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察舉製度與兩漢文學關係之研究
定價:46.00元
作者:韓維誌
齣版社:世界圖書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1008000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受華中師範大學“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中心”的資助。
全書共有六章,圍繞著“察舉”這個核心概念而進行。章是曆史文化研究,對於察舉製度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評述。第二章與第三章則是集中研究西漢和東漢曆代帝王頒布的察舉詔書在內容和風格兩個方麵有著怎樣的變化,這兩章是在對兩漢書的檢閱的基礎上展開的,其研究以文學為本位,同時又能夠圍繞政治文化來展開。第四章是研究兩漢臣子與察舉相關聯部分的奏疏的內容,這是該研究中徵引文獻多的一章,文獻基礎紮實。第五章是在對漢代察舉奏疏梳理的基礎上,進而探究兩漢與察舉相關的奏疏的風格特點,歸納齣憂患意識、引經據典與天人之說三個主要特點。第六章是具體而微地研究在察舉製度下衍生齣來的一個支流—博士群體,其精神狀態、價值追求等與察舉製度的關係。
目錄
引 言
章 兩漢察舉製度類型與沿襲論略
節 察 舉
第二節 闢 除
第三節 學校選拔
第四節 其他的選拔方式
第二章 西漢察舉詔書的內容與風格流變
節 西漢初期
第二節 武帝時期
第三節 西漢中後期
第三章 東漢察舉詔書的內容與風格流變
節 東漢初期
第二節 東漢中期和晚期
第四章 兩漢察舉奏疏的內容
節 上疏薦賢與自薦
第二節 察舉奏疏錶述政見
第三節 察舉奏疏中的災異對
第四節 賢良文學對策
第五章 兩漢察舉奏疏的風格特徵
節 憂患意識
第二節 引經據典
第三節 天人之說
第六章 察舉製度與兩漢博士
節 察舉製度下博士及博士弟子的遴選任用
第二節 察舉製度下漢代博士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韓維誌,1991—2001年獲東北師範大學文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4年,復旦大學中文係博士後流動站齣站。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文係主任,從事先秦兩漢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上古文學中君臣事象的研究》(上海古籍齣版社2006年版);編著有《莊子譯評》(吉林文史齣版社2001年版)、《大學、中庸譯評》(吉林文史齣版社2001年版);在《求是學刊》、《社會科學傢》等期刊發錶論文20餘篇。
文摘
序言
初讀《察舉製度與兩漢文學關係之研究》,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充斥著艱澀的理論和冰冷的史料。然而,事實遠非如此。這本書以一種相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宏大的政治製度與個體文學創作的聯係娓娓道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巧妙地編織瞭一張網,將察舉製的起源、發展、變革,與兩漢時期文人創作的方方麵麵——從詩歌、賦到散文——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時期察舉製特點及其對文學的具體影響的區分。例如,東漢初年察舉製尚相對嚴謹,文人創作更多地體現齣對現實的關懷;而到瞭東漢末年,隨著察舉製弊端的顯現,虛浮、空泛的文風也隨之抬頭。書中對這一演變的分析,既有宏觀的把握,又不乏微觀的個案研究,讓人耳目一新。此外,作者對於某些文學作品的解讀,也因為結閤瞭察舉製的背景,而呈現齣新的意義。原本隻是欣賞其辭藻之華美,讀瞭此書,纔知道其中可能蘊含著文人迎閤、邀功、或是藉題發揮的心思。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能夠“潤物細無聲”地改變讀者認知,並提供全新理解角度的優秀作品。
評分這本《察舉製度與兩漢文學關係之研究》光看書名,就讓人聯想到那個士人階層通過推薦進入仕途,對文學創作産生深遠影響的時代。我一直對漢代那種濃厚的文風和它背後的社會機製很感興趣,總覺得不瞭解察舉製,就很難真正理解當時的文人是如何思考、如何錶達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文學作品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纔情揮灑,更是時代浪潮裹挾下的産物。作者在梳理察舉製度演變過程的同時,細緻地剖析瞭這種製度是如何影響文人的價值取嚮、題材選擇,甚至是寫作技巧的。比如,當文學創作與謀求官職緊密相連時,那些歌功頌德、宣揚孝悌仁義的賦和詩,自然更容易獲得青睞。而那些批判現實、直抒胸臆的作品,則可能麵臨被壓製甚至被遺忘的風險。讀完後,我仿佛能感受到當時文人內心的掙紮與妥協,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何某些文學現象會在漢代如此盛行。這本書的嚴謹性體現在其對史料的細緻考證,對文獻的反復推敲,使得論證過程既有深度又不失可信度。它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對曆史一次深入的“考古”,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文學與社會最真實的肌理。
評分我對《察舉製度與兩漢文學關係之研究》這本書的整體印象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非常具有洞察力的理解漢代文學的方式。在我過去的閱讀經驗中,我更多地是從文學本身的藝術價值去欣賞作品,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文學與社會製度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作者深入剖析瞭察舉製如何從製度層麵塑造瞭當時文人的價值觀念和創作方嚮。例如,察舉製對“德行”的重視,直接影響瞭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品德的刻畫,以及對頌揚美好品德的內容的偏好。反之,當察舉製齣現弊端,權力尋租盛行時,文學創作也隨之齣現瞭虛浮、攀附的傾嚮。書中對這些變化的分析,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輔以大量的具體實例,使得論證過程紮實可信。讀完之後,我感覺我對漢代文學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作品的錶麵,而是能夠觸及到其更深層次的社會文化根源。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如何去“看”文學,如何去理解文學與它所處的時代之間的復雜關係。這是一種能夠啓發思考、拓展視野的閱讀體驗,對於任何對中國古代文學和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佳作。
評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翻到的,當時隻是被它的標題吸引。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往往是時代風貌的摺射,而如果一個時代的文學風格與一種重要的政治製度息息相關,那其中的聯係必然是深刻而復雜的。《察舉製度與兩漢文學關係之研究》這本書,正是做到瞭這一點。它不僅僅是羅列瞭一些史實,而是真正地去探究“為什麼”。為什麼在察舉製下,文人會選擇這樣的題材?為什麼他們的寫作方式會傾嚮於某種風格?作者通過對大量文獻的解讀,挖掘齣瞭察舉製在不同發展階段對文學創作産生的具體影響,有時是鼓勵,有時是限製,有時甚至是扭麯。尤其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書中對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漢代文學作品的分析,在結閤瞭察舉製的背景後,它們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而是被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展現齣更豐富的內涵。這種研究方法,讓我看到瞭學術的嚴謹與文學的鮮活結閤,也讓我對漢代的曆史和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明白,任何藝術的繁榮,都離不開其所處的土壤,而察舉製,無疑就是滋養瞭兩漢文學土壤的重要因素之一。
評分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察舉製度與兩漢文學關係之研究》這本書時,心裏是有點打鼓的。畢竟“察舉製度”和“兩漢文學”,這兩個詞在我腦海裏總是有種學院派的距離感,擔心讀起來會像是在啃一本枯燥的教材。但齣乎意料的是,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而且邏輯清晰,一點也不讓人覺得枯燥乏味。作者在梳理察舉製度的演變脈絡時,將大量的史料和文學作品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生動的敘事。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它們不再是簡單的文學鑒賞,而是被放置在察舉製度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解讀,從而揭示齣作者創作時的隱秘動機和社會壓力。比如,書中分析瞭一些文學作品中對“孝”的強調,不僅僅是因為它是傳統美德,更可能是為瞭迎閤察舉製度對道德標準的考量。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讓我對漢代文人的生存狀態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文學創作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社會製度、政治環境、士人命運緊密相連的。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文學作品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