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古代商号 | 作者 | 王烨 |
| 定价 | 25.00元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504491077 | 出版日期 | 2015-11-01 |
| 字数 | 页码 | 182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我国古代对于商号一般称字号。随着古代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名商巨贾代有所出,商号也随之出现。 有的字号发展起来并赢得了信誉,远近闻名,成了一种比金银货物可贵的无形而巨大的财富和资本,名曰:“金字招牌”。《中国古代商号》从商业的产生,兼及商人、商帮商会,系统地叙述了商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介绍了历史上商号的兴衰荣辱。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中国古代商号》: 明清的商业 明朝初年,一直忙于恢复元代留下的社会经济的烂摊子,直到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商业才好不容易走出低谷,再登高峰。清中叶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随之进入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出现了第三次飞跃。战争失败后,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业同时也蒙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 从明前期到宣德(1426—1435年)景泰(1450—1457年)时,商品经济曾经一度相当繁盛。然而自此之后,随着统治者越来越严重的贪欲,商税逐渐加重,并增“市肆门摊税”(营业税),设立钞关、征船料税,又加上工关税,恢复了竹木抽分,重新对外国贸物及本国土货征收实物税。“和买”再次变成低价抑买。金花银(明代税粮折帐的银两)每石米才折交银一两,为以前的4倍。茶、盐等法逐渐混乱不堪,正德(1505—1521年)时更是在京城内外开设“皇店”,和民间商业争利。其中甚至有聚娼寻乐的“花酒铺”,根本不顾及礼教世风。社会经济再度走下坡路,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起义全面爆发,终震撼了腐朽的封建传统商业模式。自此,统治者才决定考虑革除一些弊政,自嘉靖(1522—1566年)时开始,明朝历史开始走下坡路。 明朝后期,统制者所进行的好的改进举指包括:废除工役制、实行银行役以及推行一条鞭法。以银代役制度从弘治(1488—1505年)时开始施行,然而当时还不是非常普遍。嘉靖八年(1529年)正式完全废除轮班制,一律改纳“班匠银”;后由出钱雇人充役,纳银数有所减轻。自此以后,广大工匠的技术与产品投入市场,发展并提高了民间的私营手工业,推进了一度遭受打压的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是在万历九年(1581年),时任丞相的张居正提出,的其内容就是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将原先依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丁、粮(田赋税粮)派役,然后和其他杂税合编在一起,计亩或计丁折换成银两上交官府。在大多数农业地区,因为丁役部分归人田赋,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减轻了生活负担。农民为了多得货币用来缴纳“鞭银”,就按照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种植那些更值钱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增长迅速。明后期商品经济取得更大的发展,与这两种制度的实施有很大关系。 明末清初之际,由于连年战争,导致全国上下到处一片惨淡的景象。接着清为了防范郑成功的抗清势力,更是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制订了沿海无人区的迁界措施。清担心人民力量会对清廷统制造成威胁,便对矿山严密封禁。东南城市更是限制丝织业的发展,监视织工与市民的活动。所有这些举措都严重制约了商业的恢复与发展。更不可忽视的是清代用白银作为货币,铜钱作为辅币,白银因而不断流入燕京与边外以及富商大贾达官污吏之手,很大部分被这些人窖藏起来。货币无形中减少流通,而征税还是依旧用银,导致流通中货币严重短缺,物价飞涨,市场缺乏活力,交易停滞,这更给商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比宋代更进一步的是,明清时期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其中突出的是棉花种植面积得到迅速扩大。在明代,河南、山西、山东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棉花,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地区更是成为全国的棉花集中产区。清代产棉区又扩大到河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河北地区的冀州、深洲、赵州、定州等地,棉农数量远远多于普通农户。每年“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墟之人莫不负孥纷如”(乾隆御题《棉花图》)。甘蔗在福建、广东、台湾地区获得普遍种植,在台湾是“蔗田万顷碧凄凄……一望茏葱路欲迷”,所产蔗糖远销售到日本南洋。明万历时才在福建、广州一带种植的,到了清代已经推广到全国各地,福建产烟区种烟更是占大部分土地,南方的湘、桂,北方的陕、甘也都相继产烟。清代时期,柞蚕获得大量发展,后经山东向贵州、陕西等地传播。茶叶在18世纪中出口大量增加后,其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仅仅武夷山一地就年产几十万斤。商业因为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获得非常好的物质条件。 棉花、甘蔗、、桑等经济作物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抑制了粮田种植面积,导致这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的粮食不够自己日常使用,急需余粮区的接济;再加上城市工商业人口的激增,对粮食的需要量更多,以至于江南地区必须从两湖、江西、安徽等地运进远调粮食。俗谚说:“湖广熟,天下足”,粮食产销路线的改变得到明确反映。清代时甚至从遥远的四川购置米粮,关外的粮食同样也需进关供应直隶、山东甚至浙江、福建地区。广东在清代时期也成了缺粮大省。广东地区所需要的大米主要取之于广西、湖南,台湾米则经过海路运销福建。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阅读《BF-中国古代商号》这本书,就如同踏上了一段寻根之旅,去探寻中华民族商业精神的源头。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民族的过去,离不开对其经济活动和商业模式的认知。中国古代的商号,不仅仅是货物交易的场所,更是承载着儒家思想、家族传承和诚信理念的载体。王烨教授的这部作品,从书名来看,聚焦于“商号”这一特定对象,这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商号的独特之处,例如,江南地区的丝绸商号与北方的茶叶商号在经营策略上会有何差异?它们又如何在各自的领域内发展壮大,形成影响深远的商业帝国?书中是否会提及古代商人的道德准则、经商哲学,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和应对市场风险?对于9787504491077这个ISBN,我虽然不懂其具体含义,但它代表着这本书的官方身份,也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多了一份期待。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古代商业智慧的精髓,这些智慧或许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评分《BF-中国古代商号》这本书,光是看名字就让我充满了阅读的冲动。我一直觉得,那些流传至今的古代商号,就像是活着的历史,它们见证了中国商业的辉煌,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商业智慧。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来描绘这些古代商号的?是仅仅罗列一些名称和年代,还是会深入挖掘它们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甚至是它们的家族传承故事?我特别想了解,在没有现代科技和通信手段的古代,这些商号是如何建立起全国乃至国际的商业网络的?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经典的商业案例,比如某个商号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发展壮大的,又或者是如何在危机中涅槃重生?9787504491077这个ISBN,虽然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但它代表着这本书的官方身份,也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系统性有了更高的期待。王烨教授的笔触,加上中国商业出版社的严谨编纂,让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商业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生动、更加立体的商业中国。
评分这本《BF-中国古代商号》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门,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商业世界的繁华景象。我一直对历史上的贸易往来和商业运作模式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商号,它们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也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索的欲望。从书名和作者信息来看,它似乎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去了解古代商号的兴衰、经营之道,甚至包括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我期待它能细致地描绘出那些古老的商号,例如晋商、徽商等,它们是如何从无到有,如何凭借诚信和策略赢得市场,又如何在变迁的时代中适应和发展。书中是否会涉及古代的商业法律、货币体系、信用制度,以及商号在地域经济中的作用,都让我十分期待。当然,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生动的故事和具体的案例,让这些古老的商业传奇不再是枯燥的史料,而是鲜活的记忆。中国商业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对其内容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有较高的预期。总之,这是一本从名字就充满了吸引力的书,它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商业文化深层探究的兴趣,我相信它会是一次令人收获颇丰的阅读体验。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史,特别是那些曾经闪耀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明星企业”——商号,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这本书《BF-中国古代商号》,从书名上看,就准确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要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离不开对其商业活动的深入解读。古代的商号,它们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背后的家族故事、社会关系是怎样的?经营一家商号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书中会否详细分析不同商号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某一个商号的创业艰难、发展壮大、或是最终没落的过程,这些故事往往比理论的阐述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9787504491077这个号,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部严谨的作品,或许会包含大量的史料考证和学术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的出版,也为我增添了信任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我认识中国古代商业世界的一扇窗,让我看到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辉煌,也从中汲取一些关于商业本质的洞见。
评分这本书《BF-中国古代商号》的标题,立刻唤醒了我对中国古代商业文明的向往。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认为,商号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更是社会文化、地域特色乃至国家发展的缩影。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古代商号的方方面面,例如,它们是如何进行市场定位的?古代的广告宣传和品牌建设又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商号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与官府、民间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9787504491077这个ISBN,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有了初步的认识,暗示着它可能包含着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严谨的史料支撑。王烨教授的著述,再加上中国商业出版社的背书,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充满信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商号的简单介绍,而是能够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商业逻辑、经营哲学,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让我能够更立体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商业精神和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