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散文抄 瀋啓無,黃開發 北京聯閤齣版 9787559618139

近代散文抄 瀋啓無,黃開發 北京聯閤齣版 978755961813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近代散文
  • 散文集
  • 瀋啓無
  • 黃開發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北京聯閤齣版
  • 名傢散文
  • 經典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學人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
ISBN:9787559618139
商品編碼:29975075074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 名:近代散文抄
作 者:
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5
版  次:
頁  數:0
ISBN :9787559618139
定價:38 元 本店價:28.5 元
摺扣:【75】 節省:9.5 元
分類:  →  
貨號:1749733
圖書簡介 《近代散文抄》是一本晚明小品選,大緻以晚明公安、竟陵兩派為中心,收錄十七位作者的一百七十二篇作品,所收作傢上起公安三袁,編選者把他們看作晚明小品的開創者;下迄張岱、金聖嘆、李漁,在瀋氏眼中,張岱是能夠兼公安、竟陵二派之長的集大成者,金聖嘆、李漁是晚明小品的“末流”。書後附有各傢的傳記材料和采輯的書目。
據編選者在後記中介紹,書名原叫《冰雪小品》,曾交給一個書店,結果被退迴。後得到周作人的鼓勵,瀋氏重理舊編,交北平人文書店齣版。書前有兩篇周作人的序言,是為《冰雪小品》和《近代散文抄》兩個不同階段寫的。俞平伯題簽,書後還有他作的跋。", 作者簡介 瀋啓無(1902-1969),名揚,字啓無,江蘇淮陰人。學者,詩人。畢業於燕京大學國文係。曾在燕京大學、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學院等學校任教。編有《近代散文抄》《人間詞及人間詞話》,著詩集《水邊》(與廢名閤著)及《思念集》。
黃開發,1963年生,安徽六安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專著《文學之用》《周作人的精神肖像》,散文集《從消逝的村莊走來》等。",
目   錄 目錄
周作人新序1
周作人序4

袁伯修文抄
論文上 1
論文下 2
西山五記 4
袁中郎文抄
雪濤閣集序 8
小修詩敘 10
識伯修遺墨後 12
敘陳正甫會心集 13
敘咼氏傢繩集 13
碧暉上人修淨室引 15
滿井遊記 16
高梁橋遊記 16
西湖一 17
西湖二 17
西湖三 18
西湖四 18
孤山 18
飛來峰 19
靈隱 19
龍井 20
煙霞石屋 21
南屏 21
蓮花洞 21
禦教場 22
吳山 22
雲棲 22
湖上雜敘 23
袁小修文抄
花雪賦引 24
淡成集序 25
阮集之詩序 26
宋元詩序 27
中郎先生全集序 29
西山十記 31
鍾伯敬文抄
詩歸序 38
問山亭詩序 39
隱秀軒集自序 40
摘黃山榖題跋語記 41
自題詩後 43
譚友夏文抄
詩歸序 44
袁中郎先生續集序 46
虎井詩自題 47
自題西陵草 47
鞦尋草自序 47
退尋詩三十二章記 48
客心草自序 50
自序遊首集 50
自題湖霜草 51
自題鞦鼕之際草 52
鞦閨夢戍詩序 53
劉同人文抄
水關 54
定國公園 55
三聖庵 56
滿井 56
高梁橋 57
極樂寺 58
白石莊 59
溫泉 59
水盡頭 60
雀兒庵 60
西堤 61
王季重文抄
落花詩序 63
倪翼元宦遊詩序 64
南明紀遊序 65
遊西山諸名勝記 65
遊滿井記 71
遊敬亭山記 72
上君山記 73
再上虎丘記 73
遊廣陵諸勝記 74
紀遊 75
東山 75
剡溪 76
天姥 77
華蓋 77
石門 78
小洋 79
陳眉公文抄
文娛敘 81
茶董小敘 82
酒顛小敘 83
牡丹亭題詞 83
花史跋 84
遊桃花記 85
李長蘅文抄
紫陽洞 87
雲居寺 87
西泠橋 88
兩峰罷霧圖 88
法相寺山亭圖 88
勝果寺月岩圖 89
六和曉騎圖 89
永興蘭若 89
冷泉紅樹圖 90
斷橋春望圖 90
南屏山寺 91
雷峰瞑色圖 91
紫雲洞 91
澗中第一橋 92
雲棲曉霧圖 92
煙霞春洞 93
江乾積雪圖 93
岣嶁雲澗 93
孤山夜月圖 94
三潭采蒓圖 94
張京元文抄
九裏鬆 95
韜光庵 95
上天竺 95
斷橋 96
孤山 96
蘇堤 96
湖心亭 96
石屋 97
煙霞寺 97
法相寺 97
龍井 98
倪元璐文抄
敘謔庵悔謔抄 99
祁止祥稿序 100
敘蕭爾重盆園草 101
張宗子文抄
四書遇序 103
陶庵夢憶序 104
西湖夢尋序 105
夜航船序 106
一捲冰雪文後序 107
琅嬛詩集敘 108
岱誌 109
海誌 116
五異人傳 124
自為墓誌銘 134
跋寓山注二則 136
跋徐青藤小品畫 136
金山夜戲 137
閔老子茶 137
湖心亭看雪 138
金山競渡 139
姚簡叔畫 139
柳敬亭說書 140
彭天锡串戲 141
西湖七月半 141
龐公池 142
及時雨 143
龍山雪 144
張東榖好酒 144
阮圓海戲 145
明聖二湖 146
大佛頭 146
冷泉亭 147
瀋君烈文抄
考捲幟序 149
贈偶伯瑞序 150
雲彥小草敘 151
贈高學師敘 151
祭震女文 152
祁世培文抄
寓山注小序 155
水明廊 157
讓鷗池 157
踏香堤 157
小斜川 158
芙蓉渡 158
迴波嶼 158
妙賞亭 159
遠閣 159
柳陌 160
金聖嘆文抄
貫華堂古本水滸傳序 161
水滸傳序三 162
答王道樹 166
與吳稽蒼 167
與傢文昌 167
與顧掌丸 168
與許青嶼 168
答韓貫華 169
答瀋匡來 169
與許祈年 170
答瀋永令 170
李笠翁文抄
海棠 171
芙蕖 172
竹 173
柳 175
隨時即景就事行樂之法 175
睡 176
坐 178
行 179
立 179
飲 180
談 180
沐浴 181
聽琴觀棋 182
看花聽鳥 182
蓄養禽魚 183
澆灌竹木 184
廖柴舟文抄
小品自序 186
丁戌詩自序 187
選古人小品序 188
自題刻稿 188
自題竹籟小草 189
半幅亭試茗記 189
各傢小傳
三袁 鍾譚 190
劉同人 於奕正 200
王季重 202
陳繼儒 205
李流芳 206
張京元 207
倪元璐 208
張宗子 208
瀋君烈 210
祁世培 211
金聖嘆 212
李笠翁 215
廖柴舟 216
書目介紹 217
俞平伯跋 223
後記 227
後記二 230 插圖和節選
薪火相傳:中國現代文學的瑰寶與流變 (約1500字詳細導讀,不含《近代散文抄》內容)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國近現代文學圖景,聚焦於白話文運動興起後,散文這一文體如何在中國社會劇變、思想碰撞的時代洪流中,承載民族精神,記錄個體命運,並最終熔鑄成影響深遠的文學經典。我們試圖穿透曆史的迷霧,探尋那些奠定中國現代文學基石的偉大精神與藝術實踐,為讀者提供一條清晰而深刻的閱讀路徑。 第一部:萌芽與覺醒——新文化運動中的散文精神重塑(約400字) 中國近現代文學的起點,無疑是那場席捲全國的“打倒孔傢店”的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不僅是語言文字的革命,更是對傳統國民性與思維方式的深刻反思與批判。在這一曆史關口,散文作為最直接、最具錶現力的文體,成為瞭思想啓濛的先鋒。 早期白話文的探索是艱難而充滿活力的。文學傢們不再滿足於傳統書信、筆記的敘事模式,而是試圖用更貼近生活、更富於個性的筆觸,來錶達對“新青年”的呼喚。鬍適的“實驗主義”散文,以其平實、理性的論述,倡導科學與民主,標誌著中國散文開始走嚮注重邏輯與現實的現代視野。然而,真正將散文從“說理”提升到“抒情”高度的,是那些承載著深沉傢國之痛的文字。 這一時期的散文,充滿瞭對“國民劣根性”的深刻剖析與自我批判。如魯迅的雜文,其犀利如匕首、投槍的筆法,不僅是政治批判的利器,更是現代知識分子良知不安的痛苦呐喊。他的文字中蘊含著一種近乎宗教般的悲憫與決絕,深刻影響瞭後世知識分子的寫作倫理。同時,我們也必須關注那些在“五四”思潮中,開始關注底層民眾、描摹城鄉風貌的寫作者,他們以樸素的文字,為後來的鄉土文學奠定瞭最初的土壤。散文在此階段,是思想的載體,是改造社會的工具,更是知識分子自我定位的試煉場。 第二部:時代的縮影——“京派”與“海派”的藝術分野(約450字) 進入三十年代,隨著社會矛盾的加劇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國現代散文呈現齣流派紛呈、風格迥異的繁榮景象。其中,以北京為中心的“京派”與以上海為代錶的“海派”,構成瞭當時散文藝術的兩大高峰,形成瞭鮮明的對話與張力。 “京派”(或稱“新月派散文”的延續和發展)強調的是一種內斂、含蓄的文人氣質。他們的作品往往立足於傳統文人的審美趣味,追求語言的精純、意境的悠遠。老捨的散文,尤其在描繪北京的風土人情時,展現齣一種熱騰騰的市井煙火氣與幽默感,他將北京的鬍同、茶館、吆喝聲,用充滿地方色彩的口語和細膩的觀察力定格下來,使散文具有瞭極強的地域文化屬性。瀋從文的散文則是一股清泉,他以“湘西王孫”的視角,書寫瞭對逝去田園牧歌式的純真與美的留戀,他的文字澄澈、典雅,帶著一種近乎哲學的憂傷,反思著現代化對人性美的侵蝕。京派的散文,注重的是“溫情與敬意”,是對傳統文脈的堅守與再發現。 相對而言,“海派”散文則更具都市的摩登感和前衛性。他們擁抱現代都市生活,語言更趨嚮於機智、諷刺與即興的錶達。這一時期的上海文壇,匯聚瞭大量活躍的文人,他們以報刊專欄為陣地,創作瞭大量“小品文”。這些作品篇幅短小,主題廣泛,上至政治時評,下至飲食男女,無所不包,體現瞭現代城市生活的碎片化和快節奏。他們的敘事技巧更為靈活,常融閤西方的幽默手法和犀利的諷刺,反映瞭都市人復雜、疏離的內心世界。海派的散文,是觀察都市病、體驗現代性的絕佳文本。 第三部:戰爭與堅守——文學的民族性與超越性(約400字) 抗日戰爭的爆發,將中國現代散文推嚮瞭又一個高潮。文學不再是純粹的藝術探索,而必須承擔起動員民眾、鼓舞士氣的曆史使命。然而,優秀的戰爭題材散文,並非簡單的口號宣傳,而是通過個體經驗的真實書寫,摺射齣民族的集體苦難與不屈。 許多作傢毅然西遷,在顛沛流離中完成瞭他們最動人的篇章。這些作品中,我們看到瞭聞一多在《紅與黑》中對國傢危亡的憤怒與呐喊,看到瞭知識分子在黑暗中對真理的執著追尋。散文的邊界被拓寬,它既可以是記錄沿途見聞的遊記,也可以是深入思想的哲學沉思。 更重要的是,在戰爭的殘酷映照下,一些作傢開始超越具體的政治事件,迴歸到對“人”的本體關懷上來。他們探討戰爭如何扭麯人性,如何在絕境中發現人性中的光輝。這種對人類普遍價值的挖掘,使得這一時期的優秀散文,至今仍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展現瞭中國現代文學在極端壓力下的韌性與崇高。 第四部:承前啓後——散文形態的多元發展(約250字) 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和新中國的建立,散文文體繼續演變,吸收瞭新的社會現實和革命經驗,並與傳統的抒情、敘事傳統進行瞭更深層次的融閤。 在這一階段,散文的社會功能被進一步強化,但藝術錶達也並未停滯。許多作傢開始探索將散文與迴憶錄、傳記文學相結閤,形成瞭具有史詩色彩的敘事散文。同時,在個體體驗和美學追求上,散文繼續保持著其“雜”與“活”的特性,為後來的非虛構寫作和個人化的情感錶達留下瞭廣闊的空間。理解這一脈絡,有助於我們把握中國近現代散文如何從對傳統說教的反叛,走嚮對民族精神的深刻塑造,最終形成一個豐富、多元、充滿生命力的文學譜係。 本書旨在梳理這些脈絡,讓讀者在閱讀現代經典時,不僅能欣賞其優美的文字,更能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與不朽的文學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次視覺上的享受。打開書的那一刻,那種厚實的紙張觸感和油墨散發齣的特有氣味,立刻將我拉迴到瞭一個更加寜靜和有質感的閱讀空間。封麵設計沒有采用花哨的現代元素,而是選擇瞭那種沉穩、內斂的色調,搭配著古樸的字體,透著一股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韻味。裝幀的工藝也十分考究,書脊的鎖綫設計結實而優雅,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擔心書頁鬆散。內頁的排版布局非常講究留白,文字的疏密得當,使得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覺得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實體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內容本身,更在於它所承載的那份對“閱讀儀式感”的尊重與堅持。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在與過去的某個優雅的時代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讓人心生敬意。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最驚喜的,是它提供瞭一種重建“慢閱讀”的可能。在這個快速消費、追求即時反饋的年代,我們的大腦習慣瞭碎片化的信息輸入。然而,麵對這些篇幅雖然不長,但意蘊深厚的文字時,我發現自己不得不放慢語速,去咀嚼那些復雜的句式和深藏的典故。它迫使我走齣那種“掃視”的習慣,真正地去“沉浸”。起初,我還有點不適應這種節奏,但很快,我開始享受這種被“慢下來”的感覺。它讓我的思緒不再是四處奔散的野馬,而是能夠沿著作者精心鋪設的邏輯綫索,一步步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這種深度的參與,極大地豐富瞭我的精神世界,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曾經被我匆匆略過的人生片段,為其賦予瞭新的理解和色彩。

評分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這批選篇的編排本身就充滿瞭獨到的見解。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序列堆砌,而是似乎暗含著一條內在的主題脈絡,引導著讀者去發現不同時期散文風格的演變和傳承。可以看到,早期的作品帶著某種時代的烙印和激昂,而後期則逐漸迴歸到對個體生命體驗的內省和對審美情趣的探求。這種精心的策劃,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流動的、有機的文學畫廊。每一次翻到新的篇章,都像是在與一位不同的、但又共享著同一文化血脈的作傢進行對話。這種對話不僅是文學層麵的,更包含瞭對社會變遷、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刻洞察,讀來令人深思,倍感充實。

評分

閱讀這些散文的體驗,猶如品嘗一壇陳年的老酒,初聞清冽,細品方覺迴甘悠長。作者們對生活的觀察入木三分,他們的筆觸並非一味地渲染宏大敘事,而是巧妙地將視角聚焦於那些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比如,某篇描繪江南煙雨的片段,那種濕潤的空氣感、青石闆上的反光,甚至連水汽彌漫中遠山輪廓的模糊處理,都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閉上眼就能聽見簷下滴水的節奏。這種功力,在於他們對語言的精準駕馭能力,每一個詞語的選用都恰到好處,沒有絲毫的冗餘或矯飾。讀到那些關於時間流逝、人事變遷的喟嘆時,我常常會停下來,默默迴想自己生命中相似的片段,那種共鳴是如此強烈,仿佛靈魂深處被輕輕撥動瞭一下。這是一種超越瞭時代局限的智慧與情感的投射。

評分

老實說,在拿起這本書之前,我對於“近代散文”這個範疇其實是抱持著一種略微疏離的態度,總覺得它離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些遙遠。但這本書的選材極具穿透力,它成功地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時代情感,轉化成瞭當下我們依然可以感同身受的生命經驗。比如,關於友誼的描寫,那種曆經風雨後的珍視與無奈,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強烈共鳴;關於故鄉的追憶,那種復雜的情感糾葛,也映射著現代人漂泊不定的心緒。它仿佛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讓我們意識到,人性的核心睏惑和對美的追求,是跨越時代的恒定主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文學的盛宴,更提供瞭理解自身、理解曆史的一種有力工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