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节日
定价:38.00元
售价:26.6元,便宜11.4元,折扣70
作者:王文章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511703323
字数:
页码:2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9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节日》对于11个重要,统节日的介绍,大的特点,是把这些传统节日放在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视野中进行。此外,清晰梳理这些节日产生与演化的过程,全面概括这些节日的主要仪式、习俗,深人探寻这些节日蕴藏的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节日》追求的目标。假如《中国传统节日》的编写能够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熟悉这些传统节日,使广大读者由衷地喜爱并热心参与这些真正属于大众自己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节日带给我们的发自心灵深处真切而又自然的快乐,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编著者,我们会感到幸甚之至。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以农立国辞旧迎新
春节,是农历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在古代又称为“元旦”、“正日”、“元日”、“岁首”、“新正”、“新年”、“三元”。其实,把中国传统年节称为“春节”,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采用国际公历纪元,1911年12月31日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又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这样,元旦和春节就成为两个不同的节日。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放假三天,让人们欢度农历新年。追溯历史,“年”是一个伴随着农耕文明的诞生而形成的时间概念。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原始先民过着“山中无甲子,寒暑不知年”的生活,既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也谈不上举行年节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进入原始农耕社会,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星象循环的规律,逐步掌握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自然规律,这才形成了关于“年”的概念。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年”的初含义也来^农业。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
……
序言
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每一个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深层文化意义。我过去对很多节日只是模糊的认知,以为它们只是日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智慧。例如,书中对“重阳节”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是如何体现在这个节日中的。它不仅仅是登高、赏菊,更是对长辈的敬意和对生命长久的祝愿,这种温情脉脉的文化内核,让我深受感动。书中对于“冬至”的讲解,也让我对这个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数九”的开始,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体现,以及通过美食、祭祀等方式,来迎接寒冷,期盼春天的到来。这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每个节日都被单独拎出来,进行深入的解析,但同时又能够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传承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一个宏大的中国传统节日图景。它让我意识到,这些节日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评分《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简直是一本行走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那些我们熟悉的节日,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意义。我一直对“乞巧节”比较模糊,以为就是女儿家的小心思,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女性的节日,更是古代社会对女性智慧、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体现,而“乞巧”这个词本身,也蕴含着一种对技艺精进、对生活圆满的渴望。书中对于“腊八节”的描述,更是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烟火气和对新年的期盼。一碗腊八粥,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辞旧迎新”、“祭祀神灵”和“感恩丰收”的象征。它让我看到了中国人对于食物的仪式感,以及通过味蕾来感知岁月的流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活,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严肃,也不像故事书那样随意,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知识的严谨,又不失趣味性,读起来让人觉得既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乐趣。它让我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我必须要说,《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愉悦的一本文化读物。它的叙述方式太有意思了,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和故事性。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者,带着我穿越时光,去体验那些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节日。书中对“元宵节”的描绘,简直是把一幅生动的古代灯会画卷铺展在我面前。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这些活动被写得活灵活现,我仿佛能听到市集上的喧闹声,闻到汤圆的香甜味,感受到那种全民参与的喜悦。它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元宵”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灯笼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从照明工具到宗教象征,再到节庆装饰,都做了详尽的说明。还有“端午节”,它不仅仅是屈原的故事,书中还探讨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的起源,以及艾叶、雄黄等物品的辟邪作用,甚至还提到了古代不同地区端午节的独特风俗,让我惊叹于这个节日的多样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接地气,读起来毫不费力,而且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细节,比如对古代人们过节时各种有趣的“小确幸”的描绘,让我觉得这些古人也和我们一样,会在节日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评分这本《中国传统节日》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知道有端午、中秋、春节这些节日,却对背后的故事、习俗、甚至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把我从对节日的模糊认知,引向了对它们深度理解的殿堂。书中对于每一个节日的起源,都进行了细致的追溯,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甚至当时的社会背景都融合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了节日背后鲜活的历史生命力。比如,在讲述春节时,它并没有止步于“年兽”的传说,而是深入探讨了“年”的概念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对人们生存的意义,以及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等活动如何融入其中,成为节日的核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地不同习俗的描写,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竟然有着如此多样的庆祝方式和饮食习惯。这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域特色的魅力。比如,我了解到,除了吃饺子、放鞭炮,北方春节还有“守岁”、“拜年”等一系列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而南方则有舞龙舞狮、贴春联、走亲访友等更为热闹的场面。书中对于这些细节的描绘,生动而形象,仿佛我身临其境,置身于那些充满喜庆气氛的节日场景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让我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渴望去亲身体验这些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节日。
评分读完《中国传统节日》,我脑海里萦绕着一股淡淡的,却又无比温暖的东方情调。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在罗列节日的名称和日期,而是将每一个节日都赋予了情感的温度和文化的灵魂。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辈,用最朴实却最动人的语言,讲述着那些关于团圆、关于思念、关于感恩的故事。我在阅读“清明”这一章节时,被那些关于孝道、关于缅怀的描写深深触动。它不仅仅是扫墓祭祖,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祖辈恩泽的追思,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机会停下脚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传承的重要性。书中对“七夕”的解读,也颠覆了我之前对它的狭隘认知。它不再仅仅是牛郎织女的传说,更是古代人们对爱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以及乞巧、祈福等习俗背后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节日背后的哲学思考。比如,它会探讨“中秋”节的圆月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以及这种象征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中,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这本书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这些节日,不再将它们视为陈旧的仪式,而是感受到了它们作为文化基因,在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深厚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