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
定價:29.00元
售價:19.7元,便宜9.3元,摺扣67
作者:孫宜學
齣版社:安徽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6-01
ISBN:97875336435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59kg
泰戈爾優美而富哲理的講演,在20世紀20年代引起中國文化界的紛擾和論爭,為青年人的理想及“中國之崛起”找尋思想基點。
物質文明,雖然負有光圈的錶麵,但卻不如精神生活有活潑自然的愉慰,能給人以真的充實的生命。
每想起風吹著流蘇飄動的時候,便使我理想中得著中國文化的很深的印象,以為中國是一個奇異的浪漫的國傢。早想親來一遊,卻到今天纔成事實。
——泰戈爾
我們所以加倍地歡迎泰戈爾來華,因為他那高超和諧的人格,可以給我們不可計量的慰安,可以開發我們原來淤塞的心靈泉源,可以指示我們努力的方嚮與標準,可以糾正現代狂放恣縱的反常行為,可以摩挲我們想見古人的憂心,可以消平我們過渡時期張皂的意義,可以使我們擴大同情與愛心,可以引導我們入完全的夢境。
——徐誌摩
我們絕不歡迎高唱東方文化的泰戈爾;也不歡迎創造瞭詩的靈的樂園的泰戈爾;我們歡迎的,是實行農民運動(雖然他的農民運動的方法是我們所反對的)、高唱“跟隨著光明”的泰戈爾!
——茅盾
1924年5月29日,印度詩人、哲學傢和社會活動傢泰戈爾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下踏上瞭中國的土地。泰戈爾對中國的友好之情在上海次講演時就錶露無疑:“我相信你們的前途有一個的將來,也就是亞洲的將來,我盼望那一天你們的民族興起,錶現你們內在的精神,那是我們共有榮華的一樁盛業。”然而,他不斷強調的“東方文明優於西方文明”的論調在當時一批以救亡圖存、科學救國為宗旨的中國知識分子眼中無異於一種不抵抗主義、一種奴哲學。於是,一場圍繞泰戈爾的文化大論爭在中國文化界拉開瞭序幕……
序 一次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
泰戈爾來華講演精華
東方與西方之警醒——過緬甸時對華僑的講演
詩人的使命——在上海的次談話
從友愛上尋光明的路——在杭州各界歡迎會上的講演
東方文明之危機——在上海各團體歡迎會上的講演
東方文明之發揚——在南南大學的講演
中國與印度是兄弟——在濟南各界歡迎會上的露天講演
創辦和平之鄉學校的曆史——在北京英美協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愛為濟世良方——遊北海時對中外人士的講演
東西文化之精髓——在北京法源寺的講演
我的詩人生涯——在北京海軍聯社的講演
人類第三期之世界——在北京雩壇的講演
中國畫之觀感——在北京畫界同誌會歡迎會上的講演
你們要遠離物質主義的毒害——在清華大學的講演
餘之革命精神——對北京青年的次公開講演
巨人之統治及撲滅”巨人”——對北京青年的第二次公開講演
東西文化之批判——在北京的後講演
佛教與東方文化——關於佛教的談話
我之教育方法——在漢口輔德中學的講演
友誼的記憶——告彆詞
泰戈爾來華論爭文精華
後記
孫宜學,1968年生,復旦大學文學博士,2004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英文係進行博士後研究。現為同濟大學中文係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已齣版學術著作《現當代西方文學》(閤著)、《外國文學專題研究》(閤著)、《中外浪漫主義文學導引》、《浪漫的精神
《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這個書名,如同一聲低沉的迴響,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散。泰戈爾,一個名字本身就帶著神秘的光輝,他的詩歌、他的哲學,曾在中國掀起過一陣陣的浪潮。而“文化聚會”,本應是美好而充滿期待的詞語,預示著思想的碰撞與融閤,文明的交流與啓迪。然而,“不歡而散”這四個字,卻像一麯跌宕的鏇律,為這場本應美好的“聚會”濛上瞭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也正是這份齣乎意料的“不和諧”,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探究的衝動。我開始在腦海中勾勒齣當時的場景:當這位來自印度的偉大學者、詩人,帶著他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踏上這片古老而又充滿變革的土地時,究竟發生瞭怎樣的“論爭”?是關於他對中國文化、曆史的解讀,觸及瞭當時中國知識界敏感的神經?還是他提齣的某些教育理念、人生哲學,與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産生瞭尖銳的對立?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一次曆史事件的記錄,更像是一次對文化互動深層機製的剖析,它可能揭示瞭在不同文明相遇時,那些不易察覺卻至關重要的張力所在,以及“溝通”與“理解”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睏境。我迫切地想打開這本書,去傾聽那段“不歡而散”的文化迴響。
評分讀到《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瞭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想象一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一個充滿求知欲和變革氣息的時代,泰戈爾,這位被譽為“東方聖人”的傳奇人物,乘風而來,帶著他對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對藝術的無限熱愛。他被邀請到中國各地發錶演講,受到熱烈的歡迎,許多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都渴望聆聽他的教誨,學習他的思想。然而,這個“文化聚會”卻以“不歡而散”告終,這其中的落差和反差,無疑是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我好奇,泰戈爾的演講究竟觸及瞭當時中國社會的哪些敏感神經?是他的某些觀點被誤讀、被麯解,還是當時中國社會內部本身就存在著激烈的思想論戰,而泰戈爾的到來,隻是成為瞭一個引爆點?我設想,在那些論爭的場閤,空氣中彌漫著的是激昂的辯論聲,是思想的火花四濺,亦或是空氣中凝固著的不解和疏離?這本書不僅僅記錄瞭一次曆史事件,它更像是在解剖一次文化交流中的“失敗”,去探尋“失敗”的原因,去反思在不同文明碰撞時,如何纔能避免“不歡而散”的尷尬局麵。它或許能為我們今天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寶貴的經驗教訓。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印象深刻的書,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但僅僅從其書名《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就足以引發我無限的聯想。泰戈爾,這位享譽世界的印度詩人、哲學傢,他跨越國界、帶著深刻的思想來到中國,原本應是一場文化上的盛宴,是不同文明之間思想碰撞的火花。然而,書名中的“不歡而散”卻像一記重錘,敲擊著我對這場曆史事件的想象。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一場本應是美好交流的聚會,最終走嚮瞭“不歡而散”?是東西方文化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是當時中國社會變革時期錯綜復雜的思潮?還是泰戈爾的思想與中國本土文化産生瞭難以調和的矛盾?我甚至開始想象,當泰戈爾站在講颱上,用他富有詩意而又充滿哲理的語言闡述他的觀點時,颱下的聽眾是怎樣的反應?是驚嘆、是贊同、是睏惑,還是隱隱的不滿?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探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文化圖景,去理解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人物和思想,去探究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背後,可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張力。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去感受那場“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又留下瞭怎樣的印記。
評分《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這個書名,就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深處的好奇。泰戈爾,一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詩意與智慧的光輝,他曾被譽為“東方之珠”,他的作品在中國也曾引起過巨大的反響。而“文化聚會”更是美好的詞匯,預示著一場思想的盛宴,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閤。然而,“不歡而散”這四個字,卻為這一切濛上瞭一層陰影,也正是這份意料之外的“不盡人意”,讓我對這本書産生瞭強烈的探究欲望。我開始猜測,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當泰戈爾的哲學思想、藝術理念,甚至他對東方文明的理解,被帶到古老而又尋求變革的中國時,是怎樣的碰撞纔導緻瞭“不歡而散”?是因為當時中國正處於一個思想多元、流派紛呈的十字路口,各種新舊思潮激烈交鋒,泰戈爾的思想或許與某些主流觀點産生瞭衝突?又或者是,泰戈爾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中國知識分子自身的認知存在著偏差?這本書似乎是在挑戰我們對“文化交流”的固有印象,它提醒我們,每一次的跨文化互動,都可能充滿瞭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即便是最令人期待的“聚會”,也可能在不經意間走嚮“不歡而散”。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去瞭解這段不為人知的曆史細節。
評分當我在書店看到《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這個書名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驚訝,緊接著便是濃厚的興趣。泰戈爾,這位享譽世界的文化巨人,他的到來本應是中國文化界的一件盛事,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然而,“不歡而散”這四個字,卻讓這樁“盛事”濛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也勾起瞭我極大的探究欲。我忍不住開始想象,這場“文化聚會”究竟是如何“不歡而散”的?是因為泰戈爾的思想在中國遭遇瞭水土不服,還是當時的中國社會本身正處於一個激蕩的時代,各種思想觀點在碰撞中産生瞭激烈的摩擦?我設想,當泰戈爾在各個場閤發錶關於文學、哲學、教育甚至人生意義的演講時,颱下的聽眾,包括那些中國最傑齣的知識分子,他們是如何迴應的?是全盤接受,還是帶著審視的眼光?書中記錄的“論爭”,想必是精彩紛呈,充滿瞭智慧的交鋒,也可能夾雜著誤解和偏見。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次曆史性的會麵,更像是一場對文化交流深度和復雜性的深刻反思,它或許揭示瞭在看似積極的文化互動背後,潛藏的深刻矛盾和挑戰。我渴望瞭解這場“不歡而散”背後的故事,它一定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