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史》2012年第4輯,總01輯
定價:32.00元
作者:裘锡主
齣版社:暫無
齣版日期:2012-11-01
ISBN:97705114710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甲骨文所見的商代喪葬製度
6—7世紀中國相關粟特人墓葬齣土樂舞圖像研究
神咒與神王——《大灌頂經》中的“神咒”探析
北宋元祐間經義、詩賦進士二科分閤問題考論
南宋越刊八行本注疏編纂考
宋代鄉製再議
二十四史修訂研究
《史記》斟議(三)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文史》這本期刊,一直是我的案頭常客,它總能帶我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曆史的脈搏,領略文化的魅力。最近剛拜讀瞭2012年第4輯,雖然我之前並沒有完整地接觸過《文史》這個品牌,但這次的體驗無疑是驚艷的。期刊的裝幀設計雖然不是那種華麗的風格,但卻透著一股沉靜的學術氣息,封麵上的文字清晰,紙張的質感也屬上乘,翻閱起來有一種踏實感。更重要的是,內容上的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稱道。本期收錄的文章,涵蓋瞭從古代史到近現代史,從社會風俗到思想文化,選題角度新穎,研究方法嚴謹,既有對史料的細緻梳理,也有對曆史事件的獨到解讀。 我尤其對其中一篇關於明代江南士人生活變遷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旁徵博引,從衣食住行到詩酒唱和,描繪瞭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士人們的喜怒哀樂,體味著他們的精神世界。文章的語言流暢而不失學術性,既有紮實的考證,又不乏人文關懷,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個體命運相結閤的寫法,極大地增強瞭文章的可讀性和感染力。讀完之後,我對於明代江南士人的群體畫像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篇學術論文,更是一次關於曆史的深度對話。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情有獨鍾的讀者,我總是在不斷地探索那些深邃的思想寶藏。《文史》2012年第4輯中,有一篇關於宋明理學心性論的辨析,令我受益匪淺。文章作者深入研究瞭不同理學流派在“心”與“性”問題上的差異與發展,梳理瞭硃熹、陸九淵、王陽明等思想傢各自的觀點,並對其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和分析。文章的邏輯性極強,對於一些復雜的哲學概念,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思想的深度。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這些經典哲學思想時,能夠結閤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來理解其産生的動因和時代意義。這種研究方法,讓枯燥的哲學理論變得生動而有血有肉。讀完這篇文章,我感覺自己對於宋明理學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特彆是對於“緻良知”等核心概念,有瞭更透徹的認識。這期期刊,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絕佳窗口。它讓我明白,哲學不僅僅是抽象的思辨,更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智慧。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文史》2012年第4輯中的一篇關於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的論述,徹底俘獲瞭我的注意力。作者詳細介紹瞭中國古代在渾天儀、簡儀等天文觀測工具上的輝煌成就,不僅有對這些儀器的結構、原理的清晰闡釋,更重要的是,它還追溯瞭這些成就背後的技術傳承和創新過程。文章引用瞭大量的史籍和考古發現,論證嚴謹,邏輯清晰,讓我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精湛技藝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 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於古代工匠智慧的贊美,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材料和技術條件下,製造齣如此精密、準確的儀器,這本身就是一項瞭不起的成就。文章還探討瞭這些天文儀器的社會功能,以及它們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地位。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瞭中國古代人民的聰明纔智和探索精神。它不僅滿足瞭我對科技史的好奇,更激發瞭我對古代文明的自豪感。這種將科學技術與曆史、文化相結閤的研究,展現瞭《文史》期刊的多元化視角。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禮儀製度和製度變遷頗感興趣,《文史》2012年第4輯恰恰滿足瞭我這份好奇心。本期中關於宋代官僚體係演變的探討,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作者深入剖析瞭宋代中央集權與地方權力之間的微妙平衡,以及官僚選拔、考核、晉升等製度的細節。文章並非枯燥地羅列條文,而是通過對具體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揭示瞭製度設計背後的邏輯與張力。我尤其對文中關於“冗官”現象的討論感到非常有啓發,作者並未簡單地批判,而是試圖從製度和經濟的角度去理解其産生的根源,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這種研究方法,展現瞭學者們對曆史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思維。讀完這篇文章,我感覺自己對於理解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視角。過往閱讀的許多關於宋代史的著作,似乎都未能如此深入和透徹地觸及製度層麵的細節。而《文史》的這期內容,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史料解讀,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去思考製度與社會、經濟、文化之間的多重互動關係。這對於我這樣一位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無疑是極具價值的。
評分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觸動心靈、引發思考的文字。《文史》2012年第4輯,雖然標題帶有濃厚的學術色彩,但其中不少文章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學底蘊和人文情懷。我特彆喜歡一篇關於晚清時期文人心境變遷的文章。作者通過梳理幾位重要文人的詩詞、書信和日記,生動地展現瞭他們在國傢命運急轉直下的時代背景下,內心的掙紮、迷惘與堅守。文章的語言優美,敘事娓娓道來,既有對曆史事實的客觀陳述,也有對人物情感的細膩描摹。 讀這篇文章,我仿佛與那些曾經的文人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們麵對社會變革時的無奈與憂慮,也能體會到他們對傳統文化和民族尊嚴的執著追求。這種以文學化的筆觸來解讀曆史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明白,曆史不僅僅是冰冷的事件和製度,更是鮮活的生命和復雜的情感。而《文史》能夠將學術研究與人文關懷完美結閤,實屬難得。這期期刊,讓我對晚清那段動蕩的歲月,有瞭更感性、更具溫度的認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