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鄉土記憶與文化傳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教學成果文集
定價:69.00元
作者:張慎霞,劉芹,李建民
齣版社:中國海洋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67016743
字數:
頁碼:28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鄉土記憶與文化傳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教學成果文集》為2014年山東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重大招標項目“很好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融閤的教學組織創新研究”成果;2015年山東省弘揚中華很好傳統文化重點研究項目“中華很好傳統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及實踐研究”(15BZBI07)成果;教育部2016年高校示範馬院和很好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四個全麵’戰略布局融入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16SZK067)成果。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節假日返傢或旅遊及探親訪友過程中,通過對首批列入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文化遺産名單的村鎮的觀察,或者自己認為有啓迪意義的人和事的文字或者影像記錄,來闡明一個道理,傳遞一種情感,進而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功能——使學生在認知、情感、行為傾嚮三個環節産生積極變化,很終實現外顯行為的改變。
目錄
“鄉土記憶與文化傳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教學方案設計
上篇 學生主題教學成果
那年年少,時光正好
西遞宏村古村落文化的調研
鄉土記憶之泰山景區大津口鄉
淺談鄉土文化的價值、睏境及其傳承
淄川區上端士村傳統文化調研
美是傢鄉,親是鄉情
黃昏日落景,濃濃鄉村情
仰茌山之高,看書院傳奇
小村故事
埋在深處的記憶
鄉村——我一踮腳就觸手可及的地方
永恒的鄉土記憶
鄉野做匙,土泉為羹
記憶流年
關於鄉村生活的走訪調查——
陶瓷手工藝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調研——以博山區山頭鎮為例
記憶,在酒深巷子裏徘徊
風,吹開瞭內心親切的記憶
尋憶覓禪——與禪房村的三日約會
故園賦
一棟屋,一座城
西果裏村“鄉村記憶工程”調研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故鄉·故事
思念之人所在之處
古村情緣
尋味青州
多情鄉土
故鄉舊事
憶海陽大秧歌
鄉土情結
采“三孔”之花,攜一縷清香
硃傢峪——悠遠的傳承
憶故鄉
孟鄉一處是夢鄉
記憶中的鄉村變化
追尋純真的記憶——迴味鄉村
品憶鄉村——我的傢
夢迴臨沂
鄉村記憶隨筆
美麗雪野
記憶
石頭,厚重的記憶
古街的盡頭是傢鄉
體驗那份情
文穎的故鄉記憶
鄉愁如海
韆年椹樹的見證
心之烙印,情係八陡
是那一處的溫柔
蒲傢莊的守望
漫遊太和
淪當代鄉土文化保護與傳承
海草房及威海地區的民風鄉土記憶
“鄉土記憶·文化傳承”——論保留古建築的意義
再相遇,青州昭德古街區
迴憶,時光不曾抹去的印記
拾光——我與西柴城的約會
故鄉的槐
樹下的人
青山依舊在,歸去幾度春
且行,追憶似水年華
覓一僻靜安我蕭心
往事迴首,情懷依舊——細數鄉村記憶與往日情懷
老味道——迴不去的舊時光
重讀傢鄉,體味鄉情
味至濃時即鄉土
鄉愁是沉重的愛
迴憶過去和故鄉的時光
烙人生命的故鄉之城
靈性的滋養——活著的周村古商城
心靈深處的鄉村記憶
多彩的記憶,濃濃的情懷
童年鄉情憶舊
大爺的剃頭刀
記憶中的童年
尋覓鄉土記憶
看戲
四季鄉土,美的故事
我的傢鄉,心的歸宿
魂牽夢縈,故鄉情
漫步鄉村,感悟文化
汶水河畔的湯湯情思
品茶香,享茶韻,不負好時光
穿越曆史的長河,追尋那湖的蹤跡
探民俗丹青上壁,訪幽榖記憶鄉村
下篇 教師主題教學研究論文
鄉土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社會性彆視閾下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鄉土文化資源融人問題
鄉土文化融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
文化傳承視閾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華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閤的思考
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下“鄉.土記憶”主題教學的文化意義闡釋
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傳承功能的實現
融“情”沁心扉,巧“引”文入勝——用鄉土意識打造《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特色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鄉土記憶與文化傳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教學成果文集》:
一、城鎮化建設下鄉愁何存
1.保護傳承鄉土文化,留住原始的風貌
我國正處在一個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隨著城市的極速擴張,眾多郊區的傳統村落竟也都被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範圍,終使得眾多城鄉傳統風貌不斷消失,我們童年記憶中的鄉村也不復存在,這是城鎮化帶來的結果,有時我甚至認為這結果是對我們更大的懲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使得鄉村發展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也正由於這一點,使得中國城市構成瞭農村發展的強大背景。正是中國的城鎮化建設改變瞭鄉村發展的麵貌,但是城鎮化帶來的社會轉型對傳統村落構成瞭難以言說的損壞。在我國城鎮化過程中齣現瞭一味追求現代忽略鄉村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與傳承現象,使大量鄉村文化遭受到破壞,傳統村落的城鎮化不僅僅是現代意義上的城鎮化,還要通過鄉土教育實現鄉村文化的理性迴歸。
2.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是我們發展城鎮化過程中不可缺失的一步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傢園。尤其是現代社會中,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反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綜閤國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因而鄉愁不是消極的情感訴求,也不是城鎮化過程中的毒草,更不是阻礙城鎮化發展的因素,而是凸顯中華民族文化之獨特魅力的動力所在,使人們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對自己傢園的關注度更高一些,更加關注精神傢園的建設,包括對現實中的精神傢園和生命的象徵層麵上。但是目前的城鎮化建設雖說一直強調“留住鄉愁”,可是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卻依舊沒有將二者緊密結閤,往往在建設的過程中總是鄉愁讓位於城鎮化的建設之後。我們要知道,鄉愁是城鎮化建設的根源所在,也正是鄉愁的文化內涵纔讓我們擁有瞭眾多特色的城鎮,我們真正的城鎮化隻有在維護有價值的鄉愁的基礎上纔能夠真正得到發展。都說做人不能忘本,那城鎮化建設怎能將鄉愁之本忘掉呢。在人們物質條件相對充足但是精神條件相對匱乏之際,鄉愁應該被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但是由於城鎮的極速擴張,所剩無幾的鄉愁幾乎被消耗殆盡瞭。鄉愁可以將城市和農村更好地結閤起來,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鄉愁的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身邊的人、事、物,隻有廣大人民群眾對其擁有瞭足夠的重視,我們的留住鄉愁之路纔會有真正的進展,我們保護鄉土文化的心纔不會慢慢衰亡,我們的文化纔不會終消失。
二、西崔傢灘村傳統民居的鄉土記憶和傳承
我們都知道,城鎮化進程和村落文化保護是一組難以破解的矛盾,有時候二者發生瞭衝突,是必將捨棄一個的,但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捨棄的往往是村落文化,也就是我們今天強調的鄉愁。
西崔傢灘村隸屬於山東省膠南市張傢樓鎮,位於古鎮口灣西側,地處平原地區,地形平坦,是重要的農耕文化區,存在著大量的特色的傳統民居。該地區遺留瞭大量的古村落文化遺産,也傳承著眾多的傳統文化,因此此地有著重要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但是近年來由於文化旅遊的開展,讓大量的外來遊客進入,影響瞭這裏天然純樸的民風和特色的文化麵貌,使得古村落受到瞭程度的破壞。因此我們就要著重地強調對該地區古村落文化遺産的研究,利用這個文化古鎮找齣保護傳統村落的秘訣所在,有助於其更加認真地保護古村落文化遺産。對於其保護性設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鄉土景觀的營造與保護也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雖然我國對古村落的保護意識覺醒較晚,但是在近年來大力度保護下也取得瞭較好的成績。該地區的民俗自古都是勤儉尚禮,好事農桑。這些條件均為古村落的文化保護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山東傳統村落名錄中的村落很多,但是該地區普通居民的建築彆具一格,而普通居民的建築正是當地古村落遺産,的純正的代錶,有著多樣的建築式樣,獨特的建築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理應作為當地古村落文化遺産保護的重點。以此作為各地區甚至各省市的樣本,幫助其他地區找到符閤自己的保護村落的方法。當地的古村落文化遺産主要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例如鄉土技藝、農桑等,彆具一格的語言風格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經研究發現,在保護設計的過程中應整閤當地的農業、生態、旅遊等資源,促使村落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協調發展,做到盡量不破壞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産的同時還能夠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村民和遊客們共同努力。盡量保持傳統村落的真實性、鄉土性,注重當地曆史文化和人脈的傳承,為新農村建設中的傳統文化的保護設計提齣更加切實可行的方案,讓其保護與發展並行。研究傳統的民間技藝,民間的古建築以緻讓更多的人去關注,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但是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會有所進步。而且在後來的發展中必將取得長足的進步。
三、城市與鄉村的矛盾統一性
1.新型城鎮化與鄉村的矛盾性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兩者存在著許多矛盾,城鎮發展與農村發展的矛盾,物質文化保護的長期性與地方想要急切改變現狀的矛盾等等。實踐證明,好的保護並不是原封不動的保護、原原本本地保存,那中國便沒有東西依靠和發展,而是在保護中開發。我國正處於城鎮化發展的快速階段,農村人口不斷嚮城鎮湧入,同時資源要素也在不斷地嚮城鎮聚集,這些城鎮化進程程度上破壞瞭鄉村環境,給傳統鄉村的保護增大瞭壓力。
2.新型城鎮化與傳統村落的統一性
想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要進行城鎮化建設,而城鎮化建設是一個長久的曆程,傳統鄉村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在傳統鄉村新型城鎮化的推行過程中必須要加以保護,而不是瓦解農村文明,消滅文化遺産。
……
序言
這本書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鄉土記憶”的溫暖與“文化傳承”的力量巧妙地編織在一起,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注入瞭新的活力。書中對教學成果的展現,遠超齣瞭我對於“文集”的刻闆印象,更像是一幅幅鮮活的教育實踐畫捲。我從中看到瞭作者們是如何巧妙地將那些根植於鄉土的智慧、情感和價值,轉化為能夠觸動學生心靈的教學內容。那些關於傢鄉風物、鄰裏情誼、傳統美德的故事,在作者們手中,不再是陳舊的記憶,而是成為激發學生文化自信、民族認同的生動素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文化傳承”的深刻解讀,它並非是簡單的復製粘貼,而是在理解和尊重鄉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作者們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傳承中思考,在感悟中升華,將那些樸素的鄉土情感,轉化為對國傢、對社會的深沉熱愛和責任擔當,這是我最為期待看到的部分。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可以如此有溫度,如此貼近生活,如此富有文化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將“鄉土記憶”的廣闊天地與“文化傳承”的時代使命巧妙地融為一體,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帶來瞭全新的啓發。作者們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深入挖掘瞭鄉土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教育資源。書中對於具體教學案例的呈現,讓我看到瞭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強大生命力。例如,書中可能描述瞭如何通過講述傢鄉的山水故事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或者如何通過介紹傳統節日習俗來闡釋集體主義和傢庭觀念的重要性。這些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源自生活、貼近學生內心的鮮活內容。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們並沒有將“鄉土記憶”視為一種懷舊的擺設,而是將其上升到“文化傳承”的高度,並賦予其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他們如何引導學生在理解鄉土文化的同時,認識到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如何讓學生在傳承中批判性地繼承,去蕪存菁,並融入時代精神,這些都展現瞭作者們高超的教學智慧和教育理念。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文集,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教育中喚醒文化自覺、夯實思想根基的實踐指南,對於任何希望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教育者來說,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評分讀罷此書,心中湧起一股久違的暖流,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溫情的鄉土之中,與那些質樸而深刻的文化記憶不期而遇。書中關於“鄉土記憶”的描繪,不是生硬的學術概念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的細膩筆觸。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們在田間地頭、在古老宗祠、在鄉村集市中穿梭,傾聽著老一輩人的講述,捕捉著那些被歲月塵封卻依舊閃耀著光芒的細節。那些關於節令習俗的記述,關於傳統技藝的闡釋,關於鄉間故事的流傳,都如同一幅幅生動的畫捲在我眼前展開。更讓我動容的是,書中並非止步於對過去的緬懷,而是將這份鄉土情懷與“文化傳承”緊密結閤。作者們深刻地認識到,文化傳承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聯結,是價值觀的塑造。他們如何將這份“鄉土記憶”轉化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生動教材,又如何引導學生們在傳承中理解“傢國情懷”和“社會責任”,這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匠心,讓我由衷地欽佩。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例,展現瞭如何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將個體情感與集體記憶、將文化傳承與時代發展有機地融閤在一起,賦予瞭思想政治理論課以鮮活的生命力。
評分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瞭作者們對於“鄉土記憶”與“文化傳承”這兩個概念之間內在聯係的深刻理解。他們沒有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將鄉土記憶視為文化傳承的根基和源泉,而文化傳承則是對鄉土記憶的激活和發展。書中對教學成果的展示,讓我看到瞭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具體生動的教學實踐是多麼的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我特彆好奇書中是如何具體設計教學活動,如何通過各種形式,例如口述史、民俗考察、傳統藝術體驗等,來引導學生們主動發掘和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這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必然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書中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定位,也讓我看到瞭作者們將這種鄉土情感和文化傳承,升華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層麵。這種將個體經驗與宏大敘事相結閤的教學思路,無疑能夠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讓學生們在感受鄉土溫情的同時,也築牢思想的根基,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吸引瞭我,帶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本土情懷的探尋。“鄉土記憶與文化傳承”這幾個字,讓我想象到的是那些被時光打磨過的村落,那些代代相傳的故事,那些根植於土地的價值觀。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教學成果文集”則預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情懷的抒發,更蘊含著對教育的思考,以及如何將這些寶貴的鄉土記憶和文化傳承融入到當代青年的教育中。張慎霞、劉芹、李建民這幾位作者的名字,我雖不熟悉,但“中國海洋大學齣版”的印記,讓我對內容的嚴謹性和學術性有瞭初步的期待。我特彆好奇,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教育工作者們是如何看待鄉土記憶的價值,又是如何將這種價值轉化為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學內容的。這本書是否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對故土的眷戀,又是否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來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具體的案例分析,能夠有深入的理論探討,更希望能看到作者們在實踐中探索齣的獨到方法,讓“鄉土記憶”不再是遙遠的過去,而是活在當下、影響未來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