展示,形式语言和逻辑学并非孤立的抽象理论,而是渗透到现代思想的各个角落,为我们理解语言、思维、知识和实在本身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并不断推动着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边界。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RT}谓词抽象研究》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一幅严谨的学术图景。魏燕侠这个名字,加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招牌,预示着这是一本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分量和影响力的著作。9787520111737这个ISBN号码,更是为它增添了一份实体感和严肃性。我对于“谓词抽象”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它似乎触及到了语言哲学和形式逻辑的根本问题。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可能在于探索如何从各种具体的、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谓词)中,提炼出其背后更本质、更具普遍性的逻辑结构和语义范畴。这或许涉及到对自然语言中各种句式、词语含义的深度分析,以及如何将这些分析转化为一种可操作、可计算的抽象模型。我设想作者可能会运用大量的逻辑符号、公理系统,或者是在借鉴相关领域(如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来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谓词”的范畴,以及“抽象”的具体过程和标准是什么。它是否能够为解决自然语言理解中的歧义性、多义性等难题提供新的思路?抑或是为构建更智能的知识表示和推理系统打下理论基础?这本围绕“谓词抽象”展开的研究,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充满探索可能性的学术空间。

评分

近期在浏览学术出版物时,《{RT}谓词抽象研究》这部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作者魏燕侠,配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出版背景,再加上9787520111737这个ISBN,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我个人一直对语言的底层逻辑以及信息表达的本质有浓厚的兴趣,而“谓词抽象”这个主题正触及了这一领域的核心。我初步构想,这本书可能致力于解决如何从具体、多样的陈述性语词(即谓词)中,剥离出其共性本质,形成一种更为精炼、更具概括性的表示方法。这或许涉及到对语义学、逻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探索。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大量的理论建构,例如如何定义不同类型的谓词,如何设计一套系统化的抽象规则,以及如何验证这种抽象的有效性。更进一步,我猜想作者可能还会探讨这种“谓词抽象”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比如在知识表示、智能问答系统、或者跨语言信息处理等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语言信息是如何被组织和传递的,并且能够启发我们在构建更强大的智能系统时,如何更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谓词信息。

评分

最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这本书,{RT}谓词抽象研究-魏燕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ISBN:9787520111737。我并非专业人士,但“谓词抽象”这几个字眼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对哲学和逻辑学的交叉领域一直颇感兴趣,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这样一个研究方向。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关于“谓词”的初步概念,比如在句子中充当“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角色,是对主语进行描述的部分。而“抽象”则意味着从这些具体的描述中提炼出共性的、普遍的规律。我设想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将各种不同表述的谓词,通过某种形式化的方法,归纳成一个更精简、更通用的抽象模型。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或者为构建更强大的逻辑推理系统提供基础。这本书的出版社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让我觉得它不太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纯理论著作,而是可能兼顾理论深度与一定的可读性,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实际应用的可能性,比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或者知识工程等领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魏燕侠是如何界定“谓词抽象”的,它有哪些具体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它能为我们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我充满了好奇。{RT}谓词抽象研究-魏燕侠,光看名字就觉得信息量很大,而且出版社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比较严谨和有深度。9787520111737这个ISBN号,虽然不是评价内容的直接线索,但它代表着这本书是一本正规出版物,是有经过编辑和出版流程的。我尤其被“谓词抽象”这个词组吸引。在我的理解中,谓词(predicate)在逻辑学、语言学或者计算机科学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描述了事物的属性或关系。而“抽象”则意味着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提炼和概括。将两者结合,“谓词抽象”听起来像是在探讨如何从具体的谓词表达中提取出更普遍、更本质的规律和模型。这可能涉及到大量的理论推导、概念的界定和方法的论证。我设想着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涉及形式逻辑的符号系统,或者是分析自然语言中复杂句式的结构,甚至是探索人工智能领域中知识表示和推理的基石。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语言、逻辑或计算的深层机制,并且能够为我的学术研究或个人兴趣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启发。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其中,领略作者魏燕侠教授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成果。

评分

在我的书架上,我总喜欢摆放一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RT}谓词抽象研究-魏燕侠,这个书名就属于这一类。当我看到它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且有着9787520111737这个ISBN时,我知道我遇到了一本值得深入品读的作品。我对“谓词抽象”这个概念感到格外好奇。在我个人的理解中,“谓词”是描述主体属性或与其他实体关系的核心部分,而“抽象”则是从具体到普遍的认知过程。将两者结合,我便可以推测,这本书可能是在探讨如何将日常语言中纷繁复杂的谓词表达,通过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提炼出其背后更基础、更本质的逻辑骨架。我设想,这可能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需要作者对语言结构、逻辑规则以及概念形成的过程有深刻的洞察。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分析不同语言中的谓词现象,探讨它们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共性与差异,并提出一种普适性的抽象框架。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认识语言和思维的方式,或许还能在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找到一些启示。我特别好奇作者魏燕侠将如何处理那些模糊、含糊不清的谓词表达,以及他的“抽象”方法是否能够兼顾严谨性与灵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