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58包邮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 孔令民 9787565622

满58包邮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 孔令民 97875656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口述人:孔令民 整理人:唐丽香 马潇婧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 曹氏风筝
  • 孔令民
  • 风筝工艺
  • 口述史
  • 民俗文化
  • 传统工艺
  • 文化传承
  • 北京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宇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622328
商品编码:298006501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 孔令民

定价:45.00元

作者:口述人:孔令民 整理人:唐丽香 马潇婧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656223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丛书历时三年,耗资百万,集百人团队之心血,注重每个细节,是全国首套北京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口述史;本书为丛书一员,是全国首本曹氏风筝口述史,内容真实可靠,版式文雅新颖,图片夺目出彩,是业界的良心制作。

内容提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是首套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口述史丛书,它旨在抢救整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的历史资料(口述资料),使鲜活亲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本书为此丛书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氏风筝传承人孔令民亲自口述,涵盖了曹氏风筝的发展过程、昔日辉煌、传承脉络、工艺绝活、制作过程以及隐藏在这些背后的生命体验、历史变革。

目录


作者介绍


孔令民,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生于1947年11月,北京人。从小受父亲影响,从20世纪60年始协助其父整理、复制曹氏风筝。“”中,曹氏风筝被当作“四旧”废弃,1976年,他响应“发展手工艺”的号召,再次协助其父制作和传授“曹氏风筝”,1978年,孔令民与北京艺术学院赵彝先生共同在北京顺义、平谷、昌平、房山等地区向残疾人传授做风筝的技艺,并于1979年至1981年间在北京颐和园举办了届“北京传统花卉展”和两届“北京传统风筝展”。多年来,他一直用教学等方式为“曹氏风筝”的推广和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将风筝技艺传授给儿子,并把作品刊登在小学的美术教材中,使很多中小学学生了解“曹氏风筝”,并将其传承下去。

文摘



序言



风筝,飞翔的记忆与匠心 当微风拂过脸颊,当纸鸢摇曳在蓝天,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一件玩具,更是一段绵延的文化,一种传承的精神。风筝,这个古老而充满诗意的造物,承载了中国人对自由翱翔的渴望,也记录了世代匠人无数的心血与智慧。它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祖先的想象与技艺,温柔地托付给下一双灵巧的手。 在中国的传统工艺版图中,风筝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糊纸扎线,更是一门集绘画、雕塑、力学、美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简单的骨架搭建,到色彩斑斓的绘画装饰,再到精妙的线、舵调整,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念与技巧。而当风筝被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它的意义便愈发厚重,它不再只是一个物件,而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本次我们将目光投向北京,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现代活力的都城。在北京,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织,古老的技艺在城市的光影变幻中寻找着新的生命力。在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曹氏风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在北京的文化长廊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北京风筝的一个代表,更是中国风筝艺术发展脉络中的重要环节。 曹氏风筝,顾名思义,其传承与发展与“曹”姓家族紧密相连。这个家族,数代人沉浸在风筝的世界里,用他们的双手与心灵,将风筝的制作技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不仅仅是制作风筝的工匠,更是风筝文化的守护者和创新者。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坚持,关于热爱,关于对传统技艺的虔诚守护,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如何让古老技艺焕发青春的生动写照。 提及曹氏风筝,不能不提“风筝王”的传奇。这个称号的背后,是对精湛技艺的最高肯定,也是对无数次实验与失败的褒奖。制作一只精美的风筝,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更需要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对空气动力学的直观把握,以及对造型艺术的敏锐感知。每一根竹条的弯曲度,每一张纸的韧性,每一块颜料的搭配,都经过了反复的考量与实践。它要求匠人不仅要有“巧手”,更要有“慧心”,能够理解风筝在空中飞翔时的微妙变化,并与之产生共鸣。 风筝的种类繁多,姿态万千,而曹氏风筝则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的设计往往在遵循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无论是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还是写意的水墨山水,抑或是充满吉祥寓意的图案,都能够被曹氏匠人赋予生命。他们善于运用各种天然材料,如竹子、宣纸、丝绸等,通过精细的切割、打磨、粘贴、绘画等工艺,将这些平凡的材料转化为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风筝的形态,是其魅力的一部分,而风筝的“飞”,则是其灵魂所在。一只好的风筝,不仅要“看得美”,更要“飞得稳,飞得高”。曹氏风筝的匠人们,对风筝的力学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会根据风筝的造型、尺寸、重量,精心地设计骨架的结构,调整翅膀的比例,选择合适的线和舵。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却直接关系到风筝在空中的稳定性与升力。一只在手中轻盈飘逸,在空中矫健飞翔的风筝,是匠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巧妙运用,也是他们对“飞”这一浪漫想象的极致追求。 北京作为曹氏风筝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这项技艺的兴衰与传承。在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在庙会和节庆的日子里,风筝曾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玩物,也是成年人寄托思念与情怀的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风筝制作,这项曾经红火的手艺,也曾一度陷入困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氏风筝的传承者们,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承担起了保护和弘扬这项宝贵技艺的重任。他们不仅仅是在制作风筝,更是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文化的延续。他们勤奋钻研,不断创新,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们深知,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古老的技艺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喜爱。 这其中,口述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口述史,我们可以走进传承人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讲述技艺背后的故事,了解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喜悦。那些关于童年对风筝的懵懂喜爱,关于初学技艺时的笨拙与跌倒,关于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困境中如何坚持与突破,这些鲜活的细节,是任何冰冷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它们将风筝制作这项技艺,从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验。 曹氏风筝的口述史,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家族的故事,更是对北京乃至中国风筝艺术发展史的珍贵记录。它可能包含了对早期风筝制作方法的追溯,对不同时期风筝造型与绘画风格的演变,对风筝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与意义的探讨。这些口述,如同散落在记忆中的珍珠,串联起来,便能勾勒出风筝艺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画卷。 这项工艺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风筝看似轻盈,却需要坚实的骨架支撑,正如人生,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风筝需要平衡,才能平稳飞翔,正如生活,需要适度的张弛和智慧的取舍;风筝向着天空飞去,象征着对自由与梦想的追求,这正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未曾改变的浪漫情怀。 当我们谈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谈论的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它不应该仅仅存在于博物馆的陈列柜中,更应该在人们的生活中,在手艺人的指尖,在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中,得以延续和发展。曹氏风筝的传承者们,正是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回了属于它的生命力。 他们的努力,也呼唤着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扶持,还是社会大众的理解与欣赏,亦或是年轻一代的兴趣与加入,都将是推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传承的关键。了解风筝背后的故事,欣赏风筝的艺术之美,尝试亲手制作一只风筝,这些都是参与到文化传承中的方式。 风筝,是连接土地与天空的桥梁,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曹氏风筝的口述史,就像一阵和煦的东风,吹拂着古老的技艺,让它在新的时代里,重新展翅高飞,飞向更广阔的天空,飞进更多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道永不褪色的亮丽风景。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匠人精神、文化传承和民族记忆的动人篇章。它提醒着我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依然有这样一群人,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那些珍贵的文化火种,让它们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阅读了不少关于传统工艺的书籍,但这一次,我仿佛被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所吸引,尽管我还没有真正展开它的全部画页。书名中“曹氏风筝工艺”这几个字,让我立刻联想到北京天空上那些翩翩起舞的精灵,它们的身影,总能在不经意间唤起童年的回忆,或是对自由的向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曹氏风筝的独特之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态,更包括其内在的工艺精髓。例如,风筝的骨架结构是如何设计得既轻巧又坚韧,能够抵御风力并保持优美的飞行姿态?颜料的选择和绘制技巧又有着怎样的讲究,才能赋予风筝生命般的色彩和神韵?而“口述史”的定位,则让我对书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和故事充满了期待。我渴望通过传承人口中的点滴,去感受他们与风筝结下的不解之缘,体会他们面对时代变迁时的坚守与创新,以及他们对这门古老技艺深沉的爱。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档案,记录着一项技艺的传承,也折射出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肌理。

评分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传统工艺的深度研究者,但对于那些能够触及人心、传递温度的文化载体,我总是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名字——“满58包邮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来自北京的、温润而厚重的气息。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可能已经不常看到的、但却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风筝。曹氏风筝,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我猜想它一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承方式。而“口述史”这三个字,更是打动了我,因为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冰冷的技艺介绍,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故事。我期待在书中读到那些传承人们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讲述,他们如何从童年时代接触风筝,如何在前辈的指导下学习技艺,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我希望通过他们的口述,去理解曹氏风筝的制作过程是如何精益求精,以及这门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和生活哲学。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与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的亲密接触。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能够接触到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而这本书的标题,“满58包邮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曹氏风筝工艺”,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北京的天际线,以及那些可能已经不太常见,但却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风筝。我非常好奇“曹氏风筝工艺”究竟有着怎样的特色,它与其他的风筝制作技艺又有什么不同?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其制作流程,从选材、制骨、糊面,到彩绘、组装,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蕴藏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而“口述史”的定位,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通过传承人们自己的讲述,去感受他们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了解他们所经历的挑战和创新,以及他们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发展所怀有的期许。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了解北京城市文化、触摸传统工艺灵魂的绝佳机会。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流传于民间、凝聚着匠人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偶然间看到了介绍曹氏风筝工艺的这本书,虽然内容上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但仅仅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首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这个定位就非常吸引人,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项技艺的介绍,更是关于一群人的故事,是时代变迁中传统手艺的生命脉络。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氏风筝的传承人,他们的人生经历、学艺过程、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与坚守,都将成为书中动人的篇章。而“曹氏风筝工艺”本身,我想象着那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风筝,它们不仅仅是玩具,更是承载着北京人对天空的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了解到曹氏风筝独特的制作技艺,比如材料的选择、骨架的搭建、颜色的搭配、以及每一个细节的处理,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审美追求。这本书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传承人们的坚韧与执着。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关于北京的画面:宽阔的街道、古老的胡同、热闹的市集,以及那片曾经承载着无数梦想的蓝天。而“曹氏风筝工艺”则为这些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而鲜活的色彩。我尤其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这个部分所吸引,它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听到来自第一线的、最真实的声音。我猜想,书中一定描绘了曹氏风筝家族几代人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他们是如何将这项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并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焕发生机。我渴望了解,曹氏风筝在制作上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它的造型、材料、色彩运用,是否蕴含着某种特定的美学理念或文化象征?而“口述史”的呈现方式,更让我期待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那些关于学艺过程中的艰辛与乐趣,关于面对挑战时的智慧与坚持,甚至可能还有关于风筝飞上蓝天那一刻的喜悦。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一项工艺,更是关于一群人的梦想和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