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谚语辞海
定价:368.00元
作者:马建东 温端政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326476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谚语是一种对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律的哲理性的语言表达,是汉语语汇里产生很早、数量庞大的一个语类。它产生于口传时代,但它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阶段的一种表征,文献表明,我国早在夏禹之世便有谚语流传,《孟子·梁惠王下》:“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可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汉·赵岐注:“晏子道,夏禹之世民之谚语也。”记录了春秋历史的《左传》中也有大量引用谚语。千百年来,谚语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有相当高的普及率、使用率和传承率,以至“话无谚语难说,水无茶叶难喝”。的确,我国的谚语语言精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哲理性强,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在收条数量、释义通俗简明方面,更超过市面上一般的谚语工具书。
具体来说,《谚语辞海》的特点有:
一、收条尽可能齐全。既有见于历史典籍的文言谚语,也有流传在民间口头的一般谚语。既收自然谚语,包括生产谚、气象谚、风土谚、生活常识谚等,又收社会谚语,包括立身处世、社会实践、家国和谐等,系统反映谚语家族的历史宏观全貌。
二、突出谚语的知识性,优先收录思想性和科学性兼具的谚语。谚语饱含人民群众的丰富智慧,是人们对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知识性很强;但囿于认识能力和思想观念,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浩如烟海的谚语中,本书优先收录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的谚语。对于一些现在看来内容有局限性的谚语,释文中加上“旧指”“旧时认为”,表示某种程度的批判。
三、释义力求精准。因谚语通俗性、地域性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面广,加之语言结构紧缩性强,故释义难度很大。本书结合广泛查找书证和田野调查的方法进行释义,并对疑难条目进行多次反复讨论,力求释义尽可能、透彻。
“说话不在多和少,说到当处就是好”,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谚语辞海》中体会到汉语语言精妙的艺术感、强大的生命力,提升自我语言修养,也能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精华,丰富和充实自我的人生。
内容提要
《谚语辞海》收录从西周典籍始见到今天仍活跃在语言生活中的古今谚语近60000条,并逐一详尽解释,总字数达300余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谚语词典中的巨无霸”。
《谚语辞海》在收条方面,主条选用常见的形式,副条用“也作”表示。副条的首字与主条相同的,不另立目;首字和主条不同的副条另立目。在释义方面,主条释义一般含“分注”和“通释”两项,先分注后通释。“分注”即解释语目中的疑难字、词,其中有难字或易读错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如无疑难字、词,则从略。“通释”即解释语目的整体意义。有引申义、比喻义的,重点说明引申义或比喻义。不止一个义项的,加以说明。有出处或典故的,适当引例和说明。另立目的副条不再释义,注明“见‘×××’(主条)”。语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查检方便。
综合来说,《谚语辞海》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容纳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处理得科学准确、简明扼要,超出市面上一般谚语工具书不少,应当是中小学师生、语言文字工作者、翻译工作者、谚语爱好者研究者常备常用的谚语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马建东,现任天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4部,有2部分别获甘肃省社科二等奖、甘肃省高教社科三等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
温端政,现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语言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辞书学会理事、山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数十年来致力于汉语方言与汉语语汇学研究,成果丰硕。
文摘
序言
从技术层面上讲,这本书的索引系统是我体验中最感挫败的部分。我尝试查找一条我在童年听到的,关于“做人要留一线”的变体谚语,但无论是按关键词检索,还是按首字拼音查找,都无功而返。这似乎印证了我之前的观察:它并非一个按照标准辞书规范编纂的工具书。更像是某种阅读笔记或随笔集的汇编,将收集到的谚语随性地植入到不同的文化主题之下。这种“随性”在初期阅读时或许能带来惊喜,但一旦你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对比或者文献引用时,便立刻陷入迷茫。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根据书后附带的“参考书目”去反推这些谚语的来源,结果发现那份书目本身也极其简略,包含的都是一些大众熟知的经典著作,缺乏对地方志或口述史料的引用,这让我对于其“海”的广度产生了实质性的怀疑。如果说一本辞海的价值在于其包罗万象和易于检索,那么《谚语辞海》恰恰在最关键的两个维度上都做出了妥协,使得其“辞海”之名显得名不副实,更像是一本精美的“谚语选读”。
评分我对其中关于“人际关系”主题下的那几段论述印象深刻,但同时也感到一丝遗憾。作者似乎倾向于选取那些流传最广、最“政治正确”的谚语进行阐释,例如“家和万事兴”一类,其解读洋溢着一种理想化的和谐图景。然而,谚语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尖锐性和对生活矛盾的直接揭示。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类略带讽刺意味的俗语的深入挖掘,比如那些描述官场倾轧或邻里争端的谚语。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更像是提供了一份“道德指南”,而非“社会剖析”。在对几条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骂人俚语”的解释时,作者采取了非常谨慎的回避态度,用近乎婉转的笔法一笔带过,既没有给出其最原始、最直白的语境,也没有探究其背后反映的社会结构问题。这种“安全牌”的打法,使得整部作品的深度受限,少了那么一股“野蛮生长”的生命力。对于希望了解社会底层真实声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是过于“居中”和“美化”了的,它更适合放在茶几上供人翻阅,而非深入案头进行研究。
评分这部《谚语辞海》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墨绿色封皮,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我一直对手头的各种民间智慧结晶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凝练着生活经验的短小精悍的语言形式特别着迷。我原本期待它能像一本详尽的工具书那样,按部首或者主题将海量的谚语一一罗列,并且辅以清晰的释义和出处考证。然而,当我翻开内页时,首先注意到的是那种米黄色的纸张,触感细腻,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这在现代出版物中已属难得的用心。但内容排布上,它似乎更侧重于一种“文学赏析”而非“工具检索”。我翻阅了关于“时间”和“财富”相关的篇章,发现它并没有提供一个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索引,而是将相关谚语编织成一个个小故事或文化背景的介绍中。这使得查找特定谚语的效率大大降低,对于需要快速核对某个具体表述的朋友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不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编排方式倒也强迫读者放慢脚步,去体会每句谚语背后的生活场景和时代气息,确实是另一种阅读体验,只是与我预期的“辞海”定位有所出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采用了大量的留白,乍一看十分清爽,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种设计策略在某些章节处理得有些失衡。特别是那些涉及地域性色彩浓厚、含义较为隐晦的俗语部分,释义往往被挤在了页面的边缘,字体也相应缩小了不少。我理解编辑可能是想通过视觉上的留白来营造一种古朴的氛围,但这对阅读流畅性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举例来说,书中对几条关于农耕时令的谚语进行了解读,本应是核心内容,但其配套的插图(如果存在的话)却显得过于单薄或风格跳跃,与主体文字的严肃性未能形成有机的统一。我尤其想知道那些流传于特定村落、几乎失传的俚语是如何被收录和验证的,书中对此缺乏系统的说明。如果它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那么对引文的出处、收集方法论的介绍就显得过于草率了。这让人不禁怀疑,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海量”收集,又有多少是基于二手资料的整合。总体而言,这本书在“形”的打磨上是下足了功夫的,但“神”的支撑——也就是内容组织和细节考证——却显得有些力不从道,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就像一件精美的外衣,里面衬里却有些松垮。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行距设计,体现了一种对传统阅读体验的尊重,这方面值得称赞。那种略带宋体神韵的字体,在阅读大段的解说文时,确实有一种古籍的韵味。然而,当涉及到需要详细对比的例子时,这种统一的版式就显得僵硬了。例如,书中提到某句谚语在不同省份存在十几种说法,但所有版本都以相同的字号和粗细并列展示,读者必须依靠自己的经验去分辨哪个是主流,哪个是变体。如果是采用脚注、侧栏或者不同的字体样式来区分,会更有层次感。我感觉作者在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时,可能更专注于语言本身的优美和哲理的深刻,而忽略了现代读者在信息爆炸时代对清晰的层级划分的需求。这部作品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的私藏珍本,充满了个人化的印记和偏好,对于那些追求严谨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它会显得过于“温柔”和“模糊”。它更适合作为一种文化上的熏陶读物,而不是一本可以依赖的文化辞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