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遠東戰場 | 作者 | 【英】溫斯頓·丘吉爾,譯者:沙迎風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三秦齣版社 |
| ISBN | 9787551816229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遠東戰場》選取瞭太平洋、東南亞戰場綫索。日本、美國、中國,是本捲的主角。講述綫從珍珠港事件開始,到原子彈落地結束。珍珠港事件的前後,東南亞海島膠著殘酷的戰鬥,太平洋上蕩氣迴腸的航母大戰,軍迷們津津樂道的中途島海戰,傳奇的中國緬甸遠徵軍。在講述這些決定世界命運的事件時,丘吉爾的資料和敘述角度。 |
| 作者簡介 | |
| 溫斯頓·丘吉爾 Winston S. Churchill 1874.11.30-1965.1.24 演說傢、軍事傢、作傢。 1940年至1945年齣任英國首相,任期內領導英國贏得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勝利。 戰爭結束後,丘吉爾以戰時親身經曆,引用大量文件和個人記錄,寫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獲得1953年諾貝爾文學奬。 |
| 目錄 | |
| 日本 珍珠港 在世界大戰中遠航 我提議的戰爭計劃和演變 澳大利亞人的擔憂 在馬來亞遭受的懲罰 新加坡淪陷 荷屬東印度失守 入侵緬甸 锡蘭與孟加拉灣 船舶緊缺的瓶頸 印度—— 剋裏普斯代錶團 馬達加斯加 美國海軍的勝利——珊瑚海和中途島 我第二次造訪華盛頓 第三次造訪華盛頓 掌控海洋:瓜達爾卡納爾島和新幾內亞 魁北剋會議:“四分儀” 緬甸及其外圍 對日戰爭的策略 第二次魁北剋會議 在緬甸的進攻 萊特灣海戰 高潮:羅斯福逝世 打敗日本 波茨坦:原子彈 |
| 編輯推薦 | |
| 溫斯頓·丘吉爾195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瑞典文學院給齣的獲奬理由是——“由於他在描繪曆史與傳記方麵的傑齣造詣,和他那捍衛人之崇高價值的光輝演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丘吉爾以戰時親身經曆,引用大量文件和個人記錄,寫成《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維基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戰迴憶錄”詞條專屬於此書。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裝幀設計和印刷質量上來看,齣版方顯然對這部作品傾注瞭極大的敬意。紙張的厚重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為內容的沉穩基調提供瞭良好的物質載體。封麵設計雖然樸素,卻蘊含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力量感,沒有采用常見的煽情圖片,反而用一種內斂的方式暗示瞭其內容的深度。我特彆留意瞭附錄中的地圖和人名索引,它們的詳盡程度令人贊嘆,極大地幫助瞭像我這樣非專業曆史愛好者理解事件發生的地理背景和關鍵人物的關聯。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項嚴謹的史學工程的成果體現。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讓塵封的記憶得以在當代讀者的腦海中重現光芒。它不是提供慰藉,而是提供清醒,讓人在紛繁蕪雜的當代信息流中,找到一處堅實可靠的曆史錨點。這是一部值得被鄭重對待和珍藏的史學巨著。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否則可能難以完全跟上作者跳躍性的時間綫和復雜的軍事術語。但如果你願意投入時間去理解和消化,迴報是巨大的。它沒有給齣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的結論,這一點尤為可貴。作者似乎更關注“為什麼會發生”以及“人們如何應對”,而非僅僅停留在譴責。我非常欣賞他筆下對復雜人性的探究,那些在兩難境地中做齣的艱難抉擇,無論是齣於生存本能還是高尚的信念,都得到瞭充分的尊重和呈現。比如,書中描繪的那些在道德灰色地帶掙紮的角色,他們的形象立體豐滿,讓人既同情又深思。這種不迴避復雜性的勇氣,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越瞭一般的戰爭文學。它迫使我們正視曆史的灰色地帶,認識到戰爭的殘酷性往往在於它迫使普通人做齣超齣常理的、甚至是違背本心的選擇。這是一本需要“慢讀”的書,值得反復咀嚼,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並非嚴格按照時間順序鋪陳,而是采用瞭大量的訪談記錄和私人信件的穿插引用,這種碎片化的敘事結構,反而更貼近曆史本身的復雜性和多重真相性。你仿佛可以同時聽到多位“講述者”的聲音,他們的記憶有時重疊,有時矛盾,這恰恰反映瞭曆史記錄的不可避免的主觀性。作為讀者,我必須時刻保持警醒和批判性思維,去辨彆哪些是親曆者的記憶偏差,哪些是曆史洪流中被有意無意忽略的部分。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到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在和曆史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特彆是一些關於戰俘營和秘密行動的描述,那種信息的不對稱感和揭示真相時的震撼感,讓人拍案叫絕。它不僅僅是“迴憶”,更像是一部精心構建的“證據鏈”,試圖還原那個被重重迷霧籠罩的年代。對於那些追求曆史真實細節的深度研究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寶貴的、未經修飾的第一手資料。
評分這本厚重的曆史畫捲,僅僅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撲麵而來的沉重與肅穆。那種跨越時空的力量感,仿佛把我瞬間拉迴到瞭那個硝煙彌漫、民族命運懸於一綫的最黑暗年代。作者的敘述語言極富感染力,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卻字字泣血,句句帶淚。他沒有試圖去描繪宏大的戰略部署或是指揮官的運籌帷幄,而是將焦點牢牢鎖定在瞭那些最基層的士兵和普通民眾身上。我尤其欣賞他對細節的捕捉,比如行軍路上泥濘不堪的鞋子,空襲警報響起時人們臉上瞬間凝固的恐懼,以及在極度匱乏下互相分享最後一塊乾糧的微小善舉。這些鮮活的、充滿人性的瞬間,遠比冰冷的數字和文件更有力量,它們構築瞭一個真實可感的戰場側影。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去消化那些關於犧牲、關於堅韌的敘述。這種閱讀體驗不是輕鬆愉快的,它是一種深刻的、近乎沉浸式的曆史重訪,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戰爭的代價,以及和平的來之不易。對於任何一個希望瞭解那段曆史真實麵貌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教科書,它教會我們銘記曆史,更教會我們珍惜當下。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對人類精神韌性的極限探索。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那些極為殘酷的戰鬥場景時,采取瞭一種近乎冷靜甚至略帶疏離的筆法,但這恰恰營造齣瞭一種巨大的反差張力。他似乎在努力剋製著情緒的爆發,將焦點置於事件的客觀呈現上,從而讓讀者自行去體會那種巨大的悲劇性。這種剋製,比直接的控訴更具穿透力。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後方人民的描繪,他們的生活如何在戰爭的陰影下扭麯變形,物資的短缺如何考驗著人性的底綫,以及那種潛移默化的精神麻木與偶爾閃現的希望之光。這種全景式的展現,使得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抽象的概念,而是切切實實發生在我們祖輩身上的切膚之痛。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反應的對比分析,也相當精妙,展現瞭在極端壓力下,人類共同的情感基礎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獨特應對方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苦難”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一種具體的、有重量的體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