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章 緒論
1.1 精細化學品的釋義
1.2 精細化學品的分類
1.3 精細化工的特點
1.4 精細化工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1.5 精細有機的原料資源
1.6 本書的編寫體係和討論範圍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2章 精細有機基礎
2.1 芳香族電取代的定位規律
2.2 化學反應的計量學
2.3 化學反應器
2.4 精細有機中的溶劑效應
2.5 氣-固相接觸催化
2.6 相轉移催化
2.7 均相配位催化
2.8 水相/有機相兩相催化
2.9 雜多化閤物催化
2.10 分子篩催化劑
2.11 固體酸催化劑
2.12 不對稱催化劑
2.13 生物催化有機
2.14 電解有機
2.15 光有機
2.16 微波促進
2.17 超臨界流體在有機中的應用
2.18 液體離子對在有機反應中的應用
2.19 有機的其他新方法和新技術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3章 鹵化
3.1 概述
3.2 芳環上的取代鹵化
3.3 羰基α-氫的取代鹵化
3.4 芳環側鏈α-氫的取代鹵化
3.5 飽和烴的取代鹵化
3.6 烯鍵α-氫的取代鹵化
3.7 鹵素對雙鍵的加成鹵化
3.8 鹵化氫對雙鍵的加成鹵化
3.9 置換鹵化
3.10 電解氟化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4章 磺化和硫酸化
4.1 芳環上的取代磺化
4.2 α-烯烴用三氧化硫的取代磺化
4.3 高碳脂肪酸甲酯用三氧化硫的取代磺化
4.4 鏈烷烴用二氧化硫的磺氧化和磺氯化
4.5 烯烴與亞硫酸鹽的加成磺化
4.6 亞硫酸鹽的置換磺化
4.7 烯烴的硫酸化
4.8 脂肪醇的硫酸化
4.9 聚氧乙烯醚的硫酸化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5章 硝化和亞硝化
5.1 概述
5.2 硝化反應曆程
5.3 混酸硝化
5.4 硫酸介質中的硝化
5.5 有機溶劑-混酸硝化
5.6 在乙酐或乙酸中的硝化
5.7 稀硝酸硝化
5.8 置換硝化法
5.9 亞硝化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6章 還原
6.1 概述
6.2 鐵粉還原
6.3 鋅粉還原
6.4 硫化堿還原
6.5 亞硫酸鹽還原
6.6 金屬復氫化閤物還原
6.7 催化氫化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7章 氧化
7.1 空氣液相氧化
7.2 空氣的氣?固相接觸催化氧化
7.3 化學氧化法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8章 重氮化和重氮鹽的反應
8.1 概述
8.2 重氮化
8.3 重氮鹽的反應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9章 氨基化
9.1 概述
9.2 氨基化劑
9.3 醇羥基的氨解
9.4 羰基化閤物的胺化氫化
9.5 環氧烷類的加成胺化
9.6 脂肪族鹵素衍生物的氨解
9.7 芳環上鹵基的氨解
9.8 芳環上羥基的氨解
9.9 芳環上磺基的氨解
9.10 芳環上硝基的氨解
9.11 芳環上氫的直接胺化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10章 烴化
10.1 概述
10.2 N-烴化
10.3 0-烴化
10.4 芳環上的C-烷化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11章 酰化
11.1 概述
11.2 N-酰化
11.3 O-酰化(酯化)
11.4 C-化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12章 水解
12.1 脂鏈上鹵基的水解
12.2 芳環上鹵基的水解
12.3 芳磺酸及其鹽類的水解
12.4 芳環上氨基的水解
12.5 酯類的水解
12.6 氰基的水解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13章 縮閤
13.1 概述
13.2 羥醛縮閤反應
13.3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縮閤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D14章 環閤
14.1 概述
14.2 形成六元碳環的環閤反應
14.3 形成含一個氧原子的雜環的環閤反應
14.4 形成含一個氮原子的雜環的環閤反應
14.5 形成含兩個氮原子的雜環的環閤反應
14.6 形成含一個氮原子和一個硫原子的雜環的環閤反應
14.7 嘌呤及其衍生物的製備
14.8 三聚氰酰氯的製備
習題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顯示全部信息
特彆推薦: 本書配套簡明版教材為
特彆推薦: 本書配套輔導書為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簡直是化學教材中的一股清流,充分考慮到瞭讀者長時間閱讀的疲勞感和對視覺信息的有效吸收。我尤其贊賞其對復雜分子結構的二維和三維展示技巧,許多教科書中的反應過程圖往往因為綫條的擁擠和符號的混亂而令人望而生畏,但這裏的插圖清晰銳利,配色考究,關鍵的電子流嚮用不同顔色和粗細的箭頭明確標示,即便對於初次接觸該類反應的人來說,也能迅速抓住核心的化學變化。更值得稱道的是,它對實驗操作和工藝放大過程的描述,那種細緻入微的筆觸,讓人聯想到實驗室裏真實的汗水和氣味。它不僅僅告訴你“要進行反應A”,而是詳盡地交代瞭“為何選擇這個溶劑體係”、“溫度控製的敏感性所在”以及“後處理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乳化或分解問題”,這無疑為正在或即將從事閤成化學工作的人員提供瞭寶貴的“避坑指南”。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銜接,使得本書的實用價值得到瞭指數級的提升,它不隻是知識的載體,更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箱。
評分坦白說,最初我對“規劃教材”這類書多少抱有一絲警惕,擔心其內容會過於保守或為瞭迎閤教學大綱而顯得平庸。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看法。它在紮實的基礎內容之上,引入瞭大量近年來有機化學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尤其是在一些前沿的C-H鍵活化、光氧化還原催化等新興領域,作者的處理方式是既係統又剋製,保證瞭基礎的穩固性,同時又為學習者打開瞭一扇通往未來研究方嚮的窗戶。例如,對特定官能團轉化的立體選擇性控製,書中不僅迴顧瞭經典的經典方法,更深入分析瞭新型手性催化劑的作用機理及其對底物普適性的影響範圍,這種對“前沿知識的係統化整閤”是極其睏難且寶貴的。閱讀它,就像在為自己的知識庫進行一次定期的“軟件升級”,確保所學的知識框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迅速過時,這對於任何希望在有機化學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資産。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其對“工藝放大”這一環節的重視程度,這在許多理論導嚮的教材中往往是被一筆帶過的“次要內容”。然而,本書清晰地闡述瞭實驗室燒瓶中的成功,與工廠反應釜中的挑戰之間的巨大鴻溝。它沒有簡單地羅列設備參數,而是深入剖析瞭熱量傳遞、混閤效率、雜質譜演變等在不同尺度下如何影響反應收率和産品純度的復雜相互作用。這種將化學反應視為一個物理化學過程的整體視角,極大地提升瞭我對“化學工程”與“精細閤成”交叉點的理解。例如,對於結晶過程的控製,書中不僅描述瞭溫度和溶劑的選擇,還詳細討論瞭晶型對下遊製劑性能的影響,這種深入到産品生命周期終點的思考方式,體現瞭作者對“精細化學品”的真正理解,即産品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往往隱藏在看似瑣碎的工藝細節之中,而非僅僅是反應本身的設計。讀完後,我對如何設計一個真正具有商業可行性的化學閤成路綫,有瞭更為成熟和立體的認知。
評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在構建知識體係時,展現瞭一種罕見的宏觀視野與微觀細節的完美平衡。不同於一些隻專注於某一個分支的專著,這本書似乎立誌於構建一個全麵的有機化學與工藝學的橋梁,它沒有迴避任何一個重要的環節。比如,在討論到關鍵中間體的閤成時,它會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工業化生産中對成本、安全和環境友好性的考量,這些“工藝學”的視角,極大地拓展瞭傳統有機化學學習的邊界。我常常在閱讀到某個精巧的分子設計後,會産生一種強烈的衝動去查閱其工業化路綫的文獻,而這本書恰好在關鍵節點提供瞭必要的指引和啓發,引導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學術探索。特彆是在涉及到綠色化學原則的應用部分,作者的論述既有理論高度,又結閤瞭最新的催化劑設計案例,使得“可持續發展”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成為指導閤成策略的重要約束條件,這種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令人印象深刻。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煌煌巨著,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撲麵而來的知識密度與結構之嚴謹,仿佛置身於一座精心規劃的知識迷宮,每一步深入都伴隨著豁然開朗的驚喜。作者顯然對有機化學的宏大體係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其敘述的邏輯鏈條如同精密儀器的齒輪咬閤,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尤其是在探討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反應機理時,行文不再是枯燥的公式堆砌,而是輔以大量形象生動的類比和曆史發展脈絡的梳理,使得那些復雜的電子轉移和過渡態的形成過程變得觸手可及。比如,對於立體化學的闡述,它不僅僅停留在構象和異構體的描繪上,更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結構差異在生物活性和材料性能上産生的細微卻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對“為何如此”的追問,極大地激發瞭我探究深層原理的欲望。它對一些經典反應的現代改進方案也進行瞭詳盡的介紹,體現齣編著者緊跟學科前沿的努力,而非僅僅滿足於教科書式的陳舊知識。整體閱讀體驗下來,感覺自己不僅是在學習一門學科,更像是在與一位博學且富有耐心的導師進行一場長久的、高質量的對話,收獲的遠超預期的專業技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