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事典029
定价:39.80元
售价:25.9元,便宜13.9元,折扣65
作者:指文烽火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68132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落魄的东方封建王朝遭遇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谁被惨遭打脸?看明帝国如何以垂朽之躯怒撕荷兰,台湾郑氏家族怎样利用时局迅速崛起!
回顾德意志的源起,再现“红胡子”腓特烈一生杀伐。
吐蕃挑战大唐,薛仁贵对上论钦陵,大非川之战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它将导致何种后果?
瓦尔纳战役,是一场的大失败,还是一场另类的救赎?全景展现东欧诸国在奥斯曼铁蹄下做出的种种努力!
刘邦56万大军VS项羽3万骑兵,竟输得只顾逃命!实力分析彭城之战,看项羽如何逆转败局!
内容提要
大航海时启后,欧洲殖民者纷纷东渡。荷兰作为后起之秀,为攫取巨大利益,妄图用武力威胁中国通商,甚至垄断中国市场!然而大明帝国纵使日薄西山,仍能以雷霆之力还击,让荷兰人明白谁才是这片海域真正的主人!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这个给“罗马帝国”冠以“神圣”二字的君王,一生六次征伐意大利、两次参与十字军东征,将德意志的国力推向又一个高峰。但辉煌履历的背后,他又遭遇了怎样的挫折与打击?
随着唐太宗与松赞干布的相继离世,大唐与吐蕃的关系从缓和逐渐走向紧张,双方*终会战于大非川。此役是大唐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大的一次失败,它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而吐蕃又是如何一路走向扩张的?
自14世纪中叶以来,奥斯曼帝国疯狂染指欧洲,保加利亚、塞尔维亚、拜占庭等领土相继被蚕食。1443—1444年,东欧诸国在波兰兼匈牙利国王瓦迪斯瓦夫三世的率领下,两次发动十字军抵御奥斯曼帝国。然而在1444年的瓦尔纳鏖战中,东欧诸国却一败涂地。这样一场的大失败,缘何说拯救了欧洲?
公元前205年,刘邦趁项羽出师齐地、后方空虚之机,联合各路诸侯攻下楚都彭城。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场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名战役的开始。看项羽如何利用3万骑兵,驱逐刘邦56万大军,实现惊天逆转!
目录
前言
17世纪东亚海上霸权之争——明荷战争与台湾郑氏家族的崛起
向神圣进发的“巴巴罗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传记
唐帝国的“坎尼会战”——大非川之战与唐蕃博弈
拯救欧洲的惨败——1444年东欧诸国抵御奥斯曼的瓦尔纳战役
西楚霸王的兵锋——楚汉战争彭城之战再解析
作者介绍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40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深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董振宇:钻研东亚古代历史,对中国、日本、琉球王国、朝鲜等古代史皆有涉猎,著有《沈有容传》《岛津袭来——1609年庆长琉球之役始末》《克复安南——明成祖朱棣的惩越战争》等作品。
王立鹏:原CCTV国防军事频道《大家谈》栏目军事评论员,第*视频网军事评论员,《世界军事》原编辑,擅长武器装备、日本史、欧洲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类文章的写作,已在各类杂志发表历史文章50余篇。
赵子威:90后历史爱好者,通晓英语、德语,现主攻唐代吐蕃史和隋唐史,并对欧洲史等方面有程度的涉猎。
李楠:热爱历史、军事、文化,历史作者,书评人,特别对欧美历史感兴趣。已出版《第三帝国:镜头中看世界》《战争》《火神咆哮:世界火器兵》《林肯传》等10余部作品,书评有《战争》《成吉思汗的崛起》《极简人类史》《为你,耶路撒冷》等,另外还有《西美昂大帝》《北京的井》《优美的战争》等科普文章散见于报刊。
张磊:毕业于浙江大学,现从事外贸行业,爱好军事,对中国先秦和两汉军事史颇有研究,写作偏向于战略战术、将略、兵要地理、古兵器等方面。
文摘
序言
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这套书在史料的引用和交叉验证方面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任何追求严肃性的军事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品质。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一些关键时间点和地点描述,去查阅了一些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该书所采用的许多核心观点和数据,都与国际上公认的权威研究保持了一致性,甚至在某些细节的补充上,显示出超越一般二手资料的深度。尤其是在对后勤补给线和情报战的梳理上,作者没有回避这些容易被忽视但却决定胜负的关键要素。例如,对于某次关键物资短缺如何影响了后期战局走向的论述,提供了多角度的印证,显示出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严谨性,而非仅仅是信息的简单堆砌。这种背后付出的研究努力,是能被真正深入阅读的读者所感知到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式地“考察”历史现场。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战役细节的“颗粒度”控制。很多历史著作在描述大型会战时,往往会一笔带过具体的战术部署,但在这里,你仿佛能看到前线指挥官面前摊开的沙盘,能感受到那种在特定地理环境下,部队调动和火力分配的真实压力。书中对不同兵种间的协同作用分析得尤为透彻,比如空地协同、炮火掩护下的步兵突击,其背后的逻辑和实施难度,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花了好一阵时间对比了书中描述的几次著名伏击战的细节,发现它引用了不少一手的战场记录和参战人员的回忆片段,这些零散的、带有个人印记的叙述,为冰冷的军事数据注入了人性化的温度,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挣扎和抉择的瞬间。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军事迷量身定做的,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那种厚重感立刻就给人一种“有料”的期待。封面设计上,那深沉的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感。我特别喜欢他们对内页排版的处理,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大量的地图、照片和图表穿插其中,而且信息的密度把握得非常好,既不会让人感到信息过载,又能确保关键细节的呈现。比如,光是研究其中几页关于特定战役的兵力部署图,我就花了很长时间,那种细节的考究程度,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纸张的选用也是上乘的铜版纸,使得那些黑白老照片和彩色的战役示意图都能清晰地呈现出来,色彩还原度很高,这一点对于需要参考历史图像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整体来看,作为一本桌面常备的历史参考书,它的物理形态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光是摆在书架上,就透着一股不凡的品味。
评分读完某一阶段的叙述后,留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对“必然性”的重新审视。作者的笔触并不总是在强调英雄主义,反而在很多地方揭示了战争决策背后的“非理性”和“偶然性”。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失误、一次错误的通讯,或者一个不恰当的政治考量,就被放大成了决定数万人命运的转折点。这种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坦诚接纳,使得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谁赢了”,而是引导我们思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技术水平和信息不完全状态下,做出那样决策的合理性边界在哪里?”这本书成功地将宏大的战略层面与微观的战术执行层拧成一股绳,让读者在为那些精妙的战术布局拍案叫绝的同时,也能对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决策者的巨大压力感同身受,读完后留下的思考余韵是非常长久的。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编纂体例感到非常惊喜,它不像传统通史那样面面俱到地叙述,而是采取了一种高度聚焦、模块化处理的写作方式。每一章节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微型研究报告,逻辑链条极其清晰,从背景的宏观铺垫,到关键人物的侧面描绘,再到具体军事行动的微观复盘,过渡得极其自然流畅。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交战方的叙事时,极力保持了一种学术上的克制和平衡,很少使用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褒贬词汇,而是侧重于对史实的还原和对决策过程的分析。这种冷静的叙事风格,让读者可以更专注于理解“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被简单地灌输一个既定的结论。我特别欣赏它对技术细节的挖掘,比如某种武器系统在特定战场上的效能分析,那种数据驱动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与说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