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赋

历代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逵夫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古代文学
  • 诗歌
  • 文言文
  • 历史
  • 文化
  • 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敏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194
商品编码:29806861421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历代赋鉴赏辞典》是中guo文学鉴赏辞典系列的新品种,由赵逵夫教授主编,注释及鉴赏文作者近百人,基本囊括了现代有成就的辞赋研究专家。赋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文体,从先秦以来产生了大量名篇佳作,代表着中guo文学的特色和成就。本书选录历代赋作250余篇,并附以注释、注音和鉴赏文章,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中guo古典文学作品、了解中guo古代社会文化的需要。

关联推荐
赋是中guo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体之1。本社在中guo诗、词、曲、文鉴赏系列问世之后,推出《历代赋鉴赏辞典》,使诗、词、曲、赋、文合璧,以满足广大读者阅读中guo古典文学作品、了解中guo古代社会文化的需要。
1般来说,赋分为文赋、骚赋、诗体赋、俗赋四类。两千多年中,赋1直在经历发展变化。其发展的每1个阶段,都有些标志性的作家和代表性的作品。本书为读者*goxg1个赋的选本,并酌情附以注释、注音和翻译。在赏析文章中,适*介绍历代研究者对作品的理解,goxg读者参考。
本书力图秉承先进的历史观点和科学的方*,从文学艺术欣赏角度,评价历代赋的辉煌成就,在形式上,沿用新1版《中guo文学鉴赏大系》的版面、装帧、字体,以期更好地服务大众。不*之处,尚祈专家、读者批评指正。&xbsp;
目录
1太子晋 2景公有疾 3宋元waxg梦神龟 4对楚威waxg 5大招 6招魂 7渔父 8卜居 9赋篇 10说弋 11谏楚襄waxg 12说剑 13高唐赋 14神女赋1太子晋
2景公有疾
3宋元waxg梦神龟
4对楚威waxg
5大招
6招魂
7渔父
8卜居
9赋篇
10说弋
11谏楚襄waxg
12说剑
13高唐赋
14神女赋
15风赋
16钓赋
17登徒子好色赋
18柳赋
19几赋
20吊屈原赋
21屏风赋
22士不遇赋
23美人赋
24子虚赋
25哀二世赋
26悼李夫人赋
27悲士不遇赋
28都酒赋
29甘泉赋并序
30长杨赋并序
31自悼赋
32神乌赋
33慰志赋
34北征赋
35东都赋
36舞赋
37西京赋
38东京赋
39归田赋
40长笛赋
41穷鸟赋
42刺世疾邪赋
43述行赋
44鲁灵光殿赋并序
45章华台赋并序
46鹦鹉赋并序
47神武赋并序
48纪征赋
49慜骥赋
50序征赋
51游嗨赋
52登楼赋
53沧嗨赋
54柳赋并序
55寡妇赋并序
56登台赋
57洛神赋并序
58九华扇赋并序
59猕猴赋并序
60SHOU阳山赋
61斗鸡赋
62琴赋并序
63思旧赋并序
64天地赋并序
65啸赋
66鹪鹩赋并序
67纸赋
68秋兴赋并序
69怀旧赋并序
70闲居赋并序
71悼亡赋
72蜀都赋
73白发赋
74叹逝赋并序
75文赋并序
……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
《子虚赋》虽为骋辞大赋,但主体部分的铺排同kai头、结尾摇曳多姿的行文配合得很好,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辉映。 其kai头曰:“楚使子虚使于齐,waxg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共17字,将主要人物、事情背景交待清楚。然后说“子虚过奼(诧)乌有先生”,下面同乌有先生的对话,虽然都语句简短,却1波三折,能引人入胜。赋的末尾以乌有先生批评子虚不理解齐waxg与之畋乃知礼好客之举,齐waxg问楚地之有无,也是“愿闻大guo之风烈”。而子虚反以淫乐、侈靡为荣耀。也同样是顾盼生姿。这种kai头、结尾同作为赋的主体部分的大段议论结合起来,就显得不呆板单调。 赋的主体部分即子虚讲述部分既铺采摛文,浩浩荡荡,汪洋恣肆,*类推炫染之能事,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处处见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这1大段大体分两部分:*1部分写云梦泽;*二部分写楚waxg在云梦的游猎情况。 *1部分kai头:“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1,未睹其余也。”选其1而夸大之,使听者、读者去想象,以起到整体夸大的作用。而下面还说:“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以大者为小者,则使听者、读者对楚guo之山泽林薮在头脑中的印象进1步放大。下面具体描写,先是山,次为土壤矿藏,次为其东部园囿中的香花香草,次为其南部平原广泽的地势物产,次为其西部涌泉清池的景致与水物,次为其北部阴林中的奇木异草、珍禽猛兽。按上、下、东、南、西、北之次,铺排有序。 *二部分写楚waxg的游猎,以“于是乎乃使 诸之伦,手格猛兽”*起,未曾叙述,即先令人有惊心动魄之感。“手格猛兽”,颇似罗马斗兽场的景象,勇士与猛兽二者必有1死,而勇士又不用武器,更显示其力量之大、胆气之足。这是虚写。下面着重用笔墨的是楚waxg狩猎景况的描述,既显得楚waxg的高*、威风,又显得楚waxg的英烈勇武。“获若雨兽,掩草蔽地”,是zoxg的显示狩猎的成绩,然后写楚waxg“弭节徘徊,翱翔容与”。显得轻松从容。紧张景况的描述中加这么两句,如高亢的音乐中有1段低徊悠扬婉转的旋律,显得很有节奏感,可谓深得叙事之要。然后又是“览乎阴林,观壮士之暴露,与猛兽之恐惧”,大体照应本部分kai头“乃使 诸之伦”1句,也是虚写。*二部分用虚实相映之*,可以看出作者手*之高妙。

《子虚赋》虽为骋辞大赋,但主体部分的铺排同kai头、结尾摇曳多姿的行文配合得很好,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辉映。
其kai头曰:“楚使子虚使于齐,waxg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畋。”共17字,将主要人物、事情背景交待清楚。然后说“子虚过奼(诧)乌有先生”,下面同乌有先生的对话,虽然都语句简短,却1波三折,能引人入胜。赋的末尾以乌有先生批评子虚不理解齐waxg与之畋乃知礼好客之举,齐waxg问楚地之有无,也是“愿闻大guo之风烈”。而子虚反以淫乐、侈靡为荣耀。也同样是顾盼生姿。这种kai头、结尾同作为赋的主体部分的大段议论结合起来,就显得不呆板单调。
赋的主体部分即子虚讲述部分既铺采摛文,浩浩荡荡,汪洋恣肆,*类推炫染之能事,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处处见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这1大段大体分两部分:*1部分写云梦泽;*二部分写楚waxg在云梦的游猎情况。
*1部分kai头:“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1,未睹其余也。”选其1而夸大之,使听者、读者去想象,以起到整体夸大的作用。而下面还说:“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以大者为小者,则使听者、读者对楚guo之山泽林薮在头脑中的印象进1步放大。下面具体描写,先是山,次为土壤矿藏,次为其东部园囿中的香花香草,次为其南部平原广泽的地势物产,次为其西部涌泉清池的景致与水物,次为其北部阴林中的奇木异草、珍禽猛兽。按上、下、东、南、西、北之次,铺排有序。
*二部分写楚waxg的游猎,以“于是乎乃使 诸之伦,手格猛兽”*起,未曾叙述,即先令人有惊心动魄之感。“手格猛兽”,颇似罗马斗兽场的景象,勇士与猛兽二者必有1死,而勇士又不用武器,更显示其力量之大、胆气之足。这是虚写。下面着重用笔墨的是楚waxg狩猎景况的描述,既显得楚waxg的高*、威风,又显得楚waxg的英烈勇武。“获若雨兽,掩草蔽地”,是zoxg的显示狩猎的成绩,然后写楚waxg“弭节徘徊,翱翔容与”。显得轻松从容。紧张景况的描述中加这么两句,如高亢的音乐中有1段低徊悠扬婉转的旋律,显得很有节奏感,可谓深得叙事之要。然后又是“览乎阴林,观壮士之暴露,与猛兽之恐惧”,大体照应本部分kai头“乃使 诸之伦”1句,也是虚写。*二部分用虚实相映之*,可以看出作者手*之高妙。
waxg世贞《艺苑卮言》云:“作赋之*,已尽长卿数语(赵按:见《西京杂记》卷二)。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其变幻之*,如沧溟kai晦;灿烂之到,如霞锦照灼,然后徐而约之,使指有所在。若汗漫纵横,无SHOU无尾,了不知结束之妙。有或瑰伟宏富,而神气不流动,如大嗨乍涸,万宝乍厕,皆是瑕璧,有损连城。赋家不患无意,患不蓄;不患无蓄,患无以运之。”“《子虚》、《上林》,材*富,辞*丽,而运笔*古雅,精神*流动,意*高,所以不可及也。”郝敬《艺围伦谈》云:“《子虚》遒宕,无扬雄艰苦之态,无左思重赘之累,洋洋洒洒,然情与文称,*觉情溢于辞表;叙山川、草木、鸟兽、渔猎种种行乐,语不多而兴致勃然,所以为赋家之正始也。”又云:“《子虚》繁简适节,斫削无痕;《上林》未免凑砌,时见重复。盖《子虚》作于游梁,无意挥霍;而《上林》承旨,有心装衍。其所以掩盖百世者,为其创始耳。”祝尧《古赋辨体》以为司马相如此二赋源于屈原《卜居》《渔父》,waxg世贞、孙月峰《评注昭明文选》认为来自宋玉《高唐》《神女》,可谓各有所见。

醉后要特别说明1下的是,本篇“楚有七泽,臣尝见其1”云云,过去注此赋者都以为是虚夸。夸大,是肯定有的,但也应明白,汉封楚waxg东到会稽,南有豫章,长江下游湖泊较多,彭蠡也包括在内。故其言洞庭为“特其小小者耳”是有意夸大,而言“楚有七泽”,亦非无据。

(赵逵夫)&xbsp; 显示全部信息
《烟波浩渺:中国古代文学的盛宴》 在中国悠久的文学长河中,有一种体裁,它以铺张的辞藻、宏大的叙事、深邃的意境,描绘出壮丽的山川风物,歌咏出激昂的家国情怀,抒发着哲人的思考与隐士的闲情。这便是“赋”。《烟波浩渺:中国古代文学的盛宴》并非一部单纯的赋集,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一次对中国古代文学瑰宝的深度探寻与精妙呈现。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赋的殿堂,感受其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式的魅力,并从中窥见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乃至精神世界的波澜壮阔。 本书的结构设计独具匠心,跳脱了简单的按时代或作者罗列的窠臼,而是以主题性的视角,将历代赋中最为精彩、最具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有机串联与深度解读。我们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开篇说起,追溯赋的源头,探讨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萌芽,以及在汉代如何孕育成形,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礼记·月令》中的篇章,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赋,却已显露出铺陈描摹的端倪,为后世赋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随后,我们进入汉赋的黄金时代,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与《上林赋》的宏伟壮丽,看汉武帝时代的盛世气象与帝国雄心;到扬雄的《羽猎赋》对狩猎盛况的细致描绘,再到班固的《两都赋》对长安、洛阳两京的繁华景象的讴歌,无不展现出汉代赋体气势恢宏、辞藻华丽的特点。这些篇章不仅是文学的奇迹,更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珍贵史料。 然而,赋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描摹宫廷盛事与帝王威仪。《烟波浩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深入探究赋在表现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方面的独特价值。在“山河壮丽”的章节中,我们将细品张衡的《二京赋》中对自然景色的精妙描绘,以及他对都城繁荣与百姓生活的关照;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曹植的《洛神赋》。这篇千古名篇,以其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如梦似幻的描绘,以及“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经典笔触,将赋的抒情功能推向了新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呈现,更是对内心世界深刻而细腻的挖掘。这种将情与景、虚与实融为一体的艺术手法,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典范。 随着时代的变迁,赋的形态也随之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士人心境复杂,赋的创作也呈现出新的面貌。《烟波浩LookAnd》将聚焦于这一时期的士人情怀。《古诗十九首》虽然以“诗”为名,但其中许多篇章已经具备了赋的某些特征,例如对生活场景的铺陈和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我们还将探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的赋作,感受他们“慷慨悲歌”的时代旋律,以及在乱世之中对人生哲思的探索。《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许多文人雅事,也间接反映了当时文坛的氛围,而这些文人的创作,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赋的影响。 唐代,诗歌达到了中国文学的巅峰,但赋的创作并未因此停滞,反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本书将重点呈现唐代赋在题材和风格上的拓展。《山水田园》章节将带领读者走进孟浩然、王维等人的诗意世界,虽然他们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但他们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赋的精神相契合。我们会挖掘唐代一些鲜为人知的赋作,例如柳宗元的《渔翁》等,它们在山水之间融入了深沉的哲学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隐晦批判。此外,我们还将关注那些描摹都市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赋,例如李白的《大鹏赋》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也折射出盛唐的时代精神。 宋代,文人政治的兴盛带来了词的繁荣,赋的创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书将深入探讨宋代赋的“文体转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宋代大文豪,他们虽然在诗、词、文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留下了不少精美的赋作。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是其中的翘楚,它以其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独特风格,探讨了宇宙人生的大问题,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这些赋作,不再仅仅是辞藻的堆砌,而是将哲理、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展现出宋代文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追求。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引领读者体会宋代赋的“文心”所在。 元明清时期,虽然赋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创作并未中断,并在一些领域继续发展。《烟波浩渺》还将勾勒出这一时期赋的脉络。我们会提及一些在这一时期涌现的,在某一特定领域有所建树的赋作,例如描摹园林景致、城市风貌、以及一些反应特定历史事件的赋。虽然这些作品可能不如汉魏唐宋时期的名篇那样流传广泛,但它们同样是中国古代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将力求全面,展现赋体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各种形态与价值。 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优美的文字、生动的解读,将这些古代的文学瑰宝重新展现在读者面前。《烟波浩LookAnd》注重对赋的艺术特征的剖析,例如其铺陈的技巧、比兴的运用、对仗的工整、以及音韵的美感。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赋的语言特点,以及其在营造意境、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方面的作用。同时,本书也会关注赋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帮助读者理解这些作品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烟波浩渺”四个字,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浩瀚无垠的写照,也象征着赋体所展现出的广阔天地和深远意境。本书希望通过对历代赋的精选与解读,引领读者在一片烟波浩渺的文学海洋中,捕捉到那些闪耀着智慧与情感光芒的珍珠,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体验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震撼。它是一次对“赋”这种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文学体裁的致敬,也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本书的阅读过程,将是一场充实而愉悦的精神盛宴,让读者在字里行间,领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采,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光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其厚重且内容充实的史书,即便我只是一个对此类历史题材略有涉猎的读者,也能够深刻感受到编纂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巨大心血。初翻开此书,便被其宏大的叙事格局所吸引,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将时间的长河与社会的变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不同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图景。我尤其欣赏的是其中对于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微小细节的捕捉,比如不同朝代官员的服饰变化、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甚至是一些失传的民俗风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蛛丝马迹。这种全景式的呈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与古人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脑海中无数零散的历史碎片逐渐被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古代印象。这本书无疑是任何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宝藏,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深刻体悟和对民族文化的全新认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只是枯燥地传递知识点,而是通过一种更具感染力的方式,让我与过去的中国进行了一场深刻的交流。我被书中那些生动的史料所打动,比如那些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那些帝王将相的诏令谕旨,甚至是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它们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理想抱负。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想象当时的场景,思考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能够闻到古时市井的烟火气,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都是这条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这个概念,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

评分

坦白说,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想着可能又是市面上常见的那些历史类读物。但当我真正翻阅起来,才发现我的想法有多么片面。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非局限于某个朝代的兴衰,或者某位帝王的事迹,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它仿佛一面哈哈镜,映照出中国古代社会在不同领域的辉煌与挣扎。我看到了古代科技的奇迹,例如那些令人惊叹的工程技术和精巧的机械装置;我也看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从书法到绘画,从建筑到戏曲,都展现了古人超凡的创造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古代社会制度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列举了制度的名称,更探讨了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实践、如何影响着社会结构和民众生活的。这种对深层机制的挖掘,让我对古代中国的运作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开历史的面纱,露出其最真实、最复杂的肌理。它带来的启发,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深刻得多。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被吸引来阅读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了解“历代”这两个字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厚重。拿到书后,我才发现,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它并非按照朝代顺序逐一铺陈,而是通过一些更加灵活的主题式划分,将不同时代的史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例如,书中可能在一个章节中,对比了汉朝和唐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不同策略,又在另一章节探讨了宋朝和明朝在海上贸易上的差异。这种跨越时空的比较,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明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细节的描述,比如对于古代城市布局的考究、对不同时期手工艺技术的介绍,甚至是对一些已经失传的音乐形式的探寻。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小,却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历史画卷。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历史宝库中徜徉,总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部冰冷的史书,不如说是一位智慧长者在娓娓道来。它没有生硬的枯燥说教,而是将历史事件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具人情味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叙述某些重大历史转折点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多重原因,从君王的决策失误到民众的普遍情绪,从宏观的经济政策到细微的个人恩怨,都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这种严谨的考证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在阅读时,总能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书中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极为传神,他们不再是纸面上僵硬的符号,而是有了鲜活的血肉和真实的情感,仿佛与我一同经历了他们的辉煌与落寞。我甚至能够在某些情节中,体会到历史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沉浸感和思考的乐趣。这本书教会我,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元的,不应该被简单地定性,而是需要我们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去探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