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北京旅遊發展研究報告2008
定價:48.00元
作者:北京旅遊發展研究基地
齣版社:旅遊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637173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5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從四個方麵介紹瞭北京旅遊發展研究報告:
,堅持黨和國傢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指導方針,是“研究基地”建設根本指導思想。
第二,堅持問題意識導嚮,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道路,是“研究基地”建設的基本路綫。
第三,堅持開放、閤作、共贏的心態,共同建設好性思想庫,是“研究基地”建設的組織原則。
第四,堅持與學科建設相結閤,重點培育研究團隊和學術梯隊,是“研究基地”建設的人纔保障。
目錄
部分 特稿
北京市旅遊産業發展研究報告
第2部分 北京市旅遊經濟運行與市場研究
2006~2008年北京市旅遊經濟的運行特點和發展建議
2007年北京市旅遊市場研究報告
2007年北京市入境旅遊形勢分析
2007年北京市齣境旅遊市場研究報告
2007年北京市居民休閑狀況調查報告
第3部分 北京市族遊産業研究
北京市旅行業發展情況分析(2002~20060)
當前飯店企業運作中幾個熱點問題的研究
奧運會後北京飯店業發展展望
2007年北京市旅遊景區發展報告
2007年北京市展覽業運行態勢分析
北京休閑旅遊發展的思考
第4部分 北京市區縣旅遊研究
2007年北京市朝陽區旅遊發展報告
延慶縣旅遊業發展報告
第5部分 北京市旅遊專題研究
北京市旅遊業的法製環境研究
北京市旅遊立法和司法專題研究
建設導遊語言料庫,研究導遊活語,促進導遊業的發展
798藝術區作為北京文化旅遊吸引物的考察城市旅遊公共服務設施體係的完善與北京的對策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份陳舊的報告,就像一個時間膠囊,記錄瞭特定曆史時期城市規劃者的思維定式與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我特彆關注其在“交通擁堵”和“環境承載力”這兩個棘手問題上的論述。2008年,北京的交通壓力已經非常顯著,報告中是否對軌道交通的未來規劃給齣瞭激進或保守的預測?對於如何疏導客流,比如推廣淡季旅遊、鼓勵夜間經濟等策略,是否已經有所涉及?對於環境治理,報告的措辭想必相當謹慎,既要承認問題,又要體現齣政府的決心。此外,我傾嚮於尋找報告中那些關於“品牌建設”的章節。在那之前,北京的國際旅遊形象主要是什麼?“曆史古都”還是“現代化大都市”?報告是否試圖通過一係列推廣策略,重塑或強化北京的城市品牌,使其在全球旅遊版圖上占據更穩固的位置?這種對“軟實力”的量化研究,往往能反映齣決策者對城市形象的深層焦慮與抱負。
評分閱讀這份報告,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它對“遊客畫像”的深度剖析。2008年,全球化的進程正在加速,國際遊客結構想必與現在大不相同。報告是否細緻區分瞭港澳颱遊客、歐美遊客、日韓遊客的消費習慣和偏好?例如,當時的國際遊客對故宮的興趣點,和對新興文化創意園區的關注度,肯定存在明顯的時代差異。再者,國內旅遊市場在那個階段,散客與團隊的比例如何變化?報告裏是否提及瞭新興的“自助遊”群體對傳統旅行社模式的衝擊,以及他們對信息獲取渠道(彼時互聯網普及度還未達到今日水平)的依賴程度?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旅遊産品創新”的論述。在那個時間點,除瞭傳統的曆史文化遊,北京在開發郊野遊、會展旅遊(MICE)或主題公園方麵是否有大膽的嘗試和初步的評估?如果報告能提供關於旅遊收入的細分數據,比如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的貢獻比例,那將為理解當時的經濟結構提供一個非常微觀的窗口。它不再是一本簡單的導遊手冊,而是一個關於城市經濟活力的側寫。
評分拋開那些數據和模型,我更想從這份報告中探尋一種“城市精神”的映射。2008年的北京,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光時刻”,整個城市都彌漫著一種積極嚮上、渴望被世界認可的氛圍。這種情緒,應該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到研究報告的字裏行間。它可能在分析某個景區升級改造時,流露齣對提升國際接待標準的迫切期望;在探討社區旅遊融閤時,透露齣對保留老北京“煙火氣”的矛盾心態。我猜想,報告可能詳細闡述瞭如何將奧運遺産轉化為長期的旅遊資源,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想象空間和現實挑戰。比如,奧運場館如何高效利用、相關紀念品和主題路綫如何設計,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文化遺産傳承的問題。總而言之,這份報告不僅僅是旅遊業的靜態快照,更是一份關於一個偉大城市在關鍵轉型期,如何審視自我、規劃未來的宣言書,其價值在於其曆史語境的不可復製性。
評分這份2008年的北京旅遊發展研究報告,從一個完全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厚重的封麵和嚴謹的排版,散發著一種濃厚的學術氣息。我忍不住好奇,在那個時間點,北京的旅遊業究竟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發展階段?是奧運會前夕的蓄勢待發,還是奧運會後的沉澱與調整?這種曆史的截麵感,對於今天迴顧過去的人來說,無疑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我猜想,報告中必然會詳細描繪當時北京的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交通網絡的完善程度,星級酒店的分布情況,以及那些標誌性景點的接待能力瓶頸。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會觸及到政策層麵,探討政府如何規劃未來五年的旅遊藍圖,尤其是在申辦和舉辦大型國際活動之後,如何平衡“大眾旅遊”與“高端商務旅遊”的需求。當我翻開扉頁,那些密密麻麻的圖錶和數據,仿佛在嚮我訴說著那個時代的熱情與挑戰,讓人不禁思考,彼時的規劃,如今看來,又有多少被成功實現,又有多少走上瞭意想不到的岔路。這種對曆史脈絡的探尋,遠比單純的景點介紹來得更有價值。
評分這份研究報告的專業性,從其引用的文獻和研究方法上可見一斑。我設想,作為一份“研究報告”,它必然采用瞭某種嚴謹的理論框架來分析北京旅遊業的競爭力。或許是波特的五力模型,或許是SWOT分析,用來評估北京在全國乃至全球旅遊市場中的相對位置。我好奇它如何定義當時的“核心競爭力”。是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還是作為首都的政治中心地位帶來的獨特資源?更進一步,報告中對旅遊人纔的培養和引進是否有著深刻的見解?彼時,服務業對專業化人纔的需求日益迫切,報告是否針對性地提齣瞭高校教育與行業需求脫節的問題,並給齣瞭具體的解決方案?另外,從報告的結構來看,我相信它一定對“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進行瞭早期的探討。麵對日益增長的遊客量,如何平衡保護世界遺産地與滿足旅遊需求的矛盾?當時的環境壓力如何量化,並融入到旅遊規劃之中?這些宏觀的、關乎長遠發展的議題,纔是衡量一份研究報告深度與否的關鍵標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