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08
定价:48.00元
作者: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
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5637173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坚持党和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是“研究基地”建设根本指导思想。
第二,坚持问题意识导向,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路,是“研究基地”建设的基本路线。
第三,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共同建设好性思想库,是“研究基地”建设的组织原则。
第四,坚持与学科建设相结合,重点培育研究团队和学术梯队,是“研究基地”建设的人才保障。
目录
部分 特稿
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第2部分 北京市旅游经济运行与市场研究
2006~2008年北京市旅游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发展建议
2007年北京市旅游市场研究报告
2007年北京市入境旅游形势分析
2007年北京市出境旅游市场研究报告
2007年北京市居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
第3部分 北京市族游产业研究
北京市旅行业发展情况分析(2002~20060)
当前饭店企业运作中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
奥运会后北京饭店业发展展望
2007年北京市旅游景区发展报告
2007年北京市展览业运行态势分析
北京休闲旅游发展的思考
第4部分 北京市区县旅游研究
2007年北京市朝阳区旅游发展报告
延庆县旅游业发展报告
第5部分 北京市旅游专题研究
北京市旅游业的法制环境研究
北京市旅游立法和司法专题研究
建设导游语言料库,研究导游活语,促进导游业的发展
798艺术区作为北京文化旅游吸引物的考察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完善与北京的对策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抛开那些数据和模型,我更想从这份报告中探寻一种“城市精神”的映射。2008年的北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积极向上、渴望被世界认可的氛围。这种情绪,应该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研究报告的字里行间。它可能在分析某个景区升级改造时,流露出对提升国际接待标准的迫切期望;在探讨社区旅游融合时,透露出对保留老北京“烟火气”的矛盾心态。我猜想,报告可能详细阐述了如何将奥运遗产转化为长期的旅游资源,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和现实挑战。比如,奥运场馆如何高效利用、相关纪念品和主题路线如何设计,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总而言之,这份报告不仅仅是旅游业的静态快照,更是一份关于一个伟大城市在关键转型期,如何审视自我、规划未来的宣言书,其价值在于其历史语境的不可复制性。
评分这份2008年的北京旅游发展研究报告,从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厚重的封面和严谨的排版,散发着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息。我忍不住好奇,在那个时间点,北京的旅游业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是奥运会前夕的蓄势待发,还是奥运会后的沉淀与调整?这种历史的截面感,对于今天回顾过去的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猜想,报告中必然会详细描绘当时北京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星级酒店的分布情况,以及那些标志性景点的接待能力瓶颈。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会触及到政策层面,探讨政府如何规划未来五年的旅游蓝图,尤其是在申办和举办大型国际活动之后,如何平衡“大众旅游”与“高端商务旅游”的需求。当我翻开扉页,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数据,仿佛在向我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热情与挑战,让人不禁思考,彼时的规划,如今看来,又有多少被成功实现,又有多少走上了意想不到的岔路。这种对历史脉络的探寻,远比单纯的景点介绍来得更有价值。
评分阅读这份报告,我最期待的是能看到它对“游客画像”的深度剖析。2008年,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国际游客结构想必与现在大不相同。报告是否细致区分了港澳台游客、欧美游客、日韩游客的消费习惯和偏好?例如,当时的国际游客对故宫的兴趣点,和对新兴文化创意园区的关注度,肯定存在明显的时代差异。再者,国内旅游市场在那个阶段,散客与团队的比例如何变化?报告里是否提及了新兴的“自助游”群体对传统旅行社模式的冲击,以及他们对信息获取渠道(彼时互联网普及度还未达到今日水平)的依赖程度?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旅游产品创新”的论述。在那个时间点,除了传统的历史文化游,北京在开发郊野游、会展旅游(MICE)或主题公园方面是否有大胆的尝试和初步的评估?如果报告能提供关于旅游收入的细分数据,比如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的贡献比例,那将为理解当时的经济结构提供一个非常微观的窗口。它不再是一本简单的导游手册,而是一个关于城市经济活力的侧写。
评分这份研究报告的专业性,从其引用的文献和研究方法上可见一斑。我设想,作为一份“研究报告”,它必然采用了某种严谨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北京旅游业的竞争力。或许是波特的五力模型,或许是SWOT分析,用来评估北京在全国乃至全球旅游市场中的相对位置。我好奇它如何定义当时的“核心竞争力”。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作为首都的政治中心地位带来的独特资源?更进一步,报告中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否有着深刻的见解?彼时,服务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报告是否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另外,从报告的结构来看,我相信它一定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进行了早期的探讨。面对日益增长的游客量,如何平衡保护世界遗产地与满足旅游需求的矛盾?当时的环境压力如何量化,并融入到旅游规划之中?这些宏观的、关乎长远发展的议题,才是衡量一份研究报告深度与否的关键标尺。
评分这份陈旧的报告,就像一个时间胶囊,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城市规划者的思维定式与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我特别关注其在“交通拥堵”和“环境承载力”这两个棘手问题上的论述。2008年,北京的交通压力已经非常显著,报告中是否对轨道交通的未来规划给出了激进或保守的预测?对于如何疏导客流,比如推广淡季旅游、鼓励夜间经济等策略,是否已经有所涉及?对于环境治理,报告的措辞想必相当谨慎,既要承认问题,又要体现出政府的决心。此外,我倾向于寻找报告中那些关于“品牌建设”的章节。在那之前,北京的国际旅游形象主要是什么?“历史古都”还是“现代化大都市”?报告是否试图通过一系列推广策略,重塑或强化北京的城市品牌,使其在全球旅游版图上占据更稳固的位置?这种对“软实力”的量化研究,往往能反映出决策者对城市形象的深层焦虑与抱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