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泰戈尔来华讲演及论争
定价:29.00元
售价:19.7元,便宜9.3元,折扣67
作者:孙宜学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336435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59kg
泰戈尔优美而富哲理的讲演,在20世纪20年代引起中国文化界的纷扰和论争,为青年人的理想及“中国之崛起”找寻思想基点。
物质文明,虽然负有光圈的表面,但却不如精神生活有活泼自然的愉慰,能给人以真的充实的生命。
每想起风吹着流苏飘动的时候,便使我理想中得着中国文化的很深的印象,以为中国是一个奇异的浪漫的国家。早想亲来一游,却到今天才成事实。
——泰戈尔
我们所以加倍地欢迎泰戈尔来华,因为他那高超和谐的人格,可以给我们不可计量的慰安,可以开发我们原来淤塞的心灵泉源,可以指示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可以纠正现代狂放恣纵的反常行为,可以摩挲我们想见古人的忧心,可以消平我们过渡时期张皂的意义,可以使我们扩大同情与爱心,可以引导我们入完全的梦境。
——徐志摩
我们绝不欢迎高唱东方文化的泰戈尔;也不欢迎创造了诗的灵的乐园的泰戈尔;我们欢迎的,是实行农民运动(虽然他的农民运动的方法是我们所反对的)、高唱“跟随着光明”的泰戈尔!
——茅盾
1924年5月29日,印度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泰戈尔对中国的友好之情在上海次讲演时就表露无疑:“我相信你们的前途有一个的将来,也就是亚洲的将来,我盼望那一天你们的民族兴起,表现你们内在的精神,那是我们共有荣华的一桩盛业。”然而,他不断强调的“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的论调在当时一批以救亡图存、科学救国为宗旨的中国知识分子眼中无异于一种不抵抗主义、一种奴哲学。于是,一场围绕泰戈尔的文化大论争在中国文化界拉开了序幕……
序 一次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
泰戈尔来华讲演精华
东方与西方之警醒——过缅甸时对华侨的讲演
诗人的使命——在上海的次谈话
从友爱上寻光明的路——在杭州各界欢迎会上的讲演
东方文明之危机——在上海各团体欢迎会上的讲演
东方文明之发扬——在南南大学的讲演
中国与印度是兄弟——在济南各界欢迎会上的露天讲演
创办和平之乡学校的历史——在北京英美协会欢迎会上的讲演
爱为济世良方——游北海时对中外人士的讲演
东西文化之精髓——在北京法源寺的讲演
我的诗人生涯——在北京海军联社的讲演
人类第三期之世界——在北京雩坛的讲演
中国画之观感——在北京画界同志会欢迎会上的讲演
你们要远离物质主义的毒害——在清华大学的讲演
余之革命精神——对北京青年的次公开讲演
巨人之统治及扑灭”巨人”——对北京青年的第二次公开讲演
东西文化之批判——在北京的后讲演
佛教与东方文化——关于佛教的谈话
我之教育方法——在汉口辅德中学的讲演
友谊的记忆——告别词
泰戈尔来华论争文精华
后记
孙宜学,1968年生,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4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英文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现当代西方文学》(合著)、《外国文学专题研究》(合著)、《中外浪漫主义文学导引》、《浪漫的精神
《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泰戈尔来华讲演及论争》这个书名,如同一声低沉的回响,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散。泰戈尔,一个名字本身就带着神秘的光辉,他的诗歌、他的哲学,曾在中国掀起过一阵阵的浪潮。而“文化聚会”,本应是美好而充满期待的词语,预示着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文明的交流与启迪。然而,“不欢而散”这四个字,却像一曲跌宕的旋律,为这场本应美好的“聚会”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正是这份出乎意料的“不和谐”,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究的冲动。我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场景:当这位来自印度的伟大学者、诗人,带着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踏上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土地时,究竟发生了怎样的“论争”?是关于他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解读,触及了当时中国知识界敏感的神经?还是他提出的某些教育理念、人生哲学,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尖锐的对立?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次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次对文化互动深层机制的剖析,它可能揭示了在不同文明相遇时,那些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的张力所在,以及“沟通”与“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境。我迫切地想打开这本书,去倾听那段“不欢而散”的文化回响。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泰戈尔来华讲演及论争》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惊讶,紧接着便是浓厚的兴趣。泰戈尔,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巨人,他的到来本应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然而,“不欢而散”这四个字,却让这桩“盛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勾起了我极大的探究欲。我忍不住开始想象,这场“文化聚会”究竟是如何“不欢而散”的?是因为泰戈尔的思想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还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本身正处于一个激荡的时代,各种思想观点在碰撞中产生了激烈的摩擦?我设想,当泰戈尔在各个场合发表关于文学、哲学、教育甚至人生意义的演讲时,台下的听众,包括那些中国最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回应的?是全盘接受,还是带着审视的眼光?书中记录的“论争”,想必是精彩纷呈,充满了智慧的交锋,也可能夹杂着误解和偏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更像是一场对文化交流深度和复杂性的深刻反思,它或许揭示了在看似积极的文化互动背后,潜藏的深刻矛盾和挑战。我渴望了解这场“不欢而散”背后的故事,它一定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从其书名《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泰戈尔来华讲演及论争》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联想。泰戈尔,这位享誉世界的印度诗人、哲学家,他跨越国界、带着深刻的思想来到中国,原本应是一场文化上的盛宴,是不同文明之间思想碰撞的火花。然而,书名中的“不欢而散”却像一记重锤,敲击着我对这场历史事件的想象。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场本应是美好交流的聚会,最终走向了“不欢而散”?是东西方文化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当时中国社会变革时期错综复杂的思潮?还是泰戈尔的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我甚至开始想象,当泰戈尔站在讲台上,用他富有诗意而又充满哲理的语言阐述他的观点时,台下的听众是怎样的反应?是惊叹、是赞同、是困惑,还是隐隐的不满?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图景,去理解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人物和思想,去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去感受那场“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评分《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泰戈尔来华讲演及论争》这个书名,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泰戈尔,一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诗意与智慧的光辉,他曾被誉为“东方之珠”,他的作品在中国也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而“文化聚会”更是美好的词汇,预示着一场思想的盛宴,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然而,“不欢而散”这四个字,却为这一切蒙上了一层阴影,也正是这份意料之外的“不尽人意”,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我开始猜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当泰戈尔的哲学思想、艺术理念,甚至他对东方文明的理解,被带到古老而又寻求变革的中国时,是怎样的碰撞才导致了“不欢而散”?是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思想多元、流派纷呈的十字路口,各种新旧思潮激烈交锋,泰戈尔的思想或许与某些主流观点产生了冲突?又或者是,泰戈尔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中国知识分子自身的认知存在着偏差?这本书似乎是在挑战我们对“文化交流”的固有印象,它提醒我们,每一次的跨文化互动,都可能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即便是最令人期待的“聚会”,也可能在不经意间走向“不欢而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去了解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评分读到《不欢而散的文化聚会:泰戈尔来华讲演及论争》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想象一下,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一个充满求知欲和变革气息的时代,泰戈尔,这位被誉为“东方圣人”的传奇人物,乘风而来,带着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他被邀请到中国各地发表演讲,受到热烈的欢迎,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渴望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思想。然而,这个“文化聚会”却以“不欢而散”告终,这其中的落差和反差,无疑是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我好奇,泰戈尔的演讲究竟触及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哪些敏感神经?是他的某些观点被误读、被曲解,还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本身就存在着激烈的思想论战,而泰戈尔的到来,只是成为了一个引爆点?我设想,在那些论争的场合,空气中弥漫着的是激昂的辩论声,是思想的火花四溅,亦或是空气中凝固着的不解和疏离?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一次历史事件,它更像是在解剖一次文化交流中的“失败”,去探寻“失败”的原因,去反思在不同文明碰撞时,如何才能避免“不欢而散”的尴尬局面。它或许能为我们今天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