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远东战场 | 作者 | 【英】温斯顿·丘吉尔,译者:沙迎风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 ISBN | 9787551816229 | 出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远东战场》选取了太平洋、东南亚战场线索。日本、美国、中国,是本卷的主角。讲述线从珍珠港事件开始,到原子弹落地结束。珍珠港事件的前后,东南亚海岛胶着残酷的战斗,太平洋上荡气回肠的航母大战,军迷们津津乐道的中途岛海战,传奇的中国缅甸远征军。在讲述这些决定世界命运的事件时,丘吉尔的资料和叙述角度。 |
| 作者简介 | |
| 温斯顿·丘吉尔 Winston S. Churchill 1874.11.30-1965.1.24 演说家、军事家、作家。 1940年至1945年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胜利。 战争结束后,丘吉尔以战时亲身经历,引用大量文件和个人记录,写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 |
| 目录 | |
| 日本 珍珠港 在世界大战中远航 我提议的战争计划和演变 澳大利亚人的担忧 在马来亚遭受的惩罚 新加坡沦陷 荷属东印度失守 入侵缅甸 锡兰与孟加拉湾 船舶紧缺的瓶颈 印度—— 克里普斯代表团 马达加斯加 美国海军的胜利——珊瑚海和中途岛 我第二次造访华盛顿 第三次造访华盛顿 掌控海洋: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新几内亚 魁北克会议:“四分仪” 缅甸及其外围 对日战争的策略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在缅甸的进攻 莱特湾海战 高潮:罗斯福逝世 打败日本 波茨坦:原子弹 |
| 编辑推荐 | |
| 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的杰出造诣,和他那捍卫人之崇高价值的光辉演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丘吉尔以战时亲身经历,引用大量文件和个人记录,写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维基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词条专属于此书。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仅仅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沉重与肃穆。那种跨越时空的力量感,仿佛把我瞬间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民族命运悬于一线的最黑暗年代。作者的叙述语言极富感染力,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字字泣血,句句带泪。他没有试图去描绘宏大的战略部署或是指挥官的运筹帷幄,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了那些最基层的士兵和普通民众身上。我尤其欣赏他对细节的捕捉,比如行军路上泥泞不堪的鞋子,空袭警报响起时人们脸上瞬间凝固的恐惧,以及在极度匮乏下互相分享最后一块干粮的微小善举。这些鲜活的、充满人性的瞬间,远比冰冷的数字和文件更有力量,它们构筑了一个真实可感的战场侧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消化那些关于牺牲、关于坚韧的叙述。这种阅读体验不是轻松愉快的,它是一种深刻的、近乎沉浸式的历史重访,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战争的代价,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真实面貌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教科书,它教会我们铭记历史,更教会我们珍惜当下。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采用了大量的访谈记录和私人信件的穿插引用,这种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反而更贴近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重真相性。你仿佛可以同时听到多位“讲述者”的声音,他们的记忆有时重叠,有时矛盾,这恰恰反映了历史记录的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作为读者,我必须时刻保持警醒和批判性思维,去辨别哪些是亲历者的记忆偏差,哪些是历史洪流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部分。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和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特别是一些关于战俘营和秘密行动的描述,那种信息的不对称感和揭示真相时的震撼感,让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回忆”,更像是一部精心构建的“证据链”,试图还原那个被重重迷雾笼罩的年代。对于那些追求历史真实细节的深度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未经修饰的第一手资料。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上来看,出版方显然对这部作品倾注了极大的敬意。纸张的厚重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为内容的沉稳基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载体。封面设计虽然朴素,却蕴含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力量感,没有采用常见的煽情图片,反而用一种内敛的方式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我特别留意了附录中的地图和人名索引,它们的详尽程度令人赞叹,极大地帮助了像我这样非专业历史爱好者理解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和关键人物的关联。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项严谨的史学工程的成果体现。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尘封的记忆得以在当代读者的脑海中重现光芒。它不是提供慰藉,而是提供清醒,让人在纷繁芜杂的当代信息流中,找到一处坚实可靠的历史锚点。这是一部值得被郑重对待和珍藏的史学巨著。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对人类精神韧性的极限探索。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那些极为残酷的战斗场景时,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疏离的笔法,但这恰恰营造出了一种巨大的反差张力。他似乎在努力克制着情绪的爆发,将焦点置于事件的客观呈现上,从而让读者自行去体会那种巨大的悲剧性。这种克制,比直接的控诉更具穿透力。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后方人民的描绘,他们的生活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扭曲变形,物资的短缺如何考验着人性的底线,以及那种潜移默化的精神麻木与偶尔闪现的希望之光。这种全景式的展现,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祖辈身上的切肤之痛。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反应的对比分析,也相当精妙,展现了在极端压力下,人类共同的情感基础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独特应对方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苦难”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一种具体的、有重量的体验。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可能难以完全跟上作者跳跃性的时间线和复杂的军事术语。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理解和消化,回报是巨大的。它没有给出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结论,这一点尤为可贵。作者似乎更关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人们如何应对”,而非仅仅停留在谴责。我非常欣赏他笔下对复杂人性的探究,那些在两难境地中做出的艰难抉择,无论是出于生存本能还是高尚的信念,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呈现。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些在道德灰色地带挣扎的角色,他们的形象立体丰满,让人既同情又深思。这种不回避复杂性的勇气,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战争文学。它迫使我们正视历史的灰色地带,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往往在于它迫使普通人做出超出常理的、甚至是违背本心的选择。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的书,值得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