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德育拾贝集
定价:56.00元
作者:洪涌,冯浪,赵金玲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63737161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德育拾贝集》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故事,内容包括“责任意识”教育、有后进生转化的、有家校合作的、有学生行为教育的,还有“文明礼仪”“团结协作”“感恩”“双创”等专题的班会设计。
目录
上篇 教育故事分享
用真诚换真心
拨动你那心灵的轻弦
将爱进行到底——一位问题学生的转化
头上三尺有诚信
润物细无声,教育贵无痕
——浅谈“无痕”教育在转化学生中的积极作用
向学生退让一步又何妨——班主任德育故事
垃圾桶旁边的领悟
心心相通
一把椅子
教育之美——在成长的道路上树立信心
如何让你勇敢地走进学校?
我和班长的故事
爱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的教育故事
用爱唤起学生的自尊心
手指切破了
离异家庭的姑娘
摆脱自卑重拾自信——我的教育故事
我的故事
关心单亲家庭学生,专心做好转化工作——我的班主任故事
一张字条
关注与鼓励
“老师,我抽烟了”
记黄同学的转变之路
一杯茶的故事——班主任德育工作案例
家校联合,培养中职新生抗挫能力辅导个案
——以酒管“3+4”本科班肖××同学为例
我把“女金刚”感化了
一次“不较真”的夜不归宿处理
迟到与手表的故事
不嫌弃不放弃——挽救一个智商较低学生的案例分析
当“优生”遇到挫折
喜、笑、哀、怒皆成爱
惩罚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花儿成长记
换种方式爱学生
在宽容与关爱中呵护学生成长
无心插柳的收获
换一个角度看学生
握住那双颤抖的手——用共情与爱心化解学生情绪危机
这一次,我选择了宽容
学以致用了吗
微信改变着家校沟通
与朋友的一次交谈
改变
班主任工作案例——谈谈特色学生的特色教育
……
下篇 主题班会设计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德育拾贝集》:
春天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走在校园里呼吸着春的气息,满眼是嫩绿。操场那边,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开始集会,春萍主任的讲话缭绕在校园里。一会儿,二年级的同学就开始解散回到班级,我站在学校的广场上,看着孩子们列队走回教室,突然发现一个班的班牌后面只有五个同学。我叫这五个同学留下来并问他们,为什么只剩下五个同学啦?你们班有多少个同学?同学们回答道,我们班有四十名同学。那其他同学呢?掉队了,走散啦,他们都不置可否。好吧,咱们在这儿一起等待其他同学,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三分钟过去啦,其他同学仍未见踪影。让他们到教室去看看,结果发现,其他同学都已经回到教室了。于是我叫他们到广场来集合,这时走在前面的一位男生满脸不高兴。学生们到了广场后,我问道,为什么大家今天没有集队呢?今天谁负责集队?为什么大家走散了呢?没有一个人回答,三秒钟过后,有一位男同学说:“报告校长,是我的责任。我这周把带队移交给其他同学,但她没经验,我没提醒她。”全班同学都很愕然,这同学站出来了。我说:“好吧,既然这个事情已经有人负责啦,其他同学请回到教室去,这位男同学留下来。”于是,同学们掉队,回教室,走着走着,没走出几米,有两位同学留下来了,其中一位,就是刚才下楼来,蛮不高兴的男同学,他们回到了我的面前,说道:“校长,不能让他一个人担着,我们也有责任,是我们不排队,不怪他。”这时候这位男同学眼光里满是坚定,和刚才下楼来时的那种嫌弃相比较,俨然是换了一个人,满脸的正气凛然。这就是我想看到的。我告诉他们,我刚才把这位同学留下来,其实不是为了批评他,我是想表扬他,他敢于担当,我也想看看咱们班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么样的?你们三个人留下来我很高兴,你们愿意和同学一块分担责任分担困难,这一点,比起刚才的小错误不集队来说更为难能可贵,老师给你们点一个赞。好,我们现在一起回到教室去。
其他的同学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在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来临。我回到教室以后问了三位同学。问他们,你们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三位同学都说我不应该同来,我们不该同来,我应该留在下面。我说为什么呢?我们大家觉得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这是我想听的答案。我笑着跟大家说:“事情发生到现在为止,我其实认为你们的错误已经不是错误。今天我看到了二九班同学的品质,那就是真诚和担当。其实每个人人生的路上都会犯一些小错误。实习毕业出现小挫折这都很正常,但是如果说能够真实真诚地面对它,你就有改进和提升的机会。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当中也会出现责任问题的,这时候也会需要担当和接受。所以今天我们的这一次接触,我们这个小小的不排队的小故事,让我们大家懂得也让我看到了咱们二九班潜在的的品质。”孩子们听了我的讲话以后刚才还紧张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下来。他们没想到一阵暴风雨变成了和风细雨。孩子们的眼神变得灵光和柔和,我也很高兴孩子们听进去了。与孩子的交流当中你会看到他们身上潜在的优质。这归功于班主任。在孩子一年多的培养当中,让他们的点点滴滴,让他们的时时刻刻,都在浸透着职业人的真谛。不然的话,他们不会在这个时刻那么一致的。那么整齐地出现这种担当,这让我很欣慰。感谢1529班主任卢丹老师。余国良先生曾经在学校演讲时说过一句话,如何把事故变成故事。因为我们面对的,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哪怕是成年人,我们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小事故。其实在出现错误的时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怎么样用好这些事故,把它变成教育的契机,危机变转机。记得杨澜说过她的女儿上过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她问小女儿:“你觉得两所学校的区别是什么?”女儿说在公立学校里,老师会说你们不许犯错误;而在国际学校里老师会说你们不要怕犯错误。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一种是束缚天性,一种是释放天性。所以,在我们传统的教育当中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没有创新理念,也不敢于去挑战自我,而后者呢,让自己不断挑战。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学生观很重要,学生就是一棵苗,经过风雨才能长大成材。学生就是一颗璞玉,需要不断地去雕琢。正确对待每一次的小错误。事故变故事,成一个教育的契机,我想这是每个智慧的班主任都会捕捉的机会。我只是想和班主任分享一下这个小故事。在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中,有很多小事故,浸透着大道理,一个好班主任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
……
序言
无
整本书读完后,留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扎实和丰厚的。它没有追求哗众取宠的标题或引人注目的封面故事,而是沉下心来做了一件非常“笨功夫”的事情——即对人类基本价值的梳理和重塑。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语言运用上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力量感。他们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激昂陈词,哪些地方需要冷静剖析,张弛有度,节奏把握得极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思辨”的平台,它不是要告诉你“是什么”,而是要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样”。这种深层次的互动性,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读完之后,它并不会像快餐文化那样迅速被遗忘,反而会在我的日常思考中不断地被激活和引用。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提醒着我们道德准则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而坚实的精神港湾。
评分这本《德育拾贝集》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带着一种审视和期待交织的心情。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德育类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触动心灵的实在不多。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装帧设计,那一抹沉稳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字体选择,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让人觉得内容可能空泛。翻开内页,装订得十分工整,纸张的质感也很好,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光是这份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就让我对作者团队——洪涌、冯浪、赵金玲——产生了一丝敬意。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编排,它似乎不是简单地罗列名言警句,而是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脉络,仿佛是精心设计的阶梯,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说教的、更贴近现代生活实际的思考角度,毕竟德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成长的。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变成我们日常行为的指南针,让人在迷茫时能有所依循,在困顿时能获得力量。它的封面设计,那种简洁中蕴含深意的风格,恰恰预示着书本内容或许也遵循着“少即是多”的哲学。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方法论的人,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看得格外重。很多德育书籍在理论上完美无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落地,总给人一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疏离感。然而,《德育拾贝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将抽象的德育目标,分解成了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指南。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冲突解决”和“情绪管理”这几个现代人面临的突出问题时所提供的具体建议,这些建议不是生硬的命令,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境的深入理解而提出的柔性策略。阅读这些章节时,我仿佛真的在和经验丰富的教育家或心理咨询师对话,他们提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而是一套可以循序渐进、在实践中打磨的“方法论”。这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对学生有益,对于家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去培养和塑造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评分拿到书后,我用了几天时间,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一些章节,感受颇为微妙。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说实话,非常有韵味,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灌输知识点,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平和的语调与你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选取事例上的独到眼光,那些故事背景和人物冲突,似乎都经过了细致的筛选和打磨,每一个案例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道德困境或价值选择。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时地会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那些描述太真实,真实到让我不得不对照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反思。比如其中对“诚信”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说谎是不对”这种浅层面上,而是深入剖析了诚信在人际关系网络中微妙的建立与崩塌过程,那种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不得不承认,作者们对人性的观察是极其敏锐和深刻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提供的是“提问”而不是“标准答案”,它鼓励我们自己去构建道德的坐标系,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教条,这种启发式的引导,恰恰是现代教育所稀缺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集合式的“拾贝”方式有些疑虑,担心它会变成零散观点的简单拼凑,缺乏整体的结构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这种担忧逐渐消散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看似孤立的道德片段,通过一种内在的、哲学的联系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感觉作者们在编排时,一定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构建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它不像那种一页一训的工具书,而是更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挂毯,每一小块的颜色和纹理都不同,但放在一起时,却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的画面。我注意到,作者们在阐述一些复杂的道德原则时,常常会引入一些跨文化的视角或者历史的对比,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德育的核心价值是普适的,但其外在表现形式却是多样的。这种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论述,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部供人时常翻阅、常读常新的“道德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