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跟鲁迅评图品画(外国卷)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杨里昂,彭国梁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8066534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58kg
鲁迅从青年时期开始,就致力于引进世界先进文化,他不但翻译了大量域外小说和文艺理论,还介绍了大量国外画家的作品。他通过日本、苏联和欧洲的朋友,了大批美术原作和画册。他通过各种途径换得外国艺术作品,并在国内进行展览和讲解,对提高中国青年的艺术鉴赏水平做了巨大贡献。
鲁迅先生的美术世界究竟有多么开阔和丰富,除了少数鲁迅专家和现代美术史论学者外,一般鲁迅著作热爱者和大众读者,恐怕是说不出个大概来的。恕我孤陋寡闻,似乎这些年来也没见到有这方面的读本问世。现在好了,岳麓书社出版的,由学者杨里昂和诗人彭国梁主编的《跟鲁迅评图品画》,洋洋洒洒、分门别类,可以说是比较全面、而又有条理地向大众读者展现了鲁迅一生所涉猎的美术领域。或者说,这部书是比较完美地实现了编辑者试图让“鲁迅”、“美术”、“大众”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的愿望。《跟鲁迅评图品画》分“中国卷”和“外国卷”两大册。“中国卷”里以上、中、下三编,呈现着鲁迅有关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美术的著述、收藏等。上编以美术史为线索,依次为上古绘画、汉石画像、六朝及唐代土俑、唐代绘画、敦煌木刻佛像、宋代院画、元代山水画、明代小说绣像、民间年画九个单元;中编以美术作品为线索,从《女史箴图》、《十六罗汉图》、《唐风图》……直至《北平笺谱》、《雕版画集》;下编则以画家为线索,从五代、宋初画家石恪,到近代画家林纾、陈师曾,直到现代的齐白石、陶元庆、刘海粟、徐悲鸿、司徒乔等。仅从这样一个目录里,就不难感到鲁迅的涉猎之广,其中不少比较冷僻的东西,如汉石画像、民间年画、连环图画、小说绣像以及近代笺谱等等,都是他缩衣节食、潜心搜求、悉心挖掘和整理的成果。“外国卷”里则以美术人物(画家)为线索,涉及了东西方从中世纪到近现代六十多位画家的作品。其中既有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米勒、高更、罗丹、梵高、塞尚、戈雅、列宾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大画家,更多的是来自生活底层或一些被忽略和被欺凌的弱小民族和国家的、虽然鲜为人知却具有强烈的抗争精神与追求民主自由思想的画家与作品,如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德国版画家凯绥·珂勒惠支以及波兰、苏俄的一些画家。而且有不少画家都是通过鲁迅的引进和介绍,次来到中国的。鲁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致力于引进和介绍这些画家的作品,一方面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绘画、尤其是现代木刻版画艺术的进程,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盗火”和“播火”,用欧洲的那些弱小民族的的抗争精神与革命思想,来激励和鼓舞中国黑暗时代的被压迫的人民起来斗争。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年施蛰存先生在文章里说鲁迅“玩木刻”、印珂罗版木刻图是为了什么罕见的“私人精印本”等,实在是对鲁迅的不浅的误解。
米开朗琪罗 达·芬奇
迪绥尔多黎
比尤伊克
惠勃
达格力秀
司提芬·蓬
格斯金
吉宾斯
比亚兹莱
杜米埃
陀莱
米勒
高更
罗丹
塞尚 凡·高
凯亥勒
杜飞
哈曼·普耳
丢勒 荷尔拜因
凯绥·珂勒惠支
孚克
梅斐尔德
格罗斯
麦绥莱勒
戈雅
麦格努斯·拉该兰支
蒙克
山陀尔·巴拉陀尔
伊凡·梅斯特罗维奇
莱勒孚
富耳斯
华惠克
左拉舒
里维拉
阿庚
列宾
玛修丁
法复尔斯基
毕斯凯莱夫
毕珂夫
古泼略诺夫
克拉甫钦科
陀蒲晋司基
冈察罗夫
亚历克舍夫
克鲁格里科娃
克林斯基
塔特林 罗德钦科
波查日斯基
安宁科夫
密德罗辛
北斋 歌麿 广重 写乐
永濑义郎
蕗谷虹儿
附录一
附录二
后记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书脊上的文字,虽然模糊,却隐约可见,仿佛在低语着那个年代的故事。我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多地集中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批判上,而他对“图品画”的评论,尤其是外国的,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好奇的领域。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契机,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异国艺术?他是在那些画作中看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还是在其中发现了批判现实的素材?“跟鲁迅评图品画”这个题目,给我一种参与感,仿佛我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被邀请进入他的评论现场,跟随他的笔触,去感受他对于一幅幅外国画作的独特理解。我想象着,他会不会像解剖麻雀一样,细致地剖析画面的构图、色彩、人物的表情,然后从这些细微之处,引申出他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见?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学习机会,它不仅能拓展我的艺术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我以鲁迅先生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表达,从中汲取智慧,深化对世界的认知。
评分封面上的字体设计,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度。我一直都很喜欢翻阅那些包含艺术评论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引人深思的作品。而这本书的名字《跟鲁迅评图品画(外国卷)》,更是让我觉得它非同寻常。鲁迅先生的文字,向来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性而闻名,如果他将这种力量运用到对外国绘画的评论上,那么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不容小觑。我猜想,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画面美学的赞叹,而是会透过画面的表象,去探寻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背景、历史信息,甚至是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对于“外国卷”这个限定,我更是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在鲁迅先生的眼中,西方艺术是如何被解读的?他是否会对某些作品产生共鸣,或者对某些作品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外国绘画的一次了解,更是对鲁迅先生思想深度的一次探索,是对他如何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世界的一次学习。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能够与这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思想的火花,汲取他批判的精神。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他的杂文有着非常深的敬意。他的文字,如同手术刀一样精准,直指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问题。当我知道有这样一本关于他评论外国绘画的书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我想象着,鲁迅先生在那个年代,是如何接触到这些外国艺术品的?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是否也曾在他对这些外国画作的品评中得到某种慰藉?或者,他更是从这些异域的色彩和线条中,看到了与中国相似的社会现实,看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困境?“外国卷”这个限定,也让我充满了探索的动力,我想了解,在鲁迅先生的眼中,西方的艺术又是怎样的存在?他是否会用他惯常的犀利笔触,去解构那些在当时国人看来可能遥不可及的西方艺术?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次跨越国界、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我期待着,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鲁迅先生独特的视角,学习到他那种不随波逐流、敢于直面现实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对艺术乃至生活本身的理解上。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画面是,在一个昏暗的茶馆里,鲁迅先生端坐在桌前,面前摊开着几幅画册,他眼神锐利,手中握着笔,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在纸上奋笔疾书,写下那些充满力量的文字。这本书的题目《跟鲁迅评图品画(外国卷)》本身就充满了一种邀请感,仿佛鲁迅先生亲自引领我,进入一个由外国艺术构成的广阔天地。我想象着,他会在那些笔触细腻、色彩浓郁的画作中,看到怎样的故事?他会如何解读那些人物的表情和姿态?是会赞叹其技巧的精湛,还是会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评图品画”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解读和评判的意味,而“跟鲁迅”三个字,则赋予了这种解读一种权威性和独特性。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学习到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如何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去挖掘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如何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一切,包括那些看似光鲜的外国艺术。这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精心挑选的、略带时代感的插画,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鲁迅先生,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更是深刻的社会观察者和文化批判者。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就充满了期待。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凭封面和书名,我就能想象到,这本书一定是一次深入的、带着批判精神的艺术品鉴赏之旅。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那样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看事物的角度,往往能直击核心,让人在看似寻常的画面中,看到不寻常的深意。我猜想,这本书中的“图品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而是承载着时代印记、社会情绪,甚至是历史洪流的载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跟随鲁迅先生的眼睛,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或者被误读的外国艺术作品,在字里行间,感受他独特的思考方式,理解他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评价,以及他透过艺术所揭示的社会现实。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