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
定价:35.00元
作者:张凌云,乔向杰,黄晓波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310055029
字数:
页码:34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七月的北京,流金铄石。翻阅张凌云先生新作——《智慧旅游理论与实践》,顿觉舒爽。
凌云先生是我国的旅游学者,在旅游经济、旅游地理和旅游管理等方面均有建树。他致力于旅游学基础理论研究,同时以通驭专,视角广阔,涉猎旅游产学研多个领域。过去十余年间,他陆续出版了《旅游景区管理》《滑雪旅游开发与经营》《生态旅游》《旅游业市场营销>《旅游业法律与案例》《旅游地理学》等30多本专著和译著,发表了60多篇学术论文,为我国旅游学科建设及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凌云先生的新作以旅游信息化为基点,在回顾数字地球、智慧城市理念导向下智慧旅游发轫的基础上,立足于文化、心理与技术的结合,阐述了智慧旅游的概念与理论框架;继之讨论了智慧旅游的建设内容、发展目标与顶层设计思路,并对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游目的地、智慧旅行社等四个方面的例证进行了剖析:后,系统地介绍了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项信息化技术手段。
《智慧旅游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清晰,文字畅顺质朴,既有宏观理论分析,又有经典案例佐证,且知行结合、与时俱进。其中提出的主体(Subject)、科技(Science&Tech;)、服务(Service)三维智慧旅游框架体系,以及(旅游业的)大整合、(经营管理模式的)大变革和大数据(分析)的智慧旅游发展路径,尤有见地。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智慧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根据不同的归类方法,智慧旅游应用具有差异化的表现。就智慧旅游的构成体系而言,主要有技术基础层、信息资源层和门户交互层,技术基础层主要指智慧旅游体系的设施设备,如计算机、传感器等;信息资源层主要指智慧旅游体系中涵盖的各类信息,通过对其进行运算,能够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门户交互层主要是智慧旅游体系与应用主体之间的交互,进而实现智慧旅游功能。就行业构成要素而言,主要有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餐饮、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目的地和智慧旅游城市等。就行业运行而言,主要有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营销等。在不同类别下对智慧旅游应用展开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六)智慧旅游的发展策略
国家旅游局指出智慧旅游发展的原则,即坚持引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坚持统筹协调与上下联动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与循序渐进相结合。高天明认为智慧旅游建设应当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设计同步进行,电子商务、电子服务与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同时应当遵循“点面结合、条块结合、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同时兼顾”的原则。张凌云从层面,指出了在推动和引导智慧旅游研究和实践中的六个方面作用。沈杨和张红梅等对南京、苏州、宁波和北京等城市智慧旅游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借鉴国外经验,探索智慧旅游发展路径: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制定标准。构建平台。颜敏以南京市智慧旅游建设的实践为例,探讨了南京市智慧旅游发展策略。谷威艳系统地研究了大连市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即以为主导、以规划管理为核心、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施全面强化推进智慧旅游发展,同时制定战略实施与战略保障措施,从城市智慧旅游发展视角,为其他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提供了借鉴。李睿仙和乔晓梅等在分析唐山市智慧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商务、智慧政务和智慧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唐山市智慧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并给出了其发展的保障体系。徐舒阐述了基于智慧旅游的秦皇岛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提升策略。吉慧对山东旅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山东智慧旅游发展方案。金江军对外智慧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智慧旅游发展对策。付业勤和郑向敏在总结智慧旅游研究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旅游发展策略,主要为夯实基础、统筹规划、紧贴需求和配套建设。廖维俊在分析智慧旅游表现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智慧旅游发展建设所面临的难题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解决策略,为促进智慧旅游发展提供有益探索。陈丽军和王庆等对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现状予以分析,认为其成功之处在于顶层设计、规范先行与协同合作,不足之处在于规划缺失和宣传过量、协同运作乏力、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错位持续发展困难、智力支持不足导致智慧旅游与旅游业的兼容不畅,进而从长期规划,管理思想、运营模式、经验借鉴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国智慧旅游发展的建议。王睿峰认为智慧旅游旨在解决旅游的智慧化,给游客的旅游带来方便、给管理者的工作带来方便以及提高景区档次是智慧城市的基石。智慧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张凌云指出目前智慧旅游建设出现重投资、炒概念,轻服务、缺管理的现象;同时规划缺失、各自为政造成重复建设、粗放经营,为智慧旅游发展提出警示。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等级、旅游发展现状各不相同,智慧旅游的发展,应当在的支持下,根据当地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策略。
……
序言
无
从语言风格和叙述节奏来看,这本书的编撰者明显采用了分层级的处理方式,以适应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它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概念解释和基础框架,语调是引导性的、温和的,确保基础概念的无缝对接。然而,当进入到更深层次的议题,比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或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旅游信用体系构建”时,语言的密度和专业性会陡然增加,逻辑链条也变得更为复杂和严密,这显然是为有一定背景的从业者或研究人员准备的“硬菜”。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曲线,避免了初学者望而却步,也保证了资深人士不会觉得内容过于浅薄。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循序渐进,适时深入”的节奏感,它让我在不同的阅读阶段都能找到与之匹配的知识点,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慢脚步,什么时候该加速冲刺,确保知识的吸收是扎实而非肤浅的。
评分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国际视野和前瞻性。它并非仅仅局限于国内那些耳熟能详的标杆案例,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来自亚洲其他地区乃至欧洲的创新实践。例如,在探讨“智慧景区管理”时,书中详细分析了日本某个山区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客流动态调控的成功经验,而非仅仅停留在介绍国内某几个大型景区的数字化改造。这种跨文化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意识到很多被我们视为“难题”的问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已经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只是路径和侧重点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简单地“翻译”这些案例,而是将其置于我们本土的文化和市场环境中进行反思和解构,提出了本土化的适应性建议。这种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关怀的论述方式,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意义远超一般教材,它像是一张全球智慧旅游的路线图,引导我们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条发展路径。
评分我接触过不少旅游管理类的书籍,但说实话,很多要么过于偏重宏观的政策解读,要么就是沉溺于案例的表面描述,缺乏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深度结合的桥梁。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理论构建上的严谨性,同时又没有脱离实际操作的土壤。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把理论模型弄得玄而又玄,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来阐述“为什么这样做是有效的”。比如,书中对“旅游目的地感知价值”的分析,它不仅引用了经典的经济学模型,还立刻结合了当前热门的社交媒体反馈机制进行了解构,甚至还提供了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初步思路。这种“理论先行,实践支撑”的写作手法,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框架。我尝试将书中的某个工具应用到我正在跟进的一个小型文创旅游项目策划中,发现按照书中的步骤来梳理,原本混沌不清的思路立刻变得清晰起来,效率提升是肉眼可见的。这种高度的实用性,绝对是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很专业。内页纸张摸起来挺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反光纸,阅读体验很棒,长时间看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尤其要说的是,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非常精良,色彩搭配得当,逻辑结构清晰明了。我特别关注那些用来解释复杂理论的示意图,它们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生硬地堆砌文字,而是巧妙地将概念可视化了。比如关于“沉浸式体验构建”那一章,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流程图,一下子就把几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理顺了,这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很多关键术语都有细致的注解,甚至有些还配上了案例的简短描述,这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非常顺畅,完全不像在啃一本干巴巴的教科书。看得出来,出版团队在装帧设计和制作工艺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让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专业工具书。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往下翻。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显然是深谙旅游行业一线困境的,他们的笔触中透露着一种对行业痛点的深刻洞察力。在讨论到“旅游供应链的数字化重塑”这一章节时,作者没有停留在谈论“大数据”这种空泛的口号上,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传统OTA(在线旅行社)与新兴的垂直预订平台在信息流转效率上的具体差异,并点出了中小企业在技术整合中面临的真实障碍——资金和人才的匮乏。这种对行业“灰度地带”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非常真实和有力。我尤其欣赏它对“风险管理”部分的探讨,它没有采用一味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几个著名的旅游安全事件作为引子,反向推导出在危机公关和预警机制设计中,哪些理论原则是绝对不能妥协的。读完这些部分,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被激发出来,因为你知道,你所学的知识未来是要承载真实的人流和潜在的风险的。这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学术探讨升华到了行业责任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