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编写的《60000词现代汉语词 典(第3版)(精)》收录字、词、成语及其他熟语约 60000条,含新词新语及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约5000 条,贴近语言使用实际;设置注音、释义、例词等栏 目,功能齐备,实用性强。
凡例
音节表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附录
汉语拼音方案
现代汉语词类表
标点符号用法
汉字笔画分类、名称表
常见部首名称和笔顺表
汉字笔顺规则表
我国历代纪元简表
节气表
干支次序表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省会(或首府)名称表
我国少数民族名称表
计量单位表
地质年代简表
元素周期表
坦白讲,对于习惯了即时反馈的年轻人来说,抱着一本大部头的工具书查词,可能需要一点点“仪式感”和“耐心”的培养。但我发现,正是这种沉浸式的翻阅过程,反而帮助我更好地“记住”了这些词汇。当眼睛在纸面上捕捉到词条、释义、例句,再到查阅相关词汇索引时,这种多重感官的参与,使得信息的记忆远比在屏幕上快速扫过要牢固得多。它在设计上没有过度追求花哨的插图或图表,而是完全聚焦于文字本身的严谨性和信息密度。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本身就是一种承诺——承诺了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和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它不是一个快速的答案,而是一个深入理解语言体系的窗口,适合那些追求深度和准确性的严肃学习者。
评分这本新近购入的工具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还有点挑剔。毕竟现在网络资源这么发达,手机里装个APP查词比翻纸质书方便多了。但是,当我真正沉下心来,一页一页地翻阅时,那种踏实感和系统性是任何电子词典都无法替代的。它厚重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首先就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印象。我注意到,编纂者显然在收录新词和旧词的释义更新上花了大功夫,很多我过去含糊不清的词语,在这本词典里找到了非常精准、多维度的解释。特别是那些成语和熟语的辨析,不仅给出了标准释义,还附带了大量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非常贴合现代语境,而不是那种陈旧的、脱离生活的书面语。对于正在努力提升自己写作和口语表达准确性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打磨,简直是如虎添翼。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语境下的词义区分,让人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场合下的微妙变化,避免了望文生义的尴尬。
评分从一个经常需要进行文本校对和编辑工作的角度来看,这本词典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普通读者的需求。它更像是一个语言规范的“仲裁者”。我发现它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同音异形词的处理非常到位。例如,某个动词的“的、得、地”这三个助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差异,它不仅用文字解释了规则,还用一组对照鲜明的例句进行了演示,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远胜过死记硬背语法条文。此外,它在处理一些外来语和音译词时,也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态势,收录了一些在学术界和媒体界已经开始广泛使用的新译法。这使得它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现代信息环境时,依然能保持其作为权威参考书的地位,而不是沦为一本滞后的参考资料。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60000词”这个数字感到有些怀疑,心想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水分?但随着使用的深入,我发现这个数量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词条的广度与深度上。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查字工具,更像是一本系统梳理现代汉语脉络的指南。它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尽管内容密度极高,但通过合理的字体大小对比、粗体强调和缩略符号的使用,使得查找效率非常高。我很少出现需要“眯着眼”去寻找目标词汇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结构复杂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组,它的条目划分清晰明确,不会出现一个词条下内容混杂不清的现象。这种高效的检索体验,极大地降低了长时间查阅带来的阅读疲劳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愉悦。
评分翻开这本工具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内容的“扎实”得超乎预期。它不像有些词典为了追求“大部头”而塞入大量生僻的、几乎不会在日常交流中出现的死词,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现代汉语的实际运用上。我特地查阅了一些近些年才兴起的网络流行语和新出现的专业术语——虽然这类词汇的收录速度总是词典编纂的难点,但它处理得相当克制且有章法,主要还是聚焦于那些已经融入主流表达的规范化用词。相比之下,它对传统词汇的梳理显得尤为精湛。我记得有一次在阅读一篇老旧的文学作品时,遇到了一个词,查了手机上的快捷工具,解释得过于简单。转而翻阅这本厚厚的词典,它不仅给出了详尽的词源和历史演变,还提供了好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例句,一下子让我明白了作者当年使用该词的深层意图。这种历史厚重感和现代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语言现状的深刻洞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