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英譯史研究 9787302460183 郭昱-RT

《三國演義》英譯史研究 9787302460183 郭昱-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昱 著
圖書標籤:
  • 三國演義
  • 英譯史
  • 翻譯史
  • 文學翻譯
  • 比較文學
  • 郭昱
  • 古典文學
  • 中國文學
  • 文化研究
  • 曆史小說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0183
商品編碼:29800918616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三國演義》英譯史研究

定價:78.00元

作者:郭昱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0246018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適閤對古典文學有研究興趣的讀者、翻譯研究工作者閱讀,對研究中文的學者也會有幫助。

內容提要


本書對19世紀以來的《三國演義》的英譯曆程做瞭全麵深入的描述性研究,把這部經典名著近兩百年的英譯史劃分為三個時期,描述瞭各個時期翻譯活動的主要特徵,揭示瞭該小說在英語世界翻譯和傳播的曆史趨勢。本書重視史料和語料相結閤:一方麵,在圍繞譯本産生和傳播的社會文化背景層麵著墨甚多,並非用當今讀者的眼光和標準去衡量上百年前的譯本,而是注重對翻譯活動的曆史性考察;另一方麵,不止於抽象的理論探討,而是援引確鑿的譯例對譯本特徵進行微觀層麵的具體分析。本書可以作為同領域後來研究者的可靠分析依據。

目錄


Contents

Foreword Ⅰ

Acknowledgements Ⅴ

Preface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

1.1 Purpose of the book 5

1.2 Scope of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history 9

1.3 Structure of the book 13

Chapter Two The Translation and Review of SGYY in English 15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novel SGYY 15

2.2 Sinologists’ ments on the popularityof SGYY 18

2.3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SGYY intoEnglish 20

2.3.1 Datacollection 20

2.3.2 A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21

2.3.3 Periodizationof the history 37

2.4 The review history of SGYY in theEnglish language 39

2.4.1 Datacollection 40

2.4.2 A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reviews 40

Chapter Three The Early Period (1820–1924):Expatriates’ Endeavors 51

3.1 Other identities of translators 56

3.1.1 Identitiesof foreigners in China during the ni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56

3.1.2 Identitiesand perspectives of translators 57

3.2 Translationpurpose and translation object 63

3.2.1 Influence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the translator 65

3.2.2 Sinologists’views on the novel as a literary form 66

3.2.3 Translationas leisure-time reading material 69

3.2.4 Translationas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 72

3.2.5 Translationas research 75

3.3 Translationstrategies 77

3.3.1 Translationstrategies 77

3.3.2 Reasonsfor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80

3.4 Thejournal as a unique outlet for translations and reviews 84

3.5 Conclusion89

Chapter FourThe Middle Period (1925–1975):An Age of Diversity 91

4.1 Threetranslations of the same episode 94

4.1.1 Z.Q. Parker’s translation 94

4.1.2 YangXianyi and Gladys Yang’s translation 95

4.1.3 CheungYik-man’s translation 98

4.2 CharlesHenry Brewitt-Taylor and hi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100

4.2.1 CharlesHenry Brewitt-Taylor 100

4.2.2 Thereason why Brewitt-Taylor undertook the translation 101

4.2.3 Targetreader 107

4.2.4 Translationstrategies 111

4.2.5 Publisher’s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119

4.2.6 Mistranslations122

4.2.7 Receptionof the translation by Brewitt-Taylor’s

contemporaries 131

4.2.8 Influenceof Brewitt-Taylor’s translation 133

4.3 Conclusion137

Chapter FiveThe Late Period (1976– ): TheAcademic Turn 139

5.1 Translationpurpose and target audience 141

5.2 Productionunder ideal circumstances 142

5.3 Theacademic turn 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143

5.3.1 Thetranslator as a scholar 144

5.3.2 The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48

5.4 Patronage158

5.5 Receptionof Roberts’s translations 159

5.5.1 The1976 edition 159

5.5.2 The1991 edition 161

5.5.3 The1999 edition 164

5.6 Mistranslationsin Moss Roberts’s versions 164

5.7 Conclusion166

Chapter Six Conclusion 169

6.1 Historicaltendencie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GYY 171

6.1.1 Transformationof t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171

6.1.2 Transformationof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and readership 172

6.1.3 Transformationof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orientation 173

6.2 Retranslationand its causality 175

Bibliography 179 Appendices 193

Appendix A: A Catalogue of EnglishTranslations of SGYY (in chronological order) 193

Appendix B: A Catalogue of English Reviews of SGYY (in chronological order)196

Appendix C: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Moss Roberts 198

List of Tables 201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三國演義》英譯史研究 9787302460183 郭昱-RT 書籍簡介 這部著作深入剖析瞭中國古典文學瑰寶《三國演義》在英語世界傳播的曆史圖景。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廣闊的國際視野,係統梳理瞭《三國演義》自早期零星翻譯片段至今,曆經多位譯者、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英譯版本的發展脈絡。本書並非對《三國演義》原著內容的簡單介紹,而是聚焦於其“翻譯史”這一獨特的研究視角,力求揭示這部巨著如何在異質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宏大的曆史敘事、鮮活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情節以及深刻的政治智慧,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一部文學作品的文化影響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跨語言、跨文化的傳播能力。對於《三國演義》而言,英語作為當前國際通用的語言,其翻譯質量和傳播策略直接關係到這部作品在國際上的認知度和接受度。 長期以來,關於《三國演義》的研究多集中於其文學價值、曆史背景、藝術手法以及思想內涵等方麵。而對於其“英譯史”的係統性、專題性研究,則相對較為薄弱。這部著作正是填補瞭這一學術空白,它將目光投嚮那些默默耕耘的譯者們,那些在字裏行間穿梭於中西文化之間的橋梁。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英譯本進行細緻的比較和分析,本書旨在揭示《三國演義》英譯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所采取的策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 研究《三國演義》的英譯史,不僅是對翻譯學理論的一次實踐檢驗,更是對跨文化交流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它能幫助我們理解: 文學翻譯的復雜性: 如何在保持原著精神內核的同時,使其在目標語言和文化中煥發生機? 文化接受的動態性: 不同曆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和接受方式有何差異? 翻譯策略的多樣性: 譯者們如何應對三國時代特有的曆史典故、政治術語、人物關係以及敘事風格? 翻譯與文化傳播的關係: 優質的翻譯如何促進文學作品在國際上的廣泛傳播,進而增進不同文明間的相互理解?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書的研究內容圍繞《三國演義》英譯史的幾個關鍵維度展開: 1. 早期零星翻譯與影響: 追溯《三國演義》在英語世界最早的痕跡,可能包括一些片段式的翻譯、引述或介紹,分析這些早期接觸對西方讀者初步認知《三國演義》所起的作用。 2. 主要譯本的産生與演變: 詳細梳理自20世紀初至今,幾位重要的《三國演義》英譯者及其譯本。這包括但不限於: H.A. Giles (1920s?) 的譯本(如果存在,並進行考證): 探索早期嘗試性翻譯的特點。 Charles H. Brewitt-Taylor (1925, 1959) 的譯本: 分析其在“忠實”與“流暢”之間的權衡,以及對西方讀者的普適性。 Rafe de Crespigny (1970s?) 的譯本(如果存在,並進行考證): 關注其學術性和曆史考證的嚴謹性。 Moss Roberts (1991) 的譯本: 探討其在文學性、流暢性和文化闡釋方麵的創新。 John Minford (2002) 的譯本: 考察其在保留中國文學韻味和現代讀者接受度之間的平衡。 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如果他們有《三國演義》的英譯本,需核實): 介紹中國譯者如何以“中國視角”進行翻譯,其獨特的優勢和局限。 其他可能存在的譯本: 搜集並分析相對小眾或較少被關注的譯本。 對於每一個重要的譯本,本書將深入分析: 譯者的背景與翻譯理念: 譯者的學術背景、語言能力、文化理解以及其對《三國演義》的整體看法,如何影響其翻譯決策。 翻譯策略的比較: 對比不同譯者在詞匯選擇、句子結構、語氣語調、典故處理、人物稱謂等方麵的不同處理方式。例如,如何翻譯“桃園結義”、“颳骨療毒”、“空城計”等經典情節和概念?如何處理人物的敬語、謙辭以及復雜的政治關係? 文本的可讀性與接受度: 分析不同譯本的語言風格,判斷其對西方普通讀者和學術讀者的吸引力與易讀性。 翻譯中的文化轉譯: 考察譯者如何處理中國特有的曆史文化背景、政治製度、倫理觀念等,以及這些處理方式對西方讀者理解《三國演義》所産生的影響。 3. 翻譯過程中的挑戰與應對: 《三國演義》內容龐雜,涉及政治、軍事、曆史、文學、哲學等多個層麵,其翻譯過程必然充滿挑戰。本書將聚焦於以下幾個方麵: 曆史典故與人物眾多: 如何準確翻譯、注釋大量的曆史人物、地名、事件,並讓不熟悉中國曆史的西方讀者理解其意義? 語言風格的差異: 古典白話文與現代英語在語法、句法、修辭上的巨大差異,如何實現有效的轉換? 文化價值觀的差異: 如忠君、義氣、仁政等概念在東西方文化中的理解差異,譯者如何處理,纔能既不失原意,又能被西方讀者接受? 軍事策略與政治權謀的錶述: 如何清晰、生動地傳達三國時期特有的軍事部署、政治鬥爭和外交策略? 4. 《三國演義》英譯本的流傳與評價: 探討不同譯本在英語世界的齣版情況、市場接受度、學術評論以及讀者反饋。分析哪些譯本在學術界獲得瞭較高評價,哪些在普通讀者中更受歡迎,以及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5. 英譯史研究的啓示: 總結《三國演義》英譯史的研究成果,為今後的中國古典文學翻譯提供藉鑒和思考,也為理解中國文化如何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提供理論支持。 研究的創新之處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其係統性、深度和綜閤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譯本,而是將《三國演義》的英譯過程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和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通過對不同譯本的“橫嚮比較”和對同一譯本在不同時期“縱嚮演變”的分析,揭示翻譯實踐的動態性與復雜性。同時,本書強調瞭翻譯作為一種文化行為的意義,關注譯者如何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以及翻譯如何影響目標文化的認知和接受。 本書的價值與讀者對象 本書適閤以下讀者群體: 翻譯學研究者: 為文學翻譯、跨文化翻譯、翻譯史研究提供豐富的案例和理論思考。 中國文學研究者: 從一個新的視角審視《三國演義》的國際傳播,瞭解其在海外的接受情況。 漢學研究者: 深入瞭解中國古典文學在西方的傳播與接受,以及其中存在的文化溝壑與橋梁。 英語學習者及文學愛好者: 瞭解《三國演義》的經典英譯本,通過比較閱讀,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及其語言藝術。 對中外文化交流感興趣的讀者: 瞭解一部偉大的中國文學作品如何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障礙,走嚮世界。 通過對《三國演義》英譯史的深入研究,本書旨在展現一部不朽名著在異質文化土壤中的不懈生命力,以及翻譯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它不僅是一部關於翻譯的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文化理解、文明互鑒的生動史詩。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部經典的文學作品,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本身的藝術成就,還在於它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理解和接受。《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在海外的傳播曆程無疑是一個 fascinating 的研究課題。這本書正是我期待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曆史的脈絡,更是一種深入的學術洞察。我想,作者肯定花費瞭無數時間和精力去搜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譯本資料,並對其進行細緻入微的比較和分析。從不同的譯本中,我能看到《三國演義》如何被“再創作”,如何適應不同語言的錶達習慣,甚至如何被賦予新的文化內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三國演義》在世界文化圖譜中的位置,以及它如何與其他文化進行對話。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三國演義》本身,更能對翻譯研究、文化交流,乃至跨文化認知産生更深刻的思考。

評分

剛拿到這本書,就覺得它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從書名和作者來看,就知道這肯定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而是深入探討《三國演義》英譯曆史的專業研究。我平時對古典文學和翻譯史都比較感興趣,尤其是《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作品,它在海外的傳播和接受情況一直讓我很好奇。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這方麵的求知欲。我猜想,它會從曆史的角度,梳理《三國演義》第一次被翻譯成英文是什麼時候,又是誰翻譯的,以及之後曆代譯本的演變過程。這其中肯定會涉及到翻譯策略、文化差異、以及不同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和接受度的變化。我想,作者很可能會分析不同譯本在語言風格、敘事方式、甚至是人物塑造上的差異,並且探討這些差異是如何反映當時西方讀者對中國文化和曆史的認知。對於我這樣一個讀者來說,能夠瞭解《三國演義》是如何“走齣去”並被西方世界所認識和理解的,這將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知識探索。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具體的譯本對比分析,比如某些經典情節在不同譯本中的呈現方式,以及這些差異對讀者理解故事核心的可能影響。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本書名,我有點猶豫,畢竟“英譯史研究”聽起來就比較學術,不知道會不會太枯燥。但是,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嚴謹和細緻所摺服。這本書不是簡單地羅列翻譯史實,而是通過大量的文獻考證和深入的分析,勾勒齣《三國演義》在英語世界傳播的復雜圖景。我尤其被書中對早期譯本的梳理所吸引,那些鮮為人知的翻譯傢,以及他們所麵臨的巨大挑戰,都讓我對這部經典的海外傳播之路有瞭全新的認識。想象一下,在沒有便捷翻譯工具的年代,如何將如此龐大且充滿文化內涵的小說準確地傳達給異國讀者,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我還在思考,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文化摺扣的問題,也就是說,在翻譯過程中,有哪些中國特有的文化元素、曆史典故、以及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在轉化為英文時可能會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或者被西方讀者以不同的方式解讀。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理解跨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

拿到這本書,我立刻聯想到當年在課堂上學習翻譯理論的情景,而這本書似乎將這些理論付諸實踐,用《三國演義》這個具體的例子來深入闡釋。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書中關於翻譯策略的討論,比如增譯、刪譯、意譯、直譯等等,在《三國演義》的各個英譯本中是如何體現的。我很好奇,麵對《三國演義》中那些充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政治智慧,以及古代軍事策略的描述,譯者們是如何取捨和傳達的。有沒有哪些譯本因為翻譯上的“失真”而導緻瞭西方讀者對《三國演義》的誤解?或者,有沒有哪些譯本因為其齣色的翻譯而贏得瞭廣泛的贊譽,並深刻影響瞭西方讀者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認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研究《三國演義》在海外傳播的“微觀”視角,讓我們能夠透過譯本這扇窗,窺見其背後復雜的文化交流和翻譯實踐。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是《三國演義》英譯史研究,ISBN號是9787302460183,作者是郭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