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行动瑜伽-[印]斯瓦米·辨喜,闻中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39588

WL-行动瑜伽-[印]斯瓦米·辨喜,闻中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3958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斯瓦米·辨喜,闻中 著
图书标签:
  • 瑜伽
  • 行动瑜伽
  • 斯瓦米·辨喜
  • 闻中
  • 商务印书馆
  • 身心健康
  • 哲学
  • 印度哲学
  • 修行
  • 灵性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588
商品编码:2982903530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行动瑜伽 作者 斯瓦米·辨喜,闻中
定价 36.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139588 出版日期 2017-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内容简介

行动瑜伽,又译作羯磨瑜伽或业瑜伽,意为“以行动为瑜伽”,是一种以“工作”为精神训练的方法。本书为辨喜的门徒根据其有关“行动瑜伽”的系列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行动瑜伽倡导以无私和不执的方法从事行动,认为一切行动的成果都应服务于人本身,应该像崇拜神那样去服务人。行动瑜伽的指导价值,在于把普通的日常行为转化为发现人生目标的觉悟;行动瑜伽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使人类过上富有成果和意义的宁静生活提供一种实现方式,即把个人的生命奉献给人类的整体福利和灵性进步。


   作者简介

斯瓦米?辨喜,也译作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印度近代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创立了罗摩克里希那传教会和不二论书院,一生致力于印度的宗教与社会改革。辨喜是将印度吠檀多哲学传播到西方的人,被欧美人誉为“雷霆般的雄辩家”。其有关宗教和哲学思想的著作有:《理性与宗教》《胜王瑜伽》《智慧瑜伽》等。

译者简介:闻中,哲学博士,著有《梵?吠檀多?瑜伽:印度哲学家维韦卡南达思想研究》,译有《印度生死书:四部奥义书义疏》。


   目录

中译本序言 什么是行动瑜伽 斯瓦米?巴伽纳南达

中译者前言 从辩喜的瑜伽精神来看行动的意义

章 行动影响性格

第二章 各人皆在其应在的位置

第三章 工作的秘密

第四章 何谓责任?

第五章 行动成就自己

第六章 圆满的自制即无执

第七章 自由

第八章 行动瑜伽的理想

附录

论《薄伽梵歌》

吠檀多是未来的宗教吗?

译后记


   编辑推荐

行动瑜伽的极境,在于一个理想的人,他既能在的宁静与独处中,发现强有力的行动,也能在强烈的行动中,找到沙漠般的寂静与孤独。行动瑜伽的意义,在于一个普通的人,他能获得自制的秘密并操控自己的内心,当他穿越繁杂的都市大街时,其心灵的平静如同隐居在洞。


   文摘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书籍简介:东方智慧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形神合一的探索:古代哲学与当代实践》 引言:时代的呼唤与精神的追寻 在信息爆炸、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内在宁静与生命意义的追寻从未停歇。我们被无数的外部刺激所包围,却常常感到与自我本体渐行渐远。《形神合一的探索:古代哲学与当代实践》正是一部旨在弥合这种“断裂”的著作。它并非停留在对单一传统哲学的梳理,而是以一种宏大而细致的视角,横跨了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印度的内观传统,以及东方道家的自然和谐观,探讨人类在不同文明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和谐、完整且具有生命力的“自我”。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整合”——即理性认知、情感体验与身体感知如何在一个统一的生命体系中运作。它拒绝将身心视为相互对立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相互渗透、彼此塑造的动态场域。 第一部分:思辨的根基——西方古典哲学的身心观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的根本性思考。作者并未满足于罗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是聚焦于他们如何试图定义“灵魂”(Psyche)与“物质”(Soma)的关系,以及这种定义如何影响了后世对健康与道德的理解。 1. 柏拉图的二元结构与内在秩序: 详细探讨了柏拉图对灵魂三部分的划分——理性、激情与欲望。作者指出,这种划分尽管具有强大的结构性力量,但也无意中为后世的“身心分离”埋下了伏笔。然而,书中也强调了柏拉图对“理性的统治”的强调,实际上是对内在混乱的一种治理尝试。 2. 亚里士多德的潜能与实现: 这一章重点解析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观点如何延伸到对生命体的理解上。他将人的本质视为一个不断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书中通过对比亚里士多德的“实现”概念与东方哲学中“觉悟”的概念,揭示了跨文化思考的张力与契合点。 3. 伊壁鸠鲁与斯多葛派的伦理实践: 侧重于探讨古典哲学在面对尘世痛苦时的实际操作指南。斯多葛派如何通过“接受”与“内在城墙”的构建来维持心灵的平静,与伊壁鸠鲁追求的“无扰之乐”(Ataraxia)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作者认为,这些古代的伦理学,本质上都是在探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通过调整内在认知来达到“形神稳定”。 第二部分:内观的路径——东方智慧对“存在状态”的重塑 跨越欧亚大陆,本书将焦点转向东方,探究那些注重体验而非纯粹逻辑思辨的传统。这里的关键在于,古代东方思想家相信,对世界的终极理解,必须通过对自身生命活动的直接经验来实现。 1. 印度“阿斯塔罗伽”的系统性结构: 尽管本书不涉及单一的体式系统,但对印度传统中对身心连结的理解进行了深刻剖析。它探讨了脉轮(Chakras)系统作为能量中枢的理念,以及“业力”(Karma)如何体现在身体的记忆和行为模式中。重点在于理解“存在的三重维度”——物质身体、能量体与心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 道家思想中的“气”与“自然无为”: 深入解析了老庄哲学对“道”的阐释,以及“气”作为连接物质与精神的桥梁概念。书中通过对“无为”的细致解读,阐明了这并非消极退缩,而是一种与宇宙自然节律同频共振的积极状态,强调了身体如何作为与“道”沟通的最直接的媒介。 3. 佛教的“缘起性空”与心智训练: 这一部分关注佛教对“我”这一概念的解构。通过对“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分析,揭示了心识活动是如何构建出虚幻的自我感的。这种对心智运作的细致观察,为现代人提供了超越焦虑和执念的认知工具。 第三部分:整合与实践——当代生活中的古老智慧 在第三部分,作者将前两部分的理论积淀进行融会贯通,探讨如何将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本书清晰地指出,真正的整合并非简单地叠加两种文化,而是寻找它们在人类经验基础上的共性。 1. 身体作为“历史容器”的解读: 这是一个创新性的视角,探讨了创伤、压力和生活习惯如何在身体结构中留下“印记”。通过对身体感知(Somatic Awareness)的强调,本书鼓励读者将身体视为一部记录了过往经历的活历史,从而通过身体的练习去“重写”不健康的模式。 2. 呼吸的科学与哲学: 呼吸被提升到核心地位,它既是生理的活动,也是心智的开关。书中结合现代生理学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认识,阐释了古老呼吸法(Pranayama的理念,而非具体技法)如何帮助个体从交感神经主导的“战斗或逃跑”状态,切换到副交感神经主导的“休息与消化”状态。 3. 专注力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区分了两种重要的专注状态。一种是西方强调的“目标导向的深度聚焦”,另一种是东方强调的“开放的、包容性的觉知广度”。本书倡导在日常任务中,要能灵活地在这两种状态间切换,从而实现效率与内在安宁的平衡。 结语:回归完整性 《形神合一的探索》最终指向一个宏大的目标:引导读者回归生命最初的完整性。它不提供速成的药方,而是提供一把理解自身复杂性的钥匙。通过对古老哲思的尊重与对现代经验的映照,本书邀请每一位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存在、如何感知、如何与世界互动的,最终实现一个“身心和谐,与道自然”的生命境界。这是一场深入自我,跨越文明的深度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WL-行动瑜伽》的书名确实引人注目,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拜读其全貌,但仅仅是“行动瑜伽”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了一种将精神实践融入日常生活的动态哲学。我常常在思考,如何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而不是仅仅在清晨的垫子上做几个体式就了事。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操作性的指导,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瑜伽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更积极、更智慧地去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挑战。我猜想,作者斯瓦米·辨喜和闻中先生,一定在书中阐述了一种超越传统瑜伽理解的视角,也许是关于如何在工作、人际关系乃至琐碎家务中体现出“觉知”和“无我”的精髓。我希望读完后,我的每一步行动,无论是写邮件还是开会,都能带有一种内在的稳定性和目的性,而不是被情绪或惯性推着走。那种将内在修行外化为有力、慈悲行动的境界,对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光是作者的名字,[印]斯瓦米·辨喜,就暗示了这本书源自印度瑜伽哲学的深厚土壤。虽然我不是瑜伽的资深练习者,但我对印度哲学中那种对“解脱”的执着和探索非常着迷。行动瑜伽——Karma Yoga——这个概念,在我个人的理解中,核心在于“不执着于成果”。这无疑是对现代社会“结果导向”价值观的巨大挑战。我们总是被教导要设定目标、量化成果,而这本书似乎在呼唤一种“过程至上”的心态。我设想,书中会详细阐述如何培养这种不求回报的行动力,比如,如何将对成功的焦虑转化为对当下努力的专注。这种转换无疑是困难的,需要极大的精神定力和自我觉察,但我相信,这本书会提供一套可供实践的心灵工具箱。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时,商务印书馆这个名字立刻赋予了它一种厚重的知识底蕴感。这不同于市面上那些只谈“心灵鸡汤”的读物,商务印书馆的书籍往往意味着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理论探讨。我预期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泛泛的哲学讨论,而是会深入挖掘“行动”与“瑜伽”之间那个微妙的哲学连接点。它或许会引用古代经典,比如《博伽梵歌》中的因果论,但会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阐释,将那些古老的智慧“激活”起来,让它们重新在当代语境下发挥作用。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行动的后果”与“行动的动机”之间的张力。如果行动的动机是纯粹的,那么行动本身是否就不受世俗评判的影响?这种对内在纯粹性的强调,在我看来,是所有精神追求的终极目标。

评分

闻中作为译者或合作者,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多了一层期待。好的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的桥梁。印度哲学的概念往往非常精微且难以用日常语言精确捕捉,我希望闻中的翻译能保持原作的深度和韵味,避免过于“西方化”或过于“口语化”的解读。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文化和时空的智慧震颤,仿佛直接从斯瓦米·辨喜的口中听闻教诲一般。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行动”的世俗维度与“瑜伽”的超越维度完美融合,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完整的指南。我渴望从中找到一种内在的平衡点,让我的行动不再是负担,而是自由的表达。

评分

从书号9787100139588来看,这是一本较新的出版物,意味着它可能吸收了近些年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心理学交叉研究的成果。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传统文本的复述,而是能结合当今世界的复杂性——比如信息过载、全球化压力——来探讨“行动”的含义。我特别关注,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日益普及的今天,人类的“行动”价值何在?是不是真正的行动,是指那些无法被机器替代的、充满人性光辉和无私意图的奉献?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切入,这本书的价值将大大提升。它不应该只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而是关于如何更有意义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让我们的每一个存在瞬间都成为一种修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