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新书--成语10000条 |
| 作者 | 杨蓉蓉,沈毅骅著 |
| 定价 | 52.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645107 |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杨蓉蓉、沈毅骅所编的《成语10000条(精)》是上海辞书出版社“语类10000条系列”工具书中的一种,收录汉语古今成语10000条。书中字形、注音均遵循国家*新标准。作者从易于读者理解使用角度出发,注意释义的精准。 全书语目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书后附《语目首字笔画索引》,检索方便。 |
| 作者简介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定价对于它的内容体量和装帧质量来说,简直是物超所值。我对比了市面上几本同类别的工具书,它们大多要么内容陈旧,要么纸张粗糙,要么价格虚高。而这本《成语10000条》无疑在性价比上取得了极佳的平衡。我把它看作是一项长期的学习投资,而不是一次性的消费。通过它,我不仅巩固了已有的语言基础,更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表达的精准度。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的字典,更像是一座语言的宝库,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营养,激发我对汉语之美的进一步探索欲。它让我对未来在写作和口头交流中运用成语充满了信心,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后盾。如果有人问我推荐哪本成语工具书,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把这本推到最前面。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哑光质感,配合烫金的书名和一些精致的暗纹,显得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我特地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眼睛不会有很强的疲劳感,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排版布局也做得非常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留白合理,即使是密集的条目,看起来也不会感到拥挤和压抑。我注意到它在章节划分上似乎也花了不少心思,不是简单的按字母顺序排列,而是似乎根据词义的关联性进行了归类,这一点从初翻时就能感受到其编纂的用心。整体来看,光是拿在手上摩挲,感受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完全符合我对一本优质工具书的期待——不仅要实用,更要有品位。这绝对是那种可以常年放在案头,随时翻阅,甚至作为案头摆设都很有格调的一本书。
评分我对这类工具书的实用性要求非常高,毕竟,买来就是为了用、为了查阅的。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相当巧妙,我尝试了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去查找特定的词条,比如只记得部分字,或者只记得大概意思,它都能很快地定位到目标,效率着实令人满意。更值得称赞的是,很多条目后面都附带了大量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非常考究,既有古典文学中的典范句式,也有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恰当运用,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动态变化和最佳搭配。我特别喜欢它对近义词和反义词的区分标注,很多时候,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才是最容易让人混淆的地方,而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语体色彩。这种“授人以渔”的编纂思路,远比单纯的堆砌词汇要高明得多,它真正培养了读者正确、精准地运用中华语言的能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读者,尤其是在面对知识性书籍时,任何一丁点的疏漏或错误都可能影响我对整本书的信任度。在这方面,这本书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稳定可靠。我随机抽取了几个我比较熟悉的成语进行了交叉比对,无论是引用的典故原文,还是对其意项的界定,都与我手中其他几部权威参考资料相符,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而且,我发现它的校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涉及生僻字的成语,其书写和注音也几乎找不到瑕疵。这种近乎完美的呈现,体现了编纂团队的专业精神和对读者的尊重。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让人完全信赖、无需反复核查的工具书是多么珍贵啊!它真正做到了“少即是多”——在保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将内容做到极致的精炼和规范。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其“新书”的名头去的,希望能看到一些近年来涌现的新兴成语或者在特定领域(比如网络用语中逐渐固化的表达)的收录情况。然而,阅读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更偏向于对传统经典成语的系统梳理和精炼阐释,这一点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但也是一个惊喜。对于那些流传已久、但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望文生义或者理解片面的老成语,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极为细致入微,它没有简单地给出字典式的解释,而是结合了典故的出处,甚至是不同朝代在特定语境下的微妙差异进行了辨析。这种严谨的考据风格,让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学习者受益匪浅,感觉像是请了一位功底深厚的国学老师在身边随时指导。它让我对很多耳熟能详的词汇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满足于浮于表面的理解,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脉络和历史沉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