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小榄老街 | 作者 | 何永成 文,刘惠焮 绘 |
| 定价 | 33.80元 | 出版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18119120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蓝田街”“双美桥”“绿槐里”“莲塘路”“灯光球场”“沙口渡轮”…… 老街的石板路、旧店铺、每扇窗、每个人,早已在脑海中定格,镶嵌在记忆里。老街让我们找到了已经离开多年的故乡的感觉,更加真实地回到我们的眼前。 老街像一幅画,描它记载绘着我们的故事,聆听着我们的诉说,那是我们一代代人走过的路。 伴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许多老街旧巷的面貌已悄然改变,往日繁华不在,沧桑不复,文字与画笔带我们去感受它们的岁月沉淀…… |
| 作者简介 | |
| 何永成/文 广东中山人。菊城文学社理事,热爱乡土文学创作,《YOU生活》乡土专栏撰稿人。 刘惠焮/绘 广东中山人。90后插画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擅长插画与平面设计。 |
| 目录 | |
| 送别的石板路 1 老街的店铺 9 双美桥下水流淌 16 童年的桑基鱼塘 22 南塘的黄昏 28 干塘摸鱼 35 灵动的夜晚 41 旧时光的童年游戏 47 荒野外的战斗 53 忆蓝田小学 57 一洞梅花十二桥 63 葵溪那些年 70 绿槐里6 号 77 辉煌的灯光球场 82 新市和婚宴 86 真真影相铺 91 旧时过大节 97 沙口河渡轮 104 莲塘,往事繁华 110 允利酒庄 117 旌义祠 121 美华与三店 126 大富贵茶楼 131 香飘蚬仔社 138 红更寮 142 红星船 147 铰剪巷往事 152 消逝的参天古榕 158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年代气息。初翻几页,就被那些错综复杂的家族脉络和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深深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老照片上的纹理,将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和光影一一勾勒出来。我仿佛能闻到老街上烧饼的焦香,听到黄昏时分巷口传来的吆喝声。书里对于建筑细节的描摹尤其精妙,那些雕花的窗棂、斑驳的青石板,都承载着无声的故事。读到那些关于童年记忆的片段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乡愁,尽管我从未踏足过那条具体的“小榄老街”,但文字的力量构建了一个真实可触的精神家园。书中对于社会变迁中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探讨,更是引人深思。那种在时代洪流中坚守的温情与坚韧,是现代社会越来越稀缺的珍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时那种克制而深沉的表达方式,不堆砌辞藻,却字字千钧,让人在细品中获得精神的慰藉与共鸣。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像是一次漫长而充满回味的慢炖。它不是那种快节奏、强冲突的小说,而更像是一部精心酿制的米酒,需要时间去品味其中的层次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拿捏。时间在这里不是线性的流逝,而是像老街上盘根错节的榕树根一样,相互缠绕、交织。前一刻还在描绘民国初年的喧嚣,后一刻就跳跃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微光,但所有的时间点都被巧妙地通过某一个物件、某一句老话串联起来。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初看可能有些挑战,但一旦适应下来,就会发现它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厚度。它教会我,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日期和事件,而是无数个具体的、沾染着生活气息的瞬间的叠加。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口述史的精选集,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难以磨灭的市井智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无声的家族聚会,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学性非常突出,即便是对历史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被其中诗意化的文字所打动。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明快。尤其是一些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直可以用“入画”来形容。比如描绘夏季午后,老街上被暴雨洗刷后的空气味道,那种潮湿、泥土和植物混合的复杂香气,隔着书页都能清晰地感知到。此外,书中人物的塑造也极为立体饱满,他们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难以言喻的局限。我尤其喜欢那些“边缘人物”——那些没能成为大历史主角,却默默支撑起日常烟火气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虽然微小,却构成了历史最坚实的底色。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降维到每一扇紧闭的木门后发生的故事中去,从而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读完合卷,心头萦绕的不是历史的沉重,而是对人性美好可能性的赞叹。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沉浸感,它不适合在碎片时间里匆匆浏览。它更像是一部需要泡一杯浓茶、关掉手机,全身心投入的“慢读”之选。作者似乎对“细节的魔力”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比如,对于一种特定时期制作的点心制作工艺的详尽描述,或者某件古董家具的木材纹理和榫卯结构,都被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起初我有些不解,这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细节有何意义?但随着阅读深入,我才领悟到,正是这些“无用”的细节,才真正奠定了老街的“在场感”和真实性。它们是历史的注脚,是时光留下的胎记。这种对生活本质的尊重和记录,使得整本书的质地异常坚韧。它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兴衰,更像是在为一种正在消逝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坚固的数字博物馆,充满了敬畏和深情。对于追求真实纹理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饕餮盛宴。
评分这本书在情感表达上处理得非常高级,它很少用直白的煽情手法,而是通过环境和行动来侧面烘托人物的复杂心境。例如,书中主人公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内心的挣扎,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他反复摩挲的一方旧砚台,或者他多看了几眼窗外那棵老槐树,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反而给予了读者巨大的想象和共情空间。我常常在读到某些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它不像许多商业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冲突,而是更倾向于探讨“存在”本身的重量。它探讨了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锚定自己的精神坐标。这本书像是一面陈旧的镜子,映照出的不只是历史的轮廓,更是我们当下内心深处对根源、对稳定、对本真生活的隐秘渴望。这是一次深刻的、触及灵魂深处的精神漫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