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回忆史料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回忆史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东北抗日联军
  • 回忆录
  • 史料
  • 军事史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东北历史
  • 口述历史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ISBN:9787506570749
商品编码:2986465454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 回忆史料

定价:75.00元

作者: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65707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收录了东北抗日联军重要领导人、亲历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中政军领导或重要知情人的回忆文章41篇,这些文章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记述了东北抗日联军及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事实与亲历者的切身感受。东北抗日联军和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历史,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

目录


回忆史料东北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及武装抗日斗争东北抗日武装斗争回忆片断东北抗日武装斗争中的统一战线工作南满游击总队迫击炮独立大队的诞生回忆少年铁血营的战斗生活在反“讨伐”斗争中前进的东北抗联军回忆东北抗日联军军的共青团工作我在东北抗联第二军的一段战斗经历东北抗联第二军纪事英雄的东北抗联第三军回顾东北抗联第四军在东北抗联第五军斗争生活的回忆回忆东北抗联第六军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的诞生及其活动东北抗联第七军战斗生活追忆土龙山农民纪实回忆东北抗联第九军战斗生活片断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的战斗历程回忆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奋战在东南满的抗联路军东北抗联第二路军的艰苦西征回忆北满抗联部队的西北远征活动在黑嫩地区的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在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六支队战斗生活的回忆郭尼屯战斗前后回忆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十二支队在三肇地区的游击活动回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侦察纪事忆民族英雄杨靖宇回忆赵尚志回忆李兆麟同志巾帼英杰在密林中办学在东北抗联密营战斗生活的回忆“八一五”后的东北抗日联军同苏军一道解放东北“八一五”之后的佳木斯地区北安地区建军建政纪实光复后从苏联返回吉林斗争纪实在绥化扩军建政的日子里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的丛书简介,重点介绍其他分册的内容,不涉及《东北抗日联军回忆史料》。 ---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 总览: 《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呈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战役实践、部队建制、武器装备以及后勤保障等核心军事议题。本丛书集合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记录、亲历者回忆以及军事专家的研究成果,力求构建一部体系完整、内容详实的抗日战争军事历史图景。丛书的各个分册聚焦于战争的不同侧面,相互补充,共同构筑起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立体化解读。 分册聚焦(部分): 一、《国民革命军正面战场战略决策与重大战役(1937-1939)》 本分册详尽剖析了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战略指导思想与实际运用。重点聚焦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等初期几场决定性的正面战场大会战。 战略部署分析: 考察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各战区番号的划分、兵力部署的调动逻辑,以及对日军战略意图的研判失误与调整。详细梳理了从上海至南京的防御体系构建过程,以及战略后撤的组织实施。 经典战例剖析: 以时间为序,深度解析了淞沪战场上国军各主力的投入与伤亡,特别是中央军、地方实力派军队在不同阶段的战斗部署和战术执行情况。对于台儿庄大捷的战役背景、前线指挥、协同步兵与炮兵的配合,提供了多角度的史料支撑。 装备与建制考察: 通过详尽的表格和图示,展示了抗战初期德械师、装备较好的中央军与装备相对落后的地方部队在武器配置上的巨大差异,及其对战役进程的影响。 二、《日军侵华战争战略与战术研究(1937-1941)》 本册从“对手”视角出发,系统性地研究了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的作战指导方针、兵种协同以及对华作战特点。 作战指导思想演变: 梳理了日本陆军“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的狂妄计划如何逐步演变为长期消耗战的思维转变。分析了“大陆命领”等核心指令对前线部队的影响。 兵种协同战术: 详细介绍了日军步兵联队、炮兵大队、骑兵联队以及工兵、辎重部队在实际战斗中的协同配合模式,包括其在城市攻坚战、平原穿插战中的具体战术运用。重点分析了日军“三光”政策的军事执行层面。 航空兵与海军陆战队作用: 考察了日本航空兵在战场侦察、火力支援和战略轰炸中的作用,以及海军陆战队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军事行动。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斗争与游击战术研究(1938-1944)》 本分册聚焦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在敌后开展的广泛的游击战争和局部反攻斗争。 游击战的理论与实践: 系统梳理了游击战的十大原则在具体战役中的体现,包括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的战术创新与应用。探讨了如何将游击战与局部反攻战有机结合。 根据地建设与民兵体系: 探讨了在敌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如何建立并维护军事、经济、政治三位一体的抗日根据地。详细记录了地方武装、人民自卫队与正规军的联动机制。 经典战役案例: 对百团大战进行深入剖析,不仅关注其规模和影响,更深入研究了其战术细节,如破袭的目标选择、破坏的实施过程,以及对日军交通线的打击效果。 四、《抗战后期的战略相持与转折点(1940-1945)》 本卷着眼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各自的军事发展,以及最终走向战略反攻的历史进程。 正面战场:由战略防御到局部反攻: 分析了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豫湘桂会战)对国军的重大打击,以及国军在困难局面下如何坚持和重整部署。重点论述了长沙会战、常德会战中中方防御体系的进步与日军的战略困境。 敌后战场的战略发展: 研究了敌后武装力量在“三三制”政策下,如何逐步从分散的游击队发展为能够实施大规模攻势作战的新型部队。记录了对日伪军占据的重要据点的多次攻坚与拔除行动。 中美英军事合作的形成与影响: 详述了驼峰航线、驻印军的组建、中美特种作战的合作模式,以及这些外部援助对中国军队军事能力提升的具体影响。 五、《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后勤、军工与装备发展》 本册从军事行动的物质保障角度,展现了抗战后方力量的巨大贡献与艰辛历程。 军工体系的重建与迁移: 记录了兵工署如何将沿海的兵工厂(如金陵兵工厂)向内陆(如四川、湖南)转移的艰难过程,以及在内迁过程中艰难维持的枪弹、火炮生产能力。 国内外军火的获取与分配: 详细对比了通过国际贷款、美援物资以及自产军械在部队间的分配情况,剖析了不同战区、不同序列部队在装备上的“饥饱不均”现象。 交通运输与物资保障: 考察了驼峰空运、滇缅公路、中国段铁路系统在战时物资运输中的作用,以及针对日军空袭和地面破坏,后勤部门所采取的化整为零、分散运输的应对策略。 丛书价值: 本丛书突破了以往仅关注重大战役的传统叙事,力求从组织、装备、后勤、战术等多个维度,为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客观、细节丰富的抗日战争军事史研究资料库。所有资料力求原始可靠,注释详尽,是研究中国现代军事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掩卷沉思良久,这部汇编带给我的感触,更多是一种对“牺牲”二字全新维度的认识。它细致地记录了无数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那些关于家书的失散,关于伤病员的转移,关于根据地民众无私奉献的零散片段,构建了一幅宏大叙事背景下感人至深的众生相。相较于那些聚焦于重大战役的著作,这套史料更像是一部“地下工作者的百科全书”,揭示了敌后斗争的艰辛与常态。它没有渲染过多的英雄主义光环,而是聚焦于生存的挣扎与责任的坚守,这种朴素的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穿透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湿了眼眶。

评分

这部作品展现了史料的厚重与细节的珍贵,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它并非仅仅罗列枯燥的战役数据,而是通过大量的口述回忆,为我们勾勒出了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们鲜活的群像。那些关于如何在严寒中寻找食物、如何在绝境中保持信仰的片段,读来令人动容。文字间流淌出的,是对历史最真挚的敬意和对英雄最深切的缅怀。它巧妙地平衡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的微观体验,使得冰冷的史实获得了人性的温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后勤保障和非战斗减员的描述,这往往是传统军事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角落,但恰恰是这些细节,构筑了这场艰苦卓绝斗争的真实底色。阅读的过程,像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朝圣,让人更加理解“信仰”二字的分量。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体例和选材标准,体现出对史料真实性和多样性的高度尊重。它成功地将不同时期、不同部队、不同层级人物的回忆整合起来,虽然风格迥异,有时甚至略显粗粝,但这恰恰是其真实性的最佳佐证。阅读时,你会发现一些对既有历史结论的微妙修正,一些来自基层视角对高层战略执行层面的具体观察,这些“未经打磨”的侧面信息,对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图景至关重要。它更像是历史学家们手中最宝贵的“第一手原料库”,而非成品报告。对于任何想深入探究东北抗联史实本质的研究者来说,这套丛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性参考资料,其学术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

初翻开这本回忆录集,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种质朴而坚韧的力量。那些经历过残酷洗礼的幸存者,用他们颤抖却清晰的笔触,记录下了他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日伪军周旋的智慧与勇气。叙事风格上,它不像学院派的著作那样严谨得令人望而却步,反而充满了地方色彩和民间智慧。比如对于特定地域地形的描述,对于地方武装配合的记录,都展现出极强的地域性和操作性,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田野资料。更难能可贵的是,其中不乏对内部决策过程的探讨,虽然视角可能带有亲历者的主观色彩,但这种坦诚暴露了战争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力量的对抗,更是意志和策略的较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泥土气息和血肉温度的口述历史宝库。

评分

对于军事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其档案级别的信息密度上。它清晰地展现了早期游击战术是如何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被创新和完善的。从情报获取到小股袭扰,再到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设置陷阱和伏击,每一步的描述都具有极高的实战参考价值。不同于官方正史的总结陈词,这里的文字是“现场直播”式的,充满了战术细节的推演和对敌我双方装备差距的直观感受。它迫使读者跳脱出传统线性叙事的框架,去思考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一支军队如何维持其战斗意志和组织结构。这种对战术执行层面细节的深度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段抗争史的理解层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