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会战 9787516510339

湘西会战 978751651033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耘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湘西会战
  • 解放战争
  • 军事
  • 中国近现代史
  • 红色经典
  • 回忆录
  • 传记
  • 抗战胜利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10339
商品编码:298659014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湘西会战

定价:45.00元

作者:蒋耘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516510339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湘西会战》介绍了抗战时期侵华日军发动的后一次会战,即1945年4月9日-6月7日在湖南芷江雪峰山地区进行的湘西会战,又称雪峰山会战。此次会战中国军队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共伤毙日军近三万军官。日军经此挫败一蹶不振,从此结束了在中国战场上的战略进攻。
  《湘西会战》既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供有志于了解、研究抗战历史的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重要人物表

章 筚路蓝缕
宋美龄请来了陈纳德
空军节的诞生
修建芷江机场
陈纳德在芷江建航校
芷江机场迎来批“客人”——苏联志愿航空队
陈纳德与“飞虎队”
芷江成为航空修理厂和航空部队的云集地
摧毁中国军用机场成为日本发动“一号作战”的首要意图
芷江机场成为日寇的“眼中钉”

第二章 厉兵秣马
十万青年十万军
中国战区调整
史迪威蓝姆伽特训
王耀武冬日整训
组建空降伞兵部队

第三章 积极应对
日军“第二十号作战计划”
召开紧急会议
师生对垒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何应钦主持联合指挥作战军事会议
王耀武大战前宣讲攻势防御
新六军空运芷江
调查雪峰山地区的兵要地志

第四章 攻势防御
4月9日战鼓敲响
中国军队逐次阻击
新化大捷揭开会战序幕
武阳大捷奠定胜利基础
土盖岭、青山界歼灭战及青岩之隘争夺战
洋溪阻击战
龙潭司战役

第五章 发起反攻
一线兵团参谋长齐集安江析敌情
何应钦下达反攻令
邱维达提出侧翼包围计划
全面反攻概况
何应钦“包饺子不成反露馅”
“”收官
庆功表彰

第六章 空军显威
陈纳德坐镇芷江指挥
增添“黑寡妇”侦察机
在空中扼死敌人
慰问支援敌后孤军
伞兵小试牛刀
记者随空军出征
充沛的战斗精神
献身蓝天的英雄

第七章 敌后奔袭
组建钦迪特支队
何应钦亲临检阅
突袭山门镇
火烧畲田桥
夜袭荆州铺
薅草打兔子

第八章 日本乞降
日本“本土决战”计划
桂柳反攻和未及实施的反攻广东计划
中国伞兵挺进敌后
毛发表《对日宣战的后一战》
裕仁天皇发布停战诏书
何应钦受命全权处理受降事宜
电令冈村宁次派员赴芷江洽降

第九章 芷江洽降,
萧毅肃受命制定中国战区受降计划
日本降使专机停落芷江机场
举行日本投降典礼
会商受降条款
何应钦召见日本降使今井武夫
今井武夫叹息“作为战败国使节,等于铐着双手来中国投降。”
芷江举行各类庆祝活动
何应钦从芷江飞宁主持南京受降典礼

作者介绍


蒋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科技领军人。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多部档案史料的编辑和《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等7本专著的写作;多次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研究;曾被邀请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

文摘


《湘西会战》:
  很多中国人仍把陈纳德执掌的第十四航空队称为飞虎队。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期待,而陈纳德也没有辜负这份期待。
  自美军第十四航空队成立那天开始,陈纳德就十分重视和关注芷江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并随即将第十四航空队的主力部队、老班底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原美国驻中国航空特遣队)进驻芷江机场。1944年3月又将在印度卡拉奇训练基地接受新式P-40式战斗机和B-25中型轰炸机作战训练结束归国的中美空军混合团的主力第五大队和大队派驻芷江。中美空军混合团亦随队进驻芷江。为了便于作战指挥,陈纳德所率的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部也分设于昆明、芷江两处,他经常穿梭于昆明、芷江之间。当时驻芷江的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部和中美空军混合团司令部合署办公,司令部设在机场北端三里许的张氏祠堂内。那时,空军指挥官的办公室设施十分简陋,张廷孟的办公室也只占有一个三开间正房的中厅,中间窗下摆设着两张并拢的条桌,墙上挂着十万分之一的作战地图,另加两张矮小的方凳。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其他设备。
  1944年初,大批中美空军部队进驻芷江机场,美地、空人员多达6000余人。机场附近营房拔地而起,民众称为“美国街”。陈纳德将驻芷江空军的作战区域明确划定为“以华中特别是黄河以南,平汉铁路以西地区,南京、上海以东地区”。陈纳德指挥的驻芷江空军部队除了负责夺取制空权、空战歼敌外,还担负着对日军粤汉、湘桂等铁路、公路运输线及长江、湘江、洞庭湖等水路运输线的轰炸和封锁,切断日军后方补给、阻滞其南下西进行动和支援陆军地面部队作战任务。
  在1944年6~10月,陈纳德指挥驻芷第十四航空队和中美空军混合大队联合作战,取得辉煌战绩,给日军以重创。中国战场美国陆军司令部所发布的驻芷第十四航空队和中美空军混合大队联合作战的战报情况记载如下:
  6月18日,日军集中4个师团的兵力强攻长沙,日军飞行第二十五和第四十八战队的“一式”战斗机30余架配合陆军行动,实施轰炸、扫射,第五大队和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出动战斗机、轰炸机30多架,在长沙上空与日机展开空战,1架日机在空中爆炸,4架日机坠落地面;是日下午,又出动多架飞机,飞往宁乡附近,对地面日军部队实施低空扫射,并在湘阴北湖畔,炸中日军木船30余艘,均起火沉没。
  6月30日,第五大队和美第十四航空队从芷江机场出动战斗机、轰炸机多批数十架,从清晨至傍晚,除在衡阳上空掩护地面部队保卫市区外,并在湘乡以东炸毁涟水浮桥一座,随桥沉没曰军千人,随后深入鄂南、湘北曰占地区,向沿途千余辆卡车投弹,100余辆军车命中起火,在洞庭湖面又炸毁曰艇百余艘。
  7月25日,第五大队在张唐天大队长率领下,出动3个编队P-40式战机掩护美第十四航空队24架B-24式重轰炸机袭击岳阳,飞抵目的地后,与10架前来拦截的日军零式战斗机发生空战,中国飞行员蓝赛、许陶勋、沈昌德分别击落日机1架。轰炸机也完成对日重要目标的轰炸。
  8月10日,第五大队和美第十四航空队4个大编队出击衡阳公路运输线,53架日机拦击,当即被我方击落8架,击伤11架。
  ……

序言



《山河破碎:抗战烽火中的民间记忆与家国情怀》 一、 烽火中的乡村图景与时代脉搏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经线,以鲜活的民间视角为纬线,深入挖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腹地,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通民众在国家存亡之际所展现出的坚韧生命力、复杂情感与社会变迁。不同于聚焦于正面战场或高层决策的传统叙事,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乡村的田埂、集市的喧嚣、被炮火撕裂的家庭结构,以及在绝境中萌生的互助与反抗。 二、 乡土社会的韧性与断裂 本书细致描摹了战火如何渗透进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肌理。在外部冲击面前,传统的宗族关系、土地伦理、以及根深蒂固的农耕生活方式,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家族的重塑与失落: 战争不仅带走了青壮年劳动力,更打破了代际间的权威结构。我们得以窥见,在男人们远赴前线或被迫成为难民后,年迈的祖辈与年幼的孙辈如何挣扎着维持一个摇摇欲坠的家。那些关于血脉延续的焦虑,以及在物资匮乏中对“有口饭吃”的朴素追求,构成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底色。 经济模式的扭曲与适应: 粮价飞涨、物资征用、黑市交易的兴起,使传统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迅速瓦解。本书通过对地方物价记录、民间借贷习惯的分析,展现了普通家庭如何在通货膨胀和日军掠夺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变卖祖产、投靠亲友、甚至冒险从事危险的运输工作来求得生存。这种适应性,既是人性的光辉,也是社会结构扭曲的痛苦证明。 三、 精神世界的冲突与升华 抗战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较量,更是精神层面的深刻洗礼。本书着力探讨了在传统儒家伦理、地方迷信信仰与新式民族主义思潮碰撞下,民众精神世界的复杂演变。 信仰的重构: 面对无常的命运,人们对神佛的依赖并未消减,但其内涵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乡间庙宇不再仅仅是祈求丰收的场所,更成了躲避空袭的避难所,成了流言的集散地,甚至被用作秘密联络的暗号。同时,对“国家”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也从遥远的朝廷,逐渐具象化为保卫乡土、不被异族奴役的朴素愿望。 知识分子的流亡与坚守: 深入考察了那些因战乱而南迁或西迁的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以及地方士绅阶层。他们携带的不仅是个人学识,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临时组建的简陋学堂里,他们如何在缺油少墨的环境中,向下一代灌输“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之外更深层次的民族认同,是本书重点关注的群体之一。 四、 沉默的反抗与民间抵抗的侧面 本书避开了对正规军战役的详细描述,转而聚焦于那些未被官方史料充分记录的民间抵抗力量。 “游而不击”的现实: 许多地方的乡绅和地方武装,在国民政府的指令与日军的威逼之间,采取了一种微妙的“游斗”策略。他们可能表面上维持着某种程度的合作以换取基本的生存空间,私下却为八路军或地方游击队提供情报、物资,甚至组织童子军和妇女队进行力所能及的破坏活动。这种“双面生存”的策略,充满了现实的无奈与高超的生存智慧。 民间情报网络: 妇女和儿童在信息传递中的独特作用被凸显。由于日军对他们警惕性较低,这些群体常常在洗衣、卖菜、送水的过程中,构成了最有效、最隐蔽的情报传递网络。本书通过口述史料还原了几个著名的民间情报传递案例。 五、 战后创伤与记忆的留存 抗战胜利后,巨大的喜悦并未能完全抚平创伤。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战争记忆在战后社会中的复杂处理方式。 “遗忘”的必要性: 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和推进新的政治议程,一些关于战争时期地方性的、边缘化的苦难记忆,不得不被“收拢”或“淡化”。本书试图挖掘那些未能进入官方史册的个人悲剧——失踪者的谜团、被强征的劳工的最终命运、以及战乱中跨越界限的私情与背叛,这些记忆的碎片,是构成真实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地方志中的“修饰”: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地方志资料,本书揭示了地方精英在记录战时历史时,如何平衡政治正确与地方的真实痛苦,以确保家族和地方声誉的完整性。 总结: 《山河破碎:抗战烽火中的民间记忆与家国情怀》是一部立足于土地、聚焦于人的历史读物。它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充满矛盾与张力的抗战图景,展示了在历史的巨轮下,普通中国人的勇气、软弱、牺牲与不屈,从而使读者得以更深切地理解那场战争对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重塑意义。全书语言朴实,注重细节考证,旨在为后人留下一个有温度、有血肉的历史侧影。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军事史有略微涉猎的读者,我对书中对战术部署和后勤保障的描述给予高度肯定。很多关于战略意图的分析和战役进程的还原,都显得专业且有说服力,绝非是信手拈来的虚构。作者似乎是深入研究了当时的作战地图和通信记录,将复杂的军事行动转化为清晰易懂的叙事流程。特别是针对地形地貌的利用和跨兵种协同的描写,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然而,它最成功之处在于,这种专业性并没有让普通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作者总能在关键时刻穿插人物的心理活动或环境的侧写,使得冰冷的军事数据和策略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罢全书,我不仅对那场战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感受到了一种将宏大叙事与精微细节完美结合的写作典范。

评分

这部小说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亲身踏入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据之严谨,令人叹服,每一个场景的描摹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从人物的衣着、言谈举止,到战争部署的策略运用,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刻画人物复杂性上的功力,那些置身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并非扁平化的英雄或恶人,而是充满了挣扎、矛盾与人性的光辉。特别是几位核心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与信仰冲突,为这部厚重的历史题材增添了一抹人性的暖色。阅读过程中,我数次为那些无畏的牺牲和坚韧的意志而动容,同时也为那些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而深思。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了一场战役,更是在探讨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坚守与扭曲,那种深沉的历史厚重感,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在掩卷之后仍需时间消化。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精妙,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失沉稳。一开始,作者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铺陈了战前的暗流涌动,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通过细微的对话和环境描写层层渗透出来。一旦战火燃起,叙事速度陡然加快,动作场面描写得干净利落,充满了力量感和紧张度,读起来让人心跳加速,几乎要屏住呼吸去跟随前线的每一次突围和反击。更难得的是,即使在最激烈的战斗描写中,作者也保持着一种清晰的脉络,让人能准确把握战场形势的变动。这种叙事技巧的成熟,体现了作者对小说结构有着极强的掌控力。它不像有些历史小说那样过于冗长拖沓,而是像一柄精心打磨的利剑,直指核心,直击人心,读完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同时又对其中蕴含的巨大牺牲感到震撼。

评分

我向来对文学性很高的历史题材作品抱有很高的期待,而这部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确实达到了一个令人惊艳的高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旁白与人物对话的风格截然不同,却又浑然一体。旁白部分,语言凝练、富有哲理,常常用一些富有诗意的比喻来点亮历史的沉寂;而人物对话则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地域色彩和口吻,生动鲜活,极富画面感。尤其是在描绘环境氛围时,那些精准到位的词汇选择,让西部的山川、弥漫的硝烟、泥泞的道路,都仿佛触手可及。这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一种用文字编织出的美学体验,即便内容是关于战争的残酷,文字本身却有着一种近乎雕塑般的质感和韵律。这种高水准的文学表达,让它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

评分

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边缘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挖掘。它没有将焦点完全集中在那些被传统史学符号化的伟人身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小人物——无论是坚守阵地的普通士兵、在后方奔走的民众,还是做出痛苦抉择的地方士绅。他们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一场宏大战争背后无数细微却又至关重要的个体挣扎。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被剖析得非常透彻,他们的恐惧、希望、对家乡的依恋,都显得那么真实可触。作者巧妙地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侧面烘托了时代的巨大悲剧性和历史选择的复杂性,使得这部作品的厚度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众生相的深刻寓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